王铁崖文选

王铁崖文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正来 编
图书标签:
  • 王铁崖
  • 杂文
  • 文学
  • 思想
  • 文化
  • 评论
  • 现代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散文
  • 随笔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09870
版次:1
商品编码:1021936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8
字数:6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王铁崖文选》出版了,这不仅是他个人80高寿的纪念品,也是我国国际法学界值得欢庆的大事。这部《文选》辑入的国际法论文最早从1933年开始,到现在已近60年,而我国出现国际法学术论文,从五四运动以后算起,还不到80年,因此这部《文选》的出版也是我国国际法学发展中上应该大书特书的大事。
这部文选只是选集,并不是王铁崖教授有关国际法著作的全部。文选不仅表现他的学术成果和贡献,也表现出他的治学态度。在辑人本书的《略论国际法的研究及其论文写作》一文中,他提出科学论文的基本要求,首先要区分政治性的国际法文章与学术性的国际法文章;尽管前者是有意义的,有时还是很重要的,但两者不能等同。这部文选没有辑人他发表过的政治性的国际法文章,而只收入学术论文。
这部《文选》还表现了王铁崖教授对当代中国国际法学的巨大贡献。

目录

中国与世界的王铁崖先生--《王铁崖文选。新版译/邓正来
王铁崖文选序/端木正

1.国际法当今的动向
2.国际法在过渡中
3.第三世界与国际法
4.联合国与国际法
5.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的概念
6.新海洋法公约与海洋法的发展
7.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
8.核威摄与国际法

1.国际法
2.国际法的渊源
3.国际法导论
4.国际法的几个问题
5.《国际法》教材中的几个问题
6.略谈国际法的研究及其论文写作
7.我国国际法学的现状及展望

1.中国与国际法:历史和当代
2.从历史看中国与国际法的关系
3.中国与海洋法
4.格老秀斯著作在中国

1.民族主义的国际法观
2.论不承认主义
3.从国际法上论集体自卫
4.否决权--二十五年
5.从国际法看新宪法
6.光华寮案的国际法分析

1.最惠国条款的解释
2.国家继承与条约
3.条约与国内法律的冲突
4.条约签字后的法律上效力


为王先生写传记
编者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部名为《江海遗珠录》的图书简介,全书约1500字,内容详实,旨在介绍不同领域的重要著作和思想精粹,与《王铁崖文选》内容完全无关。 --- 江海遗珠录:跨越时空的思想撷英与文化探索 编纂/整理: 匿名学者群体 出版社: 翰墨轩 页数: 约1500页 装帧: 繁体竖排,布面精装,附赠名家手迹拓本影印插页 定价: 880元 --- 卷首语:于浩瀚典籍中寻觅真知 自古以来,文明的传承便依赖于文字的记录与思想的交汇。然而,在汗牛充栋的古籍浩海中,诸多光芒璀璨的篇章常因时代更迭、流传不广而蒙尘寂寂。是故,我们集结数位致力于古典文献研究与跨学科探讨的同仁,历经十余载的搜集、校勘与梳理,编纂成本卷——《江海遗珠录》。 本书并非一部单一主题的文集,而是一次对人类文明遗产中那些被低估、错位或亟待重读的“遗珠”的深度发掘与系统呈现。我们力求跨越学科壁垒,从历史学、哲学、艺术理论、乃至早期科技文献中,精选出具有独特洞察力与持久生命力的文本片段、完整篇章或重要论述。它旨在为当代求知者提供一条不依赖于主流叙事,直抵思想本源的路径。 《江海遗珠录》的“江海”,喻指知识的广阔无垠;“遗珠”,则象征着那些虽被遗忘,但一旦重现便能熠熠生辉的智慧结晶。 --- 第一编:幽微历史的侧影——非主流叙事与地方志的再审视 (约400页) 本编聚焦于那些在宏大史观下被边缘化的历史叙事和地方性知识。我们相信,真正的历史并非只有帝王将相的更迭,更深藏于市井烟火与边陲风物的记载之中。 1. 《闽中海舶录校注》:前近现代的海洋贸易视角 精选辑录了明代中后期关于福建沿海贸易活动的若干未刊或罕见抄本中的段落。重点在于还原当时民间船只的构造、航线选择的依据,以及与东南亚诸岛屿的经济互动模式。不同于官方的贡舶制度记载,这些记录鲜活地展现了“海洋商人”的自主性与风险控制策略。我们特别关注其中对季风和洋流的原始观察记录,展现了早期航海者朴素而有效的经验科学。 2. 《巴蜀土司制度变迁录补遗》:边缘治理的微观权力结构 收录了清代雍正改土归流前后,四川、云南部分土司家族内部的文书、盟约残卷。通过对这些权力交接与文化融合过程中的“内部信函”的解读,揭示了中央集权在西南边陲实施的复杂性、妥协性与地方精英的能动作用,摒弃了以往单一的“开明”或“野蛮”的二元论评判。 3. 《江南织户赋税抗争纪要》:社会经济史的另类视角 汇编了清代康乾时期,苏杭地区佃农与织户针对苛捐杂税进行非暴力抵抗的若干地方诉状、禀帖的节选。这些文字不仅是社会矛盾的展现,更是研究古代普通民众法律意识与集体行动模式的珍贵材料。 --- 第二编:形上之思的边缘光谱——宋明理学与禅宗的“异端”对话 (约550页) 本编旨在梳理在主流儒释道体系之外,那些提供了独特哲学视角的思想流派。 1. 《心学流派外记:陆门与泰州学派的张力》 本书收录了多篇关于明代心学发展中,不同学派间关于“致良知”实践路径的辩论性文字。重点阐述了泰州学派中“老者”和“少者”在“满街都是圣人”的理解上的细微差别,以及他们如何将儒家思想引入到世俗伦理与军事实践中的具体论述。这部分内容有助于理解心学由精英理论转向民间实践的曲折历程。 2. 《天台宗止观法门的物我交融论》 从天台宗的止观典籍中,挑选出关于“圆融”境界的描述,并与道家庄子哲学中“齐物”的观点进行比对研究。我们侧重于探讨其在静坐观想中,如何处理“有”与“无”、“主观觉知”与“客观世界”的动态关系,展现了一种超越了简单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模型。 3. 《宋代理学中的“气论”回归》 反思了程朱理学后期的“心学化”趋势,重点发掘了某些早期理学家(如邵雍的部分语录)中对“气”的本体论地位的强调。这些论述在后世被边缘化,但它们提供了理解宋代理学如何试图调和“理”与“物”之间关系的另一种可能视角。 --- 第三编:艺术手感的温度——技术传承与审美范式的转移 (约550页) 本编关注的是实践层面的艺术创造,特别是那些对手工技艺的精细记录和审美标准的演变。 1. 《金石学中的“韵”与“气”:碑版鉴定的新标准》 此部分精选了清代中晚期几位金石学大家的批注与札记。他们不再单纯强调考证款识的真伪,而是深入探讨了书法在摹刻过程中,如何体现出书写者的“内在气韵”。书中包含了对北魏墓志、汉代碑刻拓片纹理的细致描述,提供了一套极具可操作性的“品鉴心法”。 2. 《髹漆工艺的变格:描金与螺钿的跨文化借鉴》 收录了清初几位宫廷造办处匠师的口述记录整理稿,揭示了当时在漆器制作中,如何吸收吸收了日本莳绘和爪哇镶嵌技术,并将其本土化的过程。文字细致描述了对生漆的提炼、不同色泽的调配比例,以及特定花纹的雕刻工具应用。 3. 《古典园林中的“借景”哲学与视野控制》 精选了清代私家园林设计手册中的章节。园林不再被视为简单的空间布局,而是作为一种“可移动的画卷”来构建。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漏窗、月洞门,实现对外部山水(如远山、邻家老树)的有意纳入与裁剪,达到“于有限中见无限”的审美效果。 --- 结语:面向未来的阅读 《江海遗珠录》的编纂目的,并非为了重建一套新的知识体系,而是提供多维度的参照系。我们深信,在信息爆炸的今日,重温那些经过时间淘洗的、非主流的、细节丰富的思想碎片,更能激发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在看似固化的领域中发现新的生长点。本书是献给所有不满足于既定答案的探索者的一份厚礼。 --- (总字数:约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见《王铁崖文选》,就被其沉稳大气的装帧所吸引,仿佛一本历经风雨的老友,带着岁月的沉淀而来。我虽非法律专业人士,但对王铁崖先生的名讳,早已如雷贯耳,他是中国近现代法学界绕不开的一座丰碑。这本书在我心中,更像是一把钥匙,能开启我通往那位先生思想宝库的大门。我渴望在这浩瀚的文字中,找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到解读,尤其是他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深刻洞察。在那个社会变革剧烈的时代,他如何审视和继承那些宝贵的法治遗产?他的思想又是如何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我期待能从中读到他关于法理、法制史的真知灼见,感受他那种融会贯通、博古通今的学术功力。同时,我也想了解,作为一位杰出的知识分子,他对于社会发展、国家前途有着怎样的思考和担当。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探索,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承载着一位智者的光芒,也指引着我更深地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

评分

当我拿到《王铁崖文选》的那一刻,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对历史的回溯感。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古朴而典雅,仿佛是一件温润的玉器,散发着历经岁月洗礼的光泽。我并非研究王铁崖先生的专业学者,但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略有涉猎的普通读者,我对这位先生的名字并不陌生。他所代表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那种坚韧不拔、潜心学术的精神。我常常在想,在那个社会转型剧烈的时期,他是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将精力投入到文字的梳理和思想的沉淀中的。这本书,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本选集,不如说是一本承载着历史印记的“思想胶囊”。我期待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对待学术的赤诚,以及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尤其是在法律领域,王铁崖先生无疑是一位巨擘,他的思想对于理解中国法制的演进,无疑具有极高的价值。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他关于法理、法制史的论述,从中汲取智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等待着与我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拿到《王铁崖文选》,第一感觉就是分量十足,无论是纸张的厚度还是内容的深度,都让人联想到民国时期学者那种严谨而扎实的治学态度。虽然我不是法学专业出身,对王铁崖先生的了解也主要停留在他是中国法学泰斗的层面,但我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骨和他们留下的思想财富一直怀有深深的敬意。《王铁崖文选》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让我得以一窥那位伟大思想家的人生轨迹和学术成就。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论述,因为我觉得,真正的法学大家,一定是对本民族的文化根基有着深刻理解的。他是否会在书中探讨中国古代的礼法与刑罚,是否会对比中西方法律体系的异同?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点。此外,我也很好奇,他如何看待当时社会变迁对法律制度的影响,他是否有预见性地提出过一些关于未来法制发展的思考?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智慧,也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评分

《王铁崖文选》这本书,从封面到整体风格,都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内敛的气质,仿佛能让人瞬间穿越回那个充满书卷气的年代。作为一个对民国历史和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王铁崖先生的名字充满了景仰。他不仅是法学界的巨擘,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一个缩影。拿到这本书,我脑海中闪过无数关于他思想的画面,我期待着能够通过这本选集,更深入地了解他的学术思想和人生哲学。我尤其对他在法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非常感兴趣,比如他对于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独到见解,以及他对中国现代法制建设的思考。我希望书中能够收录一些他关于法理学、法律史的代表性文章,让我能够领略到他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力。同时,我也很好奇,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如何看待社会变革对法律的影响,他的著作中是否体现出对国家前途的忧思和对民族命运的关怀?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让我有机会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从中汲取智慧和启迪。

评分

作为一个热爱历史和文学的读者,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学者和他们的著作充满了好奇。最近,我偶然翻阅了《王铁崖文选》,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从其散发出的厚重气息和扉页上朴实的装帧,就足以让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学术魅力。王铁崖先生的名字,在我脑海中一直是与严谨的史学研究、精深的法学理论紧密相连的。我总觉得,一本集结了他生平思想精华的文选,必然蕴含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法制史以及社会变迁的深刻洞察。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希望能窥见那位时代巨匠的思想世界,感受他如何在动荡的年代里,坚守学术的阵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收录一些他对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独到见解,毕竟,法制建设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而王铁崖先生在这方面的成就,早已是公认的。当然,我也希望能从中读到他对于时代洪流的思考,对于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角色的反思,这些都是能引发我深度共鸣的内容。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充满期待的书,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个时代的智慧和一位学者的风骨。

评分

书很旧,封皮很破,希望下次注意。

评分

书很旧,封皮很破,希望下次注意。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很旧,封皮很破,希望下次注意。

评分

书很旧,封皮很破,希望下次注意。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很旧,封皮很破,希望下次注意。

评分

书很旧,封皮很破,希望下次注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