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唐山大地震》首次發錶是在唐山大地震10周年的1986年,刊載於《解放軍文藝》。這篇報告文學發錶後即産生瞭巨大的反響,同時也以圖書形式齣版。其後的24年間,這本書多次再版,還先後被譯為日、英、韓、法等國文字,並被美國的一些大學列為新聞寫作的教學參考書,部分章節被收入香港的中學語文教材。
此次再版,我們在附錄中增加瞭作者近年所寫的一些相關文章和評論,包括作者在汶川大地震時所寫的評論,從中可以看到作者今天對地震和自然災害的更加深入的思考,對廣大讀者也有啓示。
自然界的巨災,是人們不願看到,而又無法迴避和必須承受的。近年來全球大地震頻發,我國更在2008年和2010年接連發生瞭四川汶川大地震和青海玉樹大地震,造成人們的生命和財産的巨大損失。地震再次震動瞭全國人民的心。正如作者在本書的“21世紀新版序”中所說: “本書所記錄的曆史事實,時而被人淡忘,時而又被突然提起。被淡忘的日子,它本應該記憶;而被突然提起,卻每每在不堪迴首之時。”在慘烈的災害後,本書又再次被人們提起,人們以各種形式(電影、電視、圖書、文章)迴顧和反思災害中的人性。
我們希望人們永遠不要淡忘這些災難,在給予受災的人們更多關愛的同時,對自然災害保持高度的警覺;特彆是要加強巨災預警機製,理性地提高防災救災的能力,以更有效地保障生命。
作者簡介
錢鋼,上海大學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研究員;曾為《解放軍報》記者、《中國減災報》執行編委、《三聯生活周刊》執行主編、中央電視颱《新聞調查》欄目總策劃、《南方周末》常務副主編。著有《唐山大地震》、《大清海軍與李鴻章》(原名《海葬》)、《留美幼童》(與鬍勁草閤作)等著作。
內頁插圖
目錄
21世紀新版序
引言我和我的唐山
第一章 濛難日“七·二八”
3時42分53.8秒……
大自然警告過
目擊者言
瀕死的拂曉
第二章 唐山——廣島
紅色救護車
陡河!陡河!
開灤!開灤!
目標——唐山
劇痛中的城
天上地下
搶奪生命
第三章 渴生者
3天:一對新婚夫妻和一把菜刀
8天:“小女孩”王子蘭
13天:大大超越生命極限的人
15天:最後的五個男子漢
第四章 在另一世界
賓館
看守所
精神病院
盲人居住區
40次列車
第五章 非常的8月
罪惡能的釋放
推開瘟疫
“方舟”軼事
政治的1976
第六章 孤兒們
3000:不幸的幸存者
我和我的小拖拉機手
張傢五姐弟
第七章 大震前後的國傢地震局
“餓死他們!"“疼死他們!”“槍斃他們”
“七·二八”在國傢地震局
備忘錄(一)
備忘錄(二)
曆史記著他們
我的結束語
附錄
一、有關本書的附記
凝神於北緯40度綫的思考徐懷中
《唐山大地震》和那個十年
紀念我的蔣叔叔
二、汶川大地震評論(10篇)
三、關於地震及自然災害的思考
從唐山大地震到“SARS”疫潮
——2003年9月21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的演講
巨災預警與民間參與
——2010年5月23日在長沙《瀟湘晨報》“晨報大講堂”的演講
四、20世紀中外著名大地震簡介
精彩書摘
3時42分53.8秒……
曆史將永遠銘記地球的這一個坐標:東經118.2度,北緯39.6度。
人類將永遠銘記曆史的這一個時刻:公元1976年7月28日,北京時間淩晨3時42分53.8秒。
僅僅在一秒鍾以前,地球的錶麵似乎還是平靜的。在東經118.2度、北緯39.6度——中國河北省唐山市,一切都和往日一樣,夜闌人寂,大街上幾乎看不見行人;開灤礦務局唐山礦的高高的井架上,天輪還在以慣常的速度鏇轉;新落成的開灤醫院七層大樓,透齣幾處寜靜而柔和的燈光。整座城市在安寜地熟睡。某機關宿捨中,一位名叫蔣紅春的女中學生,在屋裏打完驅趕蚊蟲的“滴滴涕”,剛剛迴到床上;河北礦冶學院乾部陸延麟擔心有雨,剛剛起來收下晾在窗外的衣服;火車站服務員張剋英正和一位工友商量買夜餐的事;一位名叫劉勛的大夫,因有急診,剛剛披上外衣走齣屋子……
誰也不曾想到,若乾年來,唐山市腳下的地殼正在發生著可怕的變動。唐山和唐山以西地區,上地幔和下地殼的岩漿和熱物質嚮上地殼加速遷移,引起垂直作用力。地殼運動産生的強大地應力長期集中造成的巨大彈性應變能,正在岩石中積聚著、貯蘊著,岩石痛苦地支撐著自己,直至岩石強度被突破的那個災難性時刻。7月28日淩晨3時42分,唐山市地下的岩石突然崩潰瞭!斷裂瞭!
淩晨3時42分53.8秒,如有400枚廣島原子彈在距地麵16公裏處的地殼中猛然爆炸!
唐山上空電光閃閃,驚雷震蕩;大地上狂風呼嘯。強烈的搖撼中,這座百萬人口的城市在頃刻間被夷為平地。
前言/序言
本書所記錄的曆史事實,時而被人淡忘,時而又被突然提起。被淡忘的日子,它本應被記憶;而被突然提起,卻每每在不忍迴首之時。
我們就是這樣走齣20世紀,走入21世紀。20世紀是人類欲望和人類力量急劇膨脹的世紀;然而在世紀之交,忽然巨災迭至。麵對21世紀,恐懼和無望在蔓延。
僅僅數百年,人類像幼草突然拔地參天。我們曾經放大瞭自己的曆史——地球生命史的最後數秒鍾,而傲慢地忽略瞭地球數十億歲的存在。可是刹那間,我們又把自己當作狂風裏的一粒微塵,悲嘆人的脆弱,命運無常。
盡管人類擁有瞭把自己滅絕數次的可怕力量,但永遠不可能扭轉乾坤。地球還是那個地球,它在呼吸,在行走。時而一聲嘆息,火山爆發,海嘯降臨。地球嚮人類裸露齣許許多多的秘密,但秘而不宣,甚或成為死謎的則更多。
反躬自問,人類本身何嘗不是如此?人類看似已經成為自己的主人,掌握(許多時候是操縱、擺布、踐踏)自身的命運,但人類同樣遠遠未能看清“我是誰”,同樣無法真正左右自己。不明原因的疫癥,有時驟然爆發;人類的精神,更不止一次發生強烈“地震”。
我們不是地球的主宰,也不是地球的奴婢。我們是天地所齣,是地球的一部分,宇宙的一部分;包括我們的血肉,也包括我們的靈魂。一個完整的生命,有著不可侵擾的脈動,有著無可阻遏的氣血流通。但侵擾和阻遏卻每日都在發生。
《唐山大地震(第3版)》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文學作品,它以獨特的視角,深入探尋瞭那場改變無數生命的悲劇。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次災難的記錄,更是對人性深處力量的挖掘,對生命堅韌不拔精神的贊頌。 曆史的迴響與生命的韌性 1976年的那個夜晚,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將一座繁華的城市瞬間夷為平地。無數的傢庭在這場浩劫中破碎,無數的生命在這片廢墟中消逝。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將讀者帶迴到那個刻骨銘心的時刻,重現瞭地震發生時的混亂、恐懼,以及隨後漫長的救援與重建過程。然而,這本書的偉大之處並不在於僅僅呈現災難的殘酷,更在於它捕捉到瞭在極端磨難下,人性的光輝是如何熠熠生輝的。 人物群像:在絕境中綻放的生命之花 書中塑造瞭一係列鮮活的人物形象,他們每個人都承載著自己的故事,在地震的洪流中經曆瞭命運的洗禮。有失去親人的痛苦,有生死一綫間的掙紮,有麵對廢墟的迷茫,也有重建傢園的決心。 李秀蘭與李元妮:母女情深的羈絆與選擇。 故事的核心情感之一,集中體現在李秀蘭和她的女兒李元妮之間。地震發生的那一刻,母女倆被埋在廢墟之下,為瞭活命,李秀蘭做齣瞭一個極其艱難的決定——將奄奄一息的女兒留在原地,選擇營救更可能存活的兒子。這個決定,如同尖刀般刺痛瞭無數讀者,也成為日後母女兩人心中永遠無法愈閤的傷口。書中詳細描繪瞭李秀蘭在得知女兒可能還活著後的內心煎熬,以及她多年來背負著巨大的愧疚感。而李元妮,在被救援隊發現時,因為意識模糊,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成年後,她的人生充滿瞭對母親的怨恨和對過往的追尋。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任何一方塑造成“好人”或“壞人”,而是深入剖析瞭他們在極端情境下,身不由己的選擇和由此帶來的漫長而痛苦的心理創傷。這種對復雜人性的挖掘,使得書中人物的命運牽動人心,引發讀者對親情、責任與犧牲的深刻思考。 方大強與方登:父親的擔當與生命的延續。 除瞭母女綫,書中也穿插著父親方大強對女兒方登的關懷,以及方登在地震中經曆的磨難。雖然方大強在地震中幸存,但他的生活也因此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努力維係著傢庭的完整,同時也承受著失去親人的痛苦。方登的故事,則更多地展現瞭一個孩子在災難麵前的脆弱與堅強。她在廢墟中頑強求生,也見證瞭人心的善惡。書中對於方登個人成長的描繪,也反映瞭那個時代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軌跡。 眾生相:平凡中的偉大。 除瞭核心人物,書中還刻畫瞭眾多在地震中掙紮求生的普通人。有在廢墟中互相扶持的鄰裏,有不顧危險衝在一綫的救援人員,也有在災難後默默奉獻的誌願者。他們或許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但在麵對絕境時,所展現齣的善良、勇氣和互助精神,匯聚成瞭強大的生命洪流,對抗著死亡的陰影。作者通過這些細緻入微的描寫,讓我們看到瞭普通人身上蘊藏著的巨大能量,也看到瞭災難如何能夠激發人性的最美好一麵。 敘事的力量:寫實與情感的交織 《唐山大地震(第3版)》在敘事手法上,巧妙地將寫實主義的嚴謹與感性抒情的筆觸相結閤。 細節的還原: 作者在描繪地震場景時,力求真實,從房屋的倒塌、地麵的裂縫,到人們的驚恐尖叫、救援的艱辛,每一個細節都仿佛觸手可及。這種寫實的描繪,不僅讓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瞭災難的恐怖,也為書中人物的命運鋪墊瞭厚重的基礎。書中對災後社會的秩序重建、物質匱乏、精神創傷的刻畫,也同樣真實而深刻,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社會圖景。 情感的細膩: 盡管故事背景沉重,但作者並未讓書本充斥著壓抑的悲傷。相反,在對悲傷的描繪中,穿插著溫情與希望。作者擅長捕捉人物內心微妙的情感變化,將他們的痛苦、掙紮、思念、渴望,以及最終的釋然和成長,描繪得淋灕盡緻。尤其是對李秀蘭和李元妮母女之間復雜情感的刻畫,更是將讀者的情感推嚮高潮。她們之間既有無法彌閤的傷痛,又有血脈相連的親情,這種糾葛與羈絆,使得她們的故事更具人性的力量。 時間的跨度: 這本書並非僅僅局限於地震發生的那幾天,而是以宏大的時間跨度,展現瞭地震對個體和傢庭産生的長遠影響。從地震發生時的瞬間,到災後數年,乃至數十年的生活軌跡,作者都進行瞭細緻的描繪。這種跨越時間的敘事,讓我們看到瞭生命是如何在時間的洪流中,逐漸撫平傷痛,汲取力量,並重新找到方嚮。它告訴我們,即使是最深的傷痕,也可能在歲月的沉澱中,化為生命的堅韌與智慧。 主題的升華:關於生命、人性與救贖 《唐山大地震(第3版)》所探討的主題,遠不止於一場自然災害。 生命的脆弱與尊嚴: 書中對生命的描繪,既展現瞭生命在自然力量麵前的脆弱,也彰顯瞭每一個生命個體所應有的尊嚴。在極端環境下,生命的選擇是如此艱難,但正是這些艱難的選擇,纔凸顯齣生命的寶貴。作者通過對遇難者遺體的處理、對幸存者的關懷,傳遞齣對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人性的復雜與光輝: 災難是人性的放大鏡。書中既有在絕境中泯滅人性的自私與冷漠,但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愛、互助和無私奉獻。救援人員的英勇無畏,普通人的守望相助,都在這場災難中閃耀著人性最溫暖的光芒。即便是李秀蘭母女之間充滿誤解與痛苦的關係,也摺射齣在曆史洪流和時代局限下,人性的無奈與糾結。 救贖與和解: 最終,這本書也是關於救贖與和解的故事。李秀蘭和李元妮最終能否放下彼此心中的芥蒂,達成和解?這不僅僅是她們個人命運的走嚮,也是對所有在災難中受傷的靈魂的期盼。作者通過對人物心路曆程的細膩刻畫,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在過去的傷痛中找到前進的力量,如何在理解與寬恕中實現心靈的救贖。這種救贖,不分大小,不分快慢,它可能是一個眼神,一個擁抱,或是一句遲到的原諒。 “第3版”的意義:曆史的沉澱與經驗的傳承 《唐山大地震(第3版)》的齣現,不僅僅是文本的簡單重印,它往往意味著作者對作品的進一步打磨和思考。新的版本可能包含瞭對原有內容的補充、修正,或是加入瞭作者在經曆瞭更多歲月和更廣闊視野後的深刻洞察。它承載著曆史的沉澱,也意味著作者希望將那段經曆、那些教訓,以更完整、更深刻的方式傳遞給讀者。這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迴顧,更是對未來的警示和啓示。 總而言之,《唐山大地震(第3版)》是一部不容錯過的優秀作品。它以文字的力量,定格瞭曆史的瞬間,也觸及瞭人類共通的情感。它讓我們在震驚中反思生命的意義,在悲傷中尋找希望的曙光,在對過往的凝視中,獲得前行的勇氣與力量。它是一麯關於生命堅韌的壯麗史詩,也是一部關於人性光輝的永恒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