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第3版)

唐山大地震(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钢 著
图书标签:
  • 唐山大地震
  • 灾难
  • 历史
  • 地震
  • 中国
  • 社会
  • 回忆录
  • 生存
  • 重建
  • 纪实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801709097
版次:3
商品编码:1022773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唐山大地震》首次发表是在唐山大地震10周年的1986年,刊载于《解放军文艺》。这篇报告文学发表后即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同时也以图书形式出版。其后的24年间,这本书多次再版,还先后被译为日、英、韩、法等国文字,并被美国的一些大学列为新闻写作的教学参考书,部分章节被收入香港的中学语文教材。
  此次再版,我们在附录中增加了作者近年所写的一些相关文章和评论,包括作者在汶川大地震时所写的评论,从中可以看到作者今天对地震和自然灾害的更加深入的思考,对广大读者也有启示。
  自然界的巨灾,是人们不愿看到,而又无法回避和必须承受的。近年来全球大地震频发,我国更在2008年和2010年接连发生了四川汶川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大地震,造成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地震再次震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正如作者在本书的“21世纪新版序”中所说: “本书所记录的历史事实,时而被人淡忘,时而又被突然提起。被淡忘的日子,它本应该记忆;而被突然提起,却每每在不堪回首之时。”在惨烈的灾害后,本书又再次被人们提起,人们以各种形式(电影、电视、图书、文章)回顾和反思灾害中的人性。
  我们希望人们永远不要淡忘这些灾难,在给予受灾的人们更多关爱的同时,对自然灾害保持高度的警觉;特别是要加强巨灾预警机制,理性地提高防灾救灾的能力,以更有效地保障生命。

作者简介

  钱钢,上海大学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为《解放军报》记者、《中国减灾报》执行编委、《三联生活周刊》执行主编、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总策划、《南方周末》常务副主编。著有《唐山大地震》、《大清海军与李鸿章》(原名《海葬》)、《留美幼童》(与胡劲草合作)等著作。

内页插图

目录

21世纪新版序
引言我和我的唐山
第一章 蒙难日“七·二八”
3时42分53.8秒……
大自然警告过
目击者言
濒死的拂晓

第二章 唐山——广岛
红色救护车
陡河!陡河!
开滦!开滦!
目标——唐山
剧痛中的城
天上地下
抢夺生命

第三章 渴生者
3天:一对新婚夫妻和一把菜刀
8天:“小女孩”王子兰
13天:大大超越生命极限的人
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

第四章 在另一世界
宾馆
看守所
精神病院
盲人居住区
40次列车

第五章 非常的8月
罪恶能的释放
推开瘟疫
“方舟”轶事
政治的1976

第六章 孤儿们
3000:不幸的幸存者
我和我的小拖拉机手
张家五姐弟

第七章 大震前后的国家地震局
“饿死他们!"“疼死他们!”“枪毙他们”
“七·二八”在国家地震局
备忘录(一)
备忘录(二)
历史记着他们
我的结束语
附录
一、有关本书的附记
凝神于北纬40度线的思考徐怀中
《唐山大地震》和那个十年
纪念我的蒋叔叔
二、汶川大地震评论(10篇)
三、关于地震及自然灾害的思考
从唐山大地震到“SARS”疫潮
——2003年9月21日在香港中央图书馆的演讲
巨灾预警与民间参与
——2010年5月23日在长沙《潇湘晨报》“晨报大讲堂”的演讲
四、20世纪中外著名大地震简介

精彩书摘

  3时42分53.8秒……
  历史将永远铭记地球的这一个坐标:东经118.2度,北纬39.6度。
  人类将永远铭记历史的这一个时刻:公元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凌晨3时42分53.8秒。
  仅仅在一秒钟以前,地球的表面似乎还是平静的。在东经118.2度、北纬39.6度——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一切都和往日一样,夜阑人寂,大街上几乎看不见行人;开滦矿务局唐山矿的高高的井架上,天轮还在以惯常的速度旋转;新落成的开滦医院七层大楼,透出几处宁静而柔和的灯光。整座城市在安宁地熟睡。某机关宿舍中,一位名叫蒋红春的女中学生,在屋里打完驱赶蚊虫的“滴滴涕”,刚刚回到床上;河北矿冶学院干部陆延麟担心有雨,刚刚起来收下晾在窗外的衣服;火车站服务员张克英正和一位工友商量买夜餐的事;一位名叫刘勋的大夫,因有急诊,刚刚披上外衣走出屋子……
  谁也不曾想到,若干年来,唐山市脚下的地壳正在发生着可怕的变动。唐山和唐山以西地区,上地幔和下地壳的岩浆和热物质向上地壳加速迁移,引起垂直作用力。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地应力长期集中造成的巨大弹性应变能,正在岩石中积聚着、贮蕴着,岩石痛苦地支撑着自己,直至岩石强度被突破的那个灾难性时刻。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市地下的岩石突然崩溃了!断裂了!
  凌晨3时42分53.8秒,如有400枚广岛原子弹在距地面16公里处的地壳中猛然爆炸!
  唐山上空电光闪闪,惊雷震荡;大地上狂风呼啸。强烈的摇撼中,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在顷刻间被夷为平地。

前言/序言

  本书所记录的历史事实,时而被人淡忘,时而又被突然提起。被淡忘的日子,它本应被记忆;而被突然提起,却每每在不忍回首之时。
  我们就是这样走出20世纪,走入21世纪。20世纪是人类欲望和人类力量急剧膨胀的世纪;然而在世纪之交,忽然巨灾迭至。面对21世纪,恐惧和无望在蔓延。
  仅仅数百年,人类像幼草突然拔地参天。我们曾经放大了自己的历史——地球生命史的最后数秒钟,而傲慢地忽略了地球数十亿岁的存在。可是刹那间,我们又把自己当作狂风里的一粒微尘,悲叹人的脆弱,命运无常。
  尽管人类拥有了把自己灭绝数次的可怕力量,但永远不可能扭转乾坤。地球还是那个地球,它在呼吸,在行走。时而一声叹息,火山爆发,海啸降临。地球向人类裸露出许许多多的秘密,但秘而不宣,甚或成为死谜的则更多。
  反躬自问,人类本身何尝不是如此?人类看似已经成为自己的主人,掌握(许多时候是操纵、摆布、践踏)自身的命运,但人类同样远远未能看清“我是谁”,同样无法真正左右自己。不明原因的疫症,有时骤然爆发;人类的精神,更不止一次发生强烈“地震”。
  我们不是地球的主宰,也不是地球的奴婢。我们是天地所出,是地球的一部分,宇宙的一部分;包括我们的血肉,也包括我们的灵魂。一个完整的生命,有着不可侵扰的脉动,有着无可阻遏的气血流通。但侵扰和阻遏却每日都在发生。



《唐山大地震(第3版)》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探寻了那场改变无数生命的悲剧。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次灾难的记录,更是对人性深处力量的挖掘,对生命坚韧不拔精神的赞颂。 历史的回响与生命的韧性 1976年的那个夜晚,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将一座繁华的城市瞬间夷为平地。无数的家庭在这场浩劫中破碎,无数的生命在这片废墟中消逝。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将读者带回到那个刻骨铭心的时刻,重现了地震发生时的混乱、恐惧,以及随后漫长的救援与重建过程。然而,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仅仅呈现灾难的残酷,更在于它捕捉到了在极端磨难下,人性的光辉是如何熠熠生辉的。 人物群像:在绝境中绽放的生命之花 书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每个人都承载着自己的故事,在地震的洪流中经历了命运的洗礼。有失去亲人的痛苦,有生死一线间的挣扎,有面对废墟的迷茫,也有重建家园的决心。 李秀兰与李元妮:母女情深的羁绊与选择。 故事的核心情感之一,集中体现在李秀兰和她的女儿李元妮之间。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母女俩被埋在废墟之下,为了活命,李秀兰做出了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将奄奄一息的女儿留在原地,选择营救更可能存活的儿子。这个决定,如同尖刀般刺痛了无数读者,也成为日后母女两人心中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书中详细描绘了李秀兰在得知女儿可能还活着后的内心煎熬,以及她多年来背负着巨大的愧疚感。而李元妮,在被救援队发现时,因为意识模糊,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成年后,她的人生充满了对母亲的怨恨和对过往的追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任何一方塑造成“好人”或“坏人”,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在极端情境下,身不由己的选择和由此带来的漫长而痛苦的心理创伤。这种对复杂人性的挖掘,使得书中人物的命运牵动人心,引发读者对亲情、责任与牺牲的深刻思考。 方大强与方登:父亲的担当与生命的延续。 除了母女线,书中也穿插着父亲方大强对女儿方登的关怀,以及方登在地震中经历的磨难。虽然方大强在地震中幸存,但他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努力维系着家庭的完整,同时也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方登的故事,则更多地展现了一个孩子在灾难面前的脆弱与坚强。她在废墟中顽强求生,也见证了人心的善恶。书中对于方登个人成长的描绘,也反映了那个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轨迹。 众生相:平凡中的伟大。 除了核心人物,书中还刻画了众多在地震中挣扎求生的普通人。有在废墟中互相扶持的邻里,有不顾危险冲在一线的救援人员,也有在灾难后默默奉献的志愿者。他们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在面对绝境时,所展现出的善良、勇气和互助精神,汇聚成了强大的生命洪流,对抗着死亡的阴影。作者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身上蕴藏着的巨大能量,也看到了灾难如何能够激发人性的最美好一面。 叙事的力量:写实与情感的交织 《唐山大地震(第3版)》在叙事手法上,巧妙地将写实主义的严谨与感性抒情的笔触相结合。 细节的还原: 作者在描绘地震场景时,力求真实,从房屋的倒塌、地面的裂缝,到人们的惊恐尖叫、救援的艰辛,每一个细节都仿佛触手可及。这种写实的描绘,不仅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灾难的恐怖,也为书中人物的命运铺垫了厚重的基础。书中对灾后社会的秩序重建、物质匮乏、精神创伤的刻画,也同样真实而深刻,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 情感的细腻: 尽管故事背景沉重,但作者并未让书本充斥着压抑的悲伤。相反,在对悲伤的描绘中,穿插着温情与希望。作者擅长捕捉人物内心微妙的情感变化,将他们的痛苦、挣扎、思念、渴望,以及最终的释然和成长,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对李秀兰和李元妮母女之间复杂情感的刻画,更是将读者的情感推向高潮。她们之间既有无法弥合的伤痛,又有血脉相连的亲情,这种纠葛与羁绊,使得她们的故事更具人性的力量。 时间的跨度: 这本书并非仅仅局限于地震发生的那几天,而是以宏大的时间跨度,展现了地震对个体和家庭产生的长远影响。从地震发生时的瞬间,到灾后数年,乃至数十年的生活轨迹,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种跨越时间的叙事,让我们看到了生命是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逐渐抚平伤痛,汲取力量,并重新找到方向。它告诉我们,即使是最深的伤痕,也可能在岁月的沉淀中,化为生命的坚韧与智慧。 主题的升华:关于生命、人性与救赎 《唐山大地震(第3版)》所探讨的主题,远不止于一场自然灾害。 生命的脆弱与尊严: 书中对生命的描绘,既展现了生命在自然力量面前的脆弱,也彰显了每一个生命个体所应有的尊严。在极端环境下,生命的选择是如此艰难,但正是这些艰难的选择,才凸显出生命的宝贵。作者通过对遇难者遗体的处理、对幸存者的关怀,传递出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人性的复杂与光辉: 灾难是人性的放大镜。书中既有在绝境中泯灭人性的自私与冷漠,但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和无私奉献。救援人员的英勇无畏,普通人的守望相助,都在这场灾难中闪耀着人性最温暖的光芒。即便是李秀兰母女之间充满误解与痛苦的关系,也折射出在历史洪流和时代局限下,人性的无奈与纠结。 救赎与和解: 最终,这本书也是关于救赎与和解的故事。李秀兰和李元妮最终能否放下彼此心中的芥蒂,达成和解?这不仅仅是她们个人命运的走向,也是对所有在灾难中受伤的灵魂的期盼。作者通过对人物心路历程的细腻刻画,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过去的伤痛中找到前进的力量,如何在理解与宽恕中实现心灵的救赎。这种救赎,不分大小,不分快慢,它可能是一个眼神,一个拥抱,或是一句迟到的原谅。 “第3版”的意义:历史的沉淀与经验的传承 《唐山大地震(第3版)》的出现,不仅仅是文本的简单重印,它往往意味着作者对作品的进一步打磨和思考。新的版本可能包含了对原有内容的补充、修正,或是加入了作者在经历了更多岁月和更广阔视野后的深刻洞察。它承载着历史的沉淀,也意味着作者希望将那段经历、那些教训,以更完整、更深刻的方式传递给读者。这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警示和启示。 总而言之,《唐山大地震(第3版)》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优秀作品。它以文字的力量,定格了历史的瞬间,也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它让我们在震惊中反思生命的意义,在悲伤中寻找希望的曙光,在对过往的凝视中,获得前行的勇气与力量。它是一曲关于生命坚韧的壮丽史诗,也是一部关于人性光辉的永恒赞歌。

用户评价

评分

《唐山大地震(第3版)》这本书,在我心目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一直觉得,那些能够深刻反映历史沧桑的书籍,往往蕴含着最动人的力量。唐山大地震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无法磨灭的记忆,而这本书的“第3版”,让我看到了作者对这段历史的持续关注和深刻挖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种更加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去感受那个特殊的时期。我想了解的不仅仅是事件本身,更想去探究人们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变化,以及在国家和集体的力量推动下,如何一步步走出阴影,重塑生活。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对人性坚韧的赞颂。我期待它能带给我震撼,引发我的思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懂得感恩。

评分

终于等到《唐山大地震(第3版)》到手,这本厚重的书脊本身就带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分量。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展现时代变迁和人民韧性的作品情有独钟。唐山大地震无疑是中国现代史上一道深刻的伤痕,而这本书的“第3版”字样,也暗示着它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内容的更新,这让我对它所蕴含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高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事件本身,更能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人文层面。例如,我想了解在灾难发生后,当时的社会结构是如何运作的?政府的应对措施有哪些?普通民众在失去一切之后,是如何从绝望中寻找希望,又是如何依靠集体的力量相互扶持,最终走上重建之路的?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够提供给我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视角,去理解那场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灾难,也去感受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和不屈的精神。

评分

购买《唐山大地震(第3版)》,纯粹是被它这个厚实而充满力量的书名所吸引。我常常觉得,那些写实性的、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书籍,往往能够提供给我们最直观的感触,也最能引发我们的思考。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期待,是它能够带我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去亲身体验当时的社会氛围和人们的心境。不仅仅是关于地震本身的数据和救援过程,我更想了解的是,在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们是如何做出选择的?他们的恐惧、悲伤、绝望,又是如何被坚韧、勇气和爱所取代的?“第3版”的字样,也让我觉得作者可能在其中加入了更多的新鲜视角或者更详实的资料,让这个故事更加完整和具有说服力。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理解生命的脆弱与强大,去感悟灾难过后,重建家园的意义,以及那些永远刻在历史深处的记忆。

评分

这次入手了《唐山大地震(第3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的影响力,一直没来得及细读,这次终于能好好品味一番。封面设计很朴实,没有过多的渲染,反而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感。翻开书页,纸张的手感很不错,印刷清晰,字迹大小也刚刚好,阅读体验上非常舒适。我个人比较喜欢这种厚重的、能够引发思考的书籍,之前也读过一些关于灾难的书籍,但总是觉得不够深入,或者侧重点不同。这次选择《唐山大地震(第3版)》,主要是被它所描述的那个时代的背景所吸引,想了解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们是如何面对如此巨大的创伤,又是如何重建家园的。同时,我也对作者的写作手法非常好奇,究竟是如何将如此宏大而沉重的历史事件,转化为文字,触动读者的心灵。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人性深处力量的探寻。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去感受文字的力量,去理解那些逝去的生命和留下的故事。

评分

拿到《唐山大地震(第3版)》的时候,一种莫名的庄重感油然而生。我一直觉得,那些关于历史重大事件的记录,对于我们认识过去、理解现在至关重要。这本书,我相信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灾难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生存的书。我期待它能以一种真实、细腻、不加修饰的方式,向我展现那场惊天动地的灾难。我想知道,在那个生死攸关的时刻,是什么支撑着人们活下去?是什么让他们在废墟中看到希望?“第3版”的出现,让我觉得作者一定是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反思,也许在其中会有一些我未曾接触过的细节,或者更具深度的观点。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去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情感,去体会普通人在巨大灾难面前所展现出的伟大,也去思考我们作为后来者,应该如何铭记历史,珍惜生命。

评分

曾经有钱刚的早期《唐山大地震》,搬家的时候弄丢了!

评分

不忍看下去,多难兴邦呀

评分

还可以,陪孩子一起看,希望他喜欢

评分

很好看的书,老妈先看了,貌似还看哭了.....我看了,可能因为灾难相关的东西看的太多了,所以没啥特别大的感觉

评分

好书还是值得一看的啊!值得收藏的好书啊!

评分

书不错,质量很好,凑齐10个字!

评分

这本书推荐给你们,希望都看看。

评分

应该叫读书心得,很多年前看的第一版,让不良人借阅后不归还,现在终于又回到自己的书架上了,内喜。此书非那个电影,感觉是不一样的。

评分

很不错的商品,如果有更大的优惠力度就更好了,以后买书就上京东,速度快,质量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