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唐山大地震》首次发表是在唐山大地震10周年的1986年,刊载于《解放军文艺》。这篇报告文学发表后即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同时也以图书形式出版。其后的24年间,这本书多次再版,还先后被译为日、英、韩、法等国文字,并被美国的一些大学列为新闻写作的教学参考书,部分章节被收入香港的中学语文教材。
此次再版,我们在附录中增加了作者近年所写的一些相关文章和评论,包括作者在汶川大地震时所写的评论,从中可以看到作者今天对地震和自然灾害的更加深入的思考,对广大读者也有启示。
自然界的巨灾,是人们不愿看到,而又无法回避和必须承受的。近年来全球大地震频发,我国更在2008年和2010年接连发生了四川汶川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大地震,造成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地震再次震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正如作者在本书的“21世纪新版序”中所说: “本书所记录的历史事实,时而被人淡忘,时而又被突然提起。被淡忘的日子,它本应该记忆;而被突然提起,却每每在不堪回首之时。”在惨烈的灾害后,本书又再次被人们提起,人们以各种形式(电影、电视、图书、文章)回顾和反思灾害中的人性。
我们希望人们永远不要淡忘这些灾难,在给予受灾的人们更多关爱的同时,对自然灾害保持高度的警觉;特别是要加强巨灾预警机制,理性地提高防灾救灾的能力,以更有效地保障生命。
作者简介
钱钢,上海大学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为《解放军报》记者、《中国减灾报》执行编委、《三联生活周刊》执行主编、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总策划、《南方周末》常务副主编。著有《唐山大地震》、《大清海军与李鸿章》(原名《海葬》)、《留美幼童》(与胡劲草合作)等著作。
内页插图
目录
21世纪新版序
引言我和我的唐山
第一章 蒙难日“七·二八”
3时42分53.8秒……
大自然警告过
目击者言
濒死的拂晓
第二章 唐山——广岛
红色救护车
陡河!陡河!
开滦!开滦!
目标——唐山
剧痛中的城
天上地下
抢夺生命
第三章 渴生者
3天:一对新婚夫妻和一把菜刀
8天:“小女孩”王子兰
13天:大大超越生命极限的人
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
第四章 在另一世界
宾馆
看守所
精神病院
盲人居住区
40次列车
第五章 非常的8月
罪恶能的释放
推开瘟疫
“方舟”轶事
政治的1976
第六章 孤儿们
3000:不幸的幸存者
我和我的小拖拉机手
张家五姐弟
第七章 大震前后的国家地震局
“饿死他们!"“疼死他们!”“枪毙他们”
“七·二八”在国家地震局
备忘录(一)
备忘录(二)
历史记着他们
我的结束语
附录
一、有关本书的附记
凝神于北纬40度线的思考徐怀中
《唐山大地震》和那个十年
纪念我的蒋叔叔
二、汶川大地震评论(10篇)
三、关于地震及自然灾害的思考
从唐山大地震到“SARS”疫潮
——2003年9月21日在香港中央图书馆的演讲
巨灾预警与民间参与
——2010年5月23日在长沙《潇湘晨报》“晨报大讲堂”的演讲
四、20世纪中外著名大地震简介
精彩书摘
3时42分53.8秒……
历史将永远铭记地球的这一个坐标:东经118.2度,北纬39.6度。
人类将永远铭记历史的这一个时刻:公元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凌晨3时42分53.8秒。
仅仅在一秒钟以前,地球的表面似乎还是平静的。在东经118.2度、北纬39.6度——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一切都和往日一样,夜阑人寂,大街上几乎看不见行人;开滦矿务局唐山矿的高高的井架上,天轮还在以惯常的速度旋转;新落成的开滦医院七层大楼,透出几处宁静而柔和的灯光。整座城市在安宁地熟睡。某机关宿舍中,一位名叫蒋红春的女中学生,在屋里打完驱赶蚊虫的“滴滴涕”,刚刚回到床上;河北矿冶学院干部陆延麟担心有雨,刚刚起来收下晾在窗外的衣服;火车站服务员张克英正和一位工友商量买夜餐的事;一位名叫刘勋的大夫,因有急诊,刚刚披上外衣走出屋子……
谁也不曾想到,若干年来,唐山市脚下的地壳正在发生着可怕的变动。唐山和唐山以西地区,上地幔和下地壳的岩浆和热物质向上地壳加速迁移,引起垂直作用力。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地应力长期集中造成的巨大弹性应变能,正在岩石中积聚着、贮蕴着,岩石痛苦地支撑着自己,直至岩石强度被突破的那个灾难性时刻。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市地下的岩石突然崩溃了!断裂了!
凌晨3时42分53.8秒,如有400枚广岛原子弹在距地面16公里处的地壳中猛然爆炸!
唐山上空电光闪闪,惊雷震荡;大地上狂风呼啸。强烈的摇撼中,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在顷刻间被夷为平地。
前言/序言
本书所记录的历史事实,时而被人淡忘,时而又被突然提起。被淡忘的日子,它本应被记忆;而被突然提起,却每每在不忍回首之时。
我们就是这样走出20世纪,走入21世纪。20世纪是人类欲望和人类力量急剧膨胀的世纪;然而在世纪之交,忽然巨灾迭至。面对21世纪,恐惧和无望在蔓延。
仅仅数百年,人类像幼草突然拔地参天。我们曾经放大了自己的历史——地球生命史的最后数秒钟,而傲慢地忽略了地球数十亿岁的存在。可是刹那间,我们又把自己当作狂风里的一粒微尘,悲叹人的脆弱,命运无常。
尽管人类拥有了把自己灭绝数次的可怕力量,但永远不可能扭转乾坤。地球还是那个地球,它在呼吸,在行走。时而一声叹息,火山爆发,海啸降临。地球向人类裸露出许许多多的秘密,但秘而不宣,甚或成为死谜的则更多。
反躬自问,人类本身何尝不是如此?人类看似已经成为自己的主人,掌握(许多时候是操纵、摆布、践踏)自身的命运,但人类同样远远未能看清“我是谁”,同样无法真正左右自己。不明原因的疫症,有时骤然爆发;人类的精神,更不止一次发生强烈“地震”。
我们不是地球的主宰,也不是地球的奴婢。我们是天地所出,是地球的一部分,宇宙的一部分;包括我们的血肉,也包括我们的灵魂。一个完整的生命,有着不可侵扰的脉动,有着无可阻遏的气血流通。但侵扰和阻遏却每日都在发生。
《唐山大地震(第3版)》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探寻了那场改变无数生命的悲剧。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次灾难的记录,更是对人性深处力量的挖掘,对生命坚韧不拔精神的赞颂。 历史的回响与生命的韧性 1976年的那个夜晚,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将一座繁华的城市瞬间夷为平地。无数的家庭在这场浩劫中破碎,无数的生命在这片废墟中消逝。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将读者带回到那个刻骨铭心的时刻,重现了地震发生时的混乱、恐惧,以及随后漫长的救援与重建过程。然而,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仅仅呈现灾难的残酷,更在于它捕捉到了在极端磨难下,人性的光辉是如何熠熠生辉的。 人物群像:在绝境中绽放的生命之花 书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每个人都承载着自己的故事,在地震的洪流中经历了命运的洗礼。有失去亲人的痛苦,有生死一线间的挣扎,有面对废墟的迷茫,也有重建家园的决心。 李秀兰与李元妮:母女情深的羁绊与选择。 故事的核心情感之一,集中体现在李秀兰和她的女儿李元妮之间。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母女俩被埋在废墟之下,为了活命,李秀兰做出了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将奄奄一息的女儿留在原地,选择营救更可能存活的儿子。这个决定,如同尖刀般刺痛了无数读者,也成为日后母女两人心中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书中详细描绘了李秀兰在得知女儿可能还活着后的内心煎熬,以及她多年来背负着巨大的愧疚感。而李元妮,在被救援队发现时,因为意识模糊,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成年后,她的人生充满了对母亲的怨恨和对过往的追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任何一方塑造成“好人”或“坏人”,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在极端情境下,身不由己的选择和由此带来的漫长而痛苦的心理创伤。这种对复杂人性的挖掘,使得书中人物的命运牵动人心,引发读者对亲情、责任与牺牲的深刻思考。 方大强与方登:父亲的担当与生命的延续。 除了母女线,书中也穿插着父亲方大强对女儿方登的关怀,以及方登在地震中经历的磨难。虽然方大强在地震中幸存,但他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努力维系着家庭的完整,同时也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方登的故事,则更多地展现了一个孩子在灾难面前的脆弱与坚强。她在废墟中顽强求生,也见证了人心的善恶。书中对于方登个人成长的描绘,也反映了那个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轨迹。 众生相:平凡中的伟大。 除了核心人物,书中还刻画了众多在地震中挣扎求生的普通人。有在废墟中互相扶持的邻里,有不顾危险冲在一线的救援人员,也有在灾难后默默奉献的志愿者。他们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在面对绝境时,所展现出的善良、勇气和互助精神,汇聚成了强大的生命洪流,对抗着死亡的阴影。作者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身上蕴藏着的巨大能量,也看到了灾难如何能够激发人性的最美好一面。 叙事的力量:写实与情感的交织 《唐山大地震(第3版)》在叙事手法上,巧妙地将写实主义的严谨与感性抒情的笔触相结合。 细节的还原: 作者在描绘地震场景时,力求真实,从房屋的倒塌、地面的裂缝,到人们的惊恐尖叫、救援的艰辛,每一个细节都仿佛触手可及。这种写实的描绘,不仅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灾难的恐怖,也为书中人物的命运铺垫了厚重的基础。书中对灾后社会的秩序重建、物质匮乏、精神创伤的刻画,也同样真实而深刻,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 情感的细腻: 尽管故事背景沉重,但作者并未让书本充斥着压抑的悲伤。相反,在对悲伤的描绘中,穿插着温情与希望。作者擅长捕捉人物内心微妙的情感变化,将他们的痛苦、挣扎、思念、渴望,以及最终的释然和成长,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对李秀兰和李元妮母女之间复杂情感的刻画,更是将读者的情感推向高潮。她们之间既有无法弥合的伤痛,又有血脉相连的亲情,这种纠葛与羁绊,使得她们的故事更具人性的力量。 时间的跨度: 这本书并非仅仅局限于地震发生的那几天,而是以宏大的时间跨度,展现了地震对个体和家庭产生的长远影响。从地震发生时的瞬间,到灾后数年,乃至数十年的生活轨迹,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种跨越时间的叙事,让我们看到了生命是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逐渐抚平伤痛,汲取力量,并重新找到方向。它告诉我们,即使是最深的伤痕,也可能在岁月的沉淀中,化为生命的坚韧与智慧。 主题的升华:关于生命、人性与救赎 《唐山大地震(第3版)》所探讨的主题,远不止于一场自然灾害。 生命的脆弱与尊严: 书中对生命的描绘,既展现了生命在自然力量面前的脆弱,也彰显了每一个生命个体所应有的尊严。在极端环境下,生命的选择是如此艰难,但正是这些艰难的选择,才凸显出生命的宝贵。作者通过对遇难者遗体的处理、对幸存者的关怀,传递出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人性的复杂与光辉: 灾难是人性的放大镜。书中既有在绝境中泯灭人性的自私与冷漠,但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和无私奉献。救援人员的英勇无畏,普通人的守望相助,都在这场灾难中闪耀着人性最温暖的光芒。即便是李秀兰母女之间充满误解与痛苦的关系,也折射出在历史洪流和时代局限下,人性的无奈与纠结。 救赎与和解: 最终,这本书也是关于救赎与和解的故事。李秀兰和李元妮最终能否放下彼此心中的芥蒂,达成和解?这不仅仅是她们个人命运的走向,也是对所有在灾难中受伤的灵魂的期盼。作者通过对人物心路历程的细腻刻画,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过去的伤痛中找到前进的力量,如何在理解与宽恕中实现心灵的救赎。这种救赎,不分大小,不分快慢,它可能是一个眼神,一个拥抱,或是一句迟到的原谅。 “第3版”的意义:历史的沉淀与经验的传承 《唐山大地震(第3版)》的出现,不仅仅是文本的简单重印,它往往意味着作者对作品的进一步打磨和思考。新的版本可能包含了对原有内容的补充、修正,或是加入了作者在经历了更多岁月和更广阔视野后的深刻洞察。它承载着历史的沉淀,也意味着作者希望将那段经历、那些教训,以更完整、更深刻的方式传递给读者。这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警示和启示。 总而言之,《唐山大地震(第3版)》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优秀作品。它以文字的力量,定格了历史的瞬间,也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它让我们在震惊中反思生命的意义,在悲伤中寻找希望的曙光,在对过往的凝视中,获得前行的勇气与力量。它是一曲关于生命坚韧的壮丽史诗,也是一部关于人性光辉的永恒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