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战局中的*大合围战;法国战局中的追击作战;苏联战局中的克里木会战、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作战、斯大林格勒解围作战、库尔斯克会战、顿河河曲地带防御作战、哈尔科夫会战……《失去的胜利(曼施泰因元帅战争回忆录)》回忆了作者冯·埃里希·曼施泰因亲身经历的二战战局,此外,还分析了成败原因,结合战例总结出许多指挥经验和作战指导原则。这不仅对军事学术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为战争指导者和各级指挥人员提供了宝贵经验。
冯·埃里希·曼施泰因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的亲身经历为主线,根据其私人日记和其他资料,介 绍了德国进行侵略战争的经过,尤其是详细地描述了 他亲自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阐述了他对二战中 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失去的胜利(曼施泰 因元帅战争回忆录)》对于我们了解二战中德军的一 些决策内幕,尤其是许多重大战役的计划制订过程及 其实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戴耀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大校,从业33年,一直从事德国军事研究,论著译著十余种。主要有:《论德国军事》《德意志军事思想研究》《德国总参谋部》《总体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记》等。 冯·埃里希·曼施泰因,德国陆军元帅,出身于军官世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曼施泰因积极参与制订和实施希特勒的侵略战争计划,先后任集团军群参谋长、集团军司令、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3月,因在作战指导上与希特勒发生分歧被解职;1945年5月被英军俘虏;1949年12月被战胜国判处18年徒刑,1953年因病获释。战后,被联邦德国阿登纳政府聘为顾问,参与组建联邦国防军。1973年6月病逝,终年86岁。
出版说明
译者前言
作者前言
**编 波兰战局
**章 暴风雨前夕
德国总参谋部和波兰问题
是战争还是恫吓?
第二章 作战形势
德国军队的兵力和作战计划
波兰军队兵力及其作战计划
对波兰军队部署的思考
第三章 南方集团军群的作战
在集团军群司令部
*初态势
**4集团军经加里西亚的开进
**0集团军对维斯瓦河的突破以及
对拉多姆的合围
集团军群司令部有人造访
布祖拉河会战
一段往事
占领华沙
桑河和维斯瓦河以东的*后战斗
怀念
东方集团军群司令
我们的民政管理领导
终结
第二编 1940年西方战局
第四章 陆军总司令部的失势
希特勒——冯·布劳希奇——哈尔德
第五章 围绕作战计划的斗争
陆军总司令部(希特勒)的作战计划
反对意见
“A”集团军群司令部的计划
“A”集团军群为作战计划的斗争
第六章 第38军军长
成为旁观者
向卢瓦尔河的突击
第七章 两次战局间
“海狮”行动
第三编 对苏战争
第八章 “装甲兵突袭”
第九章 克里木战役
接任**1集团军司令时的情况
两线的会战
突破彼列科普地峡和亚速海畔的会战
占领克里木
争夺伊顺地峡的战斗
追击
对塞瓦斯托波尔的**攻击
斯大林攻势至占领克里木
刻赤半岛态势的发展
施彭内克伯爵将军的悲惨结局
“斯大林攻势”继续进行
“猎鸨”行动
夺回刻赤半岛
“捕鲟”行动
夺占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在罗马尼亚休假
第十章 列宁格勒—维捷布斯克
第十一章 希特勒执掌军队*高指挥权
第十二章 斯大林格勒的悲剧
通向斯大林格勒的路
斯大林格勒城下态势的发展
就任“顿河”集团军群司令
*初印象和决断
接管指挥权时的形势
苏军对第6集团军实施攻击
奇尔河畔防线态势告急
围绕必要的决断而做的徒劳斗争
生与死的竞赛
错过拯救第6集团军的机会
第6集团军的*后战斗
第十三章 1942—1943年在南俄的冬季战局
冬季战局的战略背景
作战主导思想
**阶段:解救第6集团军的战斗
第二阶段:为保障“A”集团军
群后方通路畅通而进行的战斗
第4装甲集团军在顿河下游南岸的战斗
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的战斗
第三阶段:为保障德军整个南翼后路畅通
而进行的战斗
第四阶段:“德军反突击”
顿涅茨河与第聂伯河之间的会战
哈尔科夫会战
回顾
第十四章 “堡垒”行动
1943年春的战略形势
苏联人在作战上的几种选择
实施后发制人的打击?
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
“堡垒”作战的设想
灾难性的拖延
进攻
总结
第十五章 1943—1944年的防御战
指挥问题
与九头怪物的战斗
顿涅茨地区的**会战
别尔哥罗德西部的会战和哈尔科夫
周围的战斗
在南方集团军群整个防线展开激战
向第聂伯河彼岸的撤退
焦土政策
争夺第聂伯河一线的战斗
第聂伯河河曲部的会战
基辅争夺战
第聂伯河河曲部的第二次会战
整个防线上的会战
尼科波尔的丢失
切尔卡瑟被合围
罗夫诺
清算的时刻……
战斗在泥泞中继续进行
附件1(节录)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
附件8
军事简历
我一直觉得,历史的回忆录,尤其是由身处历史漩涡中心的人物所撰写的,有着其他任何史书都无法比拟的魅力。它不是冷冰冰的史实堆砌,而是带着个人情感、记忆和判断的叙述。我希望在这本书中,我能看到曼施泰因元帅如何解读他所经历的那些关键时刻,他的视角会有多么独特。是不是会有一些我们不曾知晓的细节,一些隐藏在宏大历史叙事背后的个人挣扎和抉择?我期待着,他能够用他自己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那个时代的图景,不仅仅是战场的厮杀,也包括战略的博弈,以及政治和军事之间的复杂互动。我想知道,他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如何评价那些他参与其中的重大事件,他的回忆,又会对我们理解那段历史产生怎样的补充和修正。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些决定命运的时刻。我总是在想,当那些身处高位的决策者们,面对着无数士兵的生命和国家的前途时,他们是如何做出选择的?是基于严谨的逻辑分析,还是受到复杂情绪的影响?曼施泰因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回忆录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视角。我尤其对他在战略规划上的深思熟虑感到好奇,那些被后世称为“天才”的计划,在当时是如何被构思出来的?是否存在巨大的风险,又如何被化解?书中的描述,会不会让我对战争的残酷性有更深刻的体会?我会不会因此对一些历史事件产生全新的认识,甚至改变我固有的看法?我渴望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位军事指挥官在极端压力下的思维过程,以及他如何权衡利弊,做出那些影响深远的决策。
评分我对军事史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人类智慧和意志力极限的探索。而曼施泰因的名字,在很多军事爱好者心中,就代表着一种非凡的军事才能。我翻开这本书,满怀期待地想去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思考方式,能够让他设计出那些令对手措手不及的战术。是在战场上灵光一闪,还是经过了长期的研究和推演?我会不会在书中发现一些我们平时难以理解的军事术语,需要花费一番力气去钻研?我更想知道,他在回忆自己的辉煌时刻时,是否会流露出自豪,又或者,在反思那些失利时,是否有深深的遗憾?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战争,更是关于一个人的智慧、勇气和责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泛黄的书页,硬挺的书脊,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年代和分量。我当初被它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曼施泰因元帅”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在二战的德军将领中,他无疑是那个指挥才能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人物之一。我一直对军事战略,特别是那些能够改变历史进程的战役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曼施泰因的经历,恰恰是研究这些的绝佳素材。他的名字,总会与一些声名赫赫的战役联系在一起,从闪电战的构想到执行,再到后续一系列复杂的战场决策,他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战争史。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窥见那些宏大的战略部署是如何在指挥官的脑海中成型,又是如何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一步步实现的。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在那些被历史书写成的冰冷战报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思考、判断和勇气。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我一直对那些能够以一己之力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充满好奇,而曼施泰因元帅无疑是其中的代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他思想世界的机会,看他是如何分析战场局势,制定战略,又是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战局中做出关键决策的。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出战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以及一位杰出军事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挑战。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战争的本质,以及人类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