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套装上下册)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浩明 编
图书标签:
  • 曾国藩
  • 家书
  • 唐浩明
  • 评点
  • 清史
  • 晚清
  • 历史
  • 文化
  • 修身
  • 养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806654095
版次:1
商品编码:10238752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87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曾国藩便是文化的代表人之一,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有值得借鉴之处。比如说,作为一个个体生命,他以病弱之躯在短短的六十年里,做了如许多的事情,留下如许多的思考,他的超常精力从何而来?作为一个头领,他白手起家创建一支体制外的团队,在千难万险中将这支团队带到成功的彼岸,此中的本事究竟有哪些?作为一个父兄,一生给子弟写信数以千计,即便在军情险恶、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之际,仍对子弟不忘殷殷关注、谆谆教诲。他的这种非同寻常的爱心源于何处?作为一个国家的高级官员,在举世昏昏不明津渡的时候,他能提出向西方学习徐图自强的构想,并在权力所及的范围内加以实施,他的这种识见从何产生?所有这些,都是值得今人仔细琢磨的课题。
  看透曾氏,主要的方法是读他的文字,但曾氏传世文字千余万,通读亦不易,只能读其精华;其精华部分首在家书。清末民初时期,曾氏家书乃士大夫必读之书。青年毛泽东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尝见曾交正家书云:吾阅性理书时,又好作文章;作文章时又参以杂务,以致百不一成。"信中所说的,出自曾氏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致玩弟的信。毛泽东信手拈来,可见他对曾氏家书很熟悉。
  曾氏家书,过去被当作治家圭臬来读,但现代人的家庭已大为简化,当年那种四世同堂、兄弟众多的大家庭已不复存在。今天人们的所谓治家,说到底不过是教子而已,至于"子",也只独生一个,且学校和社会又担负了其中的主要责任。如此说来,曾氏的家书还有读的必要吗?
  其实,这部家书远不这般简单。它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功名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坦露。读懂这样一部书,胜过读千百册平庸之作。
  早在上个世纪初,蔡锷将军便辑录曾氏有关治兵方面的文字,并加以评说,用来作为培训新军将官的教材,在军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笔者效法蔡锷,在曾氏千余封家书中选取三百多封加以评点,从曾氏的家世学养、人脉关系及时代背景等方百入手,阐发信里信外诸多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试图与读者一道,深入曾氏的心灵世界,破译曾氏家族崛起的密码,并借此来触摸一下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积淀。
  蔡锷乃一代英杰,他的评说虽然简短,但其人丰富的军事理论和不朽的军事功勋,足以使他成为评论曾氏治兵语录的。笔者从没想到要跟他攀比,只是凭借着二十年来对曾氏潜心研究的心得,撰写一点理性思考的文字,但愿这种努力与写作初衷不至于相距太远。

内容简介

  十几年前,随着《曾国藩全集》和以曾国藩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的出版,一个一度曾经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仿佛一件稀有文物被发掘出土似的,立时引起国人的广泛兴趣:官场士林、商界军营乃至市井小民,一时间都以谈论曾氏为博雅为时髦。此风亦波及海外华人世界,华文媒体也争相介绍这位早已被遗忘的曾文正公。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岂只千百,为何此人能得到众多领域和层次的关注:似乎只要是人,谁都可以从他身上说点什么!看来,这就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经历的传奇性,而是此人身上有着民族和文化的负载。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西方文化仗着经济实力的强大,正在向全世界各个角落风卷残云般扑来,大有排斥、压倒一切文化的势头。曾经创造过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文化,在如此形势下如何立足,它究竟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中华民族还需要它的哺育吗?它还有发展的可能吗?这些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似乎已成了有识之士的困惑。曾氏被公认为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人们对他的关注和兴趣,正好给我们以启示: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人,依然渴求来自本族文化的滋润,尤其企盼从这种文化所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获取某些启迪。这启迪,因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
  此事给我们这批从事文化工作的人以振奋,它使我们增加了信心,看到了未来的前途。
  然而,文化既博大精深,又浩繁杂芜,在眼下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机遇良多,一刻千金,人们再也没有往日田园般宁静的心境和经年累月足不出户闭门读书的悠闲,如何让忙于事功者领略文化的智慧呢?笔者认为,对于有志于此的人来说,不妨试用一法:在一段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身上,将他看透研深,再由此一人而去领悟全体。佛家说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古人说一经通而百经通,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作者简介

  唐浩明,著名学者、作家。他曾用十年之工主持编辑出版《曾国藩全集》,穷八年之思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撰写二十多万字的曾国藩研究论文,点燃一场为时十余年的曾国藩热火,堪称曾氏的异代知己。

目录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册》
禀父母 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九
评点:破天荒翰林
禀祖父 道先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
评点:一个不同凡庸的乡村农民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评点:为学譬如熬肉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评点:读书之要在格物致知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评点:何绍基之字与汤鹏之文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评点:戒烟写日记主静
致诸弟 道先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评点:同意诸弟外出求学
禀父母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评点:和睦兄弟为第一
禀祖父母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评点:开翰林院侍讲
致温弟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付点:感春诗慷慨悲歌
致诸弟 道先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评点: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
禀父母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
评点:清代官员的薪俸
致诸弟 道先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
评点:罗泽南
致温弟沅弟 道先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
评点:盈虚消息之理
致诸弟 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
评点:作如火如荼之文
禀父母 道光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三日
评点:妹夫来京不能安置
致诸弟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评点:治学以有恒为主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
评点:送妹夫王五诗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
评点:诗之门径
禀叔父 道先二十五年九月十七日
评点:江忠源乃义侠之土
禀父母 道光二十六年正月初三日
评点:以杜门谢客为好
禀父母 道光二十六年十月十五日
评点:祖母的福分欠缺点
……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下册》

精彩书摘

  评点:孝道平衡了“三从四德”  这是曾氏身份改变之前所留存的最后一封家信。信不长,办丧事的过程说得也很简单,但我们从这几句简单的话里却可以感受到当年曾府丧事的热闹风光。  我们都知道,中国封建时代的女人地位低下,“三从四德”将女人自身的人格和尊严都给剥夺了。女人是人类世界的另一半。倘若人类世界的文化仅仅只是这样一条直线形的话,那么女人绝对是压抑的、委顿的、没有生命力的。人类世界的一半失去了生命力,那么整个的人类又怎么可能具有勃勃生机呢?  原来,人类世界的文化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形的,而是复杂交错的。中国礼教中的“孝顺”又将“三从四德”拉了回来:儿女要孝顺父母。“百善孝为先”,“孝”为全社会所提倡所公认的美德。在“孝”的面前,父与母处于同等地位。结婚仪式的拜高堂,拜的是并坐的父母。做官的儿子为父母请封,父亲请的是某某大夫,母亲请的是几品夫人,这时的地位也是一样的。父亲死了,叫做丁外忧,母亲死了叫做丁内忧。对于做官的儿子而言,外忧与内忧一个样,都要离职守丧三年。中国的女人便在这些时候为自己争得了体面和荣耀。女人也不是绝对地都低于男人的:在做儿孙的男人面前,女人一样地受到尊敬;培育了优秀男人的女人,一样地赢得社会的敬重。于是,女人活着也便有了奔头,女人的胸腔里也便充满着生命力,人类世界也就因此而具有勃勃生机。  曾江氏便是这样一位受到社会广泛敬重的女人。她生了五个儿子,五个儿子个个精明能干,不甘人下,尤其是她的长子不仅为曾家,也为整个湘乡县、整个湖南省(当时湖南没有品级比曾氏再高的官员)赢得了荣耀。这样的女人,是中国封建文化中具有典型性的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女人,理应得到这种文化所带给她的一切荣誉、地位和尊严。你看她的出殡由六十四人抬棺木、三次请客达五百五十余席,此外的流水席当不下百席。以八人一席计算,来宾及办事人员多达五千余人次。对于小小的湘乡县二十四都,这无疑是千百年不遇的重大庆典活动。气氛之热烈、乡民之踊跃,当可想而知。而这些,都还是在一种节制的状态下进行的(“不用海菜,县城各官一概不请。神主即请父亲大人自点”);倘若主家有意讲排场的话,丧事的热闹程度,必定可扩大数倍。  曾江氏不仅为她本人,也为中国女人挣来了体面。可以想象得出,当时二十四都的四面八方会有多少女人从曾江氏这里获得启发,得到鼓舞!这个本身低微柔弱的女人,依仗儿子的成就,将男尊女卑的两性格局作了一次短暂的扭转。  当然,在世俗社会里,人们的一切活动莫不与功利紧密相联。这么多人来参加曾府的丧仪,其源盖因为曾府出了一位现任的朝廷卿贰大臣。那时有两句俚话,道是:“太太死了压断街,老爷死了无人埋。”太太死了,为什么吊丧、送殡的人多到把街压断,而老爷死了居然连掩埋的人都没有呢?这两句颇为夸张的话的背后,藏着的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易:对于死者的吊唁其实就是对生者的巴结。太太虽死,老爷还在,送出的可得到相应或更大的回报。老爷一死,前途断绝了,也就没有巴结的必要了。读者诸君看看这封信中最后讲的一桩事,便可以明白了。  禀父咸丰三年十月初四日  男国藩跪禀父亲大人万福金安:  屡次接到二十三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初二日手谕,敬悉一切。  ……

前言/序言


《曾国藩家书》历来被视为治家、育人、修身的重要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家国天下的智慧,更蕴含着古人严谨的生活态度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而唐浩明先生,作为对曾国藩研究颇深的学者,他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对这部传世之作进行了深入的评点。这套《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套装上下册)》正是他心血的结晶,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与这位晚清重臣进行一次跨越时代的对话,汲取其中宝贵的人生经验和处世之道。 一、 穿越时空的对话:何为曾国藩的“家书”? 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是风云变幻时代的弄潮儿,也是一位勤勉自律的士大夫。他的家书,并非仅仅是寻常的家常问候,而是一部个人成长史、一部政治军事史、一部文化传承史的生动写照。在这批洋洋洒洒数百万言的书信中,曾国藩向家人,尤其是他的弟弟、儿子们,倾诉衷肠,传授经验,砥砺德行。其内容之广泛,涉及治家之道、为官之术、读书之法、修身之要,无一不精。 曾国藩的家书,最打动人心的,是其真挚的情感流露。在那些战火纷飞、仕途坎坷的日子里,他总是不忘对家人的牵挂。他对母亲的孝顺,对妻子的体贴,对儿子的期盼,都跃然纸上。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展现了一个在国家大事和个人情感之间寻求平衡的伟大灵魂。 更重要的是,曾国藩的家书,是其“圣贤气象”的活教材。他一生都在践行“慎独”、“改过”、“务实”等儒家精神,并将这些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严于律己,勤奋刻苦,对名利淡泊,始终将修身齐家作为立身之本。他的家书,就是他自我反省、自我砥砺的记录,是他人生的“修炼手册”。 二、 唐浩明先生的“评点”:古今智慧的桥梁 唐浩明先生的评点,绝非简单的注释和解读,而是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融入了他对曾国藩人生智慧的深刻体悟。他的评点,如同为读者提供了一把打开曾国藩家书宝库的金钥匙。 首先,唐浩明先生的评点,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他并非将曾国藩的家书视为古董,而是从中提炼出适用于现代社会的人生智慧。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曾国藩在信中流露出的关于人际关系、职业发展、家庭教育、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经验,并将其转化为当下读者能够理解和实践的道理。例如,曾国藩在信中关于如何与上级相处、如何处理同事关系、如何培养子女的建议,在现代职场和家庭教育中依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其次,唐浩明先生的评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他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对曾国藩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社会风俗都有着深入的了解。他的评点,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曾国藩写信时的心境和所处的环境,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其字里行间的深意。同时,他以一种温和而富有启发性的笔触,引导读者思考人生,感悟生活,提升自我。 再者,唐浩明的评点,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他并非随意散点,而是围绕曾国藩家书的核心思想,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阐释。在评点过程中,他常常会引用其他历史文献、名言警句,或者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来印证和升华曾国藩的观点。这种多角度的解读,使得家书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三、 上下册的架构:系统性的智慧传承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套装上下册)》的出版,无疑是对曾国藩家书的又一次重要呈现,其上下册的编排,也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性的阅读体验。 上册 可能会侧重于曾国藩个人的修身与治家智慧。在这里,读者将深入了解曾国藩如何通过日课、反省、立志等方式来锤炼自己的品格,如何以身作则来引导家人。这部分内容,对于那些希望提升个人修养,构建和谐家庭的读者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会揭示曾国藩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如何将古圣先贤的教诲融入日常生活,并取得卓有成效的实践。从日常起居的规范,到读书学习的方法,再到为人处世的准则,上册将为读者勾勒出一位居家之人的典范形象。 下册 则更可能将视野放宽,深入探讨曾国藩在为官、治军、处世以及家国情怀方面的智慧。这部分内容,对于那些身处职场,承担社会责任,或者对历史发展感兴趣的读者,将带来深刻的启发。曾国藩在信中,常常会流露出他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对人才的培养,对政治局势的分析。这些内容,虽然发生在遥远的过去,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战略眼光、领导艺术、危机处理能力,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他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如何应对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如何带领军队克服重重困难,这些都将在下册中得到细致的展现。 上下册的组合,形成了一个从内而外的递进过程:先从个人与家庭的层面,夯实基础,再将目光投向社会与国家,展现更广阔的人生格局。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曾国藩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全面地汲取其中的精华。 四、 读者将收获什么? 阅读《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套装上下册)》,绝非仅仅是了解一位历史人物的生平,而是开启一场心灵的洗礼和智慧的启迪。 个人成长方面:读者将学会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和,如何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如何有效地进行自我反省和改进。曾国藩关于“读书”、“修身”、“慎独”的论述,将帮助读者找到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 家庭教育方面:家书中的育儿经验,关于如何培养子女的品德、学业和独立能力,将为现代父母提供宝贵的参考。曾国藩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展现了一种深刻而长远的教育理念。 职场发展方面:曾国藩在信中关于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工作中的挑战、如何培养领导力等方面的见解,对于在职场上寻求突破的读者,无疑是宝贵的财富。他关于“勤”、“慎”、“忍”的原则,是职场人士不可或缺的品质。 人生智慧方面:更宏观地看,曾国藩家书所展现的“天道酬勤”、“厚德载物”、“知行合一”等人生哲学,将帮助读者构建更坚实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面对人生的起伏时,保持从容与淡定。 总而言之,《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套装上下册)》是一部集思想性、实践性、人文性于一体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溯,更是对一种人生智慧的传承。唐浩明先生的评点,为古老的智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得曾国藩的声音,能够穿越千年,依然在我们耳边回响,给予我们力量和指引。这套书,值得每一个渴望成长、追求智慧的人去细细品读,去用心领悟。它将是一扇窗,让我们窥见历史的深邃;它也是一面镜,映照出我们自身成长的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是一次令人愉悦的阅读体验。它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曾国藩这个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不再仅仅局限于他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而是看到了他作为一个人,在家庭、在情感、在个人成长方面的真实状态。唐浩明先生的评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家书中那些晦涩难懂的典故和深层含义,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并从中汲取养分。 家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曾国藩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的思考。他对自己、对家人、对国家都抱有极高的期望,并且总是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践行自己的理念。这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格,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更重要的是,家书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洞察,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我反思的强调,这些都让这本书具有了超越时代的价值。

评分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历史文献,不如说是一本通往智慧的钥匙。翻阅它,我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仿佛曾国藩本人就坐在我对面,娓娓道来他的人生经验与处世之道。唐浩明先生的点评,更是如同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为我揭示了家书中那些被时间掩盖的深刻含义,让我在阅读中不断产生新的体悟。 最让我受益的,是曾国藩在面对困难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他虽然身处乱世,屡遭挫折,但他从未放弃过对自我道德的要求和对国家安定的追求。这种精神力量,是任何外在的物质财富都无法比拟的,也是我们当下最需要的。家书中的许多话,比如“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些看似哲学的论述,实则包含了对人生根本问题的深刻思考,引导读者去探寻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评分

最近翻看了这套《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真是爱不释手。唐浩明先生的评点可谓画龙点睛,他不仅解释了家书的背景和含义,还巧妙地将曾国藩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让这些古老的文字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读家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曾国藩,他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困惑的普通人。 家书中的很多细节都让我印象深刻,比如曾国藩对儿子的细致叮嘱,对妻子的体贴关怀,以及在仕途上的种种思虑和权衡。他并非完人,也有犯错和彷徨的时候,但他总能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反思和成长。这种真实的记录,比任何励志故事都更能触动人心。它告诉我们,即使是伟大的人物,也同样需要面对生活的琐碎和内心的挣扎,而真正的伟大,在于他们如何去应对和超越。

评分

读完曾国藩的家书,才真正体会到这位晚清名臣的另一面。之前总觉得他是个战功赫赫、治军严明的铁血汉子,然而翻开这套书,才发现他内心深处有着如此细腻、温情的一面。尤其是在家书中,他写给儿子的、写给妻子的、写给弟弟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浓浓的亲情和殷切的期望。他不仅仅是个宏图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情的父亲、丈夫和兄长。 他的家书,更像是一部的人生哲学启蒙教材。曾国藩在信中常常谈论治学、修身、齐家之道,提出的很多观点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依然发人深省。比如,他强调“勤能补拙”,认为只要肯下苦功夫,再笨拙的人也能有所成就;他提倡“寡言养德”,认为不乱说话、多思考是一种修养。这些话看似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指引着一个人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评分

我一直对曾国藩这个人物充满好奇,总觉得他身上有着许多值得探究的地方。直到读了这套《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我才觉得自己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唐浩明先生的评点非常有见地,他不仅解释了家书的字面意思,更深入挖掘了曾国藩写信时的心境和意图,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位历史人物。 家书中有不少关于曾国藩处理人际关系、应对复杂局面时的思考,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提倡“恕”道,强调“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些看似简单的人生哲学,却是在无数次的实践和反思中沉淀下来的宝贵经验。读完家书,我感觉自己对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修身养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读物,更是一本能够指导我们生活的智慧宝典。

评分

有塑封,还没看,收到时盒子破掉了,硬皮折了,京东打包员太不用心了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在Kindle里已经看了一半了,最后还是买了,书挺好的,情真、意切、智真!

评分

想买其他的,付款的时候没有了,只能选了这套~而且,凡是精装,书角肯定被碰坏

评分

上午刚拿到书,感觉书的外包装很好,但是撕开外面的塑料皮,翻开书有种像盗版书的感觉。里面的纸张粗糙单薄,字体的油墨用手可以推出黑黑的墨印,很失望。。。不知道书是不是就是这样的?

评分

书很不错,配送的很快,服务态度很好

评分

书送来时是有塑封的,但打开一看破损严重,书的扉页上手书两行大字“2012.04.21购于YMX”,感情是人家那边的退货被京东拿来当新书卖给顾客了,还不给换货。以上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评分

学习学习学习学习下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