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愧郯录

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愧郯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朗润 校
图书标签:
  • 唐史
  • 宋史
  • 史料
  • 笔记
  • 史学
  • 历史
  • 文献
  • 地方史
  • 郯城
  • 家族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25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919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唐宋史料笔记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1
字数:1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愧郯录》是南宋人岳珂撰。书名“愧郯”,取《左传》孔子问旧典于郯子之意,自谦有愧古人。本书是一部记载宋代典章制度,考证前代掌故旧典的史料笔记,对于研究宋代制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愧郯录》现在尚无整理本,本次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邓小南教授的六位博士研究生合作整理,以四部丛刊影印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刻本(部分以澹生堂抄本配补)为底本,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杨氏海源阁藏宋刻本、明万历年间岳元声刊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的底本)、知不足斋丛书本为通校本,全书使用全式标点、加专名线,便于读者利用。

前言/序言


《愧郯录》:一段未竟的史海求索 《愧郯录》,一本浸染着历史烟尘的笔记,承载着一位寻史者对那个波澜壮阔的唐宋时代的深深眷恋与不懈探求。它并非宏大叙事的史学巨著,亦非细致入微的断代通史,而是如同一位饱学之士,在静谧的书斋中,于浩如烟海的史料间漫步,随手拾起的点滴感悟、考辨与拾遗。本书的核心,在于“愧郯”,那是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渴求,一种在史料迷雾中辨识真伪、理清脉络的惭愧与警醒,更是一种对自身学识局限的坦诚。 “愧郯”二字,言简意赅,却饱含深意。愧,是惭愧,是自觉知识的浅薄,对史料的理解尚有不足;郯,取自《诗经·大雅·桑柔》“维昔无罪,维予是察。维予是察,维予是享。维予是享,维予是则。维予是则,维予是则。” 其中“察”字,引申为审察、考究。合而为“愧郯”,便是愧于自己对史实的审察尚不够细致,尚有诸多未竟之处,但又怀揣着审察史实的强烈愿望。此书的取名,便奠定了其谦逊而严谨的治史基调。 本书的篇幅,虽不及洋洋洒洒的史学专著,但其内容之精炼,考辨之细致,却绝不输于任何一部鸿篇巨制。作者以唐宋为中心,涉猎的史料范围极为广泛,从正史、野史、文集、碑刻、笔记,到官方文献、民间传说,皆是他搜罗的对象。他并非囫囵吞枣,而是精挑细选,对那些被后人忽视、误读,或是散落在零星片段中的史料,进行深入的发掘与梳理。 《愧郯录》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其对具体史实的聚焦与辨析。书中触及的史事,多是历史研究中常见的疑问,或是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例如,对于某一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作者会调动多方史料,细致比对,找出矛盾之处,并试图给出自己的解释。他或许会就某位官员的任免缘由,某次战役的具体经过,某项政策的出台背景,或是某个社会风俗的起源演变,展开一系列的考证。这些考证,绝非凭空臆断,而是建立在对史料文本的细致解读之上,力求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 书中对史料的运用,尤为值得称道。作者不拘泥于单一的史料来源,而是善于将不同性质的史料相互参照,从而达到“以彼证此,以虚补实”的效果。例如,当正史记载模糊不清时,他可能会转向私人著述的笔记,从中寻找更为生动、具体的信息;当文集中的叙述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时,他又会参考碑刻墓志,寻求更为客观的记录。这种跨史料的比较与整合,极大地增强了其论述的严谨性与可信度。 《愧郯录》并非一味地罗列史实,而是穿插着作者独到的见解与思考。他并非简单的史料搬运工,而是带着自己的史识与眼光,对史料进行审视与解读。在考证史实的过程中,他会不时流露出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与理解,对历史事件的感叹与反思。这种人文关怀的融入,使得本书在理性考辨之余,更增添了几分温度与灵性,也让读者在阅读中,能够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复杂。 本书的叙述风格,亦别具一格。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冗长的铺陈,而是以一种朴实、自然的笔调,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历史的热爱与虔诚。有时候,他会像一位老朋友,与读者分享自己在一桩史事上的困惑与所得;有时候,他又是一位孜孜不倦的侦探,带领读者一同在故纸堆中搜寻蛛丝马迹。这种亲切而又充满智慧的叙述方式,很容易让读者沉浸其中,仿佛与作者一同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遥远的唐宋。 《愧郯录》对唐宋史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在填补史学空白、修正历史讹误、深化历史认识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本书对于那些致力于唐宋史研究的学者而言,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参考资料。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考证,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一种严谨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治史方法,能够为后学者提供启迪。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愧郯录》也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读物。它将那些枯燥、遥远的历史,以一种生动、鲜活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够了解许多鲜为人知的唐宋史事,更能够体会到历史的魅力与深度。它会让你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发现其中隐藏的更为复杂与深刻的内涵。 需要强调的是,《愧郯录》的“未竟”之处,正是其魅力所在。作者并非声称已经穷尽了唐宋史的全部真相,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展示了他的求索过程。他坦承自己的局限,鼓励后人继续探索。这种“未竟”,恰恰是一种学术精神的体现,一种对历史无限可能性的敬畏。本书并非历史的终结,而是历史探索道路上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它鼓励着读者,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去发掘更深邃的真理。 总而言之,《愧郯录》是一部充满学术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唐宋史料研究笔记。它以其精炼的内容,严谨的考证,独特的视角,以及谦逊的态度,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它如同一个深邃的池塘,虽然水面可能平静,但其深处却涌动着无尽的智慧与对历史的深情。它是一段未竟的史海求索,也是一段关于热爱、关于坚持、关于探寻真理的传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具匠心,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纸张的质感很舒服,泛着微微的米黄色,仿佛能让人穿越回那个墨香四溢的年代。字体排版考究,疏密有致,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神。尤其是那些插图和地图,印刷得非常清晰,细节之处也处理得恰到好处,为理解复杂的历史事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本书的编辑团队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从前言的梳理到目录的编排,都透露出一种对学术的敬畏。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注释上的严谨,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史料旁都有详尽的考证,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随时深入挖掘更深层次的历史脉络。这绝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普及读物,而是真正为深度研究者准备的珍贵文本。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偏学术性的著作抱有戒心,生怕晦涩难懂,结果完全出乎意料。这本书的行文逻辑清晰得如同精密的手术刀,层层递进,抽丝剥茧,将复杂的历史因果关系阐释得淋漓尽致。作者没有故作高深地使用大量只有专业人士才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引导读者一步步走入历史的迷宫。每当我对某个概念感到疑惑时,后面的章节总能提供及时的解释和补充材料,形成了完美的知识闭环。这种结构上的严谨和叙述上的通俗性,使得即便是历史初学者,也能轻松入门,并从中获得扎实的知识积累。它真正做到了学术的深度与大众的易读性之间的完美平衡。

评分

我最近读完这本关于古代某个时期的史学著作,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的叙事功力炉火纯青。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像一位高明的说书人,将那些陈旧的档案和文牍,编织成了一张张引人入胜的故事网。那种对人物命运的深刻洞察,对时代背景的细腻描摹,简直让人拍案叫绝。特别是对一些关键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刻画,真实得仿佛能触摸到他们的呼吸与挣扎。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因为沉浸其中而忘记了手中的书页,仿佛自己亲身参与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这种将历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笔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享受了一场心灵的盛宴。

评分

我给这本书打一个高分,是因为它成功地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提炼出了一条清晰的主线,使得整个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它不是那种零散堆砌史料的“资料汇编”,而是真正具有内在结构和论证力量的论著。特别是关于某个特定时期社会结构变迁的那几章,作者构建的模型非常具有说服力,将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梳理得井井有条。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印象,而是有了一个坚实的、相互印证的整体框架。这种宏观把握与微观细节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作者非凡的学术功力和洞察力,是值得反复品读的精品之作。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史料的广度和深度的挖掘。翻开任何一页,都能感受到作者穷尽心力的搜集和比对。很多我以为已经定论的历史事件,在这里都被赋予了全新的、充满质疑和反思的视角。作者似乎总能从那些被前人忽略的边角料中,提炼出颠覆性的观点。这种对既有史观的挑战精神,体现了一种真正的治学态度——不盲从权威,只忠于证据。在阅读中,我不断地被引导去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那段历史的认知,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和批判性思维的激发。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思维方式的重塑训练。

评分

国史

评分

唐自广明乱离,袐籍亡散,武宗已后,寂寞无闻,朝野遗芳,莫得传播。仆生自岷峨,官于荆郢,咸京故事,每愧面墙,游处之间,专于博访。顷逢故凤翔杨玭少尹,多话秦中平时旧说,常记于心。他日渚宫见元澄中允,款狎笑语,多符其说。元公谓旧族一二子弟曰:[诸贤生在长安,闻事不迨富春,此则存好问之所宏益也。]厥后每聆一事,未敢孤信,三复参校,然始濡毫。非但垂之空言,亦欲因事劲戒。三纪收拾筐箧,爰因公退,咸取编连。先以唐朝达贤一言一行列於谈次,其有事类相近,自唐至后唐,梁、蜀、江南诸国所得闻知者,皆附其末,凡篡得事成三十卷。禹贡云[云士梦作乂]传有[畋於江南之梦],鄙从事於荆江之北,题曰北梦琐言,琐细形言,大即可知也。虽非经纬之作,庶勉后进子孙,俾希仰前事,亦丝麻中营蒯也。通方者幸勿多诮焉。

评分

确实值得深思,阅读的功利化明知贻害无穷,却有心无力,很久没能安静纯粹的读一本书了。毕竟将书作为纯消遣娱乐似乎是年轻人不太被允许做的事,又或者当下社会就是个功利社会,我们潜意识里总是贪婪地希望但凡花了时间去看的东西都有回报。”

评分

此次推出的精装典藏本,开本大小由140毫米*203毫米,调整为150毫米*220毫米,各级字号随之有所加大,每面四周留白也增加不少,从而在方便读者研读的同时,也便于做随文笔记。

评分

孙星华跋

评分

书很好,非常有收藏价值

评分

《愧郯录》是南宋人岳珂撰。书名“愧郯”,取《左传》孔子问旧典于郯子之意,自谦有愧古人。本书是一部记载宋代典章制度,考证前代掌故旧典的史料笔记,对于研究宋代制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愧郯录》现在尚无整理本,本次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邓小南教授的六位博士研究生合作整理,以四部丛刊影印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刻本(部分以澹生堂抄本配补)为底本,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杨氏海源阁藏宋刻本、明万历年间岳元声刊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的底本)、知不足斋丛书本为通校本,全书使用全式标点、加专名线,便于读者利用。

评分

《愧郯录》是南宋人岳珂撰。书名“愧郯”,取《左传》孔子问旧典于郯子之意,自谦有愧古人。本书是一部记载宋代典章制度,考证前代掌故旧典的史料笔记,对于研究宋代制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很不错的。

评分

沿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