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中國傳統法律思想
第一章 中國傳統法律思想導論
一、本課程的研究對象及其特點
二、學習中國法律思想史的態度
三、學習中國法律思想史的方法
參考閱讀材料《國學叢刊序》
第二章 中國上古時期的神權法思想
第一節 夏、商、西周的神權法思想
一、夏代的“天命”、“天罰”思想
二、神權法思想在商代的發展
第二節 神權法思想的衰落——西周
一、“以德配天”說
二、“明德慎罰”說
三、大宗法製下的禮治思想
參考閱讀材料《史記魯周公世傢》節選
第三章 儒傢的法律思想
第一節 儒傢學說概述
一、儒傢學說在先秦之形成
二、先秦儒傢學說之思想脈絡簡介
第二節 “為國以禮”的禮治思想
一、禮治思想的淵源
二、儒傢對西周禮治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三、儒傢禮治思想的等級社會觀
四、禮的作用和禮與法的關係
第三節 “德主刑輔”的德治學說
一、“省刑罰,薄稅斂”,“富而後教”
二、“以德去刑”
三、“寬猛相濟”、“德主刑輔”
第四節儒傢的“人治”學說
第五節先秦儒傢法律思想的命運和曆史地位
參考閱讀材料《荀子》節選
第四章 墨傢的法律思想
第一節 儒、墨兩傢的對立與互融
一、“敬鬼神而遠之”與“事鬼神”
二、“愛有差等”與“兼相愛”
三、“小人喻於利”與“交相利”
第二節 墨傢以“兼愛”為核心的法律思想
一、“天下之人皆相愛”的理想社會
二、“法天”的法律觀
三、“尚賢”
四、墨傢的一些重要刑罰命題
參考閱讀材料《墨子法儀第四》
第五章 道傢的法律思想
第一節 老子的法律思想
一、“法自然”之“道”
二、對仁義禮法的批評
第二節 莊子的法律虛無主義
一、莊子思想概述
二、主張絕對無為,否定仁義禮法
參考閱讀材料《莊子在宥》篇節錄
第六章 法傢的法律思想
第一節 法傢法治思想産生的社會背景
第二節 法傢的法律觀
一、關於法律的本質
二、關於法律的起源
三、關於法律的作用
第三節 法傢推行“法治”的理論
一、“法治”與“禮治”、“德治”和“人治”的對立
二、法傢推行“法治”的理論前提
三、法傢推行法治的方法
第四節法傢主要代錶人物簡介
一、被法傢奉為先驅的管仲
二、法傢的開創者李悝
三、法傢思想的奠基人商鞅
四、以重“勢”著稱的慎到
五、重“術”的申不害
六、集法傢思想大成的韓非
參考閱讀材料《韓非子定法》
第七章 秦以後的正統法律思想
第一節 秦漢之際正統法律思想的形成
一、法傢思想在秦漢之際命運由盛而衰的大轉摺
二、黃老思想在漢初的得勢與衰落
三、儒學在漢初的發展
四、董仲舒與儒學獨尊
第二節 法律儒傢化的展開
一、經義決獄
二、引經注律的“律學”
三、《唐律疏議》中所體現的正統法律思想
四、理學與宋明法律思想
參考閱讀材料《春鞦繁露實性》
第八章 明清之際啓濛思想傢的法律思想
第一節 黃宗羲的法律思想
一、抨擊君主專製和限製君權
二、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傢之法”
第二節 王夫之的法律思想
一、以“夷夏大防”為中心的民族主義
二、立法以成就“一代之製”
三、“任法”不如“任人”
四、成就“一代之製”的司法舉措
參考閱讀材料《明夷待訪錄》節選
第二編 中國近現代法律思想
第九章 中國近現代法律思想導論
第一節 中國社會從傳統到近代的轉型
一、近代前夕的中西社會情形
二、近代中國學習西方的逐漸深化——器物、製度和文化
第二節 中國近代法律思想發展之脈絡
一、近代早期西方法的輸入
二、近代轉型的中心任務——憲政和法治
三、中國近代法律思想演變綜述
參考閱讀材料《警察國與法治國之矛盾及歸宿》
第十章 洋務派的法律思想
第一節 洋務派及其“中體西用”思想
第二節 張之洞的法律思想
一、變而不失其道的變法觀
二、整頓中法與采用西法
三、博采東西諸國律法,力求閤於國傢政教大綱
四、任法不如任人
參考閱讀材料《勸學篇變法第七》
第十一章 改良主義的法律思想
第一節 19世紀的社會改良運動和“戊戌變法”
第二節 康有為的法律思想
一、維新時期的“變法”思想
二、康有為晚年的法律思考——《擬中華民國憲法草案》
第三節 梁啓超的法律思想
一、“隨時創法”之變法觀
二、君憲與共和——梁啓超的憲政觀
三、“民權”與“法治”
四、“立法”與“司法”
五、地方自治
第四節嚴復的法律思想
一、嚴復的變法思想
二、嚴復的自由與民權觀
三、嚴復的法治觀
參考閱讀材料《請定立憲開國會摺》
第十二章 晚清法律改革和瀋傢本的法律思想
第一節 晚清法律改革
一、對《大清律例》的改造
二、外國法典和法學著作之翻譯
三、製定新法律
第二節 法律改革中的禮法之爭
一、禮法之爭概述
二、“因倫製禮,準禮製刑”和效法西方“齊一法製”之爭
三、有關倫常諸條款之爭
四、國傢主義與傢族主義之爭
第三節 瀋傢本的法律思想
一、治國強國的法律救國論
二、儒傢仁政與人道主義思想
三、酌古準今,融會中西
四、中西法律的融會點——法理
參考閱讀材料《法學名著序》
第十三章 革命派的法律思想
第一節 孫中山的法律思想
一、對傳統法律和司法的批判
二、“三民主義”的立法指導思想
三、民主主義的“法治”理論
四、“權能分治”和“五權憲法”
第二節 章太炎的法律思想
一、革命時代的法治理想
二、民國的法治方案
小結
參考閱讀材料《國民政府建國大綱》
後記
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遠超預期。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文化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原以為會麵臨閱讀障礙,但作者的筆觸卻異常生動流暢。它並非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著作,而是將中國法律思想的發展曆程,通過生動的案例和清晰的邏輯,娓娓道來。從春鞦戰國的百傢爭鳴,到曆朝曆代的法律變革,每一個時期都被作者描繪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法律概念時的“化繁為簡”的能力,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理解。書中對法律思想如何塑造社會價值觀、影響民眾行為的分析,也讓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它讓我明白,法律思想不僅僅是冰冷的條文,更是承載著一個民族智慧和價值觀的活的傳承。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書,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曆史和文化感興趣的朋友。
評分我是在尋找關於中國古代法律製度變遷的資料時偶然看到這本書的,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專著,沒想到讀起來卻意外地引人入勝。作者在講解過程中,並沒有拘泥於條條框框的法條,而是將法律思想置於廣闊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下去考察,使得內容更加立體和生動。比如,關於唐朝律令的分析,不僅僅講解瞭具體條文,還探討瞭其在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經濟發展等方麵的作用,以及其對後世的影響。書中對一些法律概念的解釋也相當到位,一些模糊不清的史料在作者的解讀下變得豁然開朗。我尤其欣賞作者的批判性思維,在梳理曆史的同時,也提齣瞭自己的見解,引發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總的來說,這本書在學術嚴謹性和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很好的平衡點,是瞭解中國法律思想史的一部優秀著作。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挺用心的,紙張的手感很舒適,字體大小也適中,長時間閱讀不會感到疲勞。封麵設計簡潔大氣,雖然沒有華麗的插圖,但那種沉穩的風格反而更符閤其學術定位。拿到手的時候,就覺得它是一本可以靜下心來慢慢品的書。內容上,我最喜歡的是它對古代中國法律思想的梳理,從早期萌芽到各個朝代的演變,脈絡清晰,條理分明。特彆是關於儒傢、法傢等主要流派的思想,作者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解讀,引用的史料也很豐富,讓人能直觀地感受到不同思想流派的碰撞與發展。書中對一些關鍵曆史事件和法律條文的分析,也很有啓發性,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重要的是探討瞭這些法律思想背後的社會背景和邏輯。感覺作者在研究中國古代法律史方麵下瞭很大的功夫,對於想要係統瞭解中國法律傳統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起點。
評分作為一名法律專業的學生,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幫助我建立起對中國法律思想宏觀認識的教材。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它並非簡單地羅列中國曆史上的法律條文,而是著重於梳理和分析各個時期主要的法律思想流派及其代錶人物,以及這些思想是如何影響中國社會和政治製度的。作者的敘述邏輯性很強,從先秦時期的思想萌芽,到漢唐的法製建設,再到宋元明清的演變,層層遞進,讓讀者能夠清晰地把握中國法律思想發展的曆史脈絡。書中對儒傢、法傢、道傢等學派在法律思想上的貢獻,以及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藉鑒的過程,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同時,書中對中國古代法律實踐的分析,也讓我對理論與實踐的結閤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對我構建起完整的中國法律思想知識體係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社會結構和權力運行機製很感興趣,而法律思想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常常讓我感到難以深入。這本書的齣現,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它並非隻關注法律條文本身,而是深入挖掘瞭法律思想背後所蘊含的權力觀念、倫理道德以及社會治理的邏輯。作者在分析法律思想時,善於將曆史文獻與現實社會相結閤,使得那些看似遙遠的古代思想,在今天依然能引發人們的共鳴。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統治者如何利用法律思想來鞏固統治、維護社會秩序的解讀,這讓我對中國古代政治的理解更加透徹。同時,書中也探討瞭法律思想在民間社會中的傳播和影響,讓我看到瞭法律思想的多元性和生命力。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棒,讓我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中國曆史。
評分挺好的啊挺好的啊挺好的啊挺好的啊挺好的啊挺好的啊挺好的啊挺好的啊挺好的啊挺好的啊挺好的啊
評分很不錯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評分。。。。
評分很不錯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評分書質量不錯,送貨人員態度非常好。
評分書質量不錯,送貨人員態度非常好。
評分好貴
評分。。。。
評分書質量不錯,送貨人員態度非常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