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Inter组播体系结构
原价:35.00元
作者: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4-01
ISBN:9787030211705
字数:383000
页码:29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本书的目的就是使广大网络技术人员和研究者不仅能够掌握组播技术,同时还能够理解组播体系结构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方向。本书的重点是全面介绍互联网组播体系结构。本书以互联网的五层模型为基础,对组播体系结构进行阐述,内容包括IP组播路由协议和路由算法、组播拥塞控制机制、移动和Ad hoc组播、组播和服务质量控制、组播安全和应用层组播等。 本书不仅介绍了现有的组播路由协议等目前较为成熟的组播技术,而且深入讨论了组播研究领域中存在的理论问题和研究现状,力求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组播的体系结构和未来发展方向。
内容提要
本书分8章,全面介绍了互联网组播体系结构。前3章介绍组播的基础知识和概念,主要内容是组播模型、组播路由协议、组播路由算法和组播Power-law原理;后5章详细介绍组播体系结构,包括组播拥塞控制、移动组播、组播和服务质量控制、组播安全和应用层组播技术。全书以互联网的五层模型为线索,从数据链路层到应用层详细介绍了组播的体系结构涉及的内容,基本反映了组播技术近几年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书既适合于计算机通信网络专业的研究生阅读,也可供有关网络技术人员和网络工程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第1章 组播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中的通信方式
1.1.1 单播
1.1.2 组播
1.1.3 汇播
1.1.4 任意播
1.1.5 广播
1.2 组播的优缺点
1.2.1 组播的优点
1.2.2 组播的缺点
1.3 组播模型
1.3.1 IP组播主机组模型
1.3.2 显式请求单源组播模型
1.3.3 应用层组播
1.4 组播组管理协议
1.5 组播组特性
1.6 组播的可扩展性
1.7 组播应用
1.8 网络对组播的支持
参考文献
第2章 组播基础
2.1 组播地址
2.1.1 IPv4组播地址
2.1.2 IPv6组播地址
2.1.3 组播地址管理
2.2 组播转发
2.2.1 源树
2.2.2 共享树
2.2.3 源树和共享树的比较
2.2.4 组播转发
2.3 组播路由协议
2.3.1 密集模式协议
2.3.2 稀疏模式组播路由协议
2.3.3 IP组播路由中的隧道传输机制
2.3.4 域间组播路由协议
2.3.5 SSM协议
2.4 各种组播协议的比较
2.4.1 可扩展性
2.4.2 鲁棒性
2.4.3 延迟
2.4.4 约束路由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组播路由算法
3.1 网络模型
3.2 组播路由问题的分类
3.2.1 目标函数和约束
3.2.2 组播路由问题的分类
3.3 组播路由算法
3.3.1 最短路径树算法
3.3.2 Steiner树算法
3.3.3 约束Steiner树算法
3.3.4 最大带宽树算法
3.3.5 算法比较
3.4 组成员的动态变化对组播树的影响
3.4.1 动态Steiner树问题的提出背景
3.4.2 动态Steiner树问题的定义
3.4.3 DST-N问题的性能以及求解方法
3.4.4 DST-R问题的性能以及求解方法
3.5 人工智能算法求解组播路由问题
3.5.1 遗传算法介绍
3.5.2 基于遗传算法的组播路由算法
3.6 组播Power-law原理
3.6.1 组播Power-law原理(Chuang-Sirbu定理)介绍
……
第4章 组播拥塞控制
第5章 移动和Ad hoc网络组播
第6章 服务质量控制和组播
第7章 组播网络安全
第8章 应用层组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冲击,在于它对“时间感”的处理。作者似乎洞察到了老年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敏感性,因此在空间叙事上做足了功课。他设计了许多“时间标记点”——比如一块对着日出方向的窗户,一个会随着季节更迭而变换色彩的公共艺术装置,或者是一条需要走上一段才能到达但风景绝佳的林荫小径。这些设计都不是为了短期内的视觉效果,而是为了帮助居住者感知时间的缓慢、规律和美好。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回忆角落”的设想,设计师提议在每户住宅中预留一处小型、可定制的空间,鼓励居住者展示其一生的纪念品,让空间本身成为个人历史的载体。这本书没有把老年生活描绘成一个等待终点的阶段,反而鼓励人们去欣赏和体验“当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它教会我,最好的居住空间,是能够承载生命故事、并鼓励继续书写新篇章的容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木纹和柔和的灯光,瞬间就将我带入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之中。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严肃的建筑学著作,毕竟标题听起来就指向了非常专业和实用的领域,但翻开扉页后才发现,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细腻和充满人文关怀。他没有过多纠缠于复杂的结构图纸或者材料的优劣对比,而是将笔墨更多地放在了“居住者”本身的需求和情感上。比如,书中有一章详细描述了如何设计一个能最大化自然采光又避免夏季西晒的窗户布局,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考量,更融入了对老年人对阳光的渴望以及对炎热午后的体贴。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无障碍”概念的重新定义,他认为真正的无障碍不是简单地铺设坡道,而是要创造一种让所有年龄段的人都能自然、舒适地交流互动的空间布局,比如在公共区域设置不同高度的座椅,让步态不稳的老人也能轻松参与到群体活动中去。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仿佛正在参与一场关于未来生活的深度探讨,充满了对美好晚年生活的憧憬,完全没有预想中的沉闷和枯燥,反倒像是在阅读一本关于“如何优雅地变老”的生活哲学指南。
评分我是一位对可持续发展非常关注的读者,原本担心这本书会过于聚焦于老年人的个体舒适度而忽略了环境责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将“绿色建筑”的理念无缝地融入到了老年社区的设计之中。他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被动式设计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外部能源的依赖,比如通过深挑檐和植被遮阳来调节室内温度,这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也为那些可能对电磁辐射敏感的老年人提供了一个更健康的生活环境。更具启发性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如何设计社区菜园和雨水收集系统,将这些可持续措施转化为一种轻度的、有益的日常活动,让居住者在维护环境的同时,也能获得成就感和新鲜的食物来源。这种将生态责任与老年生活质量有机结合的思路,展现了作者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这本书证明了,一个真正人性化的居所,必然是与自然和谐共存的。
评分坦白说,我对这类题材的书籍通常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市面上充斥着太多浮于表面的“理想生活”的描绘,缺乏落地的可行性。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田野调查般的扎实感,构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宜居模型。它没有回避现实的挑战,比如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管理和紧急医疗响应等问题,而是巧妙地将这些功能性需求融入到社区设计之中。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对于“社交粘合剂”的探讨,他提出了一种“混合功能区”的概念,即在同一物理空间内,通过巧妙的动线设计,将医疗咨询点、手工坊、小型图书馆巧妙地结合起来,鼓励不同需求的居民产生偶遇和互动,从而打破老年生活常见的孤立感。这种设计思路非常具有前瞻性,它跳脱了传统的“养老院”或“老年公寓”的刻板印象,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微型社会生态圈。书中的案例分析图文并茂,每一个设计细节背后都有清晰的逻辑支撑,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人类行为学和建筑美学上的深厚功底,读完后我感觉对现代城市规划中对“社区”二字的理解都提升了一个层次。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那种带着沉稳的叙事节奏,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却字字珠玑。我特别喜欢作者引用的一些历史典故和哲学观点来佐证他的设计理念。例如,他在讨论庭院设计时,引用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藏拙”与“含蓄”的审美追求,指出老年住宅不应追求过度的新奇或炫技,而应回归到对自然、对传统的尊重与融合。这种文化底蕴的渗透,使得整本书的格调一下子拔高了,不再仅仅是冰冷的建筑指南,而成为了关于“安居乐业”这一古老命题的现代解读。书中对“尺度感”的拿捏尤其精妙,它探讨了无论是家具的边角处理,还是走廊的宽度,都必须精确到能让人在精神和生理上都感到放松的范围。我甚至忍不住拿出尺子,对照着书中描述的某个理想化的卧室尺寸,想象着自己未来在这里休憩的画面,那份踏实和安心感,是任何豪华装饰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好
评分研究老年建筑的不错的参考书
评分还不错的书,?一个,鼓励鼓励
评分研究老年建筑的不错的参考书
评分好
评分书还可以,就是太贵了。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不错,赞一个!
评分包装不好,快递来后封面和纸张有不同程度折叠
评分给单位买的,老板很满意,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