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民居宅院:郑希成钢笔白描画集

京城民居宅院:郑希成钢笔白描画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希成 绘
图书标签:
  • 建筑
  • 民居
  • 宅院
  • 京城
  • 白描
  • 绘画
  • 钢笔画
  • 郑希成
  • 传统建筑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32269
版次:1
商品编码:10305955
包装:平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09-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8
字数: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郑先生是画家、是雕刻艺术家,他不是以建筑师的眼光来作画的,所以,这些画不是建筑实测图;同时,他也不是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记录院落保存的实况的,所以,画中没有画出四合院中私搭乱建不堪人目的景象。他通过实地调查,根据历史照片或图像,尽量恢复院落和建筑物的原来风貌,有的就是在他记忆中很熟悉的北京四合院的固有风貌,把最美的东西奉献给了读者。郑先生曾亲眼目睹过野蛮拆迁的惨况,他不会忘记这些历史场面,但他却理智地采取怨而不愠的方式,在画稿中主要表现北京历史风貌之美。这正是《京城民居宅院:郑希成钢笔白描画集》精华所在的永恒主题。
这本画册特别注意了院落主人或居住者身份履历,人文的因素决定了院落的布局和建筑物的风格。既注意到两进、三进占地在两条胡同之间的大型院落,或占地两三条胡同的王府,也没有把两合、一合不成格局的小院子漏掉。不同阶层的人构成了北京居民的成分和居所建筑的不同。北京旧城内、外城居民成分不同,内城多住满人,达官贵族府邸、王府多,大型四合院多;外城前门大街以西(今宣武区)同乡会馆多,进京的汉人官员和士大夫多;前门大街以东(今崇文区)工商会馆多,小手工作坊多,居住条件狭小,出现了“奴欺主”式的窄条形四合院,但建筑物的细部往往有精致装饰,说明他们社会地位虽然不高,却不乏资财。

作者简介

郑希成:出生于1938年1月,家住在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北新桥九道湾的胡同里,原是北京象牙雕刻厂一名工艺美术师,退休后得过两次心梗后就一直在家休养。2002年起,开始致力于北京胡同的保护、记录,并用画笔记录下那些曾经充满生命力,却即将消失的民居院落。

目录

松竹剧社忆童年·东城区九道湾西巷小大院
前店后厂义盛号·崇文区新开路北口
晋陕风格奴欺主·崇文区
裕德粮店有磨房·东城区板桥胡同
恒兴木厂大门洞·东城区北新桥地区
地界不利墙找方·东城区南竹杆胡同25号
民俗遗韵泰山石·东城区九道湾南巷7号
宅地凹陷墙遮眼·东城区演乐胡同21号
二门筑廊开双道·东城区东四十四条19号
正房前后勾连搭·东城区南池子大街82号、84号
紫气东来经营巧·东城区南池子大街普渡寺西巷45号
皮之不存毛焉贵·东城区南池子大街普渡寺东巷16号
少堵多隔成四合·东城区南池子大街66号
鸡窝廊子拐子罩·崇文区磁器口西利市营胡同11号
北方园林好庭院·东城区东直门内北沟沿胡同23号
半坡巧用显广宅·东城区史家胡同内西罗圈胡同1号
切割亦显整体美·东城区南池子大街普渡寺后巷10号
完颜府里三垂花·东城区东四十三条77号
完颜新宅静安居·东城区柴棒胡同55号
临街经商铺面房·东城区朝阳门内南小街367号
世代祖居进士第-西城区复兴门内察院胡同23号
祁家行医睦邻里·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96号
小门小户亦欢颜·东城区南池子大街缎库胡同1号
格扇二门独此家·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58号
八月十五云遮月·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90号
正月十五雪打灯·东城区朝阳门内新鲜胡同38号
廊墙围绕作何用·东城区朝阳门内新鲜胡同42号
知是风水详不解·崇文区草厂胡同二条××号
标准外院求严谨·西城区学院胡同39号
宽敞外院有豪情·西城区复兴门内察院胡同25号
倒座房上风水墙·西城区复兴门内太平桥东街1号
马家致富购三院·东城区石雀胡同15号、17号、19号
深藏不露小住宅·东城区九道湾西巷5号
西藏活佛自家院·东城区九道湾中巷13号
多设屏门遮欠缺-东城区九道湾西巷13号
祈福遇福共赏福-东城区九道湾南巷31号
符合标准有厨卫·东城区南池子大街46号
标准二进四合院·东城区石雀胡同43号
兄弟三宅院连院·东城区八宝坑胡同37号、39号、41号
山东叔侄一家亲·东城区东四五条138号
四周更道保平安·东城区东四二条21号
田家祖宅名人住·宣武区菜市口丞相胡同41号
陟山门外观景楼·西城区陟山门街13号
御使衙门院深深·西城区陟山门街5号
传统外衣现代囊·东城区建国门内宝盖胡同3号
春松小院南北居·东城区建国门内春松胡同6号
……

前言/序言


京城遗韵,笔尖下的流年——《京城民居宅院:郑希成钢笔白描画集》 在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中,隐藏着无数承载着历史与故事的民居宅院。它们是这座城市肌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京味儿最深沉的体现,是老北京人生活方式的缩影。而郑希成先生,便以其精湛的钢笔白描技艺,将这些散落在京城各个角落的民居宅院,一一收入笔下,化为一幅幅细腻传神的画卷。这本《京城民居宅院:郑希成钢笔白描画集》,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寻访,一场与历史对话的盛宴。 一、 笔墨承载的时代记忆 在钢筋水泥不断刷新城市天际线的当下,翻开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旧日时光的窗户。郑希成先生的画作,以纯粹的钢笔线条,勾勒出京城民居的独特韵味。每一笔,都饱含着他对这座城市深厚的情感;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他对传统建筑的深刻理解。他笔下的四合院,不仅仅是红墙灰瓦的堆砌,更是每一扇门、每一扇窗、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您会看到,那斑驳的墙体上,记录着岁月的痕迹,仿佛能听到曾经在此嬉戏玩耍的孩童的笑声;那雕刻精美的门楼,透露着主人的身份与地位,诉说着家族的荣耀与变迁;那宽敞的庭院中,或许曾是夏日纳凉的场所,是冬日赏雪的景致,是家人团聚的温情时刻。郑希成先生用他独到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这些易逝的美好,并将它们凝固在纸上,让后人得以一窥京城民居的真实风貌。 二、 细节之处见真章 郑希成先生的钢笔白描,最令人称道的便是其惊人的细节表现力。他并非简单地描绘建筑的外形,而是深入到每一个构成元素,每一个细微之处。 建筑结构之美: 从屋脊的瓦当、滴水,到斗拱的层层叠叠,再到门窗的格栅纹样,甚至是院落中的石狮、影壁、树木,都被他一丝不苟地描绘出来。您可以看到,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建筑,其结构上的差异被他精准地呈现;不同材质的石材、木材、砖瓦,其质感也被他通过线条的疏密、粗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工艺的精湛,也让观者对建筑的构造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光影之韵: 尽管是白描,郑希成先生却能巧妙地运用线条的虚实、浓淡,来表现光影的效果。阳光透过窗棂洒下的斑驳光影,墙壁上投下的深邃阴影,都仿佛跃然纸上,为画面增添了立体感和生命力。这种对光影的把握,使得静态的建筑画面也充满了动感,让人感受到京城不同时辰、不同季节的光线变化。 人文气息的渗透: 郑希成先生的画作,不仅仅是对建筑的客观记录,更融入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文的关怀。在一些画作中,您或许能看到院落里晾晒的衣物,角落里堆放的柴火,或是墙边攀爬的藤蔓。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细节,却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故事性,让观者感受到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日常,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烟火气息。这些“生活痕迹”的加入,使得每一幅画都仿佛有了灵魂,充满了人情味。 三、 穿越古今的对话 《京城民居宅院:郑希成钢笔白描画集》所收录的画作,涵盖了北京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民居宅院。从皇城根下的王府,到胡同深处的老北京四合院,再到一些如今已不多见的特色民居,都得到了详实的展现。 胡同的记忆: 胡同是北京的灵魂,而四合院则是胡同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郑希成先生的画笔,带领我们走进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胡同,感受那份宁静与古朴。您可以看到,不同大小、不同布局的四合院,它们虽各有特色,却共同承载着老北京的市井生活。院子里的枣树、石榴树,墙角的猫咪,晾晒的被子,都构成了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这些画作,是对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老北京生活方式的珍贵记录,更是对城市记忆的挽留。 建筑的变迁: 随着时代的变迁,北京的城市面貌也在不断变化。一些曾经的民居宅院,或被拆毁,或被改造。郑希成先生的画作,以一种“定格”的方式,为我们留下了这些宝贵的影像。通过这些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也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这是一种对过往的致敬,也是一种对未来的警示,提醒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不要忘记我们从哪里来。 传承与创新: 郑希成先生的钢笔白描,在传承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审美理念。他的线条简洁有力,构图严谨,画面表现力强,既有传统工笔画的精细,又不失钢笔画的洒脱。这种技法的运用,使得他的作品既能准确地表现建筑的细节,又能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四、 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 《京城民居宅院:郑希成钢笔白描画集》的出版,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文化意义。 艺术收藏的珍品: 郑希成先生的画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艺,深受艺术爱好者的喜爱。这本画集,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欣赏和收藏其优秀作品的机会。每一幅画都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凝聚了艺术家的心血与才情。 城市历史的活态档案: 这本画集,可以看作是一部关于北京民居的“活态档案”。它用视觉化的语言,记录了北京的建筑文化、居住文化和社会文化。对于研究北京城市历史、建筑变迁、民俗风情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许多传统文化元素正在逐渐淡化。《京城民居宅院:郑希成钢笔白描画集》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和传承北京传统民居文化的契机。通过欣赏这些画作,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我们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激发文化认同感: 对于每一个热爱北京、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来说,翻阅这本画集,都能唤起心中最柔软的记忆和最深沉的乡愁。这些熟悉的院落、熟悉的街巷,不仅仅是冰冷的建筑,更是承载着我们共同的情感和记忆的家园。这本画集,能够有力地激发读者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结语 《京城民居宅院:郑希成钢笔白描画集》,是一次关于北京的视觉漫游,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郑希成先生用他的画笔,为我们展现了京城民居的独特魅力,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城市记忆。当您翻开这本书,不妨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每一幅画作,感受那份笔墨间的温度,感受那份流淌在京城血脉中的古老韵味。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北京城市精神和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愿这本书,能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和热爱这座伟大的城市,感受那份独属于北京的、温暖而坚韧的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值得特别称赞。它摒弃了许多当代画册追求的浮华和炫技,回归到一种朴素而典雅的风格。铜版纸的质感与钢笔墨水的沉稳黑色形成了绝佳的互文关系。每一幅画作周围留白的尺度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既保证了画作自身的呼吸感,又不会让读者在连续翻阅时产生视觉疲劳。有些跨页的展示方式,更是巧妙地利用了双页的宽度,展现了大型院落的整体气势,线条的连续性和宏大感被极大地强化。而且,书中几乎没有冗余的文字说明,这也许是画家故意为之,他更愿意让画面自己说话,让观者的想象力去填充那些未被描绘的部分。这种“少即是多”的设计哲学,与白描本身的艺术精髓高度契合。阅读它,就像进行了一次安静而深入的冥想,每一次驻足,都是对传统美学的一次重新校准。对于那些寻求心灵宁静和审美滋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体验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收到这本书,我真是惊喜万分。它不仅仅是一本画集,更像是一部穿越时空的影像志。我一直对老北京的建筑情有独钟,但那些宏伟的宫殿和寺庙总是显得遥不可及。这本书却将目光聚焦在了寻常百姓的院落里,那些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在钢笔的线条下显得既朴实又精致。白描的技法极其考究,每一个窗棂的结构、每一块砖石的纹理,都勾勒得清晰可见,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尤其是那些细节处理,比如门墩上的狮子雕刻、院子里老槐树的枝桠,都充满了生活的痕迹。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胡同里玩耍的场景,那种温暖又略带沧桑的感觉,被画家用最纯粹的线条完美地捕捉了下来。我特别欣赏画家对光影的处理,虽然是黑白的画面,但通过线条的疏密变化,院子里的光线明暗、空间层次感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不仅是对建筑的记录,更是一种对逝去生活方式的深情致敬。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用心,纸张的质感很好,使得白描的细腻感得以充分展现。对于热爱北京文化和传统建筑的朋友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藏。

评分

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画集时,我有点犹豫。我通常更偏爱色彩斑斓的画作,对纯粹的钢笔白描并不抱太大期望。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这绝不是那种简单的速写或草稿,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功力和独特的审美视角。它让我重新认识了“白描”的魅力。画家对线条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粗细、长短、轻重,无不精准到位,仿佛他手中的笔尖就是一把量尺,精确丈量着每一处飞檐翘角、每一块影壁的弧度。最让我震撼的是那种“空灵”感。在没有色彩的辅助下,画面完全依靠线条的组织来构建场景,但画面却一点也不单调,反而充满了呼吸感和想象空间。例如,画中描绘的某个午后的庭院,阳光透过树叶投下斑驳的影子,那种宁静、那种岁月静好的氛围,透过这些冷静的线条被传递出来,让人心神为之一荡。这不仅仅是写实,更是一种“写意”,画家是用钢笔在书写他对这座城市的回忆与热爱。对于从事设计、绘画或者只是对艺术有追求的朋友,这本书提供的关于构图和线条表现力的启示是巨大的。

评分

坦白讲,作为一名业余摄影爱好者,我有时会为自己的镜头捕捉不到某种“意境”而苦恼。然而,阅读这本画集后,我豁然开朗。钢笔白描的限制反而成为了解放创造力的工具。画家通过对不同材质(木材、砖石、瓦片)采用截然不同的笔触处理,成功地赋予了画面丰富的触感。例如,描绘石板路时,线条往往短促而硬朗,带着岁月的斑驳;而描绘竹帘或窗纱时,线条则轻盈而富有韵律感,营造出半遮半明的朦胧美。这种视觉语言的切换,比单纯的照片记录更具表现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几幅描绘雨后庭院的场景,水汽弥漫,线条被柔化,但建筑的结构感依然清晰,那种湿漉漉的宁静感,即便没有色彩的渲染,也显得格外动人。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优秀的艺术作品,关键不在于工具的先进程度,而在于创作者能否透过表象,捕捉到事物最本质的“神韵”。它无疑拓宽了我对“写实”艺术表现手法的认知边界。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乎一本简单的“画集”范畴,它更像是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现在的城市更新速度太快,许多带有老北京特色的民居和宅院,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逐渐消失或被改造得面目全非。这本画集以一种近乎考古般严谨的态度,将那些即将或已经逝去的建筑风貌,用最直观、最持久的艺术形式记录了下来。每一张图的背后,都凝结着画家对现场环境的细致观察和反复推敲。我注意到,画家不仅仅关注建筑的主体结构,连那些不起眼的细节——比如墙角苔藓的生长、老旧木门的磨损痕迹、甚至晾晒衣物的影子——都被一丝不苟地描绘出来。这种对“真实”的执着,使得这些画面充满了生命的张力。翻阅时,我仿佛能听到那扇老木门吱呀作响的声音,闻到院子里泥土和花草混合的味道。对于研究城市历史、民俗文化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第一手的视觉资料。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底蕴,往往深藏在这些寻常的、被我们忽略的角落里。

评分

没啥说的,各种完美~XD

评分

鸭舌帽

评分

完全不好看,纸质很差,封面软,没价值感,退了。

评分

近些年拍摄的第一现场

评分

近些年拍摄的第一现场

评分

饼干盒

评分

报纸

评分

完全不好看,纸质很差,封面软,没价值感,退了。

评分

老北京的四合院拆的差不多了,郑老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在保卫北京城!白描的手法还原了老北京四合院曾经的辉煌!了不起的大师!我们小辈敬仰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