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解說文字,仿真圖片,令本書成為有關這些早期生物的**性的口袋書。超過700幅全彩色插圖,嚮讀者呈現齣這些非一般生物的栩栩如生的形態和數百萬年前它們所居住的世界。目前該書在全球已銷售超過50萬冊。 本書對各類蘑菇的菌褶、菌肉、生長環境等主要特徵進行瞭細分和描述,全麵介紹瞭各類蘑菇的形態特徵、生長狀況;書本還配以2300幅精美圖片,形象說明各類大型真菌的主要特徵、辯彆要點,是瞭解世界蘑菇種類的**圖文讀物。
《自然珍藏圖鑒叢書》內容翔實、**,生動地展現瞭奇妙的自然生 態。每冊都有栩栩如生的彩色照片和文字簡潔、內容豐富的描述,裝幀精 美,使用方便,猶如包羅萬象的自然博物館,是讀者學習、瞭解各類動物 、植物、礦物,以及天文、地理知識的理想讀物。
**性的內容、清晰的圖片以及係統的編排,使本書成為較全麵、精 簡,並具有收藏價值的蘑菇的鑒賞工具書。書中收錄世界上500多種蘑菇, 配有2300多幅精美彩色照片,使讀者能輕鬆掌握鑒彆各種蘑菇的基本知識 和方法。
百科全書式的編輯方法 本書對收錄的每一種蘑菇均有詳細的論述,色彩絢麗的照片將每種蘑 菇錶現得栩栩如生,使其主要特點和顯著特徵躍然紙上。
閱讀輕鬆容易 本書嚮蘑菇的愛好者全麵介紹瞭所收錄的每種蘑菇的主要特徵和辨彆 要點,並列齣瞭它們的生長環境、生長季節、大小、可食性、菌體顔色以 及它們的學名和俗名。此外,還嚮入門者提供瞭簡易的鑒彆方法和簡明的 名詞解釋。
托馬斯·萊瑟斯,真菌學博士,蘑菇研究領域的**,也是DK齣版社齣版的《蘑菇叢書》的主要編著。於倫敦剋佑皇傢植物園獲得博士學位,現就職於哥本哈根大學;從北歐斯堪的納維亞、格陵蘭的寒帶真菌到南美的熱帶真菌,他都進行瞭大範圍的調查研究。
前言6
前言6
如何使用此書9
蘑菇概述10
形態各異的子實體12
菌蓋特徵14
孢子和孢子擴散16
蘑菇的生存方式18
蘑菇的生長環境20
蘑菇的采集22
蘑菇的識彆24
菌褶延生的傘菌28
縴維質菌肉、漏鬥形28
菌蓋球狀、菌肉縴維質的蘑菇37
菌肉會泌“乳”的乳汁菌43
菌褶凹生至直生的傘菌56
子實體尢明顯菌幕、多肉56
子實體錶麵有蛛網狀菌幕69
菌柄有菌環或環帶78
菌蓋縴維質、孢子深色98
菌蓋光滑、子實體大小中等103
菌肉易碎型120
菌蓋平滑、子實體小型132
菌蓋粗糙、子實休小型142
菌褶離生、有菌蓋和菌柄的真菌145
有菌托或菌幕鱗片 145
有菌環或環帶156
無菌幕171
菌蓋變黑174
菌褶呈環狀177
有菌蓋但菌柄側生或缺失的真菌178
有菌蓋、菌柄的多孔真菌184
菌肉鬆軟184
菌肉堅硬202
菌蓋蜂巢狀、腦狀或鞍狀207
子實體覆瓦形或皮殼狀211
多孔211
底麵多皺或半滑228
子實體皮狀或硬殼狀232
有刺齒真菌234
棒型真菌240
平滑或多毛240
錶麵多突起或粉末狀244
陽具形246
角形、珊瑚形真菌248
球形真菌253
地蔔部球形253
地下部球形258
梨形、乳鉢形真菌260
杯狀真菌264
杯中無“卵” 264
杯中有“卵” 274
喇叭形真菌275
星形、籠形真菌277
耳形、腦形膠質真菌281
孢子錶284
術語錶289
索引290
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選擇,透露齣一種老派的學術氣息。紙張厚實,確實很有分量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給人一種“內容紮實”的錯覺。但是,這種厚重的紙張在實際使用中反而成瞭負擔。如果想在野外或者光綫不好的地方翻閱,書本本身太硬,不好攤開,而且反光也比較嚴重。我更傾嚮於那種輕便、紙張略帶啞光處理、便於在各種環境下閱讀的平裝圖鑒。這本書的字體排版也偏嚮於傳統的學術期刊風格,行距較密,大段的文字堆砌在一起,缺乏視覺上的留白和呼吸感。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非常容易疲勞。如果設計者能多考慮一下便攜性和戶外閱讀的場景,采用更現代、更易讀的排版方式,哪怕犧牲一點點“厚重感”,對於普通讀者來說,使用體驗都會大大提升。
評分我買這本書主要是衝著它“彩色圖鑒”的招牌去的,期望能看到那些令人驚嘆的野生菌類照片,仿佛身臨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然而,實際內容裏,照片的占比遠低於我的預期,大部分篇幅都被用來詳細闡述各種菌類的形態學特徵和地理分布。那些少量的彩色插圖,雖然印刷質量尚可,但它們更像是為瞭配閤學術描述而存在的補充材料,缺乏那種引人入勝的視覺衝擊力。很多圖片的光綫和角度都非常“科學”,清晰地展示瞭結構,卻犧牲瞭美感。我更喜歡那種戶外攝影師捕捉到的、帶著露珠、背景虛化、充滿生命力的自然照片,能讓人立刻聯想到在森林裏尋寶的興奮感。這本書裏的圖像,更像是標本照,嚴謹有餘,情趣不足。我本以為它能帶我領略蘑菇世界的斑斕,結果卻陷入瞭一片嚴謹的學術灰色地帶,讓我的“視覺飢渴”得不到滿足。
評分作為一名偶爾去山裏采摘蘑菇的業餘人士,我最需要的是快速識彆的指南,能幫我在戶外快速做齣判斷。這本書的檢索係統設置得極其復雜,似乎是按照目、科、屬這種層級深入,完全沒有針對初學者的“快速查閱索引”。比如,我發現瞭一種菌子,想要知道它是不是某種常見的食用菌,我得先搞清楚它屬於哪個“目”,再逐層往下翻閱,耗時耗力。很多關鍵信息點,比如“是否有乳汁溢齣”、“菌柄基部是否有菌托”這類關鍵的現場判斷依據,散落在長篇大論的文字描述中,需要反復閱讀纔能提取齣來。這種組織結構無疑是為瞭滿足專業分類的需求,但對於實用性導嚮的用戶來說,簡直是一場災難。它更像是一本“知識的寶庫”,而不是一本“工具箱”,你得花大力氣纔能從寶庫裏翻齣你需要的那個小工具。
評分我一直好奇,一本定位在“全世界”的圖鑒,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是如何平衡的。翻閱這本書,我發現它似乎陷入瞭一種“大而全,但不夠深”的睏境。它列舉的物種數量確實驚人,涵蓋瞭五大洲的不同種類,這一點值得稱贊。然而,對於每一個物種的描述,都顯得有些點到為止,缺乏對某一特定區域內高頻齣現的幾種關鍵物種的深入剖析。比如,對於本地常見的幾種毒蘑菇的鑒彆細節,書中的描述不夠具有針對性,很多關鍵的鑒彆點(例如孢子印的顔色、氣味等)要麼是模糊帶過,要麼需要結閤前麵復雜的分類知識纔能理解。結果就是,我得到瞭一個全球性的概覽,卻在最需要實戰知識的環節,感覺信息還是碎片化且不夠聚焦。它更像是一份宏大的物種名錄清單,而不是一本能真正指導我“認識並安全接觸”身邊菌類的實戰指南。
評分這本厚厚的精裝書,封麵設計得挺素雅,一看就知道是那種麵嚮嚴肅愛好者的工具書。我本來是想找一本能帶齣門、隨便翻翻的圖鑒,結果拿到手纔發現,它更像是圖書館裏那種需要查閱的百科全書。打開內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量的文字描述,關於不同真菌的生態習性、化學成分,甚至還有一些復雜的分類學討論,看得我有點頭暈。那些精細的手繪圖,雖然很專業,但對於我這種隻想區分“能吃”和“有毒”的初級愛好者來說,信息量實在太大瞭。我試圖從中找到一些快速識彆的訣竅,比如根據菌蓋的顔色、菌褶的形狀這些直觀的特徵,但書裏更側重於那些隻有在顯微鏡下纔能觀察到的結構差異,讓我感覺自己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說實話,如果不是對真菌學有深入研究,光是啃完前幾章的拉丁文學名和專業術語,就已經需要極大的毅力和一本詞典來輔助瞭。這絕對不是一本適閤在周末下午茶時輕鬆閱讀的“休閑讀物”,它更像是大學真菌學課程的指定教材,需要靜下心來,帶著目的性地去學習和記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