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选矿技术

浮游选矿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资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浮游选矿
  • 选矿技术
  • 矿物加工
  • 选矿设备
  • 浮选工艺
  • 矿产资源
  • 冶金工程
  • 环境工程
  • 工业技术
  • 采矿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冶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439941
商品编码:1027805016
出版时间:2007-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王资 主编 著作 定  价:36 出 版 社:冶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01月01日 装  帧:平装 ISBN:9787502439941 绪论
  0.1 浮选及浮选过程
  0.2 浮选发展简介
  0.3 浮选在矿物加工业中的广泛应用
  复习思考题
1 浮选基本原理
  1.1 矿物表面的润湿性与可浮性
  1.2 矿物的组成和结构与可浮性
  1.3 矿物表面的电性与可浮性
  1.4 矿物表面的吸附
  1.5 矿粒的分散与聚集
  1.6 浮选速率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2 浮选药剂
  2.1 概述
  2.2 捕收剂
  2.3 起泡剂
  2.4 调整剂
  2.5 其他絮凝剂及其他类药剂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为冶金行业职业技能培训教材,是参照冶金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根据冶金企业的生产实际和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编写的,并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培训教材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通过。
    书中在系统阐明浮选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实践技术的训练以及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分别介绍了浮选的基本概念,浮选过程及其基本原理,浮选药剂及其使用技术,典型浮选设备的性能及其操作维护,浮选工艺过程及操作控制,主要矿石的浮选实践,常用浮选试验操作技术等。为配合学生学习,各章都配有复习思考题。
    本书可作为技师、不错技师培训教材,亦可作为高、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用书,并供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考。


《浮游选矿技术》图书简介 引言 在矿物加工领域,技术的进步始终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从古老的淘洗法到现代化的浮选技术,每一次革新都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减轻了对环境的影响。而在浮选技术不断深化发展的浪潮中,浮游选矿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正逐渐成为矿物分离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技术前沿。 本书《浮游选矿技术》并非对现有通用浮选理论的简单复述,而是专注于这一特定细分领域的深入探讨。它旨在全面、系统地阐述浮游选矿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影响因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本书的目标读者涵盖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学生、科研人员、工程师以及对浮游选矿技术感兴趣的行业从业者,希望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扎实、前沿且实用的知识平台。 第一章:浮游选矿的原理与基础 本章将从根本上解析浮游选矿的核心概念。我们将追溯浮选技术的历史演变,并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浮游选矿区别于传统浮选的独特之处。 1.1 浮选原理的演进与浮游选矿的定位 回顾自19世纪末浮选技术诞生以来的主要发展阶段,如 the Elmore、Minerals Separation、 and Froth Flotation 等早期技术。 分析传统浮选在处理细粒、微粒及某些特殊矿物时的局限性,例如:易受粘附、易成团、精选难度大等。 明确浮游选矿作为一种针对性更强、适应性更广的细粒矿物分选技术,在整个浮选技术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和价值。 1.2 表面化学理论在浮游选矿中的应用 深入阐述矿物表面性质对浮选行为的影响,包括:矿物表面电荷、表面能、疏水性、亲水性等。 重点介绍浮游选矿过程中,调浆剂、捕收剂、起泡剂、抑制剂等药剂与矿物表面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例如,药剂在细粒矿物表面的吸附动力学、吸附模式(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及其对矿物疏水性的改变。 讨论矿物表面改性技术,如:氧化、还原、络合、水解等,如何被应用于改善浮游选矿的可操作性。 1.3 细粒矿物在浮选过程中的行为特点 分析细粒矿物(通常指小于10微米)在浆体中的分散性、沉降性、以及在流场中的运动轨迹。 探讨细粒矿物与气泡的碰撞、粘附、以及附着在气泡上的稳定化过程所面临的挑战。例如,碰撞概率降低、粘附力减弱、以及脱附现象。 介绍浮游选矿如何通过优化操作条件(如:搅拌强度、气泡尺寸、药剂浓度)来克服这些挑战。 1.4 浮游选矿的物理基础:流体力学与传质 分析浮选槽内的流场特性,如:搅拌引起的紊流、旋涡、以及不同区域的流速分布。 探讨气泡在浆体中的升降运动、碰撞行为与气泡尺寸分布的关系。 分析药剂在浆体中的扩散、传质过程,以及药剂与矿物表面吸附的动力学过程。 介绍如何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等现代仿真工具来优化浮选槽设计和操作参数,以提高浮游选矿的效率。 第二章:浮游选矿的关键技术与方法 本章将聚焦于浮游选矿技术的核心环节,从药剂选择、调浆控制到气泡生成与分离,逐一剖析提升选矿效率的关键要素。 2.1 浮游选矿专用药剂体系 2.1.1 捕收剂的选择与优化 详细介绍适用于不同细粒矿物的捕收剂类别,如:黄药、黑药、硫脲类、羧酸类、烷基胺类等。 分析捕收剂的结构-活性关系,以及如何根据目标矿物和脉石矿物的表面性质,设计或选择高效、选择性好的捕收剂。 探讨多种捕收剂的协同作用,以及复配捕收剂的研发思路。 2.1.2 调整剂的精细化应用 起泡剂: 分析不同起泡剂(如:醇类、醚类)对气泡尺寸、稳定性、以及泡沫层的性质的影响。介绍如何通过调整起泡剂的分子结构和浓度,来获得适合浮游选矿的稳定且易于破碎的泡沫。 抑制剂: 阐述各种抑制剂(如:无机盐、有机聚合物、植物胶)的作用机理,以及如何通过选择性吸附或表面钝化,抑制脉石矿物的浮选。特别关注对易浮脉石(如:石英、云母)的有效抑制方法。 活化剂与改性剂: 详细介绍活化剂(如:CuSO4、Na2S)如何改变矿物表面性质,使其更容易被捕收剂吸附。分析改性剂(如:聚合物)在细粒矿物表面形成稳定薄膜,改变其疏水性或粘附性。 2.1.3 调浆剂与分散剂 探讨调浆剂(如:石灰、纯碱)在控制浆体pH值、稳定矿物表面电荷方面的作用。 重点介绍分散剂(如:水玻璃、聚丙烯酸盐)在防止细粒矿物二次团聚、提高分散性方面的关键作用,以及其与捕收剂、抑制剂的相互作用。 2.2 细粒矿物的选择性捕收技术 2.2.1 表面改性捕收策略 研究矿物表面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水解、络合等,如何与捕收剂协同作用,实现对目标矿物的选择性捕收。 分析强选择性捕收剂的设计原则,以及如何利用特定官能团与目标矿物表面的特定官能团发生强相互作用。 2.2.2 动态捕收与多级捕收 探讨在浮选过程中,通过控制药剂加入时机、浓度梯度,实现对不同矿物的动态选择性捕收。 介绍多级捕收的概念,例如:先捕收易浮矿物,再通过改变药剂或操作条件捕收较难浮选的矿物。 2.3 气泡生成与调控技术 2.3.1 气泡尺寸的精确控制 分析气泡尺寸对浮游选矿效率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搅拌强度、空气流量、起泡剂种类和浓度来控制气泡尺寸。 介绍微气泡浮选、超微气泡浮选等技术在提高碰撞效率、实现精细分选方面的应用。 2.3.2 气泡的稳定性与泡沫层的管理 研究起泡剂和调浆剂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探讨如何通过调整起泡剂类型、泡沫刮板设计,实现稳定泡沫层的形成与有效泡沫产物的回收。 2.4 流程优化与过程控制 2.4.1 串联与并联流程设计 分析不同流程组合(如:单槽、多槽串联、流程再造)在提高精矿品位、回收率方面的优势。 探讨浮精(二次精选)和浮尾(再磨再选)在浮游选矿流程中的应用。 2.4.2 在线监测与智能调控 介绍浮选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如:pH、ORP、电导率、液位、泡沫高度)的在线监测技术。 探讨基于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的智能控制系统,如何实现对浮选过程的实时优化和自动化调控,以应对复杂的矿石变化。 第三章:浮游选矿工艺流程与设备 本章将深入剖析浮游选矿的实际应用,从典型的工艺流程设计到关键设备的选择与优化,为读者提供实践指导。 3.1 典型浮游选矿工艺流程分析 3.1.1 细粒金、铜、铅、锌矿的浮选工艺 以实际矿山案例为基础,详细介绍针对特定矿种(如:低品位金矿、氧化铜矿、细粒铅锌矿)的浮游选矿典型流程。 分析流程设计中的关键考虑因素,如:矿石性质、目标产品要求、经济效益等。 3.1.2 磷、钾、稀土等非金属矿物的浮选工艺 探讨浮游选矿在非金属矿物(如:磷灰石、钾盐、稀土氧化物)分选中的应用。 分析非金属矿物与金属矿物在浮选机理和药剂体系上的差异。 3.1.3 复杂共伴生矿物的浮选工艺 深入研究复杂共伴生矿物(如:铜铅锌硫化物)的分选难题,以及浮游选矿如何通过精细的药剂控制和流程设计实现高品位的单体分离。 3.2 浮游选矿专用设备 3.2.1 浮选槽的设计与优化 机械搅拌式浮选槽: 分析其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流场特性,以及在浮游选矿中的适用性。重点介绍高效节能的搅拌器和分散器设计。 柱塞式浮选槽/气升式浮选槽: 阐述其工作机理、优点和局限性,以及在处理超细粒矿物或特定物料时的优势。 微气泡浮选机: 介绍其产生微气泡的原理、设备结构,以及在提高浮选效率、降低能耗方面的应用。 3.2.2 药剂添加与控制系统 介绍高效、精确的药剂添加设备,如:计量泵、文丘里流量计、智能加药系统。 讨论药剂集中配制与分散配制的优缺点。 3.2.3 泡沫收集与产品输送设备 分析泡沫刮板、浮选柱等泡沫收集设备的设计。 介绍浓密机、过滤机、输送带等后续处理设备的选择。 3.3 浮选设备在浮游选矿中的选型原则 根据矿石特性、处理规模、产品要求,提出设备选型的一般原则。 强调设备性能参数(如:功率消耗、空气吸入量、容积效率、处理能力)与浮游选矿效果的匹配性。 探讨设备集成与自动化在提升整体生产效率中的作用。 第四章:影响浮游选矿效果的关键因素与调控 本章将深入分析影响浮游选矿效率的各种因素,并提供相应的调控策略,以期达到最佳的选矿效果。 4.1 矿石性质对浮游选矿的影响 4.1.1 矿物粒度与嵌布特征 分析细粒、微粒矿物的嵌布形态(如:自形、他形、次生显微解离)如何影响其可浮性。 讨论浮游选矿在处理“难选矿”时的挑战与对策。 4.1.2 矿物表面状态与氧化程度 分析矿物表面的氧化、羟基化、氢氧化物生成等现象如何影响药剂的吸附与选择性。 介绍预处理技术(如:洗涤、氧化还原处理)对改善氧化矿物浮选性能的作用。 4.1.3 矿石的物化性质 探讨矿物密度、硬度、晶体结构等因素对浮选行为的间接影响。 分析矿石中是否存在影响浮选的有害组分(如:粘土、有机质、碳酸盐)。 4.2 药剂体系的优化与选择性调控 4.2.1 药剂浓度与加入顺序 分析不同药剂浓度对矿物表面吸附量、吸附速率以及浮选选择性的影响。 强调精确控制药剂加入顺序的重要性,避免药剂间的干扰或协同作用不佳。 4.2.2 药剂性能的稳定性与环境友好性 探讨不同药剂的储存稳定性、在浆体中的降解速率,以及对后续处理的影响。 关注绿色选矿理念,介绍环保型药剂的研发与应用。 4.3 操作参数的精细化控制 4.3.1 浆体pH值与氧化还原电位(ORP) 详细阐述pH值对药剂解离状态、矿物表面电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pH值调控实现选择性捕收。 分析ORP值在控制硫化物矿物表面氧化状态、影响捕收剂吸附方面的作用。 4.3.2 矿浆浓度(固含量)与充气量 探讨矿浆浓度对矿粒与气泡碰撞概率、泡沫层稳定性的影响。 分析充气量与气泡尺寸、气泡分布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气液固三相的优化匹配。 4.3.3 搅拌强度与搅拌时间 研究搅拌强度对矿物分散、药剂混合、气泡破碎与再结合的影响。 分析搅拌时间对药剂吸附动力学、矿物解离度的影响。 4.4 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与适应 4.4.1 水质变化与处理 分析水中溶解的离子、有机物、pH值等对浮选药剂性能和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介绍水处理技术(如:软化、除盐)在改善浮选效果中的作用。 4.4.2 温度变化与季节性影响 探讨温度对药剂溶解度、吸附动力学、泡沫性质的影响。 分析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浮选工艺参数的调整与适应。 第五章:浮游选矿技术的挑战、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本章将梳理浮游选矿当前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包括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 5.1 浮游选矿面临的挑战 5.1.1 超细粒、微细粒矿物的分选难度 分析超细粒矿物在浮选过程中易造成的“夹带”和“包裹”现象,以及精选难度增加的问题。 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药剂的选择性,以及开发更有效的气泡载体。 5.1.2 复杂共伴生矿物的精细分离 阐述如何实现多种金属元素的高效、独立回收,特别是在品位较低、嵌布复杂的矿石中。 研究新型分离技术与浮选的结合。 5.1.3 药剂的毒性与环境影响 分析现有部分药剂的生物毒性、难降解性,以及对尾矿处理和水体污染的担忧。 探讨开发环境友好型、低毒性药剂的紧迫性。 5.1.4 过程控制的复杂性与智能化需求 识别当前过程中参数波动大、难以精准控制的问题。 强调实现生产过程的稳定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的必要性。 5.2 浮游选矿技术的发展趋势 5.2.1 新型药剂的研发与应用 靶向性捕收剂: 设计具有特定分子结构,能够与目标矿物表面官能团进行强选择性结合的捕收剂。 环境友好型药剂: 重点开发易生物降解、低毒性、可再生来源的药剂。 功能化载体与纳米材料: 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性,设计新型气泡载体,提高矿物与气泡的碰撞效率和粘附强度。 5.2.2 微气泡与超微气泡浮选技术的深化 进一步研究微气泡的产生机理、尺寸调控技术,以及在超细粒矿物分选中的优势。 探索超声波、电化学方法等辅助产生微气泡的技术。 5.2.3 智能制造与大数据分析的应用 传感器技术: 开发更高精度、更鲁棒的在线传感器,实现对浮选过程关键参数的实时、准确监测。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构建智能模型,实现对浮选过程的预测、优化和故障诊断,提高生产的稳定性和经济效益。 数字孪生技术: 构建浮选过程的虚拟模型,进行模拟优化和操作演练。 5.2.4 联合与集成技术 浮选与其他分选技术的耦合: 如磁选、重选、电选、生物选矿等与浮选的协同应用,提高整体回收率和产品质量。 矿物预处理技术: 发展更高效、更经济的预处理技术,改善难选矿的浮选性能。 5.3 未来展望 浮游选矿技术将在高效、节能、环保的道路上不断发展,为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做出更大贡献。 随着对细粒、微粒矿物表面行为认识的深入,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浮游选矿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拓展,技术水平将迈上新台阶。 本书的出版,期望能够抛砖引玉,激发更多研究者和工程师投身于浮游选矿技术的探索与创新,共同推动矿物加工行业的进步。 结语 《浮游选矿技术》一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前瞻性的浮游选矿技术图景。我们期望通过本书的详尽论述,能够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浮游选矿的科学原理,掌握关键技术细节,熟悉工艺流程设计,并对未来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本书的编写力求做到严谨、专业,并结合实际应用,希望能成为从事矿物加工领域相关工作的读者不可或缺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书名:浮游选矿技术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名为《浮游选矿技术》的书,初翻阅之下,就被其宏大的视角和深入的探讨所吸引。虽然我并非直接从事选矿技术的专业人士,但作为一名对工业技术发展颇感兴趣的爱好者,我对这本书所展现出的前沿科技和创新思维感到由衷的敬佩。书中详细阐述了浮游选矿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提高选矿效率、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数据支撑,生动地描绘了浮游选矿技术如何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应用,克服了哪些技术难题,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浮游选矿机理的解析,不仅仅停留在宏观的原理介绍,而是深入到微观的分子层面,探讨了矿物表面性质、药剂作用机理以及与气泡的相互作用等关键因素,为理解这一复杂过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受益匪浅,也让我对矿物加工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本书不仅适合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阅读,对于任何希望了解现代矿业发展趋势,特别是对绿色、高效选矿技术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它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改变传统工业,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评分

读罢《浮游选矿技术》,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关于现代矿业精细化运作的深度旅行。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流畅,虽然涉及大量专业术语,但作者运用了许多通俗易懂的比喻和类比,使得即便不是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其中的精髓。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类型矿物在浮游选矿过程中的行为分析,作者详细介绍了影响矿物浮选的关键因素,比如粒度、表面粗糙度、矿物组成等等,并结合具体案例,讲解了如何根据这些特性设计最优的选矿工艺。书中对于浮选药剂的选择和应用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从捕收剂、起泡剂到调整剂,每一种药剂的作用机理和最佳使用条件都被一一剖析,这对于理解整个浮选过程的协同作用至关重要。我甚至开始思考,这种精细化的过程控制是否也能借鉴到其他工业领域,比如化学品生产或者污水处理,以达到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看似简单的“淘金”背后,实则蕴含着极其复杂的科学原理和精密的工程设计。作者在介绍技术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对矿业发展趋势的思考,比如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优化浮选过程,如何开发更环保的浮选药剂等等,这些都让我看到了这个行业充满活力的未来。

评分

我对《浮游选矿技术》这本书的评价可以用“颠覆认知”来形容。在阅读之前,我一直认为选矿技术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甚至有些“粗放”的行业。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在书中展示了浮游选矿技术如何通过精细的化学调控和物理作用,实现对矿物的精准分离,其科学性和严谨性丝毫不亚于任何高科技领域。书中对于矿物学、表面化学、胶体化学等基础学科在浮选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让我深刻理解到,浮游选矿并非简单的物理过程,而是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复杂科学。我特别被书中关于药剂研发和应用的章节所吸引,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矿物的性质和生产需求,设计和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浮选药剂,以及如何优化药剂的使用方式,以达到最佳的分选效果。这让我看到了科技创新在矿业领域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以及未来的矿业发展将更加依赖于技术进步和理论创新。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对浮游选矿技术的认知,更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科技魅力的矿业未来。

评分

作为一名对工业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感兴趣的读者,《浮游选矿技术》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书中关于浮选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优化部分,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监测浮选过程中的各项关键参数,如液位、pH值、药剂浓度、矿浆密度等,并通过先进的控制算法对这些参数进行精确调控,以实现稳定高效的生产。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应用于浮选过程的优化,例如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建立预测模型,预测最佳的药剂添加量和操作参数,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矿物回收率并降低生产成本。这种智能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让我想象到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未来矿山,在那里,机器能够自主地完成复杂的选矿任务,而人类则更多地扮演着监督、决策和创新的角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技发展如何推动传统工业向更高效、更智能、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也让我对未来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前景充满了期待。

评分

《浮游选矿技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印象,是其对绿色选矿理念的强调。在当前全球日益关注环境保护的背景下,传统的选矿方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浮游选矿技术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的巨大潜力。作者详细分析了浮游选矿相比于其他选矿方法在节水、节能、减少尾矿排放等方面的优势,并引用了许多成功的实践案例,证明了绿色选矿不仅是环保的要求,更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书中对浮选药剂的环保性能进行了重点讨论,介绍了如何开发和使用对环境友好的药剂,如何减少药剂在选矿过程中的残留和对环境的潜在影响。我还了解到,通过优化浮选工艺参数,可以进一步提高矿物回收率,减少尾矿量,从而减轻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压力。这本书让我对矿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希望,它展示了科技进步如何能够同时满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于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必读之选,它不仅提供了技术层面的解决方案,更传递了一种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

评分

《浮游选矿技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行业如何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书中不仅介绍了当前主流的浮游选矿技术,还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浮选过程的模拟仿真和过程优化技术。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计算机模型对浮选过程进行精确模拟,从而预测不同操作参数对选矿效果的影响,并据此优化生产工艺,达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书中还介绍了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从海量的生产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为工艺优化和故障诊断提供依据。这种将先进的计算科学和数据科学应用于传统工业的模式,让我看到了该行业巨大的发展潜力。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份关于行业发展的战略报告,它让我看到了浮游选矿技术在未来矿产资源开发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推动整个行业向更智能、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评分

《浮游选矿技术》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是在不断解锁我对矿物世界的新认知。我一直对大自然中的矿物充满好奇,这本书则将我带入了它们被高效提取和利用的科学世界。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浮选药剂作用机理的细致描绘,那些关于分子结构、表面吸附、电荷转移的描述,虽然专业,但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让我能够窥探到化学反应在选矿过程中的精妙作用。书中的案例分析也极其精彩,从不同类型的矿床到具体的矿石成分,作者都一一给出了对应的浮选方案,并且详细解释了为什么这样设计。我甚至在想,如果我能将这种对物质性质的深刻理解和对工艺过程的精细设计能力,应用到其他领域,或许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种技术,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将科学原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不断探索和优化的过程。它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赋能传统产业,如何创造更大的价值,也让我对人类探索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浮游选矿技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干货满满”。我之前对浮游选矿的理解非常有限,仅停留在一些皮毛的认知上。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真正了解到这项技术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性和精妙性。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矿物的性质及其在浮选过程中的行为差异,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矿石,给出了相应的选矿策略。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在分析矿物表面化学性质和药剂吸附机理方面的深度。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图表,清晰地展示了不同药剂与矿物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如何影响矿物的浮选行为。这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对实际生产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书中还针对一些常见的选矿难题,比如细粒物料的有效分选、低品位矿石的经济开采等,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让我看到了浮游选矿技术在克服资源限制、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方面的巨大潜力。这本书就像一本操作手册,又像一本理论宝典,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浮游选矿技术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实用指南。

评分

这部《浮游选矿技术》让我对矿物加工领域的科技进步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每一章节都像一个独立的模块,但又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浮游选矿技术体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具体技术细节时的细致入微。例如,在讲解如何优化浮选槽的结构和操作参数时,书中不仅给出了理论公式,还通过模拟实验数据和实际生产经验,分析了不同参数对浮选效果的影响。这对于需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参考。书中还对一些新兴的浮选技术进行了介绍,比如微泡浮选、泡沫浮选等,这些技术在处理细粒物料和复杂矿石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为提高选矿效率和扩大浮选的应用范围提供了新的思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问题的同时,也指出了当前浮游选矿技术仍面临的一些挑战,比如复杂矿石的分选难题、尾矿处理的技术瓶颈等等,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前瞻性的建议。这种客观公正的态度,使得本书更具学术价值和可信度。

评分

这本书《浮游选矿技术》让我对矿物精细化加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之前对选矿的认识,总觉得是把一种矿石和另一种杂质粗略地分开。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浮游选矿过程中,对矿物性质的理解可以达到何种精细的程度。作者在讲解不同矿物颗粒在气泡上附着和分离的原理时,用了大量的数据和图示,分析了表面电荷、疏水性、晶体结构等因素是如何影响浮选效果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选择性”的讨论,如何通过精妙的药剂组合和工艺设计,让一种目标矿物优先被浮选出来,而其他杂质则留在槽底。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感受到了现代工程技术的魅力。书中还提到了如何处理那些“难处理”的矿石,比如细粒矿、氧化矿等,这些都是实际生产中非常棘手的问题,而本书提供了一些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解决方案。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成熟的技术是如何通过不断深入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来解决复杂问题的,并为行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