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技术及装备

煤化工技术及装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建新,陈晓娟,王昌 编
图书标签:
  • 煤化工
  • 煤制油
  • 煤制气
  • 合成气
  • 费托合成
  • 甲醇制烯烃
  • 煤气化
  • 催化剂
  • 化工装备
  • 节能减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407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957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8
字数:48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工艺、应用化工技术等专业的教学用书,亦可供从事煤炭、能源等相关专业的自学者及煤炭综合利用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还可作为化工企业员工培训用书。
  《煤化工技术及装备》在内容上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编写中注重对实际生产技术和核心设备的阐述,减少了工艺理论性的内容。本书可作为煤化工专业的教材用书。

内容简介

  《煤化工技术及装备》以煤的转化技术分章节,共7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煤的基础知识、炼焦、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精制、煤的气化、煤的间接液化和煤的直接液化的基本原理、生产工艺及主要设备等。本书在内容上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编写中注重对实际生产技术和核心设备的阐述,减少了工艺理论性的内容。并在各章节编写了部分思考题。

作者简介

  汪建新,内蒙古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机械学院教授委员会委员,分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科建设。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类课题近3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教学、科研论文90篇,主编或参编著作、教材5部,拥有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内页插图

目录

0绪论/1
0.1煤化工的范畴1
0.2煤化工技术发展简史2
0.2.1煤化工技术发展的四个时期2
0.2.2我国煤化工技术的发展历程3
0.3我国煤化工产业背景4
0.4煤化工生产装置的主要特点5
0.5课程的基本要求5
思考题6
参考文献6
1煤的基础知识/7
1.1煤的种类、形成和分子结构7
1.1.1煤的种类7
1.1.2腐植煤的生成过程8
1.1.3煤的结构8
1.2煤的化学组成10
1.2.1煤的工业分析10
1.2.2煤的元素分析12
1.2.3煤的成分分析基准14
1.3煤的工艺性质15
1.3.1气化和燃烧用煤的工艺性质15
1.3.2炼焦用煤的工艺性质17
1.4煤的分类17
1.4.1我国煤炭分类18
1.4.2各种煤的特性和用途20
思考题23
参考文献232炼焦/24
2.1概述24
2.1.1炼焦工业产品24
2.1.2焦炭的性质25
2.1.3焦炭的用途及其质量指标27
2.2煤的成焦过程30
2.2.1煤的成焦过程简介30
2.2.2煤的成焦特征31
2.2.3炼焦过程的化学产品32
2.3炼焦配煤33
2.3.1配煤的目的和意义33
2.3.2配煤的质量指标33
2.3.3配煤设备35
2.4炼焦炉40
2.4.1焦炉的构造41
2.4.2焦炉的分类47
2.4.3几种常见焦炉的结构特点48
2.4.4炉型的选择52
2.5焦炉附属设备54
2.5.1护炉设备54
2.5.2炉门56
2.5.3荒煤气导出设备56
2.5.4焦炉加热设备59
2.5.5废气导出设备60
2.6焦炉附属机械61
2.6.1装煤车61
2.6.2推焦车62
2.6.3拦焦车64
2.6.4熄焦车65
2.7炼焦生产65
2.7.1焦炉装煤65
2.7.2焦炉出焦和推焦66
2.7.3熄焦68
2.7.4筛焦70
2.8炼焦新技术71
2.8.1捣固炼焦71
2.8.2配型煤炼焦75
思考题78
参考文献79
3炼焦化学产品的回收与精制/80
3.1概述80
3.1.1炼焦化学产品简介80
3.1.2炼焦化学产品的组成和产率81
3.1.3炼焦化学产品回收的生产流程83
3.2焦炉煤气的冷却、冷凝84
3.2.1粗煤气的冷却及主要设备85
3.2.2对集气管喷洒氨水的要求89
3.2.3焦油与氨水分离及主要设备89
3.3煤气的输送和净化91
3.3.1煤气输送设备91
3.3.2煤气输送管路91
3.3.3煤气的净化93
3.4氨和吡啶的回收98
3.4.1氨和吡啶的基本性质和用途98
3.4.2饱和器法生产硫酸铵工艺及设备99
3.4.3无饱和器法生产硫酸铵工艺及设备103
3.4.4弗萨姆法生产无水氨106
3.4.5吡啶的回收107
3.5粗苯的回收108
3.5.1粗苯的组成和性质108
3.5.2回收苯族烃的方法109
3.5.3煤气最终冷却和除萘110
3.5.4粗苯吸收工艺及设备112
3.5.5富油脱苯115
3.5.6富油脱苯的主要设备117
3.6粗苯的精制122
3.6.1初步精馏123
3.6.2粗苯化学精制的方法123
3.6.3粗苯的酸洗精制123
3.6.4粗苯的催化加氢精制127
3.6.5初馏分的加工131
3.6.6重苯处理加工132
3.7焦油的加工133
3.7.1焦油的组成、产率及主要产品的用途133
3.7.2焦油加工前的准备134
3.7.3焦油的蒸馏135
3.7.4焦油加工的主要设备136
思考题138
参考文献139
4煤的气化/140
4.1概述140
4.1.1煤炭气化的概念140
4.1.2煤炭气化技术的分类140
4.1.3气化炉142
4.1.4气化用煤对煤质的一般要求145
4.1.5煤炭气化技术的意义及应用146
4.2煤炭气化原理147
4.2.1干燥148
4.2.2热解148
4.2.3气化燃烧过程的化学反应148
4.2.4气化与燃烧的比较150
4.3固定床气化技术与气化炉151
4.3.1固定床气化用煤的要求151
4.3.2固定床气化过程152
4.3.3固定床气化工艺154
4.3.4固定床气化炉156
4.4流化床气化技术与气化炉164
4.4.1流化床气化过程164
4.4.2流化床气化工艺及设备165
4.4.3流化床气化用煤的要求169
4.5气流床气化技术与气化炉169
4.5.1气流床气化技术170
4.5.2德士古水煤浆气化工艺及设备173
4.5.3Shell煤气化工艺及设备181
4.5.4气流床气化工艺对煤质的要求191
4.6煤炭气化技术比较及发展方向192
4.7煤气的净化194
4.7.1煤气中的杂质及危害194
4.7.2煤气除尘方法和设备194
4.7.3煤气的脱硫197
4.7.4CO的变换201
4.7.5CO2的脱除技术201
4.8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201
4.8.1IGCC发电工艺202
4.8.2空分系统203
4.8.3影响IGCC发电系统效率的因素205
4.8.4IGCC 技术的特点206
4.8.5IGCC技术的现状及前景206
思考题207
参考文献207
5煤的直接液化/208
5.1概述209
5.1.1煤与石油209
5.1.2煤直接液化的基本原理212
5.1.3直接液化对煤质的要求213
5.1.4煤直接液化过程中溶剂的作用和来源214
5.1.5煤直接液化产物214
5.1.6煤直接液化催化剂215
5.2煤直接液化的工艺过程216
5.2.1煤浆制备217
5.2.2直接液化单元217
5.2.3循环溶剂加氢单元222
5.2.4液化粗油提质加工222
5.3几种国内外典型的直接液化技术223
5.3.1煤直接液化工艺分类224
5.3.2德国煤液化精制联合技术224
5.3.3美国H?Coal、CTSL和HTI技术226
5.3.4日本NEDOL技术229
5.3.5俄罗斯低压煤直接液化技术229
5.3.6煤油共炼技术230
5.3.7中国神华煤液化技术232
5.3.8典型液化技术对比233
5.4煤直接液化技术的主要设备235
5.4.1直接液化反应器236
5.4.2煤浆预热器240
5.4.3高温气体分离器241
5.4.4高压低温分离器242
5.4.5高压换热器242
5.4.6高压减压阀244
5.4.7高压煤浆泵245
5.4.8临氢设备用材的研发246
5.5煤液化工艺与其他煤转化工艺对比246
思考题247
参考文献248
6煤的间接液化/249
6.1概述249
6.1.1发展煤间接液化技术的意义249
6.1.2煤间接液化核心技术的发展概况249
6.2煤间接液化原理及操作条件252
6.2.1煤间接液化的基本原理252
6.2.2费托合成技术253
6.2.3F-T合成的工艺条件254
6.2.4F-T合成催化剂256
6.2.5间接液化的产物特点259
6.2.6间接液化对煤质的一般要求259
6.3典型间接液化工艺260
6.3.1南非Sasol间接液化工艺260
6.3.2其他合成液体燃料工艺264
6.4F-T合成反应器267
6.4.1F-T合成反应器概述267
6.4.2固定床反应器267
6.4.3流化床反应器270
6.4.4浆态床反应器273
6.4.5三类反应器的比较276
6.5甲醇的生产278
6.5.1甲醇简介278
6.5.2甲醇合成原理279
6.5.3甲醇合成工艺281
6.5.4甲醇合成设备284
6.5.5甲醇精馏291
6.6甲醇汽油的合成技术293
6.6.1甲醇转汽油工艺293
6.6.2甲醇转汽油的工艺条件293
6.7二甲醚生产技术294
6.7.1二甲醚简介294
6.7.2二甲醚的生产方法295
6.8甲醇制烯烃技术296
6.8.1低碳烯烃简介296
6.8.2典型的甲醇制烯烃技术296
思考题298
参考文献298

前言/序言

  根据化工类专业及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原“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为适应学科发展和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的要求,内蒙古科技大学于2013年决定编写本教材。在吸收国内外相关教材和著作优点、广泛征求同行专家意见和建议、吸纳前沿和前瞻资料的基础上,以减少学时、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增强适应性、展示学科发展趋势为目标,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完成了本书的编写工作。编写过程中,在总结各高校教改经验并结合编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考虑目前高等工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以及已毕业学生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同时考虑了宽基础、大口径的知识体系结构和有兴趣读者的自学需要,力求较全面地反映煤化工技术的发展规律,使之有益于培养读者的创造性思维。
  全书由汪建新、陈晓娟、王昌主编。其中汪建新编写绪论和第2章,陈晓娟编写第4~6章,王昌编写第1章和第3章。全书最后由汪建新教授完成统稿和修改工作。另外,赵飞、刘超勃、张东、贾璐齐、史小亮、谢宇、班叶青等同志参与了本书部分内容的编写,尤其是在本书制图、校对等方面付出了辛勤劳动,对书稿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教材由2013年度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材基金资助。编写本书参考了有关专著与文献资料,在此向其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内蒙古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恳请使用本书的师生和读者多加批评指正。
  编者2015年5月

《工业革命的齿轮:机械制造的百年变迁》 内容梗概: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机械制造技术与装备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它不仅仅是一部技术史的编年史,更是一幅描绘人类智慧如何通过金属、蒸汽与电力,一步步重塑世界面貌的宏大画卷。全书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础,辅以生动的案例分析,力图展现机械制造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脉络、关键突破、代表性装备及其对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蒸汽的黎明:从手工到机械的飞跃 本章追溯机械制造的源头,聚焦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如何颠覆了传统的手工生产模式。我们将详细探讨瓦特改良蒸汽机后,如何应用于纺织、矿业等早期工业领域,催生了第一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机械设备,如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以及蒸汽驱动的采矿泵。本章将重点解析这些早期机械的设计原理、制造难点以及它们如何突破了人力和自然力的限制,将生产效率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将审视这一时期对基础制造工艺,如铸造、锻造、车削等的要求和革新,为后续更精密的机械制造奠定基础。 第二章:钢铁的时代:精度、效率与标准化 进入19世纪,随着钢铁冶炼技术的进步和机床制造的飞跃,机械制造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时代。本章将深入研究金刚石刀具、镗床、磨床等高精度机床的出现,它们如何使得零件的加工精度大幅提升,从而制造出更复杂、更可靠的机械。同时,标准化的概念在机械制造中的引入,例如螺纹的标准化、零件的互换性原则,极大地推动了大规模生产的可能性,降低了成本,也加速了工业品的普及。我们将以蒸汽机车、早期船舶发动机、印刷机械等为例,展示高精度和标准化如何赋予这些大型机械更强的性能和更广泛的应用。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工厂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流水线生产的雏形,以及管理科学在机械制造领域的萌芽。 第三章:电力的奇迹:电气化浪潮下的机械革新 20世纪初,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机械制造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本章将聚焦电力驱动如何在各个生产环节取代蒸汽,驱动机床、传送带以及各种辅助设备。电动机的出现使得机械的布局更加灵活,工厂的选址也不再受水源限制。我们将详细分析电弧焊、点焊等电焊技术的出现,如何取代了传统的铆接,使得结构更加坚固轻巧。同时,电气控制系统的发展,如继电器、接触器等,为机械的自动化控制提供了可能,使得操作更加简便和安全。本章还将探讨发电机、电动机、输变电设备等电气化核心装备的制造技术,以及它们如何与机械装备协同工作,共同支撑起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辉煌。 第四章:内燃机的崛起:移动机械与高效动力的时代 与电力驱动并行发展,内燃机的发明与改进,特别是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交通运输和工业动力格局。本章将深入探讨内燃机的设计原理、燃烧过程以及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技术,如活塞、曲轴、气缸等的精密加工。我们将重点阐述内燃机如何驱动汽车、飞机、内燃机车以及各种移动式机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和生活的机动性。同时,也分析了内燃机在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等领域的重要性,推动了这些行业的现代化进程。本章还将探讨内燃机与精密机械制造技术的紧密结合,例如高强度合金材料的应用、精确控制的燃油喷射系统等。 第五章:材料的极限:新材料与高性能机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机械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促使了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本章将系统梳理20世纪以来,机械制造领域所应用的新型材料,包括各种高强度钢、铝合金、钛合金、镍基高温合金以及早期的工程塑料和复合材料。我们将分析这些新材料的特性,以及它们如何被应用于制造对耐磨、耐腐蚀、耐高温、轻质高强有特殊要求的机械部件和整机。例如,航空航天领域对轻质高强材料的需求,推动了钛合金和复合材料在飞机发动机、机身结构上的应用;化工、能源领域对耐高温、耐腐蚀材料的需求,促进了特种合金的发展。本章还将探讨材料科学与机械设计、制造工艺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 第六章:自动化与智能化:现代机械制造的演进 进入20世纪后期至今,自动化和智能化成为机械制造发展的主旋律。本章将聚焦数控机床(CNC)的出现和普及,它如何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机械的运动,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和柔性化生产。我们将详细介绍数控技术在加工精度、效率、复杂零件制造方面的优势。同时,机器人技术的蓬勃发展,从工业机器人到协作机器人,它们如何承担起重复性、危险性或高精度的工作,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本章还将探讨传感器技术、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以及MES(制造执行系统)等在实现生产过程的监控、调度和优化中的作用。最后,我们将展望未来,探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如何进一步推动机械制造向着更加智能、更加柔性、更加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第七章:装备制造业的全球格局:挑战与机遇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视角转向全球,审视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国际格局。我们将分析主要工业国家在机械制造领域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技术转移、产业分工、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如何影响着全球装备制造业的竞争态势。同时,也将探讨新兴经济体在装备制造业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如技术瓶颈、品牌建设、核心技术研发等,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引进、消化、再创新来追赶先进水平。最后,本章将对未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包括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智能制造等,并指出在此变革浪潮中,各国装备制造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结语: 《工业革命的齿轮:机械制造的百年变迁》以其宏大的叙事,丰富的细节,深刻的洞察,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机械制造技术与装备发展史的画卷。它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启示,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以及科技创新驱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本书适合对工程技术、工业史、经济发展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以及相关行业的从业者、研究者和学生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煤化工技术及装备》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的宝藏,让我深入了解了一个我之前几乎一无所知的工业领域。它用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揭示了煤炭如何通过一系列先进技术,转化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物质。 书中对煤气化技术的讲解,让我对“煤炭炼气”这个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煤炭燃烧,而是通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将其转化为合成气。书中对不同气化炉(固定床、流化床、气流床)的原理、结构和性能的详细介绍,让我看到了工程设计在克服极端条件下的智慧。我尤其对那些在几千摄氏度高温下工作的设备,它们的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紧接着,对合成气净化和转化技术的阐述,更是让我惊叹于化学工程的精妙。我了解到,煤气化产生的合成气,要经过一系列精密的净化过程,才能成为高质量的“化工基石”。而更神奇的是,这些合成气可以通过不同的催化剂,被“塑造成”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化学品,比如塑料、纤维、化肥等等。书中对催化剂种类、活性、选择性以及反应机理的深入分析,让我看到了微观世界的奥秘是如何被掌握和利用的。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煤制烯烃(CTO)和煤制乙二醇(GTO)等大型工程项目的技术细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些项目不仅仅是简单的生产装置,更是现代工业复杂系统的典范。书中对整个工艺流程、反应器设计、分离技术、能量回收以及安全控制的详尽阐述,让我看到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严谨和高效。 让我特别着迷的是,书中对煤化工装备的详细描绘。我看到了那些庞大而精密的反应器、分离塔、换热器、压缩机等等,它们是实现复杂化工过程的物质基础。书中对这些装备的材质选择、结构设计、制造工艺以及运行维护的细致讲解,让我看到了工程技术在保障化工生产安全、高效、稳定运行中的关键作用。我甚至开始想象,当这些巨型设备在厂区内运行时,是怎样一番壮观的景象。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技术知识的罗列,更传递了一种对科学探索精神的赞美。它让我明白,即使是看似传统的行业,也能在科技的驱动下,实现颠覆性的创新和可持续的发展。我从书中看到了技术进步的力量,也看到了工程师们的匠心独运。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过程控制和自动化技术的部分感到着迷。在如此复杂且危险的化工过程中,精确的控制和及时的响应是保证安全和效率的关键。书中对 DCS (集散控制系统)、PLC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以及各种先进传感器和执行器的介绍,让我看到了煤化工产业如何拥抱数字化、智能化。 我过去对煤化工的认知非常有限,认为它是一个传统且不那么“环保”的产业。但是,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看到了现代煤化工技术在环保、效率和可持续性方面的巨大进步,也让我对这个行业充满了敬意。 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关于“煤”的物理化学变化,更是关于人类如何通过智慧和技术,驾驭这种强大的能源,并将其转化为造福社会的物质财富。我从书中看到了技术进步的力量,也看到了工程师们的匠心独运。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现代工业、能源技术以及化学工程感兴趣的读者,它绝对会让你受益匪浅。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对工业生产的背后运作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支撑我们现代社会运转的基石性技术。《煤化工技术及装备》这本书,就恰恰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让我对煤炭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能源有了全新的认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煤气化技术的详尽介绍。我原以为煤气化只是简单的燃烧,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是一个复杂的多相反应过程,涉及到传热、传质、化学动力学以及流体力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书中对固定床、流化床和气流床气化炉的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的详细对比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不同技术路线的差异和优势。我甚至开始想象,那些在极高温度和压力下工作的气化炉内部结构,是如何被设计出来并保持稳定运行的。 接着,书中对合成气净化和转化的阐述,更是让我惊叹于化学工程的精妙。我了解到,煤气化产生的合成气并非可以直接利用,而是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净化处理,去除其中的杂质,才能用于后续的化学合成。而更令人着迷的是,这些合成气可以通过不同的催化剂,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品,比如甲醇、烯烃、乙二醇等等。书中对各种催化剂的性质、作用机理以及选择原则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微观世界是如何被精确操控,以实现宏观的化学转化。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煤制烯烃(CTO)和煤制乙二醇(GTO)等大型工程项目的技术细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项目代表了当今煤化工技术的最高水平,其规模之大、工艺之复杂,都让我感到震撼。书中对整个工艺流程、反应器设计、分离技术、能量回收以及安全控制的详尽阐述,让我看到了现代工业化生产的系统性和集成性。 让我特别着迷的是,书中对煤化工装备的详细描述。我看到了那些庞大而精密的反应器、分离塔、换热器、压缩机等等,它们是实现复杂化工过程的物质基础。书中对这些装备的材质选择、结构设计、制造工艺以及运行维护的细致讲解,让我看到了工程技术在保障化工生产安全、高效、稳定运行中的关键作用。我甚至开始想象,当这些巨型设备在厂区内运行时,是怎样一番壮观的景象。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技术知识的罗列,更传递了一种对科学探索精神的赞美。它让我明白,即使是看似传统的行业,也能在科技的驱动下,实现颠覆性的创新和可持续的发展。我从书中看到了技术进步的力量,也看到了工程师们的匠心独运。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过程控制和自动化技术的部分感到着迷。在如此复杂且危险的化工过程中,精确的控制和及时的响应是保证安全和效率的关键。书中对 DCS (集散控制系统)、PLC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以及各种先进传感器和执行器的介绍,让我看到了煤化工产业如何拥抱数字化、智能化。 我过去对煤化工的认知非常有限,认为它是一个传统且不那么“环保”的产业。但是,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看到了现代煤化工技术在环保、效率和可持续性方面的巨大进步,也让我对这个行业充满了敬意。 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关于“煤”的物理化学变化,更是关于人类如何通过智慧和技术,驾驭这种强大的能源,并将其转化为造福社会的物质财富。我从书中看到了技术进步的力量,也看到了工程师们的匠心独运。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现代工业、能源技术以及化学工程感兴趣的读者,它绝对会让你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煤化工技术及装备》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煤炭这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能源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它离我们现代生活有点遥远,更多的是历史书上的烙印。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煤炭在现代工业中的巨大潜力,以及那些隐藏在幕后的精密技术和先进装备。 从书中的第一页开始,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专业术语,而是从煤化工的历史渊源娓娓道来,让我对这项技术的发展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我惊叹于人类在利用煤炭这一资源方面所付出的智慧和努力,从早期的简单燃烧到如今高度复杂的合成工艺,每一步都充满了创新和突破。当我读到关于煤的气化和液化部分时,简直不敢相信,煤炭竟然可以通过如此神奇的方式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汽油、柴油,甚至是各种化工原料。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不同的气化炉类型,比如固定床气化炉、流化床气化炉和气流床气化炉,以及它们各自的工作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我特别对气流床气化炉的超高温反应条件和高效转化率感到震撼,这背后所涉及的材料科学、传热传质以及过程控制技术,其复杂程度令人咋舌。 接着,书中对煤制烯烃(CTO)和煤制乙二醇(GTO)等具体应用的技术进行了深入剖析。我了解到,通过煤化工,我们可以摆脱对石油资源的过度依赖,构建更具弹性的能源和化工产业链。书中对催化剂的介绍也相当详尽,不同的催化剂在反应效率、选择性以及催化寿命方面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简直就是化学工程的艺术!我甚至在书中看到了不同类型反应器的设计细节,比如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和移动床反应器,以及它们在不同工艺过程中的应用。这些信息对我这个非专业读者来说,虽然有些晦涩,但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严谨科学和工程智慧。 我尤其被书中的设备部分所吸引。当我看到那些巨型气化炉、复杂的合成塔、高效的换热器和精密的仪表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大国重器”的含义。书中对这些关键设备的材质选择、结构设计、操作参数以及维护保养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我理解了为什么这些设备需要如此庞大和坚固,因为它们需要在高温、高压、强腐蚀的环境下长期稳定运行。书中还提到了许多自动化控制系统,这些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和调整工艺参数,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高效和稳定。我甚至在书中看到了一些关于设备故障诊断和预防性维护的章节,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介绍,更包含了宝贵的工程实践经验。 对于我这样对煤化工稍有了解但非行业人士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来理解现代工业的基石。它不仅仅是关于“煤”这种古老物质的再生,更是关于如何通过尖端技术,将它转化为支撑我们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各种产品。书中对不同工艺流程的梳理,比如煤气化、合成气净化、费托合成、甲醇合成、烯烃合成等,层层递进,让我能够逐步掌握其中的逻辑。我发现,即使是看起来简单的“煤变油”,其背后也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包括化学、物理、材料、机械、控制等等。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煤化工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的讨论。书中并没有止步于现有的技术,而是对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环保技术在煤化工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我看到了书中提到的一些前沿技术,比如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CCUS),这让我觉得煤化工产业并非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以适应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书中对智能制造、大数据分析在煤化工生产中的应用也进行了阐述,这让我看到了煤化工产业拥抱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我之前以为煤化工就是一个简单粗暴的能源转化过程,看完这本书才明白,它其实是一个极其精细、复杂且高度集成化的技术体系。书中对每一个环节的细致讲解,让我看到了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为实现高效、环保的煤化工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我尤其对那些在极端条件下工作的设备和材料感到好奇,比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以及精密控制的阀门和传感器。书中对这些细节的描绘,让我对整个产业的运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将煤化工视为一个陈旧的产业,而是将其看作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潜力的领域。书中对煤化工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论证,这让我对这个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尤其被书中提到的一些大型煤化工项目案例所吸引,这些项目的规模之大、技术之先进,都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 我一直对环保问题很关注,所以书中关于煤化工的环保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章节让我格外有兴趣。书中详细介绍了污染物排放控制、废水处理、废渣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技术,让我看到了煤化工产业在绿色发展方面的努力。我了解到,现代煤化工企业已经非常重视环保投入,并且不断研发更清洁的生产工艺,这让我对这个行业充满了信心。 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关于“煤”的物理化学变化,更是关于人类如何通过智慧和技术,驾驭这种强大的能源,并将其转化为造福社会的物质财富。我从书中看到了技术进步的力量,也看到了工程师们的匠心独运。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任何对现代工业、能源技术或者化学工程感兴趣的人来说,都将是一份极具价值的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煤化工技术及装备》一开始就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一直对工业生产的背后运作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在能源领域。煤炭,这个曾经支撑了世界工业革命的古老燃料,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本书无疑为我揭开了谜底,而且是以一种我未曾预料到的深度和广度。 我被书中对煤气化过程的详细阐述所吸引,特别是那些关于不同气化炉设计原理的图文并茂的解释。我曾经以为煤气化就是一个简单的燃烧过程,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它是一个复杂的多相反应过程,涉及到传热、传质、化学动力学以及流体力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书中对固定床气化炉、流化床气化炉和气流床气化炉的比较分析,让我清晰地认识到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选择依据。我甚至对那些在极高温度下工作的气化炉内部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们是如何承受如此严苛的条件的?书中对此的解答,让我领略到了材料科学和工程设计的强大力量。 接着,书中对合成气净化和转化技术的讲解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了解到,煤气化产生的合成气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净化处理,才能用于后续的合成反应。书中对脱硫、脱碳、脱硝等工艺的介绍,让我看到了环境保护在煤化工中的重要地位。而更令人惊叹的是,合成气能够通过各种催化剂,转化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品,比如甲醇、烯烃、乙二醇等等。我被书中对不同催化剂的性质、作用机理以及催化剂选择的详细介绍所深深吸引,这简直就是微观世界的精妙操控。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煤制烯烃(CTO)和煤制乙二醇(GTO)等大型工业项目的技术细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看到了这些项目背后所涉及的巨大工程量和复杂的工艺流程。书中对反应器设计、流程优化、能量回收以及安全控制等方面的阐述,让我感受到了现代煤化工技术的成熟度和先进性。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设备选型和材料选择的章节,因为我知道,在如此苛刻的工况下,设备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我过去对煤化工的认识非常片面,总觉得它是一个高污染、低效率的产业。但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煤化工在技术革新、节能减排方面的巨大进步。书中对绿色煤化工、低碳煤化工的论述,以及对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CCUS)等前沿技术的介绍,让我对煤化工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我了解到,现代煤化工企业已经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并且在不断探索更清洁、更高效的生产方式。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和工程创造力的史诗。它展现了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将一种看似普通的资源,转化为支撑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物质。我从书中看到了技术发展的脉络,也看到了一个产业如何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 我非常欣赏书中对装备的描述,那些庞大而精密的设备,是煤化工技术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从大型气化炉到精密的合成塔,再到复杂的换热器和泵,每一个设备都凝聚着无数工程师的心血。书中对这些设备的材质、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运行维护的细致讲解,让我对现代工业的“大国重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是一次知识的洗礼。它打消了我以往的固有偏见,让我对煤化工这一产业有了全新的、更客观的认识。我明白了,煤炭作为一种宝贵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在科学技术的加持下,仍然能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关于过程控制和自动化技术的部分感到着迷。在如此复杂且危险的化工过程中,精确的控制和及时的响应是保证安全和效率的关键。书中对 DCS (集散控制系统)、PLC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以及各种先进传感器和执行器的介绍,让我看到了煤化工产业如何拥抱数字化和智能化。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技术知识,更传递了一种对科学探索精神的赞美。它让我明白,即使是看似传统的行业,也能在科技的驱动下,实现颠覆性的创新和可持续的发展。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能源、化工、工程技术感兴趣的读者,它绝对会让你受益匪浅。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煤炭的书!我之前一直觉得煤炭就是一种传统的能源,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小,而且还常常伴随着环境污染的问题。然而,《煤化工技术及装备》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看到了煤炭在现代工业中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煤气化过程的详细讲解。我一直对“如何将煤炭变成可利用的气体”感到好奇,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一步步地为我揭开了这个过程的神秘面纱。书中对不同类型气化炉(固定床、流化床、气流床)的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条件的分析,让我对这个复杂的技术有了清晰的认识。我尤其对气流床气化炉那种超高温、高效率的反应过程感到震撼,这背后所涉及的材料学、传热传质以及反应工程知识,其复杂程度令人咋舌。 接着,书中对合成气净化和转化的介绍更是让我惊叹。我了解到,煤气化产生的合成气,经过一系列精密的净化处理后,竟然可以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化学品,比如甲醇、烯烃、乙二醇等等。书中对各种催化剂的性能、作用机理以及选择原则的阐述,让我看到了化学工程的“魔力”。我甚至开始想象,那些在高温高压下精确控制反应过程的设备,其设计和制造该有多么精密。 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对煤制烯烃(CTO)和煤制乙二醇(GTO)等大型工程项目的技术细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项目代表了现代煤化工的最高水平,也为我国能源安全和化工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书中对整个工艺流程、反应器设计、分离技术以及能量回收的详细介绍,让我感受到了现代工业的宏大规模和复杂性。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煤化工装备的描述。我看到了那些庞大而精密的反应器、分离塔、换热器、压缩机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煤化工的“心脏”和“血管”。书中对这些装备的材质选择、结构设计、制造工艺以及运行维护的细致讲解,让我看到了工程技术在实现复杂化工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我甚至开始幻想,当这些巨型设备在厂区内运行时,是怎样一番壮观的景象。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技术知识,更传递了一种对科学探索精神的赞美。它让我明白,即使是看似传统的行业,也能在科技的驱动下,实现颠覆性的创新和可持续的发展。我从书中看到了技术进步的力量,也看到了工程师们的匠心独运。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过程控制和自动化技术的部分感到着迷。在如此复杂且危险的化工过程中,精确的控制和及时的响应是保证安全和效率的关键。书中对 DCS (集散控制系统)、PLC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以及各种先进传感器和执行器的介绍,让我看到了煤化工产业如何拥抱数字化、智能化。 我过去对煤化工的认识非常有限,认为它是一个传统且不那么“环保”的产业。但是,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看到了现代煤化工技术在环保、效率和可持续性方面的巨大进步,也让我对这个行业充满了敬意。 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关于“煤”的物理化学变化,更是关于人类如何通过智慧和技术,驾驭这种强大的能源,并将其转化为造福社会的物质财富。我从书中看到了技术进步的力量,也看到了工程师们的匠心独运。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现代工业、能源技术以及化学工程感兴趣的读者,它绝对会让你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完全刷新了我对“煤”这个字的固有印象。《煤化工技术及装备》这个书名,虽然听起来很专业,但内容却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科技魅力的工业世界。 我被书中对煤气化技术的细致讲解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将煤变成气”,而是详细阐述了固定床、流化床、气流床等不同气化炉的工作原理、工艺特点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劣势。我开始理解,原来要将煤炭转化为合成气,需要如此精密的工程设计和复杂的反应控制。书中对热力学、动力学以及流体力学在气化过程中的作用的解释,让我对这个过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接着,书中对合成气净化和转化技术的阐述,更是让我惊叹于化学工程的强大。我了解到,煤气化产生的合成气,需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净化过程,去除其中的杂质,才能用于后续的化学合成。而更令人着迷的是,这些合成气可以通过不同的催化剂,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化学品,比如甲醇、烯烃、乙二醇等等。书中对各种催化剂的性质、作用机理以及选择原则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微观世界是如何被精确操控,以实现宏观的化学转化。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煤制烯烃(CTO)和煤制乙二醇(GTO)等大型工程项目的技术细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些项目不仅仅是简单的生产装置,更是现代工业复杂系统的典范。书中对整个工艺流程、反应器设计、分离技术、能量回收以及安全控制的详尽阐述,让我看到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严谨和高效。 让我特别着迷的是,书中对煤化工装备的详细描绘。我看到了那些庞大而精密的反应器、分离塔、换热器、压缩机等等,它们是实现复杂化工过程的物质基础。书中对这些装备的材质选择、结构设计、制造工艺以及运行维护的细致讲解,让我看到了工程技术在保障化工生产安全、高效、稳定运行中的关键作用。我甚至开始想象,当这些巨型设备在厂区内运行时,是怎样一番壮观的景象。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技术知识的罗列,更传递了一种对科学探索精神的赞美。它让我明白,即使是看似传统的行业,也能在科技的驱动下,实现颠覆性的创新和可持续的发展。我从书中看到了技术进步的力量,也看到了工程师们的匠心独运。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过程控制和自动化技术的部分感到着迷。在如此复杂且危险的化工过程中,精确的控制和及时的响应是保证安全和效率的关键。书中对 DCS (集散控制系统)、PLC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以及各种先进传感器和执行器的介绍,让我看到了煤化工产业如何拥抱数字化、智能化。 我过去对煤化工的认知非常有限,认为它是一个传统且不那么“环保”的产业。但是,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看到了现代煤化工技术在环保、效率和可持续性方面的巨大进步,也让我对这个行业充满了敬意。 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关于“煤”的物理化学变化,更是关于人类如何通过智慧和技术,驾驭这种强大的能源,并将其转化为造福社会的物质财富。我从书中看到了技术进步的力量,也看到了工程师们的匠心独运。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现代工业、能源技术以及化学工程感兴趣的读者,它绝对会让你受益匪浅。

评分

《煤化工技术及装备》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理论的书籍,但它却以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向我展示了煤炭这种古老能源在现代工业中的惊人蜕变。 我被书中对煤气化技术的详尽解释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将煤变成气”,而是详细阐述了固定床、流化床、气流床等不同气化炉的工作原理、工艺特点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劣势。我开始理解,原来要将煤炭转化为合成气,需要如此精密的工程设计和复杂的反应控制。书中对热力学、动力学以及流体力学在气化过程中的作用的解释,让我对这个过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接着,书中对合成气净化和转化技术的阐述,更是让我惊叹于化学工程的强大。我了解到,煤气化产生的合成气,需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净化过程,去除其中的杂质,才能用于后续的化学合成。而更令人着迷的是,这些合成气可以通过不同的催化剂,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化学品,比如甲醇、烯烃、乙二醇等等。书中对各种催化剂的性质、作用机理以及选择原则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微观世界是如何被精确操控,以实现宏观的化学转化。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煤制烯烃(CTO)和煤制乙二醇(GTO)等大型工程项目的技术细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些项目不仅仅是简单的生产装置,更是现代工业复杂系统的典范。书中对整个工艺流程、反应器设计、分离技术、能量回收以及安全控制的详尽阐述,让我看到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严谨和高效。 让我特别着迷的是,书中对煤化工装备的详细描绘。我看到了那些庞大而精密的反应器、分离塔、换热器、压缩机等等,它们是实现复杂化工过程的物质基础。书中对这些装备的材质选择、结构设计、制造工艺以及运行维护的细致讲解,让我看到了工程技术在保障化工生产安全、高效、稳定运行中的关键作用。我甚至开始想象,当这些巨型设备在厂区内运行时,是怎样一番壮观的景象。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技术知识的罗列,更传递了一种对科学探索精神的赞美。它让我明白,即使是看似传统的行业,也能在科技的驱动下,实现颠覆性的创新和可持续的发展。我从书中看到了技术进步的力量,也看到了工程师们的匠心独运。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过程控制和自动化技术的部分感到着迷。在如此复杂且危险的化工过程中,精确的控制和及时的响应是保证安全和效率的关键。书中对 DCS (集散控制系统)、PLC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以及各种先进传感器和执行器的介绍,让我看到了煤化工产业如何拥抱数字化、智能化。 我过去对煤化工的认知非常有限,认为它是一个传统且不那么“环保”的产业。但是,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看到了现代煤化工技术在环保、效率和可持续性方面的巨大进步,也让我对这个行业充满了敬意。 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关于“煤”的物理化学变化,更是关于人类如何通过智慧和技术,驾驭这种强大的能源,并将其转化为造福社会的物质财富。我从书中看到了技术进步的力量,也看到了工程师们的匠心独运。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现代工业、能源技术以及化学工程感兴趣的读者,它绝对会让你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通往现代工业心脏地带的地图,而《煤化工技术及装备》这个名字,正是它最直接的指引。我一直对那些支撑我们现代文明运转的幕后技术感到着迷,而煤化工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我被书中对煤炭气化技术原理的深入剖析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把煤烧成气”,而是详细解释了各种气化炉(固定床、流化床、气流床)是如何工作的,它们各自的工艺流程、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劣势。我开始理解,原来将煤炭转化为合成气,是一个涉及复杂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的过程,需要精密的工程设计和控制。 书中对合成气净化和转化技术的讲解,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了解到,从气化炉出来的合成气并非可以直接使用,而是需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净化步骤,去除其中的杂质,才能用于后续的化学合成。而更神奇的是,这些合成气可以通过不同的催化剂,转化为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化学品,比如甲醇、烯烃、乙二醇等等。书中对各种催化剂的性质、选择以及反应机理的介绍,让我感受到了化学工程的精妙和强大。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煤制烯烃(CTO)和煤制乙二醇(GTO)等大型工程项目的技术细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项目代表了当今煤化工技术的最高水平,其规模之大、工艺之复杂,都让我感到震撼。书中对整个工艺流程、反应器设计、分离技术、能量回收以及安全控制的详尽阐述,让我看到了现代工业化生产的系统性和集成性。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煤化工装备的详细描述。我看到了那些庞大而精密的反应器、分离塔、换热器、压缩机等等,它们是实现复杂化工过程的物质基础。书中对这些装备的材质选择、结构设计、制造工艺以及运行维护的细致讲解,让我看到了工程技术在保障化工生产安全、高效、稳定运行中的关键作用。我甚至开始想象,当这些巨型设备在厂区内运行时,是怎样一番壮观的景象。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技术知识的罗列,更传递了一种对科学探索精神的赞美。它让我明白,即使是看似传统的行业,也能在科技的驱动下,实现颠覆性的创新和可持续的发展。我从书中看到了技术进步的力量,也看到了工程师们的匠心独运。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过程控制和自动化技术的部分感到着迷。在如此复杂且危险的化工过程中,精确的控制和及时的响应是保证安全和效率的关键。书中对 DCS (集散控制系统)、PLC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以及各种先进传感器和执行器的介绍,让我看到了煤化工产业如何拥抱数字化、智能化。 我过去对煤化工的认知非常有限,认为它是一个传统且不那么“环保”的产业。但是,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看到了现代煤化工技术在环保、效率和可持续性方面的巨大进步,也让我对这个行业充满了敬意。 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关于“煤”的物理化学变化,更是关于人类如何通过智慧和技术,驾驭这种强大的能源,并将其转化为造福社会的物质财富。我从书中看到了技术进步的力量,也看到了工程师们的匠心独运。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现代工业、能源技术以及化学工程感兴趣的读者,它绝对会让你受益匪浅。

评分

刚拿到《煤化工技术及装备》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可能是一本非常枯燥的专业教材。然而,当我翻开书页,立刻就被书中内容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直接堆砌复杂的公式和图表,而是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引导读者进入煤化工的世界。 开篇对煤炭作为战略资源的战略意义的阐述,让我立刻感受到了煤化工的重要性。书中并没有回避煤炭在过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是重点强调了现代煤化工技术在克服这些挑战方面的努力和成就。我了解到,通过先进的煤化工技术,我们能够更高效、更清洁地利用煤炭,将其转化为生产和生活中必需的能源和化学品。 书中对煤气化技术的深入剖析,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之一。我一直对“将煤变成气”这个过程感到神奇,而这本书则详细地解释了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从固定床到流化床,再到气流床,每一种气化技术都有其独特的工艺特点和适用范围。书中对这些不同类型气化炉的设计、操作和效率的详细介绍,让我对这个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尤其惊叹于那些在高温高压下工作的设备,它们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又是如何保证长期稳定运行的? 接下来,对合成气净化和转化的讲解,更是让我领略到了煤化工的精妙之处。我了解到,煤气化产生的合成气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才能满足后续合成反应的要求。书中对脱硫、脱碳、除尘等净化技术的介绍,让我看到了环保意识在煤化工中的重要性。而更令人惊叹的是,通过不同的催化剂,合成气可以转化为甲醇、氨、烯烃、乙二醇等各种化学品,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煤制烯烃(CTO)和煤制乙二醇(GTO)等关键技术的详细介绍。这些技术代表了现代煤化工的先进水平,也为我国能源安全和化工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书中对这些工艺流程、反应机理、设备选型以及优化控制的讲解,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工程设计的复杂性。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相关装备的描述。我看到了那些庞大而精密的反应器、分离塔、换热器、压缩机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煤化工的“心脏”和“血管”。书中对这些装备的材质选择、结构设计、制造工艺以及运行维护的细致讲解,让我看到了工程技术在实现复杂化工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知识的罗列,它还充满了对未来发展的思考。书中对绿色煤化工、低碳煤化工以及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CCUS)等前沿技术的展望,让我看到了煤化工产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潜力。我明白了,煤化工并非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我过去对煤化工的认知非常有限,认为它是一个传统且不那么“环保”的产业。但是,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看到了现代煤化工技术在环保、效率和可持续性方面的巨大进步,也让我对这个行业充满了敬意。 我非常欣赏书中对技术细节的深入挖掘,同时又不失对整体工艺流程的宏观把握。这使得这本书既适合专业人士阅读,也能够让非专业读者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启发。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煤化工的新窗口,更让我看到了科学技术在解决能源和资源挑战方面的巨大潜力。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现代工业、能源技术以及化学工程感兴趣的读者,它一定会让你收获满满。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对“煤”这个字有了全新解读的书!《煤化工技术及装备》这个书名,一开始就充满了技术和工业的气息,但读进去之后,我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如何改造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史诗。 书中对煤炭气化技术的深入探讨,简直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总以为煤就是烧了取暖或者发电,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通过高科技的手段,煤炭竟然可以被转化为各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书中对固定床、流化床、气流床等不同气化炉的原理、结构和性能的详细介绍,让我看到了工程设计在不同工况下的巧妙运用。我甚至对那些在几千摄氏度高温下工作的设备,它们的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紧接着,对合成气净化和转化的讲解,更是让我惊叹于化学的魅力。我了解到,煤气化产生的合成气,要经过一系列精密的净化过程,才能成为高质量的“化工基石”。而更神奇的是,这些合成气可以通过不同的催化剂,被“塑造成”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化学品,比如塑料、纤维、化肥等等。书中对催化剂种类、活性、选择性以及反应机理的深入分析,让我看到了微观世界的奥秘是如何被掌握和利用的。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煤制烯烃(CTO)和煤制乙二醇(GTO)等大型工程项目的技术细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些项目不仅仅是简单的生产装置,更是现代工业复杂系统的典范。书中对整个工艺流程、反应器设计、分离技术、能量回收以及安全控制的详尽阐述,让我看到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严谨和高效。 让我特别着迷的是,书中对煤化工装备的详细描绘。我看到了那些庞大而精密的反应器、分离塔、换热器、压缩机等等,它们是实现复杂化工过程的物质基础。书中对这些装备的材质选择、结构设计、制造工艺以及运行维护的细致讲解,让我看到了工程技术在保障化工生产安全、高效、稳定运行中的关键作用。我甚至开始想象,当这些巨型设备在厂区内运行时,是怎样一番壮观的景象。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技术知识的罗列,更传递了一种对科学探索精神的赞美。它让我明白,即使是看似传统的行业,也能在科技的驱动下,实现颠覆性的创新和可持续的发展。我从书中看到了技术进步的力量,也看到了工程师们的匠心独运。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过程控制和自动化技术的部分感到着迷。在如此复杂且危险的化工过程中,精确的控制和及时的响应是保证安全和效率的关键。书中对 DCS (集散控制系统)、PLC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以及各种先进传感器和执行器的介绍,让我看到了煤化工产业如何拥抱数字化、智能化。 我过去对煤化工的认知非常有限,认为它是一个传统且不那么“环保”的产业。但是,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看到了现代煤化工技术在环保、效率和可持续性方面的巨大进步,也让我对这个行业充满了敬意。 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关于“煤”的物理化学变化,更是关于人类如何通过智慧和技术,驾驭这种强大的能源,并将其转化为造福社会的物质财富。我从书中看到了技术进步的力量,也看到了工程师们的匠心独运。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现代工业、能源技术以及化学工程感兴趣的读者,它绝对会让你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