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病虫害防治图解

苹果病虫害防治图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书普 编
图书标签:
  • 苹果
  • 病虫害
  • 防治
  • 果树
  • 农业
  • 园艺
  • 图解
  • 种植
  • 技术
  • 病虫害防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
ISBN:9787122157003
商品编码:1027899337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3-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苹果病虫害防治图解
  • 作者:郭书普
  • 定价:29.8
  • 出版社:化学工业
  • ISBN号:9787122157003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3-01-01
  • 印刷时间:2013-0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86
  • 字数:190千字

编辑推荐语

只有正确识别病虫害,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只有了解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传播途径,才能做到科学用药。为了*好地满足果树安全生产的需要,安全、经济、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生产损失,提高果树产品的质量,我们编写了这本《苹果病虫害防治图解》。本书由郭书普主编。

内容提要

《苹果病虫害防治图解》由郭书普主编,主要介绍了苹果的病虫害防 治,收录了常见病虫害84种,其中病害36种,虫害48种。病害部分介绍了 症状识别、病原、传播途径、发生规律以及综合防治;虫害部分介绍了为 害症状、鉴别特征、生物学特征、生态学特性以及综合防治。为了使读者 能正确识别病虫害,书中配有大量彩色图片。
     《苹果病虫害防治图解》可供农业技术人员、果树栽培人员以及农业 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目录

一 病害部分
1. 苹果褐斑病
2. 苹果斑点落叶病
3. 苹果灰斑病
4. 苹果轮斑病
5. 苹果黑星病
6. 苹果花腐病
7. 苹果青霉病
8. 苹果软腐病
9. 苹果褐腐病
10. 苹果蝇粪病
11. 苹果煤污病
12. 苹果黑腐病
13. 苹果炭疽病
14. 苹果霉心病
15. 苹果疫腐病
16. 苹果黑点病
17. 苹果圆斑病
18. 苹果树腐烂病
19. 苹果树干腐病
20. 苹果树干枯病
21. 苹果树枝枯病
22. 苹果树木腐病
23. 苹果树枝溃疡病
24. 苹果树炭疽溃疡病
25. 苹果轮纹病
26. 苹果树根朽病
27. 苹果树白纹羽病
28. 苹果泡斑病
29. 苹果花叶病
30. 苹果锈果病
31. 苹果褪绿叶斑病
32. 苹果痘斑症
33. 苹果苦痘症
34. 苹果缩果病
35. 苹果黄叶病
36. 苹果小叶病
二 虫害部分
1. 扁刺蛾
2. 黄刺蛾
3. 褐边绿刺蛾
4. 丽绿刺蛾
5. 双齿绿刺蛾
6. 桑褐刺蛾
7. 金毛虫
8. 双线盗毒蛾
9. 黄褐天幕毛虫
10. 美国白蛾
11. 苹掌舟蛾
12. 苹蚁舟蛾
13. 梨剑纹夜蛾
14. 大造桥虫
15. 苹果小卷蛾
16. 苹褐卷叶蛾
17. 苹果大卷叶蛾
18. 苹白小卷蛾
19. 苹果巢蛾
20. 旋纹潜叶蛾
21. 金纹细蛾
22. 大蓑蛾
23. 白囊蓑蛾
24. 苹毛丽金龟
25. 小青花金龟
26. 白星花金龟
27. 双斑萤叶甲
28. 苹小食心虫
29. 桃小食心虫
30. 梨小食心虫
31. 苹果蠹蛾-
32. 棉铃虫
33. 绣线菊蚜
34. 苹果瘤蚜
35. 苹果棉蚜
36. 茶翅蝽
37. 麻皮蝽
38. 斑须蝽
39. 康氏粉蚧
40. 朝鲜球坚蚧
41. 大青叶蝉
42. 八点广翅蜡蝉
43. 斑衣蜡蝉
44. 蛔蠊
45. 蟪蛄
46. 黑蚱蝉
47. 粒肩天牛
48. 星天牛
参考文献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 概述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是一部系统、全面、权威的药用植物学专著,旨在为中医药从业者、科研人员、植物爱好者以及相关领域的学生提供一份详实可靠的参考资料。本书汇集了中国丰富多样的药用植物资源,通过精美的插图和详尽的文字描述,系统地介绍了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药用部位、功效、主治、炮制方法、用法用量以及民间验方等关键信息。本书的编纂历时多年,凝聚了众多植物学、药学、医学专家的智慧与心血,力求达到科学性、实用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内容要点 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中国广袤土地上生长着的绝大多数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按照植物学分类体系进行系统编排,确保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各类药用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化脉络。 植物的识别与分类: 形态学特征: 详细描述每种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外部形态特征,包括颜色、形状、大小、质地、排列方式以及特殊结构等。这些描述力求精准、生动,并辅以高清晰度的彩色插图,以便读者能够准确地识别植物。 生物学分类: 按照现代植物学分类体系,详细列出每种植物的界、门、纲、目、科、属、种等信息,包括拉丁学名、中文名、英文名(若有)、异名等,确保学术的严谨性。 地理分布: 明确标注每种药用植物的原产地、主要分布区域以及适生环境,有助于读者了解药材的产地和生态特性。 药用价值与功效: 药性归经: 详细阐述每种药用植物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以及所归的经络。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对于正确应用药材至关重要。 功效主治: 集中介绍该药材的主要功效,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益气、补肾壮阳、安神定志等,并详细列举其适用的病症和临床表现,如感冒发热、跌打损伤、消化不良、失眠健忘等。 化学成分: 简要介绍该药材的主要活性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挥发油、皂苷等,并概述这些成分与其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为科研人员和对药材化学成分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深入研究的基础。 药理作用: 概述该药材在现代药理学研究中已证实的药理作用,如抗炎、抗菌、抗病毒、降血压、降血糖、免疫调节等,并引用相关的研究成果作为佐证。 炮制方法与用法用量: 炮制工艺: 详细介绍每种药材的传统炮制方法,如净制(拣、淘、刮、削、洗)、修制(切、捣、碾、炒、焙、蒸、煮、煨、制霜)等。针对不同的炮制方式,会具体说明其目的和对药效的影响,例如“炒黄”以增强健脾作用,“醋炒”以增加活血散瘀的功效。 用法用量: 提供明确的临床常用剂量范围,指导读者如何在实际应用中恰当使用药材。同时,也会提及煎服方法、外用方法等。 配伍禁忌: 指出该药材在配伍中应注意的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等,以及与哪些药物不宜同时使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附录与索引: 附录: 可能包含常用中药方剂、药材质量标准、常用中药图谱等,作为补充信息,进一步增强本书的实用性。 索引: 提供详细的中文名索引、拉丁学名索引、别名索引,方便读者快速查找所需信息。 特色与亮点 科学性与权威性: 本书由业内顶尖专家团队编纂,内容经过反复考证和审校,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图文并茂: 每种药用植物都配有精美、写实的彩色插图,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植物的真实形态,大大提高了辨识的直观性和准确性。文字描述简洁明了,与图片相辅相成,形成高效的学习模式。 系统性与全面性: 覆盖面广,涵盖了中国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方便读者系统学习和查阅。 实用性强: 结合了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不仅满足了传统中医药从业者的需求,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参考。炮制方法和用法用量的详细介绍,使其成为临床用药的实用指南。 收藏价值: 作为一部集科学性、艺术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中国药用植物图鉴》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是中医药领域不可或缺的经典文献。 适用人群 中医药从业者: 医生、药师、药剂师等,是他们临床诊断、处方用药、药材鉴别和炮制的重要参考。 中医药院校学生: 植物学、药学、中医学等专业的学生,是他们学习的基础教材和辅助读物。 科研人员: 从事药用植物研究、新药开发、天然产物化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可以从中获取丰富的研究素材和理论指导。 植物爱好者: 对植物学、中草药学有浓厚兴趣的公众,可以借此了解中国丰富的植物资源及其药用价值。 其他相关领域人员: 如保健品行业从业者、食品研发人员、民族医药研究者等。 总结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不仅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瑰宝。它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宝贵的医药文化遗产,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贡献着不可替代的力量。本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药用植物研究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必将对国内外相关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翻开的。我尝试过很多所谓的“专家”写的书,结果发现他们要么是闭门造车,理论讲得天花乱坠,实际操作起来却处处碰壁;要么就是内容陈旧,跟不上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但这本图解给我带来的惊喜是,它的内容极其贴合实际生产中的痛点。我最近正在为我的果园里出现的一种顽固性蛀果虫头疼,市面上那些通用的杀虫剂效果越来越差。我翻到书中专门讲蛀果虫的那一章,发现它不仅详细区分了不同蛀果虫的幼虫形态和蛀食习性,更关键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基于“果实套袋”与“人工物理清除”相结合的综合管理策略,这比我之前依赖单一化学喷洒要有效得多。阅读过程中,我感觉作者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理论家,更像是一个和我一起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把式。那种对作物生命周期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不同气候环境下病虫害爆发规律的精准把握,都体现在字里行间,让人感到踏实和信服。)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农业书籍的“分类学”式的僵硬结构,而是采用了“问题导向”的逻辑。我发现,当我遇到一个具体问题时,比如发现番茄叶片边缘开始卷曲发黄,我可以直接在目录里找到对应的症状描述,而不是费力地去搜索“番茄的全部病害”。这种检索的便利性,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而且,它对病害的“鉴别诊断”部分做得非常到位。很多时候,不同的病害在初期症状上非常相似,容易混淆,从而导致用错药。这本书里,它会并列展示几种相似病害的对比图,清晰地指出它们的关键区别点,比如叶斑的形状、边缘是否有黄晕、以及发生的位置(是老叶还是嫩叶)。这种细致入微的对比,对于新手来说是保命符,对于有经验的人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校准工具。这种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编排方式,是很多技术手册所欠缺的,它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带着自然光泽的厚磅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专业范儿。我特意留意了一下排版,那些色彩饱和度极高的插图和清晰的线条图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我之前买过几本园艺类的书籍,要么是文字堆砌得像字典一样枯燥,要么就是图画模糊不清,根本看不出细节。但这本完全不同,它在介绍病虫害症状时,几乎是百分之百还原了现场的视觉效果。比如,它对白粉病的描述,不仅有文字说明病症特征,旁边紧跟着的一张特写照片,能清楚地看到那种粉状的覆盖物是如何依附在叶片上的,连叶脉受损的细微变化都能捕捉到。再看它对防治方法的阐述,步骤清晰得像是操作指南,每一步都有对应的图示。我特别喜欢它在推荐药剂时的那种严谨态度,不是简单地罗列一堆化学名称,而是会根据不同的害虫种类和发生程度,给出几种替代性的生物防治或低毒性化学防治方案,非常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这对于我这种追求有机种植的园艺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bos>。)

评分

我必须称赞这本书的“图解”部分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很多技术手册中的插图是那种简化的线条画,只能传达一个概念,但这本书的图片质量,尤其是针对一些微小昆虫和真菌孢子的特写,简直像是显微镜下的高清照片。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展示了病虫害的“样子”,还展示了它们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行为模式”。比如,在讲解如何物理诱捕时,它会展示昆虫的趋光性、趋色性是如何被利用的,以及陷阱应该设置在植株的哪个高度和角度最为有效。这种对生物习性的深度解析,使得防治手段不再是盲目的“喷洒”,而是精准的“打击”。例如,在处理地下害虫时,它会建议结合灌根和土壤翻耕的时机,精确地将处理剂带到幼虫活动的深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层。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同类书籍,它更像是一份可以随时翻阅的、高度浓缩的田间操作手册。)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强调预防措施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篇幅,这让我非常欣赏。很多农业书籍只关注“怎么治”,却忽略了“怎么防”,仿佛治病比防病更重要,但实际上,农业生产的本质是预防大于治疗。这本书里关于土壤健康、合理轮作、修剪通风、以及适时追肥等基础农学知识的论述,虽然看似和“病虫害防治”不直接相关,但却是根治问题的关键。比如,它详细解释了氮肥过量如何导致植株组织柔嫩,从而更容易被蚜虫侵袭,这种从源头上切断病虫害发生条件的论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生态学背景。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个“药方”,而是提供了一整套“健康管理方案”。读完这些章节后,我立刻回去检查了我的施肥计划,发现确实存在偏施氮肥的问题,这让我对新一季的作物充满信心,因为我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栽培习惯,而不是寄希望于救急的药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