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量元素肥料的生产与应用

中微量元素肥料的生产与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微量元素肥料
  • 肥料
  • 农业
  • 植物营养
  • 土壤
  • 生产技术
  • 应用技术
  • 农业科技
  • 园艺
  • 作物营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农阳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13431
商品编码:1076394437

具体描述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0-01
版次:1
印次:
页数:256
ISBN:9787511613431
开本:16开
纸张:
正文语种:中文
目录
第一章  中微量元素肥料与农作物生长 1 第一节  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概念 1 1  自然界元素的分类 1 2  中微量元素肥料的含义 2 第二节  与农作物生长发育有关的化学元素 2 1  必需营养元素 2 2  有益营养元素 2 3  有害化学元素 3 第三节  中微量营养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 3 第四节  中微量营养元素在农作物生长发育中的生理功能 4 1  中量营养元素 4 2  微量营养元素 6 3  有益营养元素 9 第二章  土壤及农作物缺乏中微量元素的营养诊断 17 第一节  土壤及农作物缺乏中微量元素的原因 17 1  不同土壤可给性中微量元素不同 17 2  由于高产品种的应用而产生中微量元素缺乏 17 3  由于耕作制度的改革而出现的缺素问题 17 4  施肥方法不当,直接影响中微量元素的吸收 17 5  农作物生长环境条件对中微量元素的影响 18 6  土壤中微量元素可给性的影响 18 7  必需营养元素间的颉颃作用 19 第二节  农作物中微量元素缺乏或过剩的营养诊断 19 1  钙素营养失调诊断 19 2  镁素营养失调诊断 20 3  硫素营养失调诊断 20 4  铁素营养失调诊断 21 5  锰素营养失调诊断 21 6  锌营养失调诊断 22 7  铜素营养失调诊断 23 8  钼素营养失调诊断 24 9  硼营养失调诊断 24 10  氯营养失调诊断 25 第三节  土壤和农作物缺乏中微量元素的诊断方法 25 1  土壤分析诊断 25 2  植株叶片诊断 27 3  探索性施肥诊断 27 4  酶学及其他诊断 28 第三章  中量元素肥料的生产 29 第一节  概述 29 第二节  钙肥 29 1  钙肥品种 29 2  生产方法 30 第三节  镁肥 34 1  镁肥的品种 34 2  镁肥的生产 35 第四节  硫肥 38 1  硫肥品种 38 2  生产方法 40 第四章  单质无机微肥的生产 42 第一节  铁肥 42 1  铁肥品种 42 2  生产方法 43 第二节  锰肥 44 1  锰肥品种 44 2  生产方法 44 第三节  锌肥 46 1  锌肥品种 47 2  生产方法 47 第四节  铜肥 51 1  铜肥品种 51 2  生产方法 51 第五节  硼肥 54 1  硼肥品种 54 2  生产方法 55 第六节  钼肥 59 1  钼肥品种 59 2  生产方法 59 第五章  复混微量元素肥料的生产 62 第一节  含有中微量元素的工业废渣、废液 62 1  硼泥 62 2  含锌废渣 62 3  废催化剂氧化锌(脱硫剂) 63 4  粗氧化锌(锌灰) 63 5  废铜锌铝混合触媒 63 6  铅锌锰矿渣 63 7  废锰渣 63 8  锰铁渣 63 9  废钼酸钴和废钼酸镍 63 10  含钼废渣 64 11  废干电池 64 12  铜泥 64 13  铜矿渣 64 14  高炉渣 65 15  硅铁渣 65 16  稀土(元素)矿渣 65 17  玻璃纤维下脚料 66 18  工业废液 66 第二节  硼镁肥的生产 66 1  硼镁肥 66 2  硼镁磷肥 69 3  硼镁氮肥 71 4  硼钙镁磷肥 71 5  硼镁沉淀磷酸钙 72 6  硼镁硫铵肥 73 7  硼镁氮磷复混肥 73 8  硼酸铵 74 9  含硼磷酸二铵 75 10  硼镁锌氮肥 76 11  锌氮肥 76 12  锌铜混合肥 77 13  锌锰复混肥 77 14  锌锰铜混合液体肥 78 15  氮磷锰复合肥 79 16  含钼普钙 80 17  玻璃体微肥 80 第三节  低品位硼矿及其硼泥在肥料中的应用 82 1  低品位硼矿及其硼泥的利用现状 82 2  低品位硼矿及其硼泥在肥料中的应用效果 82 3  我国土壤的硼素状况及有效性 84 4  我国硼肥品种与资源情况 85 5  硼镁肥的应用前景 85 6  硼泥和低品位硼矿的开发前景 86 第四节  高含量高浓缩的中微量元素营养剂—— 63矿物精华素 87 1  矿物精华素的组成 88 2  矿物精华素的功能 88 3  应用实例 89 4  结论 91 第六章  有机中微肥的生产 92 第一节  有机螯合微肥 92 第二节  木质素磺酸络合微肥 94 第三节  腐殖酸微肥 94 1  腐殖酸钠硼镁肥 94 2  腐殖酸钠硼镁磷肥 94 3  腐殖酸钠氨磷硼镁肥 95 4  多种微量元素腐殖酸复合肥 95 5  黄腐酸二胺铁 95 第四节  氨基酸微肥 95 1  酸水解、碱中和法 95 2  酸水解、氧化物中和法 96 3  酸、碱水解中和法 96 4  综合利用法 96 第五节  环烷酸盐微肥 96 环烷酸锌乳剂 97 第六节  尿素铁络合微肥 97 第七节  有机中微肥在沃土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97 1  肥料的“三重三轻”依然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97 2  测土平衡施肥是沃土工程建设的关键 98 3  土壤营养元素的丰缺,是肥料二次加工的理论依据 98 4  必需元素的有效性,是优质配方肥料质量的重要指标 99 5  活性有机中微肥的生产成本是配方肥能否推广的重要因素 99 6  提高肥料利用率是沃土工程建设的重要课题 99 第七章  添加中微量元素肥料的生产 101 第一节  中微肥在复合肥中的应用 101 1  多元素复混肥的生产方法 102 2  复混肥中微量元素的加入量 102 第二节  中微肥在掺混肥(BB肥)中的应用 104 1  BB肥加入中微量元素的必要性 105 2  中微量元素在BB肥中的有效性 106 3  中微量元素对土壤、农作物的针对性 107 4  BB肥加入中微量元素的合法性 108 5  多元素BB肥的应用效果 109 6  多元素BB肥的发展前景 110 第三节  中微肥在液体肥料中的应用 110 1  液体肥料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溶解度 110 2  清液肥料所含营养元素的混配 111 3  微量营养素用量的建议 111 第四节  中微量元素在叶面肥中的应用 113 1  叶面肥的国家标准 113 2  叶面肥加入中微量元素的方法 114 第五节  中微量元素在水溶性肥料中的应用 114 1  中微量元素水溶肥的国家标准 115 2  中微量元素水溶肥的登记情况 115 3  中微量元素水溶肥施用原则和注意事项 116 第六节  中微肥在无土栽培营养液中的应用 117 第八章  有益元素肥料的生产 119 第一节  硅肥 119 1  概况 119 2  硅肥的种类和性质 120 3  硅肥生产原理和方法 121 第二节  稀土微肥 124 1  稀土微肥品种 124 2  生产方法 125 第三节  钴肥 128 1  钴肥品种 129 2  生产方法 129 第四节  镍肥 130 1  概况 130 2  镍肥的生产 131 第九章  中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技术 135 第一节  钙肥 135 1  我国耕地土壤中钙素的状况 135 2  主要农作物钙营养指标 136 3  石灰和石膏 136 4  硝酸钙 139 5  氯化钙 140 6  钙肥的增产提质效果 140 第二节  镁肥的使用技术 141 1  影响镁肥肥效的制约因素 141 2  土壤镁素营养诊断指标 142 3  镁肥的施用技术 142 4  镁肥的施用效果 143 第三节  硫肥的施用技术 143 1  土壤中硫的形态及其有效性 143 2  作物对硫的需求 145 3  硫肥的施用技术 146 4  硫肥的增产效果 147 第十章  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技术 148 第一节  锌肥的施用技术 148 1  我国土壤全锌量 148 2  我国土壤有效锌含量 148 3  影响土壤有效锌含量的因素 149 4  土壤含锌诊断指标 149 5  锌肥的施用技术 150 6  锌肥的增产效果 153 7  有关锌肥应用技术的研究资料 155 第二节  硼肥的施用技术 157 1  我国耕地土壤中硼元素的状况 157 2  硼元素对作物营养的临界线 159 3  作物对缺硼的相对易感性 160 4  硼肥的使用技术和增产效果 161 第三节  铁肥的施用技术 166 1  我国土壤中的铁素状况 166 2  作物对铁的敏感性 168 3  铁肥的施用技术 169 4  四川省甜橙缺铁黄化花叶病研究 170 第四节  铜肥的施用技术 172 1  我国耕地土壤中的铜元素状况 172 2  作物对铜元素的敏感性及植株含铜量的丰缺指标 174 3  铜肥的施用技术 174 4  铜肥的增产效果 175 第五节  锰肥的施用技术 176 1  我国耕地土壤中的锰元素状况 176 2  主要作物对锰的需求及其诊断指标 178 3  锰肥的施用技术 179 4  锰肥的增产效果 180 第六节  钼肥的施用技术 181 1  我国土壤中的钼元素状况 181 2  作物对钼的要求及营养诊断指标 184 3  钼肥的施用技术 184 4  钼肥的增产效果 185 第七节  氯肥的施用技术 186 1  氯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与分布 186 2  作物对氯的敏感性 186 3  含氯化肥的施用技术 186 第十一章  有益元素肥料的施用技术 187 第一节  硅肥的施用技术 187 1  我国土壤中硅元素状况 187 2  作物对硅的需求特点 189 3  硅肥的施用技术 190 4  硅肥肥效 191 5  硅在水稻超高产栽培中的作用及其施用技术 193 第二节  稀土微肥的施用技术 196 1  我国稀土金属资源特点 196 2  稀土微肥农业利用的发展史 196 3  稀土微肥的施用技术 197 4  我国推广稀土农用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204 第三节  硒肥的施用技术 206 1  硒与人、畜健康 206 2  环境与农产品中的硒 208 3  提高农产品含硒量的措施 210 第十二章  主要农作物中微量肥料施用技术研究 213 第一节  水稻锌肥 213 1  水稻土壤锌素营养 213 2  稻锌素营养 214 3  水稻缺锌 214 4  水稻锌肥施用技术 216 第二节  玉米锌素营养与锌肥施用研究 218 1  锌的生理作用 218 2  玉米植株中的含锌量及其分布 218 3  玉米对锌的吸收及其他元素的关系 218 4  玉米缺锌症和锌毒害 219 第三节  棉花潜在性缺硼指标与有效施硼的研究 219 1  关于棉花潜在性缺硼的土壤临界指标 219 2  关于棉花施硼效果和技术 222 第四节  氨基酸螯合微量元素肥料在小麦和后作水稻上的效果 223 1  材料与方法 224 2  结果与分析 225 3  小结 227 第五节  氨基酸螯合中微量元素肥料改善葡萄品质的研究 227 1  材料和方法 228 2  结果与分析 228 3  小结 229 第六节  螯合铁肥矫正花生缺铁黄化症的效应研究 230 1  材料与方法 230 2  结果与分析 231 3  结论 235 第七节  硅钙钾肥在油菜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235 1  材料和方法 235 2  结果与分析 236 3  结论 238 第八节  硅钙磷钾肥不同用量对黄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238 1  材料和方法 238 2  结果与分析 239 3  讨论与结论 240 第九节  硅钙磷钾肥对花生品质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240 1  材料与方法 241 2  结果与分析 241 3  讨论与结论 243 第十节  硅钙镁磷钾肥对块根、块茎类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43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43 2  结果与分析 244 3  小结 246 第十一节  甘蓝型油菜花而不实与施硼效应研究 246 1  油菜“花而不实”的原因 246 2  施硼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247 3  施硼对油菜产品和品质的影响 247 4  施硼技术 248 第十二节  我国南方三省区花生有效施用硼肥的研究 250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50 2  粤、桂、鄂三省区土壤速效硼含量 251 3  花生施硼效应 251 第十三节  猕猴桃喷施氨基酸水溶性肥料田间试验报告 252 1  材料与方法 252 2  结果与分析 252 3  结论 254 参考文献 255


《绿色耕耘:土壤健康与作物营养的科学探索》 在这片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沃土之上,我们对食物的渴求从未停歇,而这份渴求的根源,在于滋养万物的土壤。土壤,作为生命的基石,其健康状况直接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潜力与品质。本书《绿色耕耘:土壤健康与作物营养的科学探索》并非聚焦于某一类特定的肥料生产与应用,而是将目光投向一个更广阔、更根本的领域——土壤的整体健康及其与作物营养之间复杂而精妙的相互作用。它是一次深入的科学探索,旨在揭示土壤作为复杂生态系统如何支持生命,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耕作方式,实现可持续的农业生产。 本书的写作初衷,源于我们对当前农业发展模式的反思。在追求高产高效的道路上,我们有时会忽视土壤的“感受”,过度依赖单一的、强效的干预手段,而忽略了土壤自身修复和维持健康的能力。土壤的健康,如同人体的免疫系统,一旦受损,便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如养分流失、结构退化、病虫害增多、生态失衡,最终导致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下降,甚至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绿色耕耘》的诞生,正是为了唤醒公众和从业者对土壤健康的高度重视,并提供一套基于科学的、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带领读者走进土壤的微观世界。在这里,土壤不再仅仅是泥土,而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以及无数活跃的生命体构成的动态生态系统。我们将详细解析土壤的物理性质,例如土壤的质地(砂、粉、黏土的比例如何影响其持水保肥能力和通气性)、结构(团粒结构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影响土壤的透水透气性和根系生长)、孔隙度(大孔隙与微孔隙的功能差异)以及土壤的颜色和温度(它们各自反映了哪些土壤的化学和生物特征)。理解这些基础的物理特性,是认识土壤功能性的第一步。 紧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土壤的化学组成。土壤中的阳离子交换量(CEC)和阴离子交换量(ANI)是如何影响养分的有效性的?土壤的pH值是如何调节养分的可利用性的,以及不同pH值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这个被誉为“土壤的灵魂”,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如何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保水保肥能力,提供养分,并促进有益微生物的活动?本书将一一解答这些问题,并介绍一些能够有效监测和评估土壤化学特性的方法。 而土壤的生物学维度,则是本书最为浓墨重彩的部分之一。土壤并非一片死寂,而是充满了形形色色的生命: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线虫、节肢动物,以及最重要的——植物根系。我们将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惊人多样性,以及它们在养分循环、有机物分解、病害抑制以及植物生长促进方面的关键作用。了解这些“看不见的伙伴”,将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土壤的生命力,并探索如何通过保护和促进有益微生物来增强土壤的整体健康。我们将讨论生物固氮、磷酸盐增溶、钾的活化等微生物的“神奇”能力,以及它们如何成为作物天然的营养供给者。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从土壤本身转向土壤与作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营养关系。作物生长所需的所有营养元素,都离不开土壤的供给。我们将系统性地梳理作物生长所需的必需营养元素,并详细阐述每种元素的生理功能、缺乏症的症状,以及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和迁移转化规律。我们不仅仅是列举这些元素,更重要的是探讨它们在土壤中的“生命旅程”——它们是如何被土壤矿物吸附,如何被有机质络合,如何被微生物转化,以及最终如何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 我们将重点解析植物根系与土壤环境的相互作用。根系并非被动地从土壤中汲取养分,而是主动地与土壤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根系分泌物(如有机酸、酶、糖类)如何影响根际微环境,促进养分溶解和微生物活动?根毛的发育如何增大吸收面积?根系的呼吸作用又对土壤中的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释放有何影响?这些根系与土壤的“对话”,共同塑造了养分的有效性和可利用性。 本书还将探讨土壤养分有效性与作物营养状况之间的动态平衡。土壤中养分含量高,并不意味着作物就能完全吸收。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都可能成为养分向植物“输送”的瓶颈。我们将介绍一些评估作物营养状况的方法,例如叶面诊断、植株早期检测等,并结合土壤养分分析结果,来指导更精准的农业管理。 在深入理解土壤健康与作物营养的基础理论之后,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转向实践应用。我们并非要详述具体的肥料配方,而是要探讨一系列能够促进土壤健康、优化作物营养的整体性耕作策略。 首先,我们将讨论有机质的改良与提升。通过施用堆肥、绿肥、畜禽粪便等有机物料,我们不仅能为土壤提供养分,更能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提高持水保肥能力,激活土壤微生物,从而构建一个更具生命力的土壤生态系统。我们将讨论不同有机物料的特性、发酵腐熟的要求以及施用方法。 其次,我们将深入研究保护性耕作技术。免耕、少耕、覆盖耕作等措施如何减少土壤扰动,抑制水土流失,维持土壤水分,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这些技术如何为作物生长创造一个更稳定、更健康的根系环境? 再者,本书将探讨轮作和间作套种的智慧。不同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和对土壤的影响不同,通过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套种,能够有效打破病虫害的循环,均衡土壤养分的消耗,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并促进土壤养分的循环再生。 我们还将讨论精准农业的概念,以及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传感器)来监测土壤和作物的实时状况,从而实现更科学、更精细化的管理。精准施肥、精准灌溉,并非指代某种具体的肥料产品,而是强调根据土壤和作物的实际需求,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提供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最后,《绿色耕耘》并非一本“秘籍”,而是一扇窗,一扇通往理解土壤智慧、尊重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农业未来的窗。它鼓励读者以一种更宏观、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待农业生产,认识到土壤的价值,理解作物生长的内在逻辑,并积极探索那些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绿色耕耘”的道路。本书旨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的指导方向,帮助农业从业者和热爱土地的人们,共同守护这片孕育生命的宝贵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健康、更富饶的地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应用”部分,我更倾向于从区域化、精准农业的角度去解读。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测土配方施肥往往忽略了不同小气候和地貌对养分活性的影响。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个基于GIS和遥感数据的微量元素养分空间变异性分析模型。例如,如何利用无人机采集的多光谱图像,结合土壤采样点数据,建立预测模型,从而实现对大田范围内不同地块的差异化施肥方案。如果书中能详细阐述叶面喷施微量元素肥料的最佳时机、浓度配比以及助剂选择,那就太实用化了。尤其是在作物遭受胁迫(如干旱、高温)时,叶面营养补充是快速纠正生理障碍的有效手段。我希望看到针对特定经济作物,如葡萄、柑橘或高价值药材,其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诊断图谱”,这份图谱应该能够直观地告诉种植户:当叶片出现某种特定黄化或斑点时,应立即采取哪种微量元素补充措施。

评分

这本《中微量元素肥料的生产与应用》听起来内容相当专业和前沿,让我这个对现代农业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的读者感到既兴奋又有些望而生畏。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对土壤中特定微量元素缺乏症的诊断方法进行详尽的阐述。我的家乡那片土地,常年种植玉米,近几年总感觉产量不如从前,当地农技站的人只是简单地推荐了几种复合肥,但效果似乎不明显。我猜想,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某种特定微量元素失衡的问题,比如硼或锌的缺乏,但传统的宏量元素肥料根本无法解决。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田间快速检测技术,甚至是更深层次的光谱分析在微量元素诊断中的应用。如果书中能配上大量实际案例,比如在不同土壤类型(如酸性红壤、碱性石灰土)中,如何通过调整肥料配方来精准施肥,那就太棒了。我尤其关注不同作物对微量元素的需求差异,比如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在生殖生长期的营养调控策略,这对于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至关重要。如果能深入探讨螯合态微量元素肥料的合成原理和稳定性,那就更完美了,毕竟,稳定的、易吸收的肥料才是提高利用率的关键所在。

评分

对于长期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实践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想必远超肥料配方的简单罗列。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提高作物产量与降低环境负荷之间的关系的。现代农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化肥过量导致的土壤板结和地下水污染,特别是重金属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富集问题。因此,我非常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新型缓控释技术在微量元素肥料中的应用。例如,那些利用高分子材料包裹的微量元素颗粒,它们如何实现精确的养分释放速率,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淋失和固定?另外,书中对生物有机肥与无机微量元素肥的协同作用的探讨也必然是重头戏。我希望看到具体的实验数据对比,证明将某些特定微生物菌剂与螯合态锌肥结合使用,能否显著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养分吸收效率,这直接关系到“绿色农药”和“生物刺激素”的整合应用趋势。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比如从工业副产品中提取和纯化微量元素用于肥料生产的案例,那就体现了更高的社会责任感和经济价值。

评分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能体现出未来肥料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战略思考。特别是关于环境兼容性和生物学效应的综合探讨。我关注书中是否提及了如何通过优化微量元素配比来增强作物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抵抗力,比如通过提高硒或锰的水平来增强作物对某些病原体的抵抗力,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此外,对于微量元素在食品链中的富集和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一个负责任的专业著作应该有所涉猎。例如,如何通过“营养强化施肥”(Biofortification)策略,在保证产量的同时,提高农产品(如水稻、小麦)的锌或铁含量,以应对全球性的“隐性饥饿”问题。如果书中能够对未来智能肥料系统的构建提出设想,将传感器技术、大数据分析与微量元素配方设计深度融合,那这本书无疑将成为指导未来十年农业科研方向的重要参考资料。

评分

作为一名关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工程师,我对“生产”这个环节的细节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这本书的标题明确提到了“生产与应用”,我最想探究的是微量元素肥料工业化生产中的工艺优化。比如,硫酸盐、氧化物、碳酸盐等不同形态的微量元素原料,在进行螯合反应(如EDTA、DTPA螯合)时,反应釜的温度、pH值、反应时间等关键工艺参数如何精确控制,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螯合度达到行业标准?这些过程中的杂质控制和产品稳定性测试方法,是决定肥料长期储存性能和实际使用效果的关键。我尤其关注纳米级微量元素肥料的制备技术,如果能突破规模化生产的瓶颈,利用超细颗粒提高表面积,必然能极大提升作物的吸收效率。如果书中能够附录相关的国家或国际质量标准(如ISO/GB标准),并详细解析不同测试方法的优劣,那将是对我们研发人员极大的帮助。对生产环节的深度剖析,是区分一本普通肥料指南和一本权威技术手册的关键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