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50979-2014 橡胶坝工程技术规范 中国国家标准

GB/T 50979-2014 橡胶坝工程技术规范 中国国家标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橡胶坝
  • 工程规范
  • GB/T 50979-2014
  • 水利工程
  • 国家标准
  • 技术标准
  • 橡胶工程
  • 坝工
  • 规范标准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商品名称:  GB/T 50979-2014 橡胶坝工程技术规范 中国国家标准
ISBN:  9158024231809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出版时间:  
 装帧:  平装
作者:  
定价:  18.00

商品编号:204354  原价:¥18.00  一口价:¥15.84  折扣:88%折  立即节省:¥2.16

本规范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水利部负责日常管理, 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请各单位 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 和建议寄交至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 庄西路20号,邮政编码:100048,传真:010-68451169,电子邮箱: gaobenhu@iwhr. com),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1 总 则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2符号
3工程规划
3.1基本资料
3.2坝址选择
3.3工程规模及布置
4工程设计
4.1坝袋
4.2锚固结构
4.3控制系统
4.4安全与观测设备
4.5土建工程
5施工安装
5.1 -般规定
5.2土建工程施工
5.3控制、安全和观测系统施工
5.4坝袋安装
5.5工程检查与验收
6运行管理
6.1 -般规定
6.2检查观测
6.3维修养护









RMB:15.84
 
RMB:10.56
 
RMB:51.00
 
RMB:16.15
 
RMB:11.05
 
RMB:36.55
 
RMB:7.65
 
RMB:19.80
 

《水利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 本书聚焦于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核心技术与实践,全面涵盖了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管理的关键环节。本书旨在为水利工程师、结构设计师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资料。 本书内容深度融合了最新的工程理论、国家及行业标准要求,并紧密结合我国复杂多样的地理水文条件,力求在理论指导与工程实际之间架起坚实的桥梁。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从水利工程的宏观选址原则入手,逐步深入到具体结构单元的设计计算、材料选择、施工工艺控制及质量检测等诸多方面。 第一章 水利工程规划与选址原则 本章系统阐述了水利工程项目从初期调研到可行性研究的全过程。重点分析了影响工程选址的关键因素,包括地质水文条件、防洪安全标准、生态环境承载力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估。详细介绍了水文资料的收集、分析与校核方法,如设计洪水位、设计流量的确定,为后续结构设计提供可靠的输入参数。同时,探讨了工程布局的优化策略,强调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干扰。 第二章 水工建筑物荷载与作用分析 结构设计的基石在于准确荷载评估。本章深入探讨了作用于水工建筑物的主要荷载类型,包括静水压力、地震作用、风载、冰载、泥沙淤积压力以及温度应力等。针对不同类型的水工结构(如重力坝、拱坝、面板堆石坝),详细阐述了各种荷载的计算模型和取值标准。特别关注了组合荷载工况的分析方法,以及在不同运行阶段(施工期、蓄水期、长期运行期)荷载变化的动态模拟。 第三章 混凝土坝与砌石坝设计技术 本部分是全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3.1 混凝土坝体设计 详细介绍了混凝土重力坝、拱坝和斜墙坝的设计理论。内容涵盖坝体稳定验算(倾覆、滑动、整体稳定)、抗渗设计与防排水体系的构建。在材料方面,深入讲解了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耐久性要求,特别是抗冻融循环和抗冲刷性能的提升技术。对于高坝设计,重点阐述了温度控制、防裂缝措施,如冷却水管的布置与监测。 3.2 砌石坝设计 系统梳理了砌石坝的结构特性与传统设计方法。着重分析了砌石体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以及砂浆质量对整体强度的影响。讲解了砌石坝的抗滑稳定分析,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砌体结构和后背填筑来提高其安全性和抗震性能。 第四章 土石坝工程设计与防渗体系 土石坝以其广泛的适用性和经济性在水利工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本章详述了土石坝的坝型选择、填筑原则及稳定性分析。 4.1 坝体稳定分析 涵盖了正常渗流、渗透变形、浸润线计算等关键内容。重点介绍了瞬时工况(如地震)和长期工况下的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包括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法的应用,以及对潜在滑动面的识别与控制。 4.2 防渗与排水系统 这是保证土石坝安全运行的核心技术。详细介绍了斜墙式、心墙式、水平铺垫式等不同防渗结构的构造设计。对贴面混凝土防渗墙、土工膜防渗层、注浆防渗帷幕的设计参数、施工工艺及检测标准进行了全面阐述。同时,详细讲解了坝体内外排水系统(如排水棱镜、廊道、测压管路)的布置和维护要求。 第五章 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与加固技术 水工结构的长期服役能力高度依赖于其基岩或地基的承载能力与抗渗性。本章集中讨论了基础处理的先进技术。 5.1 基岩与地基处理 系统介绍了灌浆技术在防渗和固结方面的应用。包括浅层帷幕灌浆、深层固结灌浆的孔隙率设计、灌浆参数控制及质量检验标准。对于软弱地基,探讨了换填、堆载预压、深层搅拌等复合地基处理方法。 5.2 混凝土结构防渗与修复 针对已建混凝土结构可能出现的渗漏问题,介绍了表面堵漏、裂缝化学灌浆、注浆加固等修复技术,强调了基于无损检测(如地质雷达、超声波)对缺陷的精确定位。 第六章 水工结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本章从工程实践角度,提供了对关键施工环节的指导。 6.1 混凝土工程施工 涵盖了大型水工结构混凝土浇筑的模板工程、钢筋绑扎、混凝土运输与浇筑工艺。特别关注了体积混凝土的温控防裂技术,包括预埋冷却管的应用、分层浇筑的厚度控制以及接缝处理的规范。 6.2 土石方工程与填筑控制 详细阐述了土石料的开挖、筛选、加工与运输。对土石坝填筑过程中的分层、碾压密度控制、含水量调节以及碾压设备选型进行了详细论述,强调了碾压效果的实时监测与验证。 6.3 施工安全与环境管理 结合水利工程的特殊性,探讨了深基坑开挖、高处作业、临时用电等方面的安全规范。同时,强调了施工期间的泥沙控制、废水处理、弃渣场管理等环境保护措施。 第七章 水工结构监测与安全评估 现代水利工程的运维离不开系统的安全监测。本章介绍了结构健康监测(SHM)的技术体系。 详细介绍了位移、应力、渗流、温度等关键参数的传感器布设、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重点讲解了监测数据的实时分析方法、预警指标的设定,以及如何将监测结果反馈至结构设计校核与运行管理决策中,确保水工建筑物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 本书特点: 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的完美结合: 不仅停留在规范的条文解读,更深入剖析了背后的力学原理和工程经验。 覆盖面广: 涵盖了水工建筑物从坝体、基础到附属结构的主要设计与施工内容。 注重创新技术: 融入了如新材料应用、信息化监测、BIM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等前沿技术。 本书是水利水电领域专业人员不可或缺的技术手册和学习参考用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逻辑,老实说,像是一份临时赶工的会议纪要,而不是一部经过深思熟虑的行业标准。章节之间的跳转生硬得让人措手不及,前一章还在讨论基础材料的力学性能,下一章突然就跳到了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安全,中间完全没有设置合理的过渡或者总括性的桥梁段落。更令人费解的是,部分关键的计算公式和参数表被分散放置在不同的附录中,你需要不断地在不同的章节之间来回翻阅,才能拼凑出完成一次设计所需的全部信息。这种“碎片化”的编排方式,极大地增加了学习和应用的难度,每当我试图遵循它提供的流程进行操作时,都会被突如其来的信息断裂感打断,不得不停下来重新梳理思路。如果标准制定者希望推广这项技术,他们应该让它更容易被理解和应用,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设置重重迷宫,考验使用者的耐心和智力。我花了比预期多出两倍的时间来理解那些本应清晰明了的步骤,这着实是一种效率的损耗。

评分

检索和索引系统的设计,暴露了其作为工具书的严重缺陷。我急需查找关于“锚固深度标准值”的具体章节,但在书后的索引部分,我只找到了“锚固”这个词条,它指向了十几个不同的页码,每一个页面都只是略微提及了锚固的概念,而没有给出那个我需要的具体数值范围。查找一个核心技术参数,竟然需要像侦探破案一样,在全书范围内进行地毯式的搜索。此外,这本书的术语表(如果可以称之为术语表的话)极其简陋,很多关键术语在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或上下文解释,导致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读者完全处于迷失状态。标准的价值在于其精准性和可检索性,但这部作品在这两方面都表现得极其不尽人意。我期望拿到一本能够快速定位、一目了然的参考手册,结果却得到了一本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驯服”的文本,这与技术规范的实用主义精神背道而驰。

评分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部规范在技术前瞻性上显得过于保守和滞后。虽然它详尽地描述了现有的一些成熟工艺,但在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极端气候条件或新型材料应用方面,几乎是只字未提。例如,对于近些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耐久性评估和长期监测方法,规范中提供的指导意见显得力度不足,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可量化的、可操作性的现场检测指标。这让工程实践者在使用时,总感觉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回了十年前的技术水平。一部顶级的国家标准,理应引领行业方向,为未来的挑战提供思考框架,而不是仅仅对过去经验的简单固化。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规范那些已经达成共识的、基础性的内容,却在创新和应对未来不确定性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缺乏一种“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使得它在实际应用中,很快就会因为技术进步而显得力不从心。

评分

语言的表述风格,简直是晦涩难懂的集大成者。全书充斥着大量被过度使用的、僵硬的“技术黑话”和复杂的从句结构,仿佛作者们在刻意地将简单的概念包裹在最厚重的专业术语外衣下。很多地方,用一句大白话就能说清楚的问题,非要用三行长句来阐述,读起来如同在啃一块坚硬的、没有调味的石头。例如,对某一特定施工阶段的描述,反复使用“鉴于”、“有鉴于此”、“在特定工况下”这类拖沓的限定词,完全可以被更简洁的动词和名词替代。我尝试着让几位不同专业背景的同事参考其中的几页,结果无一例外地表示,他们需要借助其他教科书来“翻译”这些规范的真正含义。这让人不禁思考,这部规范究竟是写给已经完全精通该领域的专家看的,还是试图教育新进入者?如果是后者,那么它在普及技术方面是完全失败的;如果是前者,那么它的存在价值也只是自我封闭的圈子内部的交流工具,缺乏作为国家标准的普适性和指导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灾难级的,封面采用了一种廉价的、反光的纸张,拿到手里立刻就有一种快要散架的感觉。内页的印刷质量也令人担忧,油墨的扩散现象非常明显,尤其是在涉及到一些细微的图表和文字对比度较高的地方,简直是糊成一片,阅读体验极差。更别提排版了,页边距设置得毫无章法,有些地方文字几乎要挤到装订线里去,看得人眼睛生疼。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混乱的视觉呈现,感觉编辑团队对“规范”二字有着某种误解,或许他们认为技术规范就不需要考虑可读性。如果只是作为内部参考资料放在角落里积灰或许还行,但指望它能成为工程师案头必备的工具书,恐怕是痴人说梦。这种对基础制作工艺的漠视,让我对其中技术内容的严谨性也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毕竟,一个连外表都无法打理好的作品,很难让人相信其内核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我甚至怀疑,是不是因为内容太过艰深,所以干脆放弃了在形式上做任何优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