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曆史》是全纔大師翁貝托·艾柯曆時45年的經典巨獻,已被譯成28種語言,風靡全球。《美的曆史》不從任何先入為主的美學齣發,而是綜觀數韆年來西方社會視為美的事物,做多層次布局,呈現美的脈絡,引領審美之旅。全書以主敘述帶齣源源不*的繪畫、雕刻作品,並長篇徵引各時代的作傢與哲學傢,書前附上多頁依時代順序安排的圖片對照錶,使自古以來的對於“美”的觀點之演變史一目瞭然。作者以獨到見解,將美於時代洪流中抽絲剝繭,對美的發展曆程做廣博精闢的說明,廣及文學、藝術等各方麵,呈現方式具獨特的質感、美感,隨處展現著美學大師的真知灼見,儼然一部不可多得的收藏寶典。
《美的曆史》將美的曆史脈絡呈現,它不僅是一部藝術的曆史或美學 史,而且是作者融閤兩者為美的概念所下的定義,涵括的範圍自古典到現 代。書中論及的美包含繪畫、雕刻、建築、電影、攝影、裝置藝術以及文 學等,領域廣泛,包羅萬象,以使廣大的讀者都能信服。
美是什麼?什麼是藝術?品味與時尚是什麼?美是要冷靜、理性觀察 的東西,還是會牽動靈魂的媒介?在艾柯的引領下,我們走上這麼一趟引 人入勝的審美之旅,探索多變的“美”觀,從古希臘以降,直到**,並 研析曆世與美相伴相隨的價值理念。除瞭密切檢視視覺藝術,並援引各個 時代的文學作品,提供印證,他還擴大探討範圍,考慮愛情、女性的角色 ,以及醜、殘忍,甚至魔性等課題。
《美的曆史》這部極度精美、份量十足的作品,提供讀者多層次的路 徑,包括流動的文字記敘、繪畫與雕刻等豐富的例證,另也將每個時代的 作傢、哲學傢所摘選以及比較的說明內容收錄其中。對讀者而言,此書猶 如一部美的概念的指引地圖,引人驚奇地走入一趟趟精采的旅行。
翁貝托·艾柯 (Umberto Eco),意大利人,生於1932年,現居米蘭,執教於博洛尼亞大學。他是享譽國際的小說傢、符號語言學**、哲學傢、曆史學傢、文學評論傢和美學傢,齣版過140多部著作,橫跨多個領域,都有經典性的建樹,是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作為全球*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他在歐洲已成為知識和教養的象徵,知識分子都以書架上放一本艾柯的書為榮。
導論 比較錶
裸體的維納斯
裸體的阿多尼斯
穿上衣服的維納斯
穿上衣服的阿多尼斯
維納斯臉與發
阿多尼斯有臉與發
聖母
耶酥
君主
女王
比例
**章 古希臘人的審美理想
1.繆斯的閤唱
2.藝術傢的“美”觀
3.哲學有談美
第二章 阿波羅式與戴奧尼索斯式
1.德爾斐神
2.從希臘人到尼采
第三章 美:比例與和諧
1.數字與音樂
2.建築比例
3.人體
4.宇宙與自然
5.其他藝術
6.閤目的性
7.比例的曆史演變
第四章 中世紀的光與顔色
1.光與顔色
2.神是光
3.光、財富、貧窮
4.裝飾
5.詩與神秘主義裏的色彩
6.色彩與日常生活
7.顔色的象徵意義
8.神學傢與哲學傢
第五章 怪物之美
1.以美麗刻畫怪物
2.傳說中的畸怪生物
3.普遍象徵係統如何處理“醜”
4.將“醜視”為美的一個條件
5.醜:天然的好奇心
第六章 從田園到天使般的女性
1.神聖與世俗之愛
2.淑女與遊吟濤人
3.淑女與騎士
4.詩人與難圓的愛
第七章 15至16世紀間的美
1.發明與模仿自然之間
2.擬像
3.超感官之美
4.維納斯
第八章 淑女與英雄
1.淑女
2.英雄
3.實用之美
4.官能之美
第九章 從優雅到不安的美
1.朝嚮一種主觀、多重的美
2.風格主義
3.知識危機
4.憂鬱
5.尖銳、機鋒、巧喻……
6.追求**
第十章 理性與美
1.美的辯證法
2.嚴格與解放
3.王宮與花園
4.古典主義與新古典主義
5.英雄、肉體與廢墟
6.新觀念、新題材
7.女性與激情
8.美的自由發揮
9.殘酷與鬱黯的美
第十一章 崇高
1.新的審美觀
2.崇高是偉大靈魂的迴響
3.自然裏的崇高
4.廢墟詩學
5.文學上的“哥特”風格
6.柏剋
7.康德的崇高論
第十二章 浪漫主義之美
1.浪漫主義之美
2.浪漫主義的美與舊傳奇的美
3.“我不知道是什麼”的模糊美
4.浪漫主義與反叛
5.真理、神話、反語
6.陰暗、醜怖、憂鬱
7.抒情的浪漫主義
第十三章 美成為宗教
1.美學宗教
2.丹第主義
3.肉體、死亡、魔鬼
4.為藝術而藝術
5.逆理而行
6.象徵主義
7.唯美的神秘主義
8.事物內在的狂喜
9.印象
第十四章 新的對象
1.殷實的維多利亞式審美
2.鐵與玻璃:新的美
3.從新藝術到裝飾藝術
4.有機美
5.日用物品:批評、商業化、大量生産
第十五章 機器之美
1.“美麗的”機器?
2.從古代到中世紀
3.從15世紀到巴洛剋
4.18與19世紀
5.20世紀
第十六章 從抽象形式到物質的深度
1.“到石頭堆裏尋找他的雕像”
2.當代對物質材料的重估
3.現成藝術
4.從復製到工業材料到物質的深度
第十七章 媒體之薑
1.挑激之美?消費之美?
2.前衛,或挑激之美
3.消費之美
參考書目索引
作者索引
藝術傢及箕作品索引
坦率地說,我是一個對歐洲中世紀以後的曆史不太感興趣的讀者,通常覺得那段曆史過於龐雜且與我自身經驗關聯不大瞭。然而,這本書成功地打破瞭我的偏見。作者在闡述啓濛運動的影響時,並沒有陷入空泛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講述具體科學傢的發現和哲學傢觀點的傳播路徑,展示瞭思想是如何一步步滲透並最終改變整個社會麵的。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特彆擅長捕捉曆史中的“偶然性”和“非綫性發展”,他會提醒我們,很多我們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社會進步,在當時都是充滿瞭巨大的不確定性和激烈的論戰。這讓我意識到,曆史的演進並非一條筆直的軌道,充滿瞭岔路口和意外的風景。這本書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注入瞭極強的文學感染力,讀起來毫不費力,同時又引人深思,它成功地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曾經輕視的曆史片段。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其流暢且富有節奏感的,它不像某些學術專著那樣需要反復咀嚼纔能理解其深意,作者的語言駕馭能力極高,即便涉及復雜的政治哲學思潮,也能用清晰的比喻和精煉的句子錶達齣來。我尤其贊賞它在跨文化比較方麵的努力,它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一個區域的曆史發展,而是常常將之置於更廣闊的文明對話背景下進行審視,這種宏觀的視野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曆史進程的理解維度。舉例來說,書中對不同時期法律體係變遷的對比分析,就清晰地展示瞭社會價值觀是如何通過製度被固化和繼承的。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極富想象力地還原瞭曆史場景,讓你感覺曆史不是過去的事情,而是正在發生的事情。對於希望建立起完整曆史觀框架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塊極佳的基石,它提供的知識密度很高,但閱讀負擔卻意外地輕盈,實屬難得。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視角相當新穎,它避開瞭傳統史學中那種“英雄史觀”的窠臼,而是著重於從社會結構、思想變遷以及日常生活這些更細微的層麵去解構曆史的肌理。讀到某些章節時,我甚至會産生一種“原來曆史可以這樣理解”的恍然大悟感。作者似乎對“普通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適應有著特彆的關注,比如他們如何應對瘟疫、如何看待新的科學發現,這些細節的捕捉,讓冰冷的曆史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瞭煙火氣。行文間,作者的批判性思維貫穿始終,對於某些被神化的曆史事件或人物,他總能給齣審慎而理性的剖析,不盲目歌頌,也不肆意貶低,保持瞭一種學者的剋製與敏銳。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十分巧妙,看似鬆散的章節組閤,實則暗含著一條清晰的邏輯主綫,引導讀者逐步深入對曆史演進復雜性的認識。總而言之,這是一部能夠引發深度思考、挑戰固有認知的佳作,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評分哇,這本書真是讓人大開眼界,我本來以為曆史書就是枯燥地羅列年份和事件,沒想到作者的文筆這麼生動,簡直像在聽一位資深導遊娓娓道來。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完全沉浸在瞭作者構建的曆史圖景之中,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時代。比如,書中對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社會風貌的描繪,細緻入微,從美第奇傢族的權謀鬥爭到街頭巷尾的藝術氣息,都描摹得栩栩如生。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敘述重大曆史轉摺點時,那種抽絲剝繭的分析能力,不僅僅停留在“發生瞭什麼”,更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會這樣”,以及“這對後世産生瞭什麼影響”。它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斷言,而是充滿瞭對曆史人物復雜人性的探究,讓人在閱讀中不斷地反思和提問。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讓人印象深刻,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鮮活的個體命運交織在一起,讀完之後,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遠超齣瞭以往的認知,可以說是收獲頗豐的一本書,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人文曆史感興趣的朋友們。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配圖質量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享受,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揭開一張精心製作的曆史地圖。我非常看重一本曆史著作的細節處理,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到瞭極緻。無論是引用的原始文獻片段,還是那些充滿時代特徵的插畫,都經過瞭細緻的篩選和考證,極大地增強瞭文字的說服力和現場感。作者在敘述戰爭和政治事件時,並沒有采取那種簡單化的“正義與邪惡”的二元對立敘事,而是非常細膩地展現瞭不同派係之間的動機、妥協與衝突,這使得整個曆史畫麵顯得極其豐富和真實。它教會我,真正的曆史是由無數個灰色地帶構成的,而非簡單的黑白分明。對於那些追求閱讀深度和細節考究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近些年來難得的上乘之作,它不僅提供瞭知識,更提供瞭一種理解世界運行的全新視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