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史》是全才大师翁贝托·艾柯历时45年的经典巨献,已被译成28种语言,风靡全球。《美的历史》不从任何先入为主的美学出发,而是综观数千年来西方社会视为美的事物,做多层次布局,呈现美的脉络,引领审美之旅。全书以主叙述带出源源不*的绘画、雕刻作品,并长篇征引各时代的作家与哲学家,书前附上多页依时代顺序安排的图片对照表,使自古以来的对于“美”的观点之演变史一目了然。作者以独到见解,将美于时代洪流中抽丝剥茧,对美的发展历程做广博精辟的说明,广及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呈现方式具独特的质感、美感,随处展现着美学大师的真知灼见,俨然一部不可多得的收藏宝典。
《美的历史》将美的历史脉络呈现,它不仅是一部艺术的历史或美学 史,而且是作者融合两者为美的概念所下的定义,涵括的范围自古典到现 代。书中论及的美包含绘画、雕刻、建筑、电影、摄影、装置艺术以及文 学等,领域广泛,包罗万象,以使广大的读者都能信服。
美是什么?什么是艺术?品味与时尚是什么?美是要冷静、理性观察 的东西,还是会牵动灵魂的媒介?在艾柯的引领下,我们走上这么一趟引 人入胜的审美之旅,探索多变的“美”观,从古希腊以降,直到**,并 研析历世与美相伴相随的价值理念。除了密切检视视觉艺术,并援引各个 时代的文学作品,提供印证,他还扩大探讨范围,考虑爱情、女性的角色 ,以及丑、残忍,甚至魔性等课题。
《美的历史》这部极度精美、份量十足的作品,提供读者多层次的路 径,包括流动的文字记叙、绘画与雕刻等丰富的例证,另也将每个时代的 作家、哲学家所摘选以及比较的说明内容收录其中。对读者而言,此书犹 如一部美的概念的指引地图,引人惊奇地走入一趟趟精采的旅行。
翁贝托·艾柯 (Umberto Eco),意大利人,生于1932年,现居米兰,执教于博洛尼亚大学。他是享誉国际的小说家、符号语言学**、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和美学家,出版过140多部著作,横跨多个领域,都有经典性的建树,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作为全球*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他在欧洲已成为知识和教养的象征,知识分子都以书架上放一本艾柯的书为荣。
导论 比较表
裸体的维纳斯
裸体的阿多尼斯
穿上衣服的维纳斯
穿上衣服的阿多尼斯
维纳斯脸与发
阿多尼斯有脸与发
圣母
耶酥
君主
女王
比例
**章 古希腊人的审美理想
1.缪斯的合唱
2.艺术家的“美”观
3.哲学有谈美
第二章 阿波罗式与戴奥尼索斯式
1.德尔斐神
2.从希腊人到尼采
第三章 美:比例与和谐
1.数字与音乐
2.建筑比例
3.人体
4.宇宙与自然
5.其他艺术
6.合目的性
7.比例的历史演变
第四章 中世纪的光与颜色
1.光与颜色
2.神是光
3.光、财富、贫穷
4.装饰
5.诗与神秘主义里的色彩
6.色彩与日常生活
7.颜色的象征意义
8.神学家与哲学家
第五章 怪物之美
1.以美丽刻画怪物
2.传说中的畸怪生物
3.普遍象征系统如何处理“丑”
4.将“丑视”为美的一个条件
5.丑:天然的好奇心
第六章 从田园到天使般的女性
1.神圣与世俗之爱
2.淑女与游吟涛人
3.淑女与骑士
4.诗人与难圆的爱
第七章 15至16世纪间的美
1.发明与模仿自然之间
2.拟像
3.超感官之美
4.维纳斯
第八章 淑女与英雄
1.淑女
2.英雄
3.实用之美
4.官能之美
第九章 从优雅到不安的美
1.朝向一种主观、多重的美
2.风格主义
3.知识危机
4.忧郁
5.尖锐、机锋、巧喻……
6.追求**
第十章 理性与美
1.美的辩证法
2.严格与解放
3.王宮与花园
4.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
5.英雄、肉体与废墟
6.新观念、新题材
7.女性与激情
8.美的自由发挥
9.残酷与郁黯的美
第十一章 崇高
1.新的审美观
2.崇高是伟大灵魂的回响
3.自然里的崇高
4.废墟诗学
5.文学上的“哥特”风格
6.柏克
7.康德的崇高论
第十二章 浪漫主义之美
1.浪漫主义之美
2.浪漫主义的美与旧传奇的美
3.“我不知道是什么”的模糊美
4.浪漫主义与反叛
5.真理、神话、反语
6.阴暗、丑怖、忧郁
7.抒情的浪漫主义
第十三章 美成为宗教
1.美学宗教
2.丹第主义
3.肉体、死亡、魔鬼
4.为艺术而艺术
5.逆理而行
6.象征主义
7.唯美的神秘主义
8.事物内在的狂喜
9.印象
第十四章 新的对象
1.殷实的维多利亚式审美
2.铁与玻璃:新的美
3.从新艺术到装饰艺术
4.有机美
5.日用物品:批评、商业化、大量生产
第十五章 机器之美
1.“美丽的”机器?
2.从古代到中世纪
3.从15世纪到巴洛克
4.18与19世纪
5.20世纪
第十六章 从抽象形式到物质的深度
1.“到石头堆里寻找他的雕像”
2.当代对物质材料的重估
3.现成艺术
4.从复制到工业材料到物质的深度
第十七章 媒体之姜
1.挑激之美?消费之美?
2.前卫,或挑激之美
3.消费之美
参考书目索引
作者索引
艺术家及箕作品索引
我得说,这本书的视角相当新颖,它避开了传统史学中那种“英雄史观”的窠臼,而是着重于从社会结构、思想变迁以及日常生活这些更细微的层面去解构历史的肌理。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会产生一种“原来历史可以这样理解”的恍然大悟感。作者似乎对“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适应有着特别的关注,比如他们如何应对瘟疫、如何看待新的科学发现,这些细节的捕捉,让冰冷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烟火气。行文间,作者的批判性思维贯穿始终,对于某些被神化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他总能给出审慎而理性的剖析,不盲目歌颂,也不肆意贬低,保持了一种学者的克制与敏锐。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看似松散的章节组合,实则暗含着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对历史演进复杂性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能够引发深度思考、挑战固有认知的佳作,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哇,这本书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我本来以为历史书就是枯燥地罗列年份和事件,没想到作者的文笔这么生动,简直像在听一位资深导游娓娓道来。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完全沉浸在了作者构建的历史图景之中,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比如,书中对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社会风貌的描绘,细致入微,从美第奇家族的权谋斗争到街头巷尾的艺术气息,都描摹得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述重大历史转折点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不仅仅停留在“发生了什么”,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断言,而是充满了对历史人物复杂人性的探究,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地反思和提问。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人印象深刻,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鲜活的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读完之后,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远超出了以往的认知,可以说是收获颇丰的一本书,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人文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流畅且富有节奏感的,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理解其深意,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极高,即便涉及复杂的政治哲学思潮,也能用清晰的比喻和精炼的句子表达出来。我尤其赞赏它在跨文化比较方面的努力,它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一个区域的历史发展,而是常常将之置于更广阔的文明对话背景下进行审视,这种宏观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历史进程的理解维度。举例来说,书中对不同时期法律体系变迁的对比分析,就清晰地展示了社会价值观是如何通过制度被固化和继承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极富想象力地还原了历史场景,让你感觉历史不是过去的事情,而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对于希望建立起完整历史观框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块极佳的基石,它提供的知识密度很高,但阅读负担却意外地轻盈,实属难得。
评分坦率地说,我是一个对欧洲中世纪以后的历史不太感兴趣的读者,通常觉得那段历史过于庞杂且与我自身经验关联不大了。然而,这本书成功地打破了我的偏见。作者在阐述启蒙运动的影响时,并没有陷入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讲述具体科学家的发现和哲学家观点的传播路径,展示了思想是如何一步步渗透并最终改变整个社会面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特别擅长捕捉历史中的“偶然性”和“非线性发展”,他会提醒我们,很多我们现在看来理所当然的社会进步,在当时都是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激烈的论战。这让我意识到,历史的演进并非一条笔直的轨道,充满了岔路口和意外的风景。这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注入了极强的文学感染力,读起来毫不费力,同时又引人深思,它成功地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曾经轻视的历史片段。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配图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享受,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张精心制作的历史地图。我非常看重一本历史著作的细节处理,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无论是引用的原始文献片段,还是那些充满时代特征的插画,都经过了细致的筛选和考证,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说服力和现场感。作者在叙述战争和政治事件时,并没有采取那种简单化的“正义与邪恶”的二元对立叙事,而是非常细腻地展现了不同派系之间的动机、妥协与冲突,这使得整个历史画面显得极其丰富和真实。它教会我,真正的历史是由无数个灰色地带构成的,而非简单的黑白分明。对于那些追求阅读深度和细节考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近些年来难得的上乘之作,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运行的全新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