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周晓沛大使从事前苏联、俄罗斯外交工作三十余年,作者以亲身经历、翔实的史料,披露了中苏、中俄数十年间起合转寰的外交内幕。
内容简介
人总是有梦的。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梦。而外交官的梦,就是不辱使命,想方设法去做那些难以做到的事情,极大限度地维护祖国利益,不论遇到多大困难,不管需要多长过程!这也正是外交官职业的价值和魅力之所在。
我是南方农村鞋匠的孩子,父母都目不识丁。虽然高考蒙上了北大,但家里没钱供我读书,完全是靠国家助学金生活和在老师的辛勤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当时一心想的,就是好好读书,将来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文化大革命”动乱把一切都颠倒了。劫难之后,历史逐渐恢复了本来的面目,人们又重新开始憧憬自己的未来。可是,我做梦也没想过当职业外交官。
可能是由于学俄语的关系,我几乎一辈子同苏联和俄罗斯等欧亚地区国家打交道,有缘亲身参与充满戏剧性的中苏边界马拉松谈判、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磋商、中苏高级会晤以及苏联解体后与新独立国家的建交谈判,经历俄罗斯总统首次访华、我国领导人最后一次造访苏联和多次回访俄罗斯等历史事件。
像许多外交官一样,我从科员开始,历经随员、三秘、二秘、一秘、参赞,到公使衔参赞、公使等外交官衔的每一个台阶。与众不同的是,我两度在同一个莫斯科工作,却为两个不同国家的首都——一是苏联,一是俄罗斯。此后,有幸到乌克兰、波兰、哈萨克斯坦出任大使。如履薄冰地干完三个任期之后,我才真正懂得当“特命全权”大使不易,做有作为的好大使实在太难。
作者简介
周晓沛,浙江乐清人,1945年生。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1 971年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进修。1973年起在外交部工作,曾任外交部苏联东欧司苏联处处长、参赞,东欧中亚司副司长、司长,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公使衔参赞、公使,驻乌克兰、波兰、哈萨克斯坦大使。
现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中亚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外交学院兼职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
内页插图
目录
序:外交官之梦
第一部分 中苏中俄关系亲历
一、参加中苏边界谈判
1.外交翻译官不是那么好当的
2.要成为“不可替代的专家”
3.马拉松式的边界问题谈判
4.重启谈判和珍宝岛事件
5.聋子对话,走进“死胡同”
6.针锋相对,唇枪舌剑
7.谈判本身就有意义
二、初次赴驻苏联使馆工作
1.西伯利亚,令人浮想联翩
2.调研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3.结识美国外交官科菲
4.好酒亚美尼亚科涅克
5.托尔斯泰的无碑之墓
三、十年一个回转的中苏关系
1.五十年代“一边倒”
2.六十年代关系恶化
3.七十年代敌对升级
4.八十年代政策调整,关系改善
5.出现重要转机
四、中苏关系“半正常化”
1.柬埔寨问题工作会晤:最后一分钟达成谅解.
2.钱其琛外长访苏:策划在穹庐
3.苏联外长访华:柬埔寨问题又卡壳
五、戈尔巴乔夫访华:见面不拥抱
1.邓小平说,接待礼仪要适度
2.历史性的会晤
3.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4.中苏两党论战有评价
5.历史自会做出结论
六、江泽民总书记访苏:会见老朋友
1.去中南海向总书记汇报
2.中国领导人的最后一次访苏
3.总书记带了五车皮的礼物
4.签订中苏边界东段协定
5.不忘老朋友
6.“我要见你们的江”
七、从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的过渡
1.苏联解体只是时间问题
2.中国的外交反应神速
3.中俄双方不存在重新建交问题
4.既非驻苏大使,又非驻俄大使
5.对“帝国”大厦倾塌的仁智见解
八、中国与中亚五国谈判建交
1.乌兹别克斯坦:愿仍以“同志”相称
2.哈萨克斯坦:总统的精明和敏锐
3.塔吉克斯坦:我们这里没有“波波夫”
4.吉尔吉斯斯坦:为边界问题费口舌
5.土库曼斯坦:总统对中国经济改革感兴趣
6.俄语干部不用坐冷板凳了
九、中俄关系四年上三个台阶
1.国家关系淡化意识形态
2.相互视为友好国家
3.建立新型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4.江泽民主席访俄演讲,礼堂爆满
5.叶利钦二度访华,确定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6.边界问题终于画上句号
十、中俄新型关系的生命力
1.中俄首次就重大国际问题发表联合声明
2.江泽民主席访俄,接受“唱名”礼仪
3.隆重热情地接待叶利钦访华
4.普京接班,中俄关系稳步向前
5.世代友好,携手共进
十一、巩固与原苏国家的传统友好
1.中国与拉脱维亚关系重新正常化
2.奇特的“酒窖王国”摩尔多瓦
3.没有“秘密”的桑拿外交
4.老朋友俱乐部
第二部分 出使欧亚三国
十二、首度出使乌克兰
1.三赴乌克兰
2.与乌克兰外长的“乒乓外交”
3.大使夫人不能“干政”
4.“保尔热”旋风
5.目睹劫后的切尔诺贝利
6.进入“死亡区”
十三、调任驻波兰大使
1.屡遭劫难,不屈不挠的民族
2.中波关系的发展契机.
3.支持北京申奥的神圣一票
4.上海申博:友好竞争,相互支持
5.中国“特殊艺术”的魅力
6.一个实现梦想的夜晚
十四、回到中亚当“石油大使”
1.做好能源外交大文章.
2.一千公里的管道施工困难重重
3.现代丝绸之路新驿站
4.中哈边境的治蝗大战
5.不打不成交
6.不愿说再见
第三部分 外交官是怎样炼成的
十五、当一名合格的外交官(外一章)
1.严格按照周总理提出的要求去做
2.外交官不能轻易说“不”
3.搞外交要有战略思维
4.入党的磨难考验
5.不该发生的事
十六、从农村鞋匠儿子到共和国外交官(外二章)
1.我“蒙”上了北大
2.榜放民中
3.备取生阴影
4.乡下人进京
5.蚂蚁啃骨头
6.“文革”旋涡
7.重走长征路
8.流浪北航
9.回炉进修
后记
精彩书摘
中方参与边界问题谈判的代表都是“重量级”人物,乔冠华、韩念龙、余湛副外长先后担任中方边界谈判代表团团长。他们都是经验丰富、才华出众的老一辈外交家,也是令对方敬畏的谈判高手。谈判桌上气氛紧张,双方发言针锋相对,用词也常常语惊四座。比如,针对苏联的无理与霸气,我方指责苏方说,“想不到来自列宁故乡的苏联代表团竟堕落到如此地步”,“难道你们要把原子弹悬在谈判桌上,让我们在威胁之下谈判吗?”,等等。苏方代表团团长先由第一副外长库兹涅佐夫担任。他是一位资深职业外交官,50年代曾任驻华大使。后因库兹涅佐夫生病,团长改由伊利切夫副外长担任。
伊利切夫在赫鲁晓夫时期曾任苏共中央书记,主管意识形态工作。他还是哲学博士,讲起话来头头是道,但喜欢咬文嚼字,让人不知所云。会谈中,他总是眯着眼睛,悉心捕捉中方每一句话后面的含义。有时脸涨得通红,耸耸肩膀,摊开双手,做无奈状。回应中方的观点时,他立场强硬,惯于指责中方“拖延”、“封杀”谈判;爱说这是“聋子对话”,应该“相向而行”;偶尔也冒出句俏皮话,如说中方是“车拉马”(意为本末倒置),讽刺中方所提的新建议是“大山生出了一只小耗子”(意为雷声大雨点小)。他烟瘾很大,有时会谈的时间长了,就说“能歇一下抽支烟吗”。
伊利切夫的副手是苏联边防部队的一位将军,谈判时很少说话。他常驻北京,下榻在苏联驻华大使馆。
前言/序言
人总是有梦的。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梦。而外交官的梦,就是不辱使命,想方设法去做那些难以做到的事情,最大限度地维护祖国利益,不论遇到多大困难,不管需要多长过程!这也正是外交官职业的价值和魅力之所在。
我是南方农村鞋匠的孩子,父母都目不识丁。虽然高考蒙上了北大,但家里没钱供我读书,完全是靠国家助学金生活和在老师的辛勤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当时一心想的,就是好好读书,将来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动乱把一切都颠倒了。劫难之后,历史逐渐恢复了本来的面目,人们又重新开始憧憬自己的未来。可是,我做梦也没想过当职业外交官。
可能是由于学俄语的关系,我几乎一辈子同苏联和俄罗斯等欧亚地区国家打交道,有缘亲身参与充满戏剧性的中苏边界马拉松谈判、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磋商、中苏高级会晤以及苏联解体后与新独立国家的建交谈判,经历俄罗斯总统首次访华、我国领导人最后一次造访苏联和多次回访俄罗斯等历史事件。
像许多外交官一样,我从科员开始,历经随员、三秘、二秘、一秘、参赞,到公使衔参赞、公使等外交官衔的每一个台阶。与众不同的是,我两度在同一个莫斯科工作,却为两个不同国家的首都——一是苏联,一是俄罗斯。此后,有幸到乌克兰、波兰、哈萨克斯坦出任大使。如履薄冰地干完三个任期之后,我才真正懂得当“特命全权”大使不易,做有作为的好大使实在太难。
《风云百年:从十月革命到新世纪的亚洲脉络》 卷首语 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在人类文明的版图上刻下无数波澜壮阔的印记。其中,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巨大身影,与另一片广袤无垠的土地,它们的交集与纠葛,塑造了20世纪乃至21世纪初的亚洲格局,深刻影响了世界政治与经济的走向。这不是一段简单的邻里关系,而是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的命运共同体,是意识形态、地缘政治、民族情感、经济利益相互激荡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要描绘两国高层之间那些官方文件和公开声明下的冰冷叙事,亦非要分析那些晦涩难懂的国际关系理论。它旨在穿越历史的迷雾,以一种更为鲜活、更为贴近个体生命体验的方式,去呈现这段跨越百年的关系。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身处时代洪流中的普通人,他们的欢笑与泪水,他们的坚持与妥协,他们的理解与误解,共同编织了这段历史最真实、最动人的肌理。 我们并非要从零开始构建一段历史,而是希望拾起那些被忽略的细节,挖掘那些沉寂在历史尘埃中的声音。本书将通过一系列精选的史料、鲜为人知的轶事、以及那些在时代变迁中留下的珍贵印记,力图勾勒出一幅更为立体、更为人性化的图景。它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进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感受那段既有合作的温暖,也有分歧的严寒,既有友谊的芬芳,也有对抗的硝烟。 内容梗概 第一章:破晓之光与红色浪潮的初遇(1917-1920年代)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不仅改变了俄国的命运,也为东方古国带来了全新的思想火花。本章将回溯那段充满理想主义与革命激情的年代。我们将看到,当来自遥远北方的红色浪潮席卷而来,如何在中华大地激起层层涟漪。我们会审视,在旧帝国崩塌、新势力崛起的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和革命者如何从中汲取力量,如何将新的思潮本土化,并催生出影响中国进程的政治力量。彼时,两国之间的交往,更多地是基于一种理念的认同和对共同敌人的反抗。本章将通过一些早期革命者的回忆、当时的报刊文献、以及一些零散的通信记录,展现这种“理想主义先行”的初步接触,以及其中蕴含的对未来合作的朴素期盼。 第二章:联盟与扶持:蜜月期的曲折与挑战(1920年代-1950年代) 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两国间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更为实质性的阶段。本章将着重探讨,在国民革命时期,乃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来自北方大国的支持与援助,如何在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我们将深入分析,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来自莫斯科的指导、物资和军事顾问,是如何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以及新中国在建国初期,如何依靠这种援助,在废墟之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国家。然而,这段“蜜月期”并非一帆风顺,意识形态的差异、战略目标的错位、以及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都为这段关系增添了复杂性。本章将通过一些党史文献、当事人的回忆录、以及一些解密的档案资料,试图还原那段时期,两国在合作中存在的摩擦与博弈,以及双方在战略决策上的相互影响。 第三章:裂痕与分歧:从同志到陌路人的阵痛(1950年代末-1980年代) 当历史的车轮滚入20世纪中后期,两国间的关系迎来了最严峻的考验。本章将聚焦于那段被称为“中苏论战”的历史时期,以及由此引发的全面破裂。我们将深入剖析,在意识形态的解读、国家利益的考量、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权之争等问题上,双方是如何从亲密战友走向公开论战,乃至最终兵戎相见。本章将通过当时的官方声明、学术辩论、以及军事上的对峙记录,展现这场世界性意识形态分歧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同时,我们也将探讨,这种破裂对两国各自的国内政治、经济发展,以及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都产生了如何深远的影响。本章将着力于呈现,这种“从同志到陌路人”的阵痛,以及其中蕴含的对国家独立自主的深刻反思。 第四章:冰释前嫌与重塑伙伴:走向新世纪的务实合作(1980年代末-2000年代初) 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但也充满了转机。本章将记录两国关系从冰点走向回暖,并逐步建立新型伙伴关系的过程。我们将看到,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以及两国领导人的战略眼光,双方如何放下历史包袱,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开始构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型关系。本章将重点分析,在苏联解体、世界格局重塑的背景下,两国在政治互信、经济合作、以及安全领域的互动如何逐渐加强。我们将回顾,双方在边境问题上的彻底解决、在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战略合作,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相互协调。这期间,两国关系不再是意识形态的附属,而是基于共同利益和战略需求的新型伙伴关系。本章将通过双方领导人的互访记录、重要的合作协议、以及一些经济贸易数据的变化,展现这种务实合作的新局面。 第五章:回响与展望:历史的镜鉴与未来的可能 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与亚洲邻居的关系也将继续演进。本章将对过往百年进行回顾与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审慎展望。我们将从过往的经验中提炼出宝贵的历史镜鉴,思考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如何更好地处理分歧,如何抓住合作的机遇。本章将不仅仅局限于回顾,更将关注历史如何影响当下,以及两国关系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我们将探讨,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两国在维护地区稳定、应对全球性挑战、以及促进共同发展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和面临的机遇。本章将试图勾勒出,一个更加成熟、更加理性的两国关系图景,它将不再是简单地重复过去,而是充满着对未来的审慎思考和积极探索。 结语 《风云百年:从十月革命到新世纪的亚洲脉络》所呈现的,是一段横跨百年、跌宕起伏的历史。它关乎国家命运的交织,关乎民族情感的碰撞,关乎地缘政治的博弈,更关乎在时代洪流中,每一个个体所经历的悲欢离合。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读者能够超越宏大的叙事,去感受那段历史的温度,去理解那些复杂的情感,去思考那些深刻的教训。因为,历史不应是冰冷的文字,它应该是鲜活的生命,是流淌的血脉,是我们理解现在、启迪未来的不竭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