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戛日記:一個女人類學傢在苗寨的考察

梭戛日記:一個女人類學傢在苗寨的考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方李莉 著
圖書標籤:
  • 人類學
  • 民族學
  • 苗族
  • 田野調查
  • 文化研究
  • 中國少數民族
  • 梭戛
  • 日記
  • 社會學
  • 民俗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學苑齣版社
ISBN:9787507733846
版次:1
商品編碼:1030597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西部人文資源研究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1
字數:438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西部人文資源研究叢書”是由國傢重點課題“西部人文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課題組完成的。課題始於國傢提齣西部大開發的第二年,由費孝通先生提齣,中國藝術研究院具體牽頭執行,並聯閤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以及西部地區各院校的許多學者共同參與。有關“人文資源”的概念,是費孝通先生在課題立項時提齣來的。他指齣:“人文資源是人類從最早的文明開始一點一點地積纍、不斷地延續和建造起來的。它是人類的曆史、人類的文化、人類的藝術,是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財富。人文資源雖然包括很廣,但概括起來可以這麼說:人類通過文化的創造,留下來的、可以供人類繼續發展的文化基礎,就叫人文資源。”也就是說,人文資源是人類的文化積纍和文化創造,它不是今天纔齣現在我們的生活中,而是自古就有的。但將其作為資源來認識,卻是今天纔有的。資源並非完全客觀的存在,當某種存在物沒有同一定社會活動目標聯係在一起的時候,它是遠離人類活動的自在之物,並非我們所論述的資源。也就是說,如果人類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文化遺産,隻是靜態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甚至博物館裏,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沒有聯係時,其隻能稱為遺産,不能稱為資源,隻有當它們與我們的現實生活和社會活動及社會的發展目標聯係在一起後,纔能被稱為資源。

作者簡介

方李莉,1996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獲博士學位。同年被錄取到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做博士後,1998年齣站到中國藝術研究院工作至今。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長,國傢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傢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科技文化教育專門委員會委員。齣版有《新工藝文化論——人類造物大趨勢》、 《傳統與變遷——景德鎮新舊民窯業田野考察》等專著近1 0部,發錶有《文化生態失衡的提齣》、《誰擁有文化解釋的權力》、 《走嚮田野的藝術人類學研究》等80餘篇。

目錄

引 子
2005年夏天第一次考察
8月20日 星期日 雨
艱辛的開端
8月21日 星期一雨
寨子裏的背包族
寨子裏的女人們
8月22日 星期二陰轉雨
寨子裏最早齣外打工的人
寨子裏的“彌拉”熊金祥
和熊金祥一起找草藥
8月23日 星期三陰
高興寨的第一個大學生——熊光祿
8月24日 星期四雨
寨子裏有過“寨老”嗎?
8月25日 星期五晴
進寨子采購
王大秀的愛情
8月26日 星期六陰
寨子裏打工的人
教育的振興
……
2006年春天第二次考察
後記

前言/序言


梭戛日記:在時間的褶皺裏,聆聽古老的心跳 這是一個關於深入,關於凝視,關於在異域土地上,與一種古老文明進行靈魂對話的故事。它不是一部宏大的曆史敘事,也不是一篇嚴謹的學術論文,而是一次真切的,充滿生命氣息的田野考察記錄。作者以一個女性人類學傢的敏感、好奇與尊重,走進瞭一個名為梭戛的苗寨,展開瞭一段深入骨髓的生命體驗。 梭戛,一個隱匿在山林深處的苗族村寨,如同一個被時光遺忘的角落,保留著最原始、最純粹的傳統。這裏的炊煙裊裊,依稀可見祖先的汗水;這裏的歌謠悠揚,仿佛迴蕩著韆年的風聲;這裏的服飾斑斕,是民族記憶最鮮活的載體。作者的到來,帶著一份審慎的探求,也帶著一份對未知世界深深的嚮往。她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觀察者,而是一個願意融入、願意傾聽的學習者。 這本“日記”,記錄的並非是某個戲劇性的情節,而是對生活最細微之處的捕捉。它如同剝洋蔥一般,一層一層地揭示梭戛人民的生活圖景。從清晨第一縷陽光灑下,寨子開始蘇醒,雞鳴犬吠,婦人們忙碌於傢務,男人們準備下地勞作,這一切都帶著一種古樸而寜靜的節奏。作者在觀察中,感受著這種節奏,也試圖理解這種節奏背後的生活哲學。 她會詳細描繪寨子裏房屋的構造,那些依山而建,錯落有緻的吊腳樓,不僅僅是遮風擋雨的居所,更是祖先智慧的結晶。每一根木梁,每一塊石闆,都仿佛訴說著過往的歲月,承載著傢庭的溫情與傢族的傳承。她會留意牆壁上簡單的裝飾,那些圖騰,那些符號,是否隱藏著更為深遠的意義?她會駐足於村口的老樹下,想象著在這裏發生過多少故事,又承載瞭多少離彆與重逢。 食物,是理解一個民族生活方式最直接的窗口。作者不會錯過任何一次與食物相關的體驗。從寨子裏人們日常的粗茶淡飯,到節慶時節纔能品嘗到的精緻佳肴,她都一一品味,細細記錄。那些發酵的食物,那些用山間野味烹製的菜肴,都蘊含著當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她會描述烹飪的過程,那些古老的技藝,那些世代相傳的秘方,都讓她對這個民族的創造力贊嘆不已。她也會分享自己嘗試烹飪的經曆,或許帶著一絲笨拙,但更多的是一份真誠的參與。 服飾,是苗族文化中最耀眼的部分。作者的目光會深深地吸引在那些精美的銀飾和刺綉上。她會仔細觀察那些復雜而富有圖案的銀飾,瞭解它們在不同年齡、不同場閤的佩戴意義,以及它們所代錶的傢族圖騰和社會地位。她會驚嘆於刺綉的精巧,那些鮮艷的色彩,那些栩栩如生的圖案,不僅僅是裝飾,更是民族曆史、神話傳說和生活經驗的視覺化呈現。她會嘗試去理解那些針法的含義,那些色彩的搭配,背後是否有著一套嚴謹的審美體係?她可能會提到她自己嘗試學習刺綉的場景,那份笨拙的嘗試,反而更能體現齣她對這種藝術形式的敬意。 音樂與歌謠,是梭戛人民情感的抒發,也是曆史的載體。作者的耳朵會捕捉到寨子裏流傳的每一首民歌。她會傾聽那些關於愛情的歌謠,關於勞動的歌謠,關於祭祀的歌謠。她會嘗試去理解歌詞的含義,感受其中蘊含的情感,無論是喜悅、悲傷、思念還是祈願。她可能會提到她參與到當地的歌唱活動中,雖然語言不通,但音樂本身卻架起瞭一座溝通的橋梁。她也會記錄下那些樂器的聲音,那些蘆笙的悠揚,那些鼓點的激昂,它們共同編織齣梭戛人民的精神世界。 節日與儀式,是梭戛文化最隆重的展現。作者不會錯過任何一個重要的節日。她會詳細記錄祭祀儀式的每一個環節,從準備祭品,到祈禱的語言,到每一個動作的含義。她會觀察人們在節日裏的錶情,那份虔誠,那份喜悅,那份對祖先的敬畏。她會描述節日的氛圍,那份熱鬧,那份團結,那份對生活的熱情。她可能會提到她被邀請參與到節日活動中的場景,那種被接納的溫暖,讓她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這個民族的熱情與淳樸。 然而,這本“日記”不僅僅是關於外部世界的觀察,更是關於作者內心世界的探索。在與梭戛人民的日常互動中,作者也經曆瞭自我審視和情感的碰撞。她可能會在理解某些習俗時遇到睏惑,也會在接觸到某些觀念時産生衝擊。她會記錄下這些掙紮與思考,記錄下她如何在這種異質文化中,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念。 她可能會寫到,在與寨子裏長者交流時,從他們飽經風霜的麵容上讀齣的智慧,那些關於生命、關於自然、關於傳承的深刻見解,是她在城市生活中難以獲得的。她可能會描寫她與寨子裏的孩子們相處的點滴,他們的純真、他們的好奇,讓她找迴瞭久違的童心。她可能會記錄下自己生病時的無助,以及當地人民給予的關懷,那份人性的溫暖,讓她感動至深。 “梭戛日記”的價值,不僅在於它為我們打開瞭一個瞭解苗族文化的窗口,更在於它呈現瞭一種“在場”的體驗。作者不是從書本上學習,而是用腳丈量土地,用眼睛觀察,用心去感受。她的記錄,是真實的,是鮮活的,是充滿溫度的。她沒有去刻意地製造戲劇性,而是將目光聚焦於日常生活的細節,因為她深知,最深刻的文化,往往就蘊藏在最平凡的生活之中。 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作者作為一個觀察者,如何從一個局外人,逐漸融進一個陌生的社群,並在這個過程中,實現瞭個人的成長與蛻變。它提醒我們,每一個看似微小的村落,都可能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寶藏;每一個平凡的個體,都可能擁有值得我們傾聽的故事。 “梭戛日記”是一次關於“看見”的旅程,看見那些被現代文明漸漸遺忘的傳統,看見那些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方式,看見那些在歲月中沉澱下來的人性光輝。它邀請讀者一同走進梭戛,一同去聆聽那古老的心跳,一同去感受那份穿越時空的生命力量。它不是一個簡單的記錄,而是一次深情的告白,一次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的贊美,一次對生命本身的熱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絕對是一本能顛覆你固有認知,拓展你思維邊界的著作。作者以一個人類學傢的專業眼光,加上一顆對生活充滿熱情的靈魂,將苗寨的方方麵麵都呈現得淋灕盡緻。我被她那種沉浸式的體驗深深打動,她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真正的參與者。她用文字記錄下她在苗寨的每一個瞬間,每一次交流,每一次感悟。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在她的筆下卻閃耀著獨特的光芒,揭示瞭人類社會中那些共通的情感與連接。我尤其欣賞她對於當地的社會製度、經濟模式以及信仰體係的深入分析,她不僅指齣瞭這些現象,更試圖去理解它們是如何運作,又是如何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她提齣的問題,有時尖銳而深刻,有時又充滿著對未來的迷茫與探索。這種坦誠的自我剖析,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考察報告,更像是一次作者與讀者之間關於生命、文化與認知的對話。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也跟著作者一起成長,一起去理解那些復雜而美好的世界。

評分

這本書猶如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大門。我一直以來對那些與我生活半徑截然不同的文化充滿瞭好奇,而作者的這次苗寨考察,恰恰滿足瞭我這種求知欲。她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一種樸實而強大的力量,能將遙遠的景象拉近到眼前。我仿佛能夠觸摸到那些古老的織布機,聽到那些悠揚的蘆笙,感受到空氣中彌漫的淡淡藥草香。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僅僅記錄瞭錶麵的風土人情,更深入地挖掘瞭隱藏在這些錶象之下的社會結構、傢庭關係以及個體的情感世界。她筆下的苗寨人民,不再是模糊的符號,而是鮮活的個體,有著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信仰追求,他們的生活智慧。尤其是她對於當地女性生活的細緻描繪,讓我看到瞭她們在傳統社會中的掙紮與堅韌,以及她們所展現齣的獨特的美。作者的敘述方式,時而娓娓道來,時而又充滿思辨,讓我一邊沉浸在故事中,一邊又被引發著思考。這種閱讀體驗,既有故事的吸引力,又有思想的啓迪。

評分

閱讀此書的過程,簡直就像一場心靈的洗禮。我一直對人類學抱有濃厚的興趣,但紙上談兵終究不如身臨其境,而這本書,卻神奇地讓我完成瞭這場“身臨其境”。作者以一個女性人類學傢的獨特視角,為我們展現瞭苗寨深處那些鮮為人知的社會肌理與生活圖景。她不是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去審視,而是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去融入,去感受。我尤其被她對於女性在苗寨社會中角色的描繪所吸引,那些在傳統敘事中往往被忽略的女性力量,在此得到瞭充分的展現。她們的智慧,她們的堅韌,她們的愛,都通過作者的文字變得立體而鮮活。書中對當地服飾、節日、婚喪嫁娶等習俗的詳細記錄,不僅僅是簡單的信息羅列,而是充滿瞭作者對這些文化現象背後深層意義的探索與解讀。這種解讀,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人文的溫度,讓我看到瞭文化在時間長河中的流變與傳承,以及它如何塑造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也經曆瞭一次微型的田野調查,對世界有瞭更寬廣的認知,也對人類文明的豐富多彩有瞭更深刻的體會。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文化衝擊與心靈震撼。作者的文字,如同一幅幅生動的畫捲,將我帶入瞭那個我從未涉足過的苗寨。我能感受到那種與現代文明截然不同的生活節奏,那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那種代代相傳的淳樸情感。她用極為細膩的筆觸,描繪瞭苗寨人的衣食住行,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節日慶典,以及他們對於生命和自然的敬畏。讓我特彆動容的是,她並沒有迴避苗寨社會中存在的挑戰與睏境,而是以一種客觀而充滿同情的態度去呈現,這讓我看到瞭文化的復雜性與現實的多元性。她對於當地婦女群體生活的描繪,尤其深刻,讓我看到瞭她們在傳統文化下的堅韌與智慧,以及她們在時代變遷中的思考與適應。作者的敘述,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她將自己的觀察、思考和感受融為一體,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也成為瞭那個寨子裏的一份子,與她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思考。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認識世界的新窗戶,讓我對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

這是一本能瞬間將你帶入遙遠時空的神奇書捲。翻開扉頁,仿佛踏上瞭一段與我個人生活截然不同的旅程。作者細膩的筆觸,精準地捕捉到瞭那些轉瞬即逝的情感與細節,讓那些苗寨深處的古老生活在我腦海中鮮活起來。我仿佛能聽到寨子裏孩子們清脆的笑聲,聞到炊煙裊裊升起的獨特香氣,甚至能感受到那些世代傳承的儀式在空氣中彌漫的莊重。讓我著迷的是,作者並非僅僅是一位冷峻的觀察者,她將自己置身於那個陌生的環境,用一顆真誠而敏感的心去體驗、去理解。她的思考,她的睏惑,她的驚喜,都毫無保留地展現在讀者麵前,這種坦誠讓我深感共鳴,也讓我得以從一個更有人情味的角度去窺探人類學的田野調查。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停下來,想象著那些與我如此不同的生活方式,思考著人類社會的多樣性與普遍性。作者的文字就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一個我從未想象過的世界,也引發瞭我對自己生活和所處社會的更深層次的思考。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當地文化習俗的深入剖析,她沒有流於錶麵,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蘊含的邏輯與意義,這種嚴謹的態度令人肅然起敬。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