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戛日记:一个女人类学家在苗寨的考察

梭戛日记:一个女人类学家在苗寨的考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李莉 著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民族学
  • 苗族
  • 田野调查
  • 文化研究
  • 中国少数民族
  • 梭戛
  • 日记
  • 社会学
  • 民俗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33846
版次:1
商品编码:103059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1
字数:43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是由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课题组完成的。课题始于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第二年,由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国艺术研究院具体牵头执行,并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西部地区各院校的许多学者共同参与。有关“人文资源”的概念,是费孝通先生在课题立项时提出来的。他指出:“人文资源是人类从最早的文明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不断地延续和建造起来的。它是人类的历史、人类的文化、人类的艺术,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人文资源虽然包括很广,但概括起来可以这么说:人类通过文化的创造,留下来的、可以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就叫人文资源。”也就是说,人文资源是人类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创造,它不是今天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是自古就有的。但将其作为资源来认识,却是今天才有的。资源并非完全客观的存在,当某种存在物没有同一定社会活动目标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是远离人类活动的自在之物,并非我们所论述的资源。也就是说,如果人类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只是静态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博物馆里,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没有联系时,其只能称为遗产,不能称为资源,只有当它们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和社会活动及社会的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后,才能被称为资源。

作者简介

方李莉,199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同年被录取到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1998年出站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至今。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科技文化教育专门委员会委员。出版有《新工艺文化论——人类造物大趋势》、 《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等专著近1 0部,发表有《文化生态失衡的提出》、《谁拥有文化解释的权力》、 《走向田野的艺术人类学研究》等80余篇。

目录

引 子
2005年夏天第一次考察
8月20日 星期日 雨
艰辛的开端
8月21日 星期一雨
寨子里的背包族
寨子里的女人们
8月22日 星期二阴转雨
寨子里最早出外打工的人
寨子里的“弥拉”熊金祥
和熊金祥一起找草药
8月23日 星期三阴
高兴寨的第一个大学生——熊光禄
8月24日 星期四雨
寨子里有过“寨老”吗?
8月25日 星期五晴
进寨子采购
王大秀的爱情
8月26日 星期六阴
寨子里打工的人
教育的振兴
……
2006年春天第二次考察
后记

前言/序言


梭戛日记:在时间的褶皱里,聆听古老的心跳 这是一个关于深入,关于凝视,关于在异域土地上,与一种古老文明进行灵魂对话的故事。它不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也不是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而是一次真切的,充满生命气息的田野考察记录。作者以一个女性人类学家的敏感、好奇与尊重,走进了一个名为梭戛的苗寨,展开了一段深入骨髓的生命体验。 梭戛,一个隐匿在山林深处的苗族村寨,如同一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保留着最原始、最纯粹的传统。这里的炊烟袅袅,依稀可见祖先的汗水;这里的歌谣悠扬,仿佛回荡着千年的风声;这里的服饰斑斓,是民族记忆最鲜活的载体。作者的到来,带着一份审慎的探求,也带着一份对未知世界深深的向往。她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观察者,而是一个愿意融入、愿意倾听的学习者。 这本“日记”,记录的并非是某个戏剧性的情节,而是对生活最细微之处的捕捉。它如同剥洋葱一般,一层一层地揭示梭戛人民的生活图景。从清晨第一缕阳光洒下,寨子开始苏醒,鸡鸣犬吠,妇人们忙碌于家务,男人们准备下地劳作,这一切都带着一种古朴而宁静的节奏。作者在观察中,感受着这种节奏,也试图理解这种节奏背后的生活哲学。 她会详细描绘寨子里房屋的构造,那些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吊脚楼,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每一根木梁,每一块石板,都仿佛诉说着过往的岁月,承载着家庭的温情与家族的传承。她会留意墙壁上简单的装饰,那些图腾,那些符号,是否隐藏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她会驻足于村口的老树下,想象着在这里发生过多少故事,又承载了多少离别与重逢。 食物,是理解一个民族生活方式最直接的窗口。作者不会错过任何一次与食物相关的体验。从寨子里人们日常的粗茶淡饭,到节庆时节才能品尝到的精致佳肴,她都一一品味,细细记录。那些发酵的食物,那些用山间野味烹制的菜肴,都蕴含着当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她会描述烹饪的过程,那些古老的技艺,那些世代相传的秘方,都让她对这个民族的创造力赞叹不已。她也会分享自己尝试烹饪的经历,或许带着一丝笨拙,但更多的是一份真诚的参与。 服饰,是苗族文化中最耀眼的部分。作者的目光会深深地吸引在那些精美的银饰和刺绣上。她会仔细观察那些复杂而富有图案的银饰,了解它们在不同年龄、不同场合的佩戴意义,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家族图腾和社会地位。她会惊叹于刺绣的精巧,那些鲜艳的色彩,那些栩栩如生的图案,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民族历史、神话传说和生活经验的视觉化呈现。她会尝试去理解那些针法的含义,那些色彩的搭配,背后是否有着一套严谨的审美体系?她可能会提到她自己尝试学习刺绣的场景,那份笨拙的尝试,反而更能体现出她对这种艺术形式的敬意。 音乐与歌谣,是梭戛人民情感的抒发,也是历史的载体。作者的耳朵会捕捉到寨子里流传的每一首民歌。她会倾听那些关于爱情的歌谣,关于劳动的歌谣,关于祭祀的歌谣。她会尝试去理解歌词的含义,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无论是喜悦、悲伤、思念还是祈愿。她可能会提到她参与到当地的歌唱活动中,虽然语言不通,但音乐本身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她也会记录下那些乐器的声音,那些芦笙的悠扬,那些鼓点的激昂,它们共同编织出梭戛人民的精神世界。 节日与仪式,是梭戛文化最隆重的展现。作者不会错过任何一个重要的节日。她会详细记录祭祀仪式的每一个环节,从准备祭品,到祈祷的语言,到每一个动作的含义。她会观察人们在节日里的表情,那份虔诚,那份喜悦,那份对祖先的敬畏。她会描述节日的氛围,那份热闹,那份团结,那份对生活的热情。她可能会提到她被邀请参与到节日活动中的场景,那种被接纳的温暖,让她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这个民族的热情与淳朴。 然而,这本“日记”不仅仅是关于外部世界的观察,更是关于作者内心世界的探索。在与梭戛人民的日常互动中,作者也经历了自我审视和情感的碰撞。她可能会在理解某些习俗时遇到困惑,也会在接触到某些观念时产生冲击。她会记录下这些挣扎与思考,记录下她如何在这种异质文化中,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念。 她可能会写到,在与寨子里长者交流时,从他们饱经风霜的面容上读出的智慧,那些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传承的深刻见解,是她在城市生活中难以获得的。她可能会描写她与寨子里的孩子们相处的点滴,他们的纯真、他们的好奇,让她找回了久违的童心。她可能会记录下自己生病时的无助,以及当地人民给予的关怀,那份人性的温暖,让她感动至深。 “梭戛日记”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了解苗族文化的窗口,更在于它呈现了一种“在场”的体验。作者不是从书本上学习,而是用脚丈量土地,用眼睛观察,用心去感受。她的记录,是真实的,是鲜活的,是充满温度的。她没有去刻意地制造戏剧性,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日常生活的细节,因为她深知,最深刻的文化,往往就蕴藏在最平凡的生活之中。 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作者作为一个观察者,如何从一个局外人,逐渐融进一个陌生的社群,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个人的成长与蜕变。它提醒我们,每一个看似微小的村落,都可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宝藏;每一个平凡的个体,都可能拥有值得我们倾听的故事。 “梭戛日记”是一次关于“看见”的旅程,看见那些被现代文明渐渐遗忘的传统,看见那些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看见那些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人性光辉。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梭戛,一同去聆听那古老的心跳,一同去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生命力量。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记录,而是一次深情的告白,一次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赞美,一次对生命本身的热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文化冲击与心灵震撼。作者的文字,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将我带入了那个我从未涉足过的苗寨。我能感受到那种与现代文明截然不同的生活节奏,那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那种代代相传的淳朴情感。她用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苗寨人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节日庆典,以及他们对于生命和自然的敬畏。让我特别动容的是,她并没有回避苗寨社会中存在的挑战与困境,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充满同情的态度去呈现,这让我看到了文化的复杂性与现实的多元性。她对于当地妇女群体生活的描绘,尤其深刻,让我看到了她们在传统文化下的坚韧与智慧,以及她们在时代变迁中的思考与适应。作者的叙述,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她将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感受融为一体,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也成为了那个寨子里的一份子,与她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思考。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新窗户,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犹如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来对那些与我生活半径截然不同的文化充满了好奇,而作者的这次苗寨考察,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求知欲。她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一种朴实而强大的力量,能将遥远的景象拉近到眼前。我仿佛能够触摸到那些古老的织布机,听到那些悠扬的芦笙,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药草香。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仅仅记录了表面的风土人情,更深入地挖掘了隐藏在这些表象之下的社会结构、家庭关系以及个体的情感世界。她笔下的苗寨人民,不再是模糊的符号,而是鲜活的个体,有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信仰追求,他们的生活智慧。尤其是她对于当地女性生活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她们在传统社会中的挣扎与坚韧,以及她们所展现出的独特的美。作者的叙述方式,时而娓娓道来,时而又充满思辨,让我一边沉浸在故事中,一边又被引发着思考。这种阅读体验,既有故事的吸引力,又有思想的启迪。

评分

阅读此书的过程,简直就像一场心灵的洗礼。我一直对人类学抱有浓厚的兴趣,但纸上谈兵终究不如身临其境,而这本书,却神奇地让我完成了这场“身临其境”。作者以一个女性人类学家的独特视角,为我们展现了苗寨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社会肌理与生活图景。她不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审视,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融入,去感受。我尤其被她对于女性在苗寨社会中角色的描绘所吸引,那些在传统叙事中往往被忽略的女性力量,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她们的智慧,她们的坚韧,她们的爱,都通过作者的文字变得立体而鲜活。书中对当地服饰、节日、婚丧嫁娶等习俗的详细记录,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罗列,而是充满了作者对这些文化现象背后深层意义的探索与解读。这种解读,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度,让我看到了文化在时间长河中的流变与传承,以及它如何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次微型的田野调查,对世界有了更宽广的认知,也对人类文明的丰富多彩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

这是一本能瞬间将你带入遥远时空的神奇书卷。翻开扉页,仿佛踏上了一段与我个人生活截然不同的旅程。作者细腻的笔触,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与细节,让那些苗寨深处的古老生活在我脑海中鲜活起来。我仿佛能听到寨子里孩子们清脆的笑声,闻到炊烟袅袅升起的独特香气,甚至能感受到那些世代传承的仪式在空气中弥漫的庄重。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非仅仅是一位冷峻的观察者,她将自己置身于那个陌生的环境,用一颗真诚而敏感的心去体验、去理解。她的思考,她的困惑,她的惊喜,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坦诚让我深感共鸣,也让我得以从一个更有人情味的角度去窥探人类学的田野调查。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想象着那些与我如此不同的生活方式,思考着人类社会的多样性与普遍性。作者的文字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世界,也引发了我对自己生活和所处社会的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当地文化习俗的深入剖析,她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逻辑与意义,这种严谨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

这绝对是一本能颠覆你固有认知,拓展你思维边界的著作。作者以一个人类学家的专业眼光,加上一颗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灵魂,将苗寨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得淋漓尽致。我被她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深深打动,她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真正的参与者。她用文字记录下她在苗寨的每一个瞬间,每一次交流,每一次感悟。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在她的笔下却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揭示了人类社会中那些共通的情感与连接。我尤其欣赏她对于当地的社会制度、经济模式以及信仰体系的深入分析,她不仅指出了这些现象,更试图去理解它们是如何运作,又是如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她提出的问题,有时尖锐而深刻,有时又充满着对未来的迷茫与探索。这种坦诚的自我剖析,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考察报告,更像是一次作者与读者之间关于生命、文化与认知的对话。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也跟着作者一起成长,一起去理解那些复杂而美好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