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名词(第2版)

细胞生物学名词(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素婷 著,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细胞生物学
  • 生物学
  • 医学
  • 生命科学
  • 名词
  • 专业词汇
  • 教材
  • 第二版
  • 细胞
  • 生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49241
版次:2
商品编码:1031929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8-01
页数:22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细胞生物学名词(第2版)》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第2版细胞生物学名词,内容包括:总论、细胞化学、细胞结构与细胞外基质、细胞生理、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细胞分化与发育、细胞遗传、细胞通信与信号转导、细胞免疫、细胞培养与细胞工程和细胞生物学技术11部分,共2492条。《细胞生物学名词(第2版)》对1992年公布的《细胞生物学名词》作了少量修改,增加了一些新词,每条名词均给出了定义或注释。这些名词是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的细胞生物学规范名词。

目录

路甬祥序
卢嘉锡序
钱三强序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编排说明
正文
01.总论
02.细胞化学
03.细胞结构与细胞外基质
04.细胞生理
05.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
06.细胞分化与发育
07.细胞遗传
08.细胞通信与信号转导
09.细胞免疫
10.细胞培养与细胞工程
11.细胞生物学技术
附录
英汉索引
汉英索引

精彩书摘

02.107双解丝蛋白 twinfilin
酵母肌动蛋白解聚因子。含两个肌动蛋白解聚因子同源功能域,位于皮层肌动蛋白细胞骨架中,可与G肌动蛋白以l:1比例形成 紧密的复合物,在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动态变化中起调节作用。
02.108加帽蛋白 capping protein
又称“封端蛋白(end—blocking protein)”。通过与肌动蛋白丝的一端或两端的结合调节肌动蛋白丝长度的一类蛋白质。
02.109帽结合蛋白质cap binding。protein又称“tuRNA帽结合蛋白质(tuRNA cap binding protein)”。结合于真核信使核糖核
酸(mRNA)分子5端帽子结构的蛋白质。在翻译起始阶段促使mRNA与核糖体小亚基相结合。
02.110 Z帽蛋白CapZ protein
从网柄菌属和棘变形虫属(Acanthamoeba)中发现的微丝加帽蛋白。与横纹肌z盘细肌丝钩突状末端结合。广泛分布于脊椎动 物细胞中,在非肌肉细胞胞核中占优势。与B辅肌动蛋白相同。
02.111伴肌动蛋白nebulin
横纹肌肌节中的一种最大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从z盘伴行细肌丝一直延伸到细肌丝的末端。在肌节装配中起控制细肌丝长度的作用,稳定肌丝结构,缺失时发生肌无力现象。
02.112肌巨蛋白titin,connectin
又称“肌联蛋白”。脊椎动物横纹肌中纵跨M线与z盘间的巨型纤维蛋白。分子质量高达3000 kDa,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质之一。与粗肌丝的装配和位置固定有关。
02.113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
又称“肌养蛋白”。曾称“肌营养不良蛋白”。一种少量存在于正常肌肉中的蛋白质。在多种肌营养不良症患者中缺乏或异常,起到将细胞骨架锚定于质膜上的作用。
02.114单体稳定蛋白monomer—stabilizing protein
与肌动蛋白单体结合,使肌动蛋白单体不能 聚合成肌动蛋白丝的蛋白质。如胸腺素。
02.115单体隔离蛋白monomer-sequestering protein
能够与球状肌动蛋白结合并抑制其聚合的蛋白质。
02.116[肌动蛋白]抑制蛋白profilin
可与球状肌动蛋白结合成复合物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抑制纤丝状肌动蛋白的聚合。
02.117微管相关蛋白质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MAP
以恒定比例与微管结合的蛋白质。决定不同类型微管的独特属性。
02.118微管蛋白tubulin
构成微管的蛋白亚单位。由a微管蛋白和B微管蛋白组成异二聚体,在微管组织中心中还有y微管蛋白。

前言/序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语言文字的统一,主张“书同文、车同轨”,把语言文字的统一作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强盛的重要基础和象征。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十分发达,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文明,曾使我国居于世界之巅,成为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而伴随科学技术产生、传播的科技名词,从古代起就己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家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科技名词规范统一活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古代科学著作记载的大量科技名词术语,标志着我国古代科技之发达及科技名词之活跃与丰富。然而,建立正式的名词审定组织机构则是在清朝末年。1909年,我国成立了科学名词编订馆,专门从事科学名词的审定、规范工作。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得以更加系统地、大规模地开展。1950年政务院设立的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以及198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都是政府授权代表国家审定和公布规范科技名词的权威性机构和专业队伍。他们肩负着国家和民族赋予的光荣使命,秉承着振兴中华的神圣职责,为科技名词规范统一事业默默耕耘,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基础性的贡献。
  规范和统一科技名词,不仅在消除社会上的名词混乱现象,保障民族语言的纯洁与健康发展等方面极为重要,而且在保障和促进科技进步,支撑学科发展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学科的名词术语的准确定名及推广,对这个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极为重要。任何一门科学(或学科),都必须有自己的一套系统完善的名词来支撑,否则这门学科就立不起来,就不能成为独立的学科。郭沫若先生曾将科技名词的规范与统一称为“乃是一个独立自主国家在学术工作上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实现学术中国化的最起码的条件”,精辟地指出了这项基础性、支撑性工作的本质。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高级神经科学前沿进展的图书简介,旨在为该领域的科研人员、研究生以及对复杂脑功能机制感兴趣的专业人士提供深入的见解和最新的研究动态。 --- 《高级神经科学前沿进展:从分子机制到认知计算》 图书简介 导言:探索大脑的终极奥秘 人类大脑是已知宇宙中最复杂的结构。理解其工作原理,不仅是生物学面临的终极挑战,也是推动人工智能、精神病学和神经工程学发展的关键。本书《高级神经科学前沿进展:从分子机制到认知计算》汇集了全球顶尖神经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当前神经科学研究中最活跃、最具突破性的前沿领域。 本书并非对基础细胞生物学概念的重复介绍,而是将焦点精准地投向分子、细胞、环路以及系统级别正在发生的范式转变和技术革新。我们着重于那些正在重新定义我们对学习、记忆、意识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理解的关键交叉点。 --- 第一部分:分子与细胞层面的精细调控 本部分深入研究驱动神经活动和可塑性的底层分子机制,超越了经典信号通路讨论的范畴,着眼于前沿技术如何揭示细胞内部的动态变化。 1. 单细胞/单核测序在神经系统中的应用:亚型鉴定与谱系追踪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成熟,我们得以以前所未有的分辨率绘制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细胞图谱。本章详述了scRNA-seq和snRNA-seq如何帮助研究人员精确地鉴定出传统形态学和电生理学方法难以区分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亚群。重点讨论了如何利用空间转录组学(如Visium、MERFISH)将这些分子特征映射回三维组织结构中,揭示特定微环境对细胞功能的影响。此外,我们探讨了单细胞ATAC-seq如何揭示特定神经元类型中染色质的可及性变化,从而解释基因表达的差异性调控。 2. 神经元兴奋性的动态门控:离子通道的非经典调节 离子通道是神经元兴奋性的基石,但本章聚焦于其复杂和快速的调控机制。我们探讨了受体介导的通道修饰,特别是G蛋白偶联受体(GPCRs)通过快速反馈回路对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如NaV、KV)的直接磷酸化和构象重排。内容包括:对活动依赖性通道亚基交换(如NMDA受体2B到2A亚基的快速替换)的机制分析,以及在局部树突区如何通过组织蛋白复合物精确调控兴奋性阈值和发放模式,这与长程信号的产生密切相关。 3. 突触囊泡循环与神经递质释放的新视角 本书对突触释放机制的讨论超越了SNARE复合体的经典模型。我们重点介绍了突触前钙信号的微结构域(Calcium Microdomains)如何精确定位到单个突触前末梢,以及跨突触囊泡回收路径(如内吞和“Kiss-and-Run”)的定量分析。特别关注了突触前受体(如突触前AMPA受体或自身受体)在调节递质释放概率中的快速调节作用,以及这些动态变化如何编码信息而非仅仅是强度的变化。 --- 第二部分:神经环路与计算的复杂性 理解单个神经元的功能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理解数百万神经元如何协同工作形成功能性环路。本部分关注于先进的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和钙成像技术如何解锁对回路动力学的洞察。 4. 环路组学(Circuitomics):连接组与功能组的整合 我们详细阐述了如何整合连接组学(Connectomics,基于电子显微镜的结构连接数据)与功能组学(Functional Mapping,基于光遗传学刺激或在体钙成像得到的活动数据)。本章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图论和复杂网络分析工具,从结构连接中预测信息流的瓶颈和枢纽,并验证这些预测在活体动物中的功能相关性。讨论了多通道电生理记录(如Neuropixels探针)如何提供跨越不同脑区、高密度、高时间分辨率的回路活动数据。 5. 时序编码与振荡:从局部场电位到认知状态 神经信息并非仅通过发放率编码,时间精确性至关重要。本书详细分析了不同频率的脑电节律(如Gamma、Theta、Beta波)在信息处理中的作用,尤其是在跨脑区通信中的“相位编码”或“相位锁定”。我们特别关注皮层-海马回路在巩固和提取记忆时如何利用Theta-Gamma耦合进行高效的信息压缩与传输。 6. 动态突触可塑性:多尺度学习规则的整合 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是学习的基础,但现代研究揭示了这些过程在时间尺度上的极端复杂性。本章聚焦于STDP(Spike-Timing Dependent Plasticity)的精细时间窗口,以及三突触连接(Trisynaptic Connection)在建立关联记忆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讨论了如何通过细胞状态依赖性可塑性(例如,取决于神经元是否处于特定活动状态或含有特定分子标记物)来保证只有关键信息被永久固化。 --- 第三部分:认知、计算模型与疾病转化 本部分将视角提升到系统层面,探讨神经环路如何支持高级认知功能,以及如何通过计算模型来理解和干预神经精神疾病。 7. 决策制定与价值评估的神经基础 决策制定不再被视为一个简单的输入-输出过程,而是涉及对风险、不确定性和预期回报的动态评估。本书阐述了前额叶皮层(PFC)和基底神经节中,神经元群体如何构建“价值表征”。我们深入分析了强化学习(RL)理论如何映射到神经元活动,特别是多巴胺能系统如何提供“奖励预测误差”(RPE)信号来更新决策权重。内容包括对贝叶斯推断在感觉整合决策中的神经实现机制的探讨。 8. 意识的神经元关联:全局工作空间与整合信息理论的实证检验 意识的神经基础是科学界最炙手可热的领域之一。本书对比和评估了当前主流的理论,如全局神经元工作空间理论(GNWT)和整合信息理论(IIT)。我们重点介绍了如何利用跨学科技术(如高密度EEG/MEG、经颅磁刺激TMS)来系统性地测试这些理论的预测,例如在麻醉、睡眠或意识障碍患者中对信息整合能力(Phi值)的测量。 9. 神经精神疾病的回路病理学与精准干预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眼于转化医学的前沿。不再将精神分裂症、自闭症或阿尔茨海默病视为单一的分子缺陷,而是从特定神经环路的失调角度进行剖析。例如,探讨皮层兴奋/抑制(E/I)平衡的破坏如何导致特定环路的过度兴奋或同步异常。最后,本书详细介绍了闭环神经调控技术(Closed-Loop Neuromodulation),即根据实时记录的病理活动模式(如癫痫灶的异常振荡)来精准递送电刺激或化学信号的最新进展,标志着神经精神疾病治疗从“一刀切”向“个性化回路修复”的转变。 --- 结语 《高级神经科学前沿进展》是为那些不满足于现状、渴望站在知识前沿的学者准备的。它要求读者具备坚实的生物学基础,并准备好迎接跨学科的思维挑战。本书的内容密集、前瞻性强,旨在激发下一代神经科学的突破性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始终坚持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学习资源。这本《细胞生物学名词(第2版)》是我近年来最满意的一本教材辅助读物。作为一本名词汇编,它在准确性和系统性上做得非常出色。我经常会将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学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专业术语上的疑问时,都能查阅这本书。我特别欣赏的是,这本书对每一个名词的解释都力求严谨,引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且注重概念的溯源和演变。例如,在讲解“细胞凋亡”时,书中不仅详细阐述了凋亡的几个重要通路,还提到了与之相关的关键蛋白和信号分子,这对于学生理解复杂的调控网络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大量的专业插图,虽然风格一致,但都非常清晰地展示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为理解抽象的概念提供了直观的视觉辅助。这本书的语言虽然专业,但逻辑性非常强,使得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逐步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内容。可以说,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帮助学生构建系统性知识框架的优秀读物。

评分

这本书我是在准备考研的时候入手的,当时身边学姐学长都推荐,说这本是官方的、最权威的参考书。拿到手之后,第一感觉就是厚重,翻开目录,简直是一本百科全书,涵盖了细胞生物学的方方面面,从基础的细胞结构、细胞代谢,到更深入的信号转导、细胞凋亡,再到一些前沿的研究领域,基本上你想到的、没想到的,这里面都有涉及。排版方面,个人觉得还是比较清晰的,每个条目都配有详细的定义和解释,还有一些插图,虽然有时候插图的质量算不上惊艳,但对于理解一些复杂的概念还是很有帮助的。最让我满意的是它的准确性,作为一本名词解释性质的书,它在定义上的严谨和专业是无可挑剔的。有时候看一些教材或者文献,遇到不熟悉的术语,翻到这本书里,总能找到最贴切、最权威的解释,这大大节省了我查阅资料的时间,也避免了因为理解偏差而导致的学习错误。当然,这本书的阅读难度不低,它毕竟是一本专业工具书,不是轻松的科普读物,需要一定的细胞生物学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但正是这种专业性和系统性,让它成为我复习过程中的得力助手,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评分

作为一名大学一年级的生物学新生,我对这个学科充满热情,但也深感基础知识的薄弱。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购买了这本《细胞生物学名词(第2版)》。刚拿到书时,我确实被它的厚度和专业性震慑住了,一度担心自己无法驾驭。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越来越觉得它是一本“宝藏”。这本书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全面性和权威性。在我初学阶段,很多概念都显得非常陌生和抽象,比如“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等。每当我遇到这些不熟悉的术语时,我都会翻到这本书,它总能给出清晰、准确的解释,并且常常配有精炼的图示,这对我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令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定义,很多条目还会涉及该概念在细胞中的重要功能、相关的分子机制,甚至是疾病的关联。这使得我在学习教材内容时,能够对每一个概念都有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表面。这本书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细胞生物学基础,让我对这个学科充满了信心,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评分

坦白说,我入手这本《细胞生物学名词(第2版)》纯粹是出于好奇。我本身对生物学,尤其是细胞生物学,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更多的是受到一些科幻电影或者科普纪录片的影响,觉得细胞的世界非常奇妙。我一直想找一本能系统地了解细胞生物学基本概念的书,但又不想太过于学术化。这本书虽然名字听起来很硬核,但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买了下来。没想到,它给我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虽然它是一本“名词”书,但它的内容组织方式,以及每个名词后面的解释,都非常有条理,逻辑清晰。我喜欢它对每个概念的溯源和发展,有时候还能看到一些历史性的研究背景,这让我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能感受到科学探索的乐趣。比如,关于“线粒体”的条目,它不仅仅解释了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还提到了“内共生假说”,这个假说让我对线粒体的起源有了更深的认识。虽然这本书的专业性还是很强的,但我发现,通过它,我真的可以一点一点地构建起我对细胞世界的认知框架。对于我这样的“小白”来说,它就像一座知识宝库的钥匙,让我得以窥探到细胞生物学的宏大景象。

评分

我是一名在读的博士生,研究方向涉及到一些细胞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平时工作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大量最新的科研文献,其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新名词、新术语,有时候为了弄清楚一个概念,需要在不同的数据库里反复查证,非常耗时耗力。偶然的机会,我听师兄提到了这本《细胞生物学名词(第2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手了。拿到书后,我的第一感受是惊喜,它就像一位博学的老者,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为我解释了每一个细胞生物学相关的概念。书中的条目非常丰富,几乎涵盖了我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所有专业词汇,而且解释得非常透彻,不仅给出了定义,还常常附带相关的背景知识和研究进展,这对于我理解文献中的最新发现非常有帮助。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定义,还注重概念之间的联系和演变,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我之前对某个信号通路里的某个激酶的理解一直比较模糊,翻到这本书里,它不仅解释了激酶的定义,还关联了它在特定信号通路中的作用,甚至提到了相关的药物靶点,这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对于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来说,这样一本权威、全面的工具书,绝对是不可或缺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