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丛书:中国数学的西化历程 [THE WESTERNIZATION OF MATHEMATICS IN CHINA]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丛书:中国数学的西化历程 [THE WESTERNIZATION OF MATHEMATICS IN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淼 著,路甬祥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数学史
  • 数学西化
  • 近现代科学史
  • 科学技术史
  • 中国科学
  • 历史
  • 文化
  • 教育
  • 学术
  • 丛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2849802
版次:1
商品编码:1088656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WESTERNIZATION OF MATHEMATICS IN CHIN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字数:4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6世纪末,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天主教的同时,他们也引入了一些欧洲知识。由此,西方数学被引入中国。至19世纪末,中国数学家已基本认同了西方数学的内容、方法和思维方式,传统数学方法亦随之被取代。《中国数学的西化历程》即是探讨这一阶段中国数学发展的历史及特点的专著。《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丛书:中国数学的西化历程》共分七章。前四章从跨文化和社会史的角度,分析西方数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进程。作为一个高度严谨和独立的科学分支,数学的发展及传播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在本书的第五至七章中,作者选取代数学、三角学和中国传统的垛积术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数学分支作为个案,以这三个分支的发展探讨中西数学的交汇与互动,西方数学的传播及中国传统数学的消融的过程。

作者简介

田淼,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数学史和力学史的研究。曾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马克斯一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巴黎第七大学、爱尔兰根大学、李约瑟研究所等学术机构从事合作研究和讲学。发表了Jiegenfang,Tianyuan,Daishu:AlgebrainQingChina,TheWesternfzationofChitleseMathematics:ACaseStudy0ntheDevelopmentofDuojiMethod、《清末数学教育与中国数学家的职业化》等相关论文十余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数学西化之肇始
第一节 欧洲数学传入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节 16、17世纪欧洲数学在中国的主要传播者--耶稣会士
第三节 西方数学知识在明代末年的传播
第四节 明代学者对欧洲数学的吸收与反应

第二章 清代初期的“会通”与“西化”
第一节 清初欧洲数学知识的传播及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节 康熙帝与西方数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节 梅文鼎及其数学工作
第四节 “西学中源”说与《数理精蕴》的编撰及影响

第三章 清代中叶的复古与西化之交融
第一节 乾嘉学派对数学的态度
第二节 《四库全书》的编撰与乾嘉时期的数学研究
第三节 清中叶的数学研究

第四章 中国数学西化的基本完成
第一节 西方数学的第二次输入
第二节 清末数学教育
第三节 清末数学家的职业化及其研究的专业化

第五章 中西数学知识之互动--代数学在清代的发展
第一节 17世纪之前中国传统天元术的发畏与衰落
第二节 17、18世纪欧洲代数方法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节 天元术的复兴及中国数学家对天元术与借根方的态度
第四节 19世纪下半叶西方符号代数学在中国的传播

第六章 西方数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数学家对三角函数概念及公式的研究
第一节 明末清初传入的三角函数知识
第二节 《圜解》与《平三角举要》中的三角函数知识
第三节 乾嘉数学家对三角函数的研究
第四节 清代数学家对三角函数幂级数展开式的研究
第五节 清代末年传入的三角学知识及中国数学家对三角函数概念的认识

第七章 中国传统数学分支的西化历程--清代垛积术的演变
第一节 17世纪以前垛积术发展概述
第二节 沈括一扬辉方法在17世纪的发展情况
第三节 朱世杰方法在清代中期的发展
第四节 1890年以后垛积术的发展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致谢与后记

精彩书摘

李锐显然意识到了系统的、理论性的数学研究的重要性。所以,他才会颇费周折地构建出上述完备的勾股算术系统,并在全书中遵循同一推理、证明及表述形式,以证明中国传统数学方法有着统一的理论体系。但为了对抗欧洲的几何学,他为其著作特别设计了完备的、系统的及严谨的著作体系,因而使其带上了欧洲数学著作的特点。接受西方的数学思想亦为中国数学西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乾嘉时期集天文、数学史研究之大成者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为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编撰的大型传记集《畴人传》。《畴人传》,共46卷,1810年出版。书中含中国历史上至当时的天文、数学家275人,欧洲天文、数学家及在华传播天文、数学知识的传教士41人的传记。各条传记通常包含传主的生平、天文数学方面主要著作的摘要介绍和评述、对传主工作的评论。该书不仅是一部传记集,也可以被看作是一部以人为纲的大型天文、数学史著作。书中征引的材料都注明了出处。该书署名为阮元所作,但史学家认为,其中绝大部分内容出自李锐。①《畴人传》的编撰很可能与当时学术史的研究有关。黄宗羲的《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可说是这方面的首创性著作。但黄宗羲并没有为数学家立传,且二十四史中也从来未给数学家任何位置。乾嘉后期,数学开始被视为学术,与数学地位的提高相应,数学家也成为学术集团的当然成员。如此,为自古被史籍所忽视的一类学者立传便成为一件自然的事情。《畴人传》的编撰确实可以被视作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学术地位提高的一个证据,但却并不能说明数学家已有“明确的科学家的特殊自我形象以及同属于一个知识团体的意识”②。实际上,当时的数学家是学者中的一部分,对于其他学者来说,他们很可能被视为是尤其精于一个特殊的学术分支的人③。随着考据学的深化,乾嘉学者的研究趋于专业化,博学的通儒虽然仍受到广泛的推崇,但专精一艺的学者并未受到其他学者的歧视。
……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系列:近代中国的知识转型与文化重塑 图书简介 本册图书深入剖析了中国近现代社会中知识体系、学术范式以及文化观念所经历的深刻变革历程。它并非聚焦于单一学科(如自然科学或数学)的演变,而是致力于描摹一个更为宏大的知识图景——即在面对西方强势文明输入时,中国传统知识体系如何进行自我审视、解构与重构。 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知识转型”这一关键的历史过程。近代中国,从晚清到民国初期,是中华文明从一个相对封闭、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世界观体系,向一个开放的、兼容现代科学、人权、民主等概念的多元化知识结构过渡的剧烈时期。这种转型涉及的层面极为广泛,涵盖了从教育制度的重建到哲学思想的根本性挪移。 第一部分:传统知识的危机与学科的“破壁” 本书首先考察了在鸦片战争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所面临的“知识危机”。传统“格致穷理”的知识范式,即基于义理、内省和对经典注释的学术路径,在应对西方坚船利炮所代表的物质技术力量时显得力不从心。这种危机不仅仅是器物层面的落后,更是方法论和世界观层面的失灵。 作者详细梳理了这一时期不同知识群体(如洋务派、维新派和早期革命党人)对“中学”与“西学”的不同态度。这种张力并非简单的排斥或全盘接收,而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论调中,试图寻找一种看似可以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然而,正如本书指出的,这种平衡的努力往往在实际推行中遭遇结构性矛盾。 重点分析了知识分类体系的重塑。在传统“六艺”的框架瓦解后,新的学科概念如“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是如何被引入、翻译和本土化的。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的翻译工作,每一个新概念的引入,都伴随着对原有概念的重新定义和权力转移。例如,“哲学”(Philosophy)的引入,挑战了传统“性理”的绝对地位,开启了现代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讨论空间。 第二部分:教育体系的重构与知识共同体的建立 知识的转型必然依赖于教育体系的根本性变革。本书投入大量篇幅探讨了从京师同文馆到光绪末年新学制(如“壬寅学制”)的建立过程,这是实现知识现代化最直接的制度载体。 我们观察到,新式学堂的建立不仅仅是教授新知识,更在于培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和专业技能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书稿细致地考察了不同类型学堂(如军事学堂、专门学堂和综合大学)在知识传播中的差异作用。重点分析了西方教育模式(如德国、日本和美国的模式)在中国语境下的选择与变异。 此外,本书还深入研究了新式知识共同体的形成。这包括留学生群体、新式报刊杂志的编辑圈、以及由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学者。这些共同体不再依赖宗法或地域关系,而是以共同的学术兴趣和现代知识为纽带。他们的思想交流与论战,构成了近代中国思想史最活跃的景观。 第三部分:思想范式的“引渡”与文化认同的重塑 知识转型最终指向文化认同的重塑。本书审视了西方思潮,特别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功利主义、以及后来的唯物史观等,是如何被“引渡”到中国思想界的。 这里并非简单地罗列思想的传入,而是分析了这些思潮在中国语境下的“意义迁移”。例如,社会达尔文主义如何被用于解释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的政治斗争,并在某种程度上合理化了强权逻辑。功利主义则如何与传统经世致用思想产生混杂,影响了政治伦理的选择。 更关键的是,本书探讨了在知识转型过程中,知识分子对“中国性”(Chineseness)的再定义。面对西方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如何保持文化主体性成为一个持续的、痛苦的议题。从对儒学的批判性继承,到“全盘西化”论与“中学复兴”论的长期拉锯,揭示了近代知识分子在寻找文化出路时的内心挣扎与复杂抉择。 总结 《近代中国的知识转型与文化重塑》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审视了中国在近现代从一个以经典为中心的社会,蜕变为一个努力融入全球现代知识体系的过程。它关注的是结构性的变化、制度的演变以及深层的思想动荡,展现了知识在国家命运与文化存续中所扮演的决定性角色。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知识的传播与权力、制度和民族情感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呈现出一幅复杂而富有张力的近代中国知识变迁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中国数学的西化历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豁然开朗”来形容。过去我对中国数学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古代的辉煌,对于近现代的发展,尤其是如何与西方数学融合的细节,一直感到有些模糊。这本书正好填补了这一认知上的空白。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从清末民初开始,西方数学思想和方法如何通过各种途径传入中国,例如留学归国学者、西方传教士的传播、以及译介西方数学著作等等。书中对于一些关键人物,如华罗庚、陈省身等,在将现代数学体系引入中国并建立起学术传承方面的贡献,有着深刻的解读。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西化”并非简单的“照搬”的论述,作者强调了中国数学家们在吸收西方先进理论的同时,如何结合中国自身的数学传统和现实需求,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这种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视角,让我对中国数学近现代史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避免了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展现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评分

读罢《中国数学的西化历程》一书,我深感震撼于历史的复杂与人类智慧的演变。作者以其宏大的视野和严谨的考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我尤为着迷于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数学家群体命运的刻画,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或主动拥抱,或被动接受,甚至在夹缝中坚持自己学术理念的。从严谨的西方公理化方法如何一点点侵入中国传统的算术和代数体系,到分析学、几何学等新分支的引入如何改变了中国数学的研究范式,书中都一一详述。我惊叹于作者能够将复杂的学术演变过程,通过生动的人物故事和具体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使得冰冷的学术概念瞬间鲜活起来。同时,书中也让我看到了中国数学家们的智慧与韧性,他们在面对西方数学的强大冲击时,并没有选择完全放弃,而是努力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的道路,甚至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这种对历史深度挖掘和对学术演变的细致呈现,无疑是对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贡献,也让我对中国数学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套《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丛书》我一直颇为关注,而《中国数学的西化历程》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很好奇,在我们悠久的数学文明传统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和怎样的过程,促使我们对源自西方的数学体系产生了如此深刻的接纳和融合?这本书似乎正是要剖析这一关键的历史转折点。我设想,作者必定深入考证了大量的史料,从晚清开埠、西方科学技术涌入的时代背景,到民国时期数学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改革,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数学研究机构的设立与发展,一定都将细致地梳理。书中大概会对那些在中国数学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外学者进行深入的描绘,他们的思想碰撞、学术交流,以及如何将西方的严谨逻辑、公理化体系和全新的研究方法引入中国,从而重塑了中国数学的面貌。我期待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能揭示背后的社会、文化、政治动因,探讨中国数学的“西化”并非简单的全盘模仿,而是在吸收借鉴过程中,如何与中国原有的数学思想产生互动,甚至催生出新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这种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相信它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中国现代数学发展脉络的窗户。

评分

我曾以为,《中国数学的西化历程》这本书可能只是一本枯燥的学术史记述,但实际阅读后,我才发现其魅力远超我的想象。作者以其卓越的叙事能力,将原本可能显得抽象的学术概念,融入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之中,读起来引人入胜。我尤其对书中描绘的,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数学界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例如,在国家积贫积弱的背景下,如何争取资源、引进人才、建立学术研究的平台,这些都充满了艰辛。书中对不同学派的兴衰、学术争论的焦点,以及不同数学分支的引入过程,都进行了生动而细致的刻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西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或争议,而是以一种客观、全面的态度,展现了这一历史进程的复杂性。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数学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为国家科学发展奋斗的群像。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近现代科学发展的艰难历程,以及其中蕴含的巨大智慧与勇气。

评分

《中国数学的西化历程》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关于文化碰撞与学术传承的杰作。作者并没有将“西化”简单地理解为一种被动的接受,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中蕴含的复杂互动。书中对中国传统数学文化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面对西方数学体系的冲击,并最终寻求融合与创新的过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教育体系改革的论述,例如如何在当时的学术环境中,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数学课程体系,培养新一代的数学人才,以及如何克服语言、文化和学术传统的障碍。书中对一些重要学术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学术期刊的创办和推广,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些都是推动数学西化进程的重要载体。读完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一个民族的科学发展,绝非孤立的进步,而是与社会、文化、教育以及国际交流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对数学这一具体学科的深入研究,为我们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科学发展史的一个重要侧面,其历史深度和人文关怀都令人赞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