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海洋強國指標體係》通過對影響海洋事業發展的各要素的綜閤分析,全麵、係統地將“海洋強國”這個概念置於一個具有統一基礎的、可比的和可以測量的體係之中,在世界海洋強國戰略建設研究領域中提齣瞭具有特色的,能夠對其實施整體解釋的理論體係、實證體係和統計體係,首次完成瞭衡量一個國傢海洋事業發展水平的綜閤指標體係,構建瞭海洋強國指標體係框架,填補瞭國內外相關學術研究領域的空白。為製定具體的海洋強國戰略、加快海洋閤理開發利用提供瞭理論依據,對各項海洋産業的發展起到瞭積極的推動作用。     
作者簡介
       殷剋東,男,1965年6月生,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現為中國海洋大學金融學係主任、數量經濟學和金融學學科帶頭人;中國數量經濟學會理事,山東省金融學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宏微觀經濟分析、經濟係統優化、管理科學與工程、金融工程、海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麵的研究。主持和承擔國傢級課題、省部級課題和地市級課題30餘項,其中:國傢863課題、國傢海洋公益項目、國傢自然基金、國傢社科基金等國傢級課題7項;國傢軟科學、國傢海洋軟科學等省部級課題12項。在《中國經濟藍皮書》、《中國軟科學》、《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中國管理科學》、《統計與決策》等核心期刊上發錶瞭:《中國資本市場年度迴顧與展望》、《基於信息技術的銀行再造溢齣效應研究》、《一種連鎖加權指標的生産力增長測算模型》、《可持續發展的係統仿真研究》、《資源配置的最優控製研究》、《商業銀行非係統風險的雷達預警》,《中國海洋經濟預測研究》、  《我國海洋經濟的發展周期劃分》、《海洋産業結構動態優化調整研究》等學術科研論文80餘篇。獲得山東省社科優秀成果奬、山東省高校優秀成果奬、青島市第四屆青年科技奬、中國海洋大學優秀教師、中國海洋大學天泰優秀人纔奬等20餘項。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世界海洋強國發展概述 第一節 海洋強國的概念 第二節 世界主要海洋強國的發展與演變 第三節 世界主要海洋強國發展概述 第四節 我國海洋發展觀的曆史演變  第二章 海洋強國指標體係設計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理論 第二節 國際競爭力理論 第三節 海洋強國指標體係的設計原則 第四節 海洋強國指標體係框架結構  第三章 海洋經濟綜閤實力評價指標 第一節 中國海洋經濟的發展曆程和現狀 第二節 其他主要沿海國傢海洋經濟現狀 第三節 海洋經濟綜閤實力理論界定 第四節 海洋經濟綜閤實力要素分析 第五節 海洋經濟綜閤實力評價指標設定  第四章 海洋科技綜閤實力評價指標 第一節 世界海洋科技發展現狀 第二節 海洋科技綜閤實力的內涵 第三節 海洋科技綜閤實力的要素分析 第四節 海洋科技綜閤實力評價指標設定  第五章 海洋産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 第一節 世界海洋産業發展現狀 第二節 我國海洋産業發展現狀 第三節 海洋産業國際競爭力定義 第四節 海洋産業國際競爭力的要素分析 第五節 海洋産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設定  第六章 海洋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標 第一節 海洋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意義 第二節 海洋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齣和演變 第三節 世界海洋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現狀概述 第四節 海洋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概念界定 第五節 海洋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要素分析 第六節 海洋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標體係設計  第七章 社會發展水平評價指標 第一節 世界海洋強國社會發展現狀 第二節 社會發展理論概述 第三節 社會發展水平概念界定及要素分析 第四節 社會發展水平指標設定  第八章 海洋事務調控管理水平評價指標 第一節 世界主要海洋強國海洋事務管理現狀 第二節 我國海洋事務調控管理的現狀 第三節 海洋事務調控管理能力的內涵 第四節 海洋事務調控管理的要素分析 第五節 海洋調控管理能力指標體係設計  第九章 海洋軍事實力評價指標 第一節 海洋軍事的發展曆史及現狀 第二節 海軍的主要職責及海洋軍事實力的重要性 第三節 主要海洋國傢海洋軍事實力概述 第四節 海洋軍事實力指標體係設計  第十章 海洋外交力評價指標 第一節 世界海洋事務國際閤作與交流 第二節 海洋外交力的內涵 第三節 海洋外交力指標體係設定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一章  世界海洋強國發展概述     第一節  海洋強國的概念     一、海洋強國的定義     “強國”一詞在字典中有兩個解釋,一是名詞,強大的國傢;一是動詞,使國傢強大。相應地海洋強國也可以從兩方麵定義。     首先,從名詞的角度,海洋強國可以定義為在海洋領域強大的國傢,即一國可以通過海洋的發展獲得比較多的國傢利益,此為典型的海洋強國。     其次,從動詞的角度,海洋強國可以定義為一國通過海洋的發展使該國成為世界強國,即該國不僅在海洋領域是強國,而且通過海洋的強勢使其成為陸域的強國,可以說海洋是其成為強國的手段。此為陸海強國。     海洋強國是一個曆史範疇,在幾韆年的曆史長河中,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海洋強國。不同時代,海洋強國的標準和發展模式也有所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建設海洋強國都是為瞭控製海洋,可以稱作是戰爭模式。主要的特徵是:形成統一的國傢——建立中央集權的政府——建設強大的軍事力量——用戰爭打敗競爭者——利用海洋謀求國傢利益。其中,建設強大海軍是實現這種模式的核心要素。西方列強在當時都有強大的海軍為其稱霸做後盾。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進入瞭新的時代,和平和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60多年都沒有發生海洋強國之間的大規模戰爭。世界上既有海洋霸權國傢,也有在和平環境下建設和保持一般海洋強國地位的國傢,形成瞭和平建設海洋強國的曆史環境。      
前言/序言
     眾所周知,我們居住的是一個蔚藍色的星球。海洋這個已知世界最大的自然水體單元占據著地球錶麵7l%的麵積,蘊藏著巨量資源和能源,被海洋學傢稱為世界“第六大洲”。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溫暖搖籃,是自然氣候的精密調節器,是聯通五大洲的天然通道,是各種資源的寶貴倉庫。早在2500年前,古希臘海洋學者狄米斯托剋利就預言:“誰控製瞭海洋,誰就控製瞭一切。”華夏民族對於海洋的重要性,在古代就有比較客觀的認識。據《世本》記載:“軒轅黃帝命其臣共鼓、貨狄造舟”。這位華夏始祖,“東至於海”,這是他不避艱險,經略陸海天下的業績。 “變乘桴以為舟楫,水物為翔湧,滄海為恬波”,這段史記,形象地反映瞭華夏先民走嚮海洋和徵服海洋的嘗試。鄭和曾說過:“國傢欲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於海,危險也來自海上,一旦他國之首奪取南洋,華夏危矣……”。縱觀世界強國的發展史,其實質就是海洋強國的發跡史。不論是昔日海上霸主的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大不列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兩個超級大國之一的蘇聯,還是現在高度發達、獨領風騷的美國,無一不是以海立國,以海興國,先盛於海洋,而後盛於世界。
  1992年聯閤國環境和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指齣,海洋不僅是生命支持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21世紀,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活動都離不開海洋,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也將必然越來越多的依賴於海洋。我國擁有300多萬平方公裏的遼闊海疆,跨越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海岸綫長達18 000多公裏。海洋資源種類繁多,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氣、固體礦産、可再生能源、濱海旅遊等資源豐富,開發潛力極為可觀。    
				
 
				
				
					好的,下麵是為您準備的一份圖書簡介,內容聚焦於一個與“海洋強國指標體係”主題無關的領域,力求詳盡且自然流暢:  ---  《古絲綢之路沿綫綠洲生態係統的變遷與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橫亙歐亞大陸的古絲綢之路上,那些曾經繁榮興盛卻又飽受自然與人文挑戰的綠洲生態係統,在曆史長河中的動態演變軌跡。我們不再將綠洲視為靜止的地理奇觀,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宏大的時間尺度和復雜的相互作用網絡中進行考察,旨在揭示其脆弱性、韌性及其對沿綫文明興衰的深層影響。  第一部分:綠洲的誕生與早期平衡——自然的饋贈與人類的馴化  本書的第一部分追溯瞭這些綠洲的地理本源。絲綢之路沿綫的綠洲,如塔裏木盆地的塔剋拉瑪乾邊緣、河西走廊的甘肅段,以及中亞的剋裏米亞和河中地區,其形成與當地冰川融水、地下水補給及特定地貌條件息息相關。我們詳細考察瞭地質構造如何塑造瞭水源結構,並運用古氣候學證據,重建瞭這些地區在公元前數百年至公元初期,水量相對充沛的“黃金時期”的生態麵貌。  此階段的重點在於早期人類活動與環境的初始平衡。書中通過考古學和曆史文獻的交叉比對,展示瞭早期定居點如何利用有限的水資源,發展齣精巧的引水灌溉係統——如坎兒井(Karez)的早期形態及其在不同文化圈的傳播與變異。我們分析瞭早期農作物(如粟、黍、小麥)的選擇與引入,以及畜牧業(駱駝、羊群)在綠洲邊緣地帶的遊牧-農耕交錯模式。這種平衡是脆弱的,但卻是綠洲文明得以存續的基礎。  第二部分:商業繁榮與生態壓力——中盛期的多重擠壓  隨著絲綢之路貿易的白熱化,綠洲的生態係統迎來瞭前所未有的外部壓力。第二部分集中探討瞭公元中世紀(約公元7世紀至14世紀)的生態係統響應。貿易的繁榮帶來瞭人口的激增,對糧食和木材的需求急劇上升,直接導緻瞭對水源的過度抽取和對周邊林地的不可持續砍伐。  書中運用遙感技術與曆史地理信息係統(GIS)的結閤分析,對比瞭不同曆史時期綠洲的實際耕地擴張範圍與植被覆蓋率的變化。我們發現,某些高強度灌溉區域,因地下水位下降和土壤鹽堿化,在繁榮期結束後迅速退化,成為半荒漠或鹽堿灘塗。  此外,書中還深入研究瞭區域性政治動蕩和戰爭對水利設施的破壞如何加速瞭生態崩潰。例如,對某些著名綠洲城市(如樓蘭、高昌遺址)的案例分析錶明,水患、河流改道與人為的係統性破壞共同作用,使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降至臨界點。我們特彆關注瞭中亞河流水資源分配的早期衝突模式,及其對區域氣候微環境的長期影響。  第三部分:衰落、適應與現代挑戰——生態韌性的重塑  本書的後半部分著眼於綠洲係統的衰落與現代的重生。隨著海上貿易路綫的興起,以及區域政治格局的變遷,許多內陸綠洲的重要性逐漸降低,部分地區進入瞭長期的人口外流和基礎設施失修階段。然而,這種“衰落”並非簡單的消失,而是一種新的生態適應過程。  我們考察瞭在人類活動減弱後,部分被廢棄的農田和水渠遺址上,自然植被的群落演替過程,以及這些“次生生態係統”的生物多樣性特點。這些研究為理解自然界在低人類乾擾下的恢復潛力提供瞭寶貴的實證數據。  進入近現代,全球氣候變化和跨區域水資源開發對這些脆弱係統構成瞭新的、更為嚴峻的挑戰。本書的最後一個核心章節,聚焦於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這並非簡單地迴到古代的平衡狀態,而是探索如何整閤現代水資源管理技術(如精準灌溉、雨水收集)、生態修復工程(如固沙植被的科學選擇)以及社區參與式治理模式,以確保這些曆史悠久的綠洲文化景觀能夠適應未來氣候變率,並在保護其獨特生物多樣性的前提下,實現經濟上的閤理利用。  研究方法與特色  本書的獨特性在於其跨學科的融閤性。它整閤瞭考古學、水文學、氣候學、曆史地理學以及生態毒理學等多學科方法。通過對齣土文物中植物遺存的孢粉分析、古土壤的地球化學分析,以及對現代同類綠洲的基綫數據采集,本書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綠洲生態檔案,為理解乾旱半乾旱地區的生態曆史提供瞭極具深度的參考。它不僅是一部曆史地理著作,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文明與自然極限博弈的生態警示錄。  目標讀者  本書適閤地理學、環境科學、考古學、曆史學、區域規劃以及從事乾旱區生態修復工作的專業人士、研究人員,以及對古代文明發展與環境互動感興趣的廣大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