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经典:幼学琼林》是书冠之幼学,显而易见,它是一部童蒙读物。虽说是童蒙读物,然而书中广辑天文地理、典章制度、伦理道德、风俗人情、衣食住行、技艺制作、神话传说等各方面的古代知识与典故,又俨然一部小百科全书。故四部分类,多属之类书。全书按内容分类编排,计四卷三十三类,文法取诸骈体,合辙押韵,易于诵读。
卷一
天文
地舆
岁时
朝廷
文臣
武职
卷二
祖孙父子
兄弟
夫妇
叔侄
师生
朋友宾主
婚姻
女子
外戚
老幼寿诞
身体
衣服
卷三一
人事
饮食
宫室
器用
珍宝
贫富
疾病死丧
卷四
《幼学琼林》的前身是《幼学须知》,明程登吉撰,黄汪若注,钱元龙厘正。清乾隆时邹圣脉作了增补,并重新为注,这个本子方是今天所说的《幼学琼林》。至于道光时董成重注,改名《幼学求源》;民国后,费有容、叶蒲逊、蔡东藩等人亦为增补之事,无关本书,姑不论之。
是书冠之幼学,显而易见,它是一部童蒙读物。虽说是童蒙读物,然而书中广辑天文地理、典章制度、伦理道德、风俗人情、衣食住行、技艺制作、神话传说等各方面的古代知识与典故,又俨然一部小百科全书。故四部分类,多属之类书。全书按内容分类编排,计四卷三十三类,文法取诸骈体,合辙押韵,易于诵读。
这次整理,以清同治十年(1871)文盛堂刻本《幼学琼林》(卷端题《新增幼学故事琼林》)为底本,进行注释、译文。注释当中,凡经多方查考无从解释的字词或典故,明标未详。(黄侃先生尝谓:“治学之病有四,其一日不能阙疑。读古书当择其可解者而解之,以阙疑为贵,不以能疑为贵也”,详见《量守庐学记续编·黄先生语录》。)兹举二例:《天文》:“欺火、谢仙,俱掌雷火。”即注为:“数火:未详。或为掌管雷火的神。”《文臣》:“俗美化醇,尹翁归去思蜀郡。”即注为:“‘去思蜀郡’,意者未详。译文强解之。”
《幼学琼林》这本书,可以说是给我的心灵做了一次“大扫除”。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比较随性的人,不太在意那些繁文缛节,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很多“规矩”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比如,书中关于“饮食”的讲究,不仅仅是关于食物的烹饪,更是一种对食物的尊重,对劳作者的感恩,以及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它提醒我们要“食不言,寝不语”,这看似简单的要求,其实是为了让我们在进食时更专注,在休息时更安宁。再比如,关于“居处”的描写,古人对居室的布置,对环境的清洁,都体现了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对内心宁静的向往。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发现有很多地方可以改进,可以变得更有仪式感,更有内涵。它不是强迫我去遵循什么,而是通过展示古人的生活方式,来启发我去思考,去选择。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国学小白”量身定做的!以前看到那些繁体的古籍,就头晕,总觉得离自己太远。但《幼学琼林》不一样,它就像一本精心编织的故事集,把那些复杂的概念用最简单、最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四时”的描写,春天万物复苏,夏天烈日炎炎,秋天瓜果飘香,冬天白雪皑皑,每一个季节都配有贴切的诗句和有趣的解说,让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古人对自然变化的细腻观察。还有关于“五伦”的解释,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基本的关系,讲到了维系这些关系所需要的德行,比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信”。这些看似朴素的道理,其实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初步但清晰的认识,不再觉得它高不可攀,而是触手可及,充满魅力。
评分《幼学琼林》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材,不如说是一本关于人生百科的书。它用非常巧妙的方式,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浓缩在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简洁的格言中。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君子”的描绘,他们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懂得修身养性,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懂得如何承担责任的人。书中的“君子”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追求,但同时又谦逊有礼,懂得包容。这一点让我深受启发,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要注重与他人的和谐关系。书中对于“天地万物”的描绘,也充满了哲理。从“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到万物生长,四季更替,无不体现了自然界的规律和生命的轮回。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是现代人常常缺失的。通过阅读《幼学琼林》,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感受到了他们对生命、对世界的深刻洞察。
评分读完《幼学琼林》,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古人的生活智慧真的太值得我们学习了。书中对“仁义礼智信”的阐述,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贯穿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例如,关于“信”,书中讲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放在现代社会依然是极其重要的品质。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言出必行,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该有多高?再比如“智”,书中通过各种小故事,告诉我们处事的智慧,比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是一种识人、用人的境界。这本书让我明白,国学经典并非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融入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人生智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节”的论述,无论是节制欲望,还是节约开支,都体现了古人对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这种“知足常乐”的态度,在当下这个充满诱惑的社会,显得尤为可贵。它提醒我们,不要被物欲蒙蔽双眼,要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评分这本《幼学琼林》真是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以前总觉得国学离我们很遥远,古人的智慧就像深藏在古籍中的宝藏,难以寻觅。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那些看似高深的道理,其实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只是我们常常忽略了。比如书中关于“孝”的论述,从“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的朴实感恩,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敬畏之心,让我深刻理解到,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对父母生命馈赠的珍视和回报。还有关于“礼”的讲解,从“人无礼不立”的社会基础,到“克己复礼为仁”的个人修养,让我意识到,礼仪并非繁文缛节,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尊重彼此的润滑剂。书中的很多例子都非常生动形象,比如用“鸡鸣狗盗”的故事来解释“忠”,用“掩耳盗铃”来讽刺“愚”,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幼学琼林》的解读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让我对其中的道理更加豁然开朗。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铺就了一条通往国学智慧的桥梁。
评分书是正版的,京东买东西方便,快捷,值得相信!
评分不错的书,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知识,现在的课堂上学不到的
评分给力,小孩子看不易懂,慢慢来。
评分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书很好,京东很不错!!!!!!!!!
评分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
评分满意
评分good
评分在京东买书要有些书籍的基本知识,现在的书与古书不同路。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历史进程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今天,人们能够了解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状况,知道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情形,读到优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一切,都有赖于古代的书籍。 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删削”,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编册多用麻绳,也用丝绳(称“丝编”)或皮条(称“韦编”)。古书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为经常阅读《易经》,把编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表示书的数量的“册”字,便是一个象形字,很像绳子把一根根简编连起来的样子。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 ,所以帛书的数量远比竹木简书为少。东汉又出现了纸书,纸书轻便、易于书写,价格比较便宜,深受人们欢迎。以后纸书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朝,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