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伊泽曼、M.明奇霍夫著的《动态系统辨识—— 导论与应用/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译丛》以一种易懂 、明晰、有条理的方式论述系统辨识,而且特别注重 面向应用的辨识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时域与频域、连 续时间与离散时间的非参数模型辨识和参数模型辨识 ,比较深入地讨论了辨识的数值计算和实际应用中的 若干问题;对多变量系统辨识、非线性系统辨识以及 闭环系统辨识等也有较为系统的论述。全书共分9个 部分,24章,各章论述系统、简要,配有习题和数据 集,供读者练习,以加强理解。
本书可供自动化类及相关专业高校师生和工程科 技人员选用。
R.伊泽曼,(Rolf Isermann),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研究所荣休教授、控制系统与过程自动化实验室主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Fellow,IFAC技术过程的故障检测、监控和安全性技术委员会委员。1965年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斯图加特大学和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任教,讲授系统辨识课多年。研究方向包括工业控制、系统辨识、故障诊断等。著有德文和英文专著多部。 M.明奇霍夫,(Macro Münchhof),2006年于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后曾该校任教,从2006年起讲授“动态系统辨识”课。研究方向包括系统辨识、故障诊断等。
中文版序
Preface for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序
译著序言
原著序言
符号列表
**章 绪论
1.1 理论建模与实验建模
1.2 动态系统辨识的任务和问题
1.3 辨识方法的分类及在本书中的处理
1.4 辨识方法概述
1.4.1 非参数模型
1.4.2 参数模型
1.4.3 信号分析
1.5 激励信号
1.6 特殊的应用问题
1.6.1 输入含有噪声
1.6.2 多输入或多输出系统的辨识
1.7 应用领域
1.7.1 增加对过程特性的认识
1.7.2 理论模型的验证
1.7.3 控制器参数的整定
1.7.4 基于计算机的数字控制算法设计
1.7.5 自适应控制算法
l.7.6 过程监控和故障检测
1.7.7 信号预测
1.7.8 在线优化
1.8 文献综述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线性动态系统和随机信号的数学模型
2.1 连续时间信号的动态系统数学模型
2.1.1 非参数模型,确定性信号
2.1.2 参数模型,确定性信号
2.2 离散时间信号的动态系统数学模型
2.2.1 参数模型,确定性信号
2.3 连续时间随机信号模型
2.3.1 特殊的随机信号过程
2.4 离散时间随机信号模型
2.5 特征参数的确定
2.5.1 利用一阶系统近似
2.5.2 利用二阶系统近似
2.5.3 利用n阶具有相等时间常数的时滞系统近似
2.5.4 利用具有迟延的一阶系统近似
2.6 具有积分作用或微分作用的系统
2.6.1 积分作用
2.6.2 微分作用
2.7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Ⅰ部分 频域非参数模型辨识——连续时间信号
第3章 周期信号和非周期信号的谱分析方法
3.1 傅里叶变换的数值计算
3.1.1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
第4章 利用非周期信号测量频率响应
第5章 利用周期测试信号测量频率响应
第Ⅱ部分 利用相关分析法辨识非参数模型
——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
第6章 连续时间模型的相关分析
第7章 离散时间模型的相关分析
第Ⅲ部分 参数模型辨识——离散时间信号
第8章 稳态过程的*小二乘参数估计
第9章 动态过程的*小二乘参数估计
**0章 *小二乘参数估计的改进
**1章 贝叶斯方法和极大似然法
**2章 时变过程的参数估计
**3章 闭环参数估计
第Ⅳ部分 参数模型辨识——连续时间信号
**4章 频率响应的参数估计
**5章 微分方程和连续时间过程的
**6章 子空间法
第Ⅴ部分 多变量系统辨识
**7章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参数估计
第Ⅵ部分 非线性系统辨识
**8章 非线性系统的参数估计
**9章 迭代优化
第20章 用于辨识的神经网络和查询表
第21章 基于Kalman滤波的状态和参数估计
第Ⅶ部分 其他问题
第22章 数值计算
第23章 参数估计的实际问题
第Ⅷ部分 应用
第24章 应用实例
第Ⅸ部分 附录
附录A 数学方面
附录B 实验系统
索引
说实话,起初我拿到这本《动态系统辨识--导论与应用》时,心里是有一些忐忑的。毕竟“动态系统辨识”这个课题听起来就充满了挑战,而“导论与应用”的字样也暗示了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后,我的担忧很快就被惊喜所取代。这本书以一种极其优雅的方式,将原本抽象复杂的概念变得生动易懂。作者似乎非常擅长于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出发,先勾勒出整个辨识过程的框架,然后层层递进,深入到每一个子环节的细节。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辨识方法(例如ARX, ARMAX, OE, BJ模型等)的介绍,作者不仅清晰地阐述了它们的数学模型,更重要的是,他详细地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性能表现。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每种方法的精髓,并根据具体问题做出明智的选择。而且,书中穿插的许多历史背景介绍和发展趋势分析,也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了解了它如何一步步演变至今。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令人兴奋的专业书籍之一!我是一名正在攻读控制工程博士的学生,长期以来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清晰、全面地阐述动态系统辨识原理,并且能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教材。市面上充斥着许多晦涩难懂、理论性过强的书籍,要么过于偏重数学推导,要么过于零散,难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这本《动态系统辨识--导论与应用》则完全打破了这一局面。从第一页开始,作者就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分解,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清晰的逻辑流程,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理解动态系统辨识的核心思想。书中的例子设计得非常巧妙,从简单的物理模型到更复杂的生物医学系统,都涵盖了不同领域,让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立刻感受到其强大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辨识方法的比较和权衡,这对于我选择最适合特定问题的技术至关重要。而且,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回避算法的细节,而是恰到好处地展示了其背后的数学原理,既保证了严谨性,又不至于让读者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在研究道路上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指导,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我的博士论文中。
评分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入门动态系统辨识的优秀教材。这本《动态系统辨识--导论与应用》完全符合我的期望,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首先,它的语言表达非常清晰流畅,避免了过于晦涩的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其次,书中的内容组织结构非常合理,从基础概念到高级应用,循序渐进,逻辑性很强。我特别喜欢书中为每个重要概念都提供了直观的图示和生动的例子,这极大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模型。而且,书中涵盖了多种经典的辨识方法,并对它们的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最让我满意的是,这本书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实际应用,通过大量的工程案例展示了动态系统辨识的强大威力,这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热情。我相信,这本教材将成为我未来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帮助我的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一重要的工程技术。
评分作为一名在工业界从事自动化研发多年的工程师,我一直对如何从传感器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系统模型信息感到好奇,但往往缺乏系统性的学习途径。偶然间翻阅到这本《动态系统辨识--导论与应用》,我简直像是发现了宝藏!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极强的实践导向性。它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大量的篇幅用于介绍如何将辨识技术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例如过程控制、机器人控制、甚至航空航航天领域。书中的案例分析详实,从数据采集、预处理,到模型选择、参数估计,再到模型验证,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非常到位,甚至还提供了实用的代码实现思路。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模型复杂度与辨识精度的权衡的讨论,这在实际工程中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而这本书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指导。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方法应用到我目前正在负责的一个复杂工业流程的建模中,效果出乎意料的好。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对动态系统辨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技术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挑战的工具,这对我个人的职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评分我是一名对信号处理和机器学习领域都感兴趣的初学者,一直在寻找能够连接这两个看似独立的领域的桥梁。偶然间,我接触到了这本《动态系统辨识--导论与应用》。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提供的“全局视角”。它不仅仅是关于某个特定的算法或数学公式,而是将动态系统辨识作为一个整体来呈现,从问题的提出、模型的建立、辨识方法的选择、参数估计,到最终的模型验证和应用,整个流程都得到了清晰的阐述。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数据质量”和“模型选择”的讨论,这在机器学习领域同样至关重要,但往往被忽视。书中强调了数据的采集方式、噪声的影响以及如何选择适合的模型的复杂度,这些都为我理解更广泛的数据驱动建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每一个复杂的数学推导,但这本书已经为我建立起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未来将要学习的更深入的信号处理和系统辨识技术。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知识领域的大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