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北方災荒與救濟

元代北方災荒與救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培華 著
圖書標籤:
  • 元代史
  • 北方史
  • 災荒
  • 救濟
  • 社會經濟
  • 民生
  • 曆史地理
  • 政治史
  • 農業史
  • 社會問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3108664
版次:1
商品編碼:1036819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5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元代北方的災荒與救濟》即將齣版,作者王培華教授問序於我。我和王培華是在中國農史學會的活動中認識的。她對水利史和災害史都有深人的研究。我於元史和災害史均是外行,無由置喙。推辭再三,還是拗她不過。說點什麼好呢?王培華教授的大作.尤其是“緒論”,把災害史納入環境史的範圍內考察。我對環境史倒是作過一些思考,那就讓我從環境史的視角談談對災害史的粗淺理解和拜讀書稿的初步體會,聊以應命吧。
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人類物質文明的迅猛發展,齣現瞭日益嚴重的全球性環境危機,導緻瞭人類新的生態覺醒,環境史學亦由此應運而生。它興起於西方,然後風靡至我國,掀起瞭環境史研究的熱潮。所以,我國雖然自古以來就有關於自然環境及其異變的記載,近世也有一些學者研究中國曆史上環境的變遷及其與人類社會的相互影響,但現代意義的環境史學,應該說是當代中外學術交流和引進西方環境史學思潮的結果。

目錄

緒論
第一章元代北方水旱災害時空分布特點及國傢減災措施
一、水旱災傷的申檢體覆製度及其等級分類
二、水災的時間分布規律
三、旱災的時間分布特點
四、水旱災害的時間分布特點
五、水旱災害的地理分布及特點
六、北方水旱災害損失及國傢救災措施
七、結論
第二章元代北方寒害及救災措施
一、霜凍時空分布特點及其危害
二、黑災(無雪)、白災(大雪)、大寒及其他
三、雪災的救濟措施
第三章元代北方雹災分布特點及減災措施
一、冰雹的時空分布特點

前言/序言


塞外風雲:明初邊疆治理與民族關係研究 作者: 王景明 齣版社: 乾元文史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23年11月 定價: 128.00 元 ISBN: 978-7-8076-2987-3 ---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於明朝初年(洪武至永樂時期)在北方邊疆地帶的復雜治理實踐與由此催生的多重民族關係形態。與以往側重於單一軍事防禦或建製沿革的研究不同,《塞外風雲》試圖構建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探討明廷如何在新的地緣政治環境下,平衡軍事威懾、經濟滲透、文化同化與羈縻懷柔等相互矛盾的政策工具,以期穩定這一廣袤而關鍵的地區。 全書分為七個部分,詳盡梳理瞭明初邊疆政策的演變軌跡、具體執行細節及其對周邊遊牧及半農牧民族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一部分:邊疆地緣政治的重塑與“舊製”的繼承 本章首先分析瞭元朝覆滅後,明朝繼承和改造元代在北方建立的行省和衛所製度的過程。重點探討瞭“兩京製”與邊防體係的初步建構,特彆是針對漠北殘餘勢力和東北女真部落的初步戰略設想。不同於元代基於大帝國版圖的治理邏輯,明初的邊疆治理帶有明顯的“收縮—防禦—內嚮”的特點。本部分詳細考察瞭洪武年間圍繞大寜都司、宣府、大同等重要軍事重鎮的初期防禦部署,以及如何利用原有的驛站和屯田係統,試圖在長城沿綫建立起有效的地理緩衝區。 第二部分:衛所製度的邊疆化實踐與內在張力 衛所製度是明朝初期鞏固邊防的核心工具。《塞外風雲》深入剖析瞭衛所官兵在塞外地區的屯墾戍邊實踐。研究發現,衛所的軍事化設置與地方經濟需求的矛盾,在邊疆地帶錶現得尤為突齣。士兵的世襲製和軍戶的土地束縛,在缺乏外部壓力時,極易導緻衛所製度的“地方化”甚至“地方化”傾嚮。本書通過對宣府、延慶等地的具體衛所檔案的分析,揭示瞭軍戶與當地流民、漢族地主之間在土地兼並、勞役負擔上的衝突,以及這些內部張力如何間接影響瞭對外部部落的防禦能力。 第三部分:對濛古諸部的“分而治之”:朝貢體係的重構 明廷深知無法完全徵服漠北濛古諸部,故而采取瞭“寓兵於商,以商製兵”的策略。第三部分詳細梳理瞭明朝對韃靼、瓦剌等主要濛古汗國實施的朝貢貿易政策。重點分析瞭“馬政”在朝貢體係中的核心地位,以及明朝如何通過嚴格控製馬匹的交易數量和種類,來調節朝貢國之間的力量平衡。研究指齣,朝貢體係的脆弱性在於其高度依賴於雙方統治者的政治意願,一旦邊將與部落私相授受,或朝廷禁令執行不力,整個體係便迅速滑嚮衝突。 第四部分:東北亞的控製邊緣:對女真諸部的初步介入 本書將目光投嚮東北方嚮,探討明朝如何處理與海西女真、建州女真等部落的關係。與對待濛古的嚴密控製不同,對女真的政策初期錶現齣明顯的“放任與觀察”的特點。第四部分考察瞭撫順、遼東等地的邊牆修築,以及明朝設立的“互市”製度,如何被女真部落用作獲取漢地物資的渠道。研究認為,明朝對女真的低估,為其後女真勢力的崛起埋下瞭伏筆,初期邊牆政策在遼東地區存在顯著的“滲透性弱點”。 第五部分:文化滲透與“教化”的邊界:漢化政策的成效與反彈 明初的邊疆治理包含瞭強烈的文化同化意圖,即通過儒傢倫理和漢地製度對邊疆地區進行“教化”。本書對比分析瞭在不同民族地區推行教化政策的差異:在河套地區,通過冊封地方首領和推廣文官製度進行間接治理;在長城沿綫,則直接強行推行裏甲製度和賦稅體係。研究發現,這種自上而下的文化同化往往在短期內造成瞭上層精英的依附,但卻激化瞭底層民眾對新製度的抵觸,為後來的“叛附”埋下瞭伏筆。 第六部分:邊疆基礎設施的建設與資源爭奪 邊疆的穩定離不開經濟支撐。《塞外風雲》特彆關注瞭明初在邊境地區進行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長城的多期修築、水利工程的開鑿,以及屯田的推廣。通過對這些工程的勞動力來源、物資調運鏈條的分析,本書論證瞭邊疆經濟的“軍事依賴性”。資源短缺和分配不公,是導緻邊將腐敗和與遊牧民族産生摩擦的重要經濟根源。書中利用實例說明瞭在旱災或瘟疫爆發時,邊疆的經濟係統如何迅速崩潰,從而加劇瞭對外部資源的掠奪性需求。 第七部分:邊疆治理的遺産與曆史迴響 最後一部分對明初的邊疆治理模式進行瞭總體評價。作者認為,明初在軍事防禦上基本實現瞭目標,成功地將濛古勢力阻擋在長城之外,為中原的穩定發展贏得瞭時間。然而,這種依賴於嚴密軍事控製和嚴格貿易管製的防禦體係,缺乏內在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過度依賴軍事威懾和靜態防禦,使得統治集團對邊疆地帶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動態變化産生瞭認知滯後。這種剛性的治理結構,在麵對氣候變化、內部財政壓力和新興力量崛起時,其長期有效性受到瞭嚴峻的挑戰。本書最後提齣,明初的邊疆治理經驗,為後世處理復雜地緣政治關係提供瞭深刻的教訓。 --- 本書特色: 史料紮實: 大量運用瞭新近發掘的衛所檔案、邊防誌書以及中外使節往來記錄,力求還原邊疆治理的真實執行麵貌。 視角多元: 不僅關注朝廷的宏觀決策,更深入考察瞭基層軍戶、地方士紳以及周邊民族精英在政策執行中的互動與博弈。 結構嚴謹: 邏輯清晰,將邊疆治理分解為軍事、經濟、文化、製度等多個層麵進行係統剖析,避免瞭傳統斷代史的碎片化傾嚮。 適閤讀者: 曆史學研究者、明史愛好者、區域關係研究人員及對中國古代邊疆治理感興趣的廣大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社會史和民生史的研究情有獨鍾,而《元代北方災荒與救濟》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給我帶來瞭一份厚禮。我期待作者能夠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審視元代北方地區在天災人禍的雙重打擊下,社會結構的變遷和民眾生活的真實寫照。我很好奇,書中是如何具體地呈現災荒對當時北方經濟的衝擊,例如農業生産的癱瘓,手工業的衰退,以及貿易的停滯。同時,我也希望作者能夠深入剖析救濟措施的有效性和局限性,探討在物資匱乏、交通不便的條件下,朝廷和地方官府是如何調動資源,組織救災的。書中對於社會各階層的互動,特彆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在災荒中的關係,也一定有著深刻的描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迴避曆史的殘酷,但也同樣展現齣那個時代人民的韌性與智慧,以及在絕境中閃耀的人性光輝。

評分

我一直認為,曆史研究的價值在於它能為我們提供現實的鏡鑒。《元代北方災荒與救濟》這本書,從書名上來看,就蘊含著深刻的現實意義。在當今世界,自然災害依然是人類麵臨的嚴峻挑戰,而社會如何有效應對和救濟,則是檢驗一個國傢治理能力的重要標準。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元代北方地區在麵對災荒時的社會結構性問題,比如貧富差距、土地兼並等因素如何加劇瞭災害的影響,以及當時的救濟體係存在哪些缺陷,這些缺陷又是如何被當時的社會力量所彌補或激化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夠從元代的經驗中,提煉齣一些普適性的規律和啓示,為我們今天的防災減災和人道主義援助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例如,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在麵對災荒時的文化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瞭救濟的有效性。我對書中對於當時社會矛盾的揭示,以及救濟過程中人性的復雜展現,充滿瞭期待。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就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元代,一個充滿傳奇色彩又伴隨諸多爭議的王朝,其北方地區的災荒狀況,以及朝廷和民間如何應對,這本身就是一段充滿戲劇性的曆史。我腦海中已經開始勾勒齣一些畫麵:乾旱的土地龜裂,顆粒無收的農民臉上寫滿瞭絕望;洪水肆虐,傢園被毀,人們在泥濘中掙紮求生;官府的賑災隊伍姍姍來遲,百姓們隻能依靠微薄的力量互相扶持。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如何描繪這些不同類型的災害,它們各自的成因、影響範圍以及持續時間。更吸引我的是“救濟”這一部分,我希望書中能呈現齣多方麵的救濟措施,不僅僅是官方的賑糧,也許還有減免賦稅,組織勞動力,甚至是鼓勵民間慈善。我想看看,在那個等級森嚴的社會裏,不同身份的人們在災荒麵前,是如何做齣選擇的。是袖手旁觀,還是伸齣援手?是趁火打劫,還是捨己救人?這其中的人情冷暖,想必讀來令人唏噓。

評分

作為一名對曆史文獻頗有研究的讀者,我尤其關注作者在考證史料方麵的嚴謹性。這本書的書名《元代北方災荒與救濟》聽起來就充滿瞭學術氣息,讓我期待作者能深入挖掘鮮為人知的史料,比如地方誌、碑刻、私人筆記,甚至是那些被忽略的官方奏摺,來還原真實的元代北方災荒圖景。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些零散的史料串聯起來,構建齣一個邏輯清晰、脈絡分明的敘事。特彆是關於“救濟”的部分,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更深層次的分析,不僅僅是羅列朝廷頒布的賑災政策,更希望能看到這些政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遇到的睏難,以及救濟效果的評估。例如,當時的救濟物資是如何運輸和分配的?有沒有貪腐現象?災民在得到救濟後的生活狀況如何?這些細節的呈現,對於理解曆史真相至關重要。我更希望作者能透過史料的字裏行間,讀齣那個時代人們的真實情感,他們的絕望、他們的堅韌、他們的希望。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吸引力,那種古樸的色調和上麵精心繪製的祥雲圖案,讓人一下子就聯想到那個遙遠的時代。我一直對元代曆史,特彆是那個社會動蕩的時期抱有濃厚的興趣。書中對於北方地區,這樣一個地理和經濟上都至關重要的區域,在元代所經曆的種種自然災害的描寫,一定是非常生動的。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通過史料的梳理,來描繪齣那些令人心驚膽戰的場景的。是持續不斷的乾旱?還是突如其來的洪水?亦或是席捲而來的蝗災?這些災害不僅僅是天災,更是直接影響到民生,動搖社會根基的重大事件。而且,在那個信息傳遞相對不發達的時代,災情的發生和傳播,以及朝廷和地方官府的應對,都充滿瞭挑戰。我對書中是如何描繪這些復雜的人事關係,以及當時社會各階層在災難麵前的反應感到非常好奇。是官員的無能為力,還是民間自發的互助?亦或是朝廷的慷慨解囊?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那個時代嚴酷現實的窗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