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空调

汽车空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占峰 等 著
图书标签:
  • 汽车空调
  • 空调系统
  • 汽车维修
  • 汽车技术
  • 制冷原理
  • 汽车电器
  • 空调故障诊断
  • 空调保养
  • 汽车空调制冷剂
  • 汽车空调压缩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80662
版次:1
商品编码:1037405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汽车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汽车空调》面向汽车运用类专业编写,共分为9章,对汽车空调的基础知识做了必要的介绍,对汽车空调的结构、工作原理、控制技术、维修和保养等做了详尽的说明。《汽车空调》对传统学科型教材进行了整合,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尽量避免内容之间不必要的交叉和重复;在叙述上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对于汽车空调结构和工作原理的阐述力求简明扼要。为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汽车空调》每章前有本章教学要点,章末附有小结和习题。
《汽车空调》可作为高等院校车辆工程、交通运输、汽车服务工程等汽车类专业的本科教材,高职高专层次也可选用,还可以作为汽车运输企业、汽车维修企业、汽车检测站的技术与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 汽车空调概述
1.1 汽车空调发展历程
1.2 汽车空调的特点
1.3 汽车空调性能评价指标
1.4 汽车空调的未来
小结
习题
第2章 汽车空调的基础知识
2.1 制冷剂的热力学参数
2.1.1 压力
2.1.2 温度
2.1.3 热量与热容
2.1.4 汽化与冷凝
2.1.5 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
2.1.6 显热和潜热
2.1.7 过热和过冷
2.1.8 节流
2.1.9 热力学第二定律
2.1.10 焓与熵
2.1.11 制冷剂的压焓图
2.2 湿空气的组成及其主要状态参数
2.2.1 湿空气的组成
2.2.2 湿空气的主要状态参数
2.3 空气的焓-湿图及其应用
2.3.1 空气的焓-湿图
2.3.2 空气的焓-湿图的应用
小结
习题
第3章 汽车空调负荷的设计计算
3.1 车厢内、外空气设计参数的确定
3.2 汽车制冷负荷的确定
3.2.1 热负荷的组成
3.2.2 客车与公交车的热负荷
3.2.3 性能计算方法
3.2.4 经验估算方法
3.3 汽车除霜和采暖负荷的确定
小结
习题
第4章 汽车空调的分类和布置
4.1 汽车空调的分类
4.1.1 按驱动方式分类
4.1.2 按送风方式分类
4.1.3 按功能分类
4.1.4 按结构形式分类
4.1.5 按空气流动路径分类
4.2 小型车辆的空调布置
4.2.1 轿车空调布置
4.2.2 轻型客车空调布置
4.3 大中型车辆的空调布置
4.3.1 大中型客车制冷装置的布置
4.3.2 大中型客车采暖系统的布置方式
4.3.3 大中型客车除霜装置的布置
4.4 其他用途车辆的空调布置
4.4.1 货车空调系统布置
4.4.2 冷藏车空调系统布置
4.4.3 工程车空调系统布置
小结
习题
第5章 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5.1 制冷系统的基本原理及组成
5.1.1 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的基本原理
5.1.2 制冷系统的组成
5.2 制冷压缩机
5.2.1 制冷压缩机概述
5.2.2 汽车空调制冷压缩机的结构原理
5.3 制冷系统其他设备
5.3.1 冷凝器的结构与原理
5.3.2 蒸发器的结构与原理
5.3.3 膨胀阀的结构与原理
5.3.4 储液干燥器的用途与结构原理
5.3.5 吸气储液器的结构原理
5.3.6 电磁离合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5.3.7 电磁阀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5.4 制冷剂和润滑油
5.4.1 制冷剂
5.4.2 冷冻润滑油
小结
习题
第6章 汽车空调采暖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6.1 余热式采暖系统
6.1.1 水暖式采暖系统
6.1.2 气暖式采暖系统
6.1.3 废气水暖系统
6.1.4 大型客车的余热水暖式采暖系统
6.2 独立式采暖系统
6.2.1 独立气暖式采暖系统
6.2.2 独立水暖式采暖系统
小结
习题
第7章 汽车空调的配气及通风净化
7.1 汽车空调的配气与气流组织
7.1.1 汽车空调配气
7.1.2 汽车空调气流组织形式及其计算
7.2 汽车空调的通风与净化
7.2.1 汽车空调的通风
7.2.2 汽车空调的净化
7.3 汽车空调的噪声
7.3.1 车内噪声标准
7.3.2 汽车空调噪声源
7.3.3 汽车空调噪声的降低
小结
习题
第8章 汽车空调控制系统
8.1 汽车空调的控制
8.1.1 恒温控制器
8.1.2 压力控制器
8.1.3 系统的真空控制
8.1.4 转速控制
8.2 汽车空调的保护
8.2.1 汽车空调的运行保护装置
8.2.2 汽车空调运行工况的控制装置
8.2.3 汽车空调的系统保护
8.2.4 汽车空调的电气控制与保护器件
小结
习题
第9章 汽车空调的检修方法和技术
9.1 汽车空调检修的仪器和设备
9.1.1 维修工具
9.1.2 维修设备
9.1.3 维修材料及连接配件
9.2 制冷系统制冷剂的充放技术
9.2.1 制冷系统检查
9.2.2 制冷剂放泄
9.2.3 影响制冷系统性能的因素
9.2.4 系统抽真空
9.2.5 制冷剂充注
9.3 制冷系统各部件检修技术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机械时代的脉搏:内燃机原理与结构深度解析 本书并非聚焦于汽车的舒适性系统,而是深入剖析驱动现代机械文明核心的动力源泉——内燃机。 本书以严谨的工程学视角,系统梳理了奥托循环、狄塞尔循环等基本热力学循环在实际发动机中的应用与优化。我们从最基础的燃烧学原理出发,探讨汽油、柴油乃至新型替代燃料(如天然气、生物燃料)在气缸内的复杂化学反应过程、火焰传播特性及其对发动机性能的决定性影响。读者将清晰理解压缩比、点火提前角、混合气空燃比这些关键参数如何相互制约,共同决定发动机的效率与排放。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与循环动力学 本部分详述了内燃机的工作原理,涵盖了四冲程与二冲程发动机的结构特点和工作流程。我们详细分析了往复式发动机的运动学与动力学问题,包括连杆机构的受力分析、活塞的往复运动曲线解析,以及如何通过配重和平衡轴设计来抑制二次振动,确保高转速下的平稳运行。重点讨论了进气和排气过程中的流动损失,特别是气门正时技术(如VVT系统)在优化发动机“呼吸”效率中的革命性作用。我们不仅描述了现象,更深入到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微观层面,解释气流如何通过进气道和排气歧管,以及涡轮增压和机械增压系统如何实现对进气压力的“强制充气”,从而大幅提升功率密度。 第二部分:核心部件的材料科学与制造工艺 发动机是极端工况下的精密机械集合体。本书对气缸体、缸盖、活塞、曲轴等关键受力部件的材料选择和制造工艺进行了深入剖析。例如,为何现代高性能发动机倾向于使用铝合金而非传统的铸铁制造缸体,这背后涉及的散热性、轻量化与刚度的权衡。书中详尽介绍了精密铸造、锻造、热处理等工艺对零部件疲劳强度和耐磨性的影响。特别关注了活塞环的设计——这一看似简单的部件,实则是控制机油消耗和压缩损失的生命线,解析了其三道环的密封原理及摩擦学特性。 第三部分:燃油喷射与燃烧控制系统 本书的重点之一在于现代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EFI)的演变与精细化控制。我们追踪了从化油器到机械式喷射,再到目前主流的高压共轨(Common Rail)和汽油直喷(GDI)技术的发展历程。详细阐述了高压泵、喷油嘴(喷射器)的结构、雾化原理及其对燃烧稳定性的决定性影响。在GDI部分,深入探讨了分层燃烧、均质压燃(HCCI)等前沿燃烧模式的实现条件和面临的挑战。电子控制单元(ECU)作为“大脑”,如何通过采集曲轴位置、进气压力、温度等上百个信号,实时调整点火时刻和喷油量,以达到最佳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控制。 第四部分:废气后处理与排放控制技术 随着全球环保法规日益严格,发动机的“尾巴”工程变得至关重要。本章节系统讲解了污染物(HC、CO、NOx)的生成机理及其控制策略。重点介绍了三元催化转化器(TWC)的工作原理,包括其贵金属催化剂的载体结构和反应温度窗口。对于柴油机,深入解析了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柴油氧化催化器(DOC)以及颗粒物捕集器(DPF)的再生过程。解释了尿素溶液(AdBlue)在SCR中如何高效还原氮氧化物,以及DPF如何通过高强度燃烧(后喷油)实现碳烟的氧化清除,确保排放达标。 第五部分:配气机构与可变气门技术 配气机构是决定发动机高转速性能的关键。本书细致分析了凸轮轴的轮廓设计如何影响气门的开启持续时间和升程。我们用大量篇幅解析了当前主流的可变气门正时(VVT)和可变气门升程(VVL)系统的结构和控制逻辑,例如本田的i-VTEC、宝马的VANOS等系统,它们如何通过调整进排气重叠角,在低速扭矩和高速功率之间实现动态平衡,彻底打破了传统发动机“低速无力、高速费油”的局限。 本书特色: 本书包含大量机械结构图、热力学P-V图、压力波形图和实际台架测试数据,旨在为机械工程、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及资深工程师提供一本兼具理论深度和工程实践价值的参考书。我们避免使用模糊的概念描述,而是专注于精确的数学模型和物理定律的工程应用,帮助读者真正掌握驱动现代交通工具的“心脏”的内在规律。 (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内容完全围绕内燃机原理、结构、控制和排放,未涉及空调系统的任何信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配图质量,尤其是早期历史部分的插图,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很多我们现在在网上搜都搜不到的、来自私人收藏的早期设备专利图和生产线照片,都被清晰地扫描并收录了进来,色彩还原度极高,细节纤毫毕现。例如,有一页专门展示了某家意大利车厂在五十年代对热交换器结构进行的微小优化,附带的俯视图和剖视图,清晰地标注了每一根导流片的角度变化,这对于任何一个对机械细节有癖好的读者来说,都是一场视觉盛宴。更难得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展示图片上,而是用非常精炼的文字,解释了这些微小结构变动背后所蕴含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和成本考量,使得每一张图都成为了一个知识点,而不是单纯的装饰。这本书的编辑团队在图文排版上做到了极高的水准,他们懂得如何让图片和文字相互支撑、相得益彰,而不是互相干扰。可以说,光是冲着这批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精美的版式设计,这本书就值回了票价,它是一份值得在书房里被长期珍藏的资料汇编。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我个人觉得有些过于跳跃,也许是作者想要追求那种非线性叙事的自由感,但对我这个习惯了传统时间线叙事的读者来说,初期阅读体验略有挑战。比如,前一章还在讲二战后美国西海岸的公路文化如何催生了对“舱内气候控制”的强烈需求,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社会学观察来佐证观点,笔调轻松活泼,让人仿佛置身于加州阳光之下。可紧接着下一章,画风骤变,突然深入到某个德国工程师在七十年代末期,关于压缩机效率的冗长技术备忘录的细致解读,里面充斥着大量的工程术语和流程图,虽然专业性毋庸置疑,但阅读的流畅性被打断了,我不得不停下来查阅好几个专业名词的含义。这种在宏大叙事和微观技术细节之间的大幅度切换,使得全书的阅读节奏像坐过山车一样,时而平稳巡航,时而陡然爬升。我猜想,作者可能更侧重于对某一特定技术突破点的深度挖掘,而非构建一个平滑的整体发展脉络。对于那些本身就是行业老兵,对特定时期的技术争论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或许是优点,能让他们迅速找到感兴趣的知识点;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想全面了解发展历程的普通爱好者来说,就需要反复阅读和梳理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张老式老爷车的黑白照片,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质感,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机械轰鸣的黄金年代。内页纸张的选取也很讲究,米白色的,摸上去有种温润的触感,印刷的字迹清晰锐利,没有任何廉价的油墨味,这对于一本历史题材的书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技术手册,毕竟标题听起来挺硬核的,但翻开目录才发现,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他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罗列发明的时间线,而是将每一个技术节点都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思潮之下进行剖析。比如,书中有一章详细描述了二十世纪初,欧洲贵族对“移动温室”的追求,以及这如何反过来推动了早期通风系统的初步构想,那种从奢华需求倒逼技术进步的过程,读起来比任何技术细节都来得引人入胜。作者的文笔,我必须承认,带着一种老派的优雅,长句铺陈间,信息量巨大却不显得拥挤,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但一旦沉浸进去,那种被知识的洪流裹挟的感觉,非常过瘾。这本书的排版也很有设计感,时不时穿插一些当时的设计手稿和专利图纸的复刻件,让理论变得具象化,这对于我们这些对设计美学有要求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加分项。总而言之,从拿起它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不是一本随便翻翻就能读完的书,它需要一种仪式感,值得被郑重对待。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用户体验”的早期定义进行了极富批判性的审视。它没有将技术进步简单地视为理所当然的向前发展,而是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在追求绝对舒适性的过程中,我们是否牺牲了人与“机械”本身之间本应有的连接感?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在某个阶段,厂商们为了追求静音和自动化,几乎是把所有可调节的旋钮和刻度盘都藏了起来,用复杂的电子菜单取而代之。他引用了一位设计大师的原话:“当用户需要三步才能完成一个简单的温度调节时,技术就变成了障碍,而不是服务。”这种观点在当今的智能设备时代听起来尤为振聋发聩。书中还收录了一些那个时代的概念车内部设计图,那些机械感十足的拨杆、精密的温度计式仪表盘,散发着一种“可被理解”的美感,让人怀念那种清晰的物理反馈。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此,它提醒我们,技术革新固然重要,但设计者必须时刻警惕,不要让“进步”成为一种傲慢,而应回归到服务于人的根本目的。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车内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按钮,思考它们背后的设计哲学。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我本来是抱着找点冷知识的心态随便翻翻的,结果差点把手头的其他工作都放下了。它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隐形技术”的探讨。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那些舒适性配置,在作者的笔下,成了一场场漫长而充满妥协的拉锯战。尤其是在关于材料学和热力学平衡的那几章,作者没有回避那些晦涩难懂的物理公式,但他处理的方式非常巧妙——他把公式变成了故事的转折点。比如,提到氟利昂替代品的研究历史时,那种全球科研人员在特定时间窗口内,为解决一个共同的、但又极具国家利益的难题而进行的无声竞争,被描绘得如同谍战片一般紧张刺激。书中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汽车制造商们在性能提升和成本控制之间的博弈,分析得鞭辟入里。他们为了实现一个微小的能效提升,不得不进行上千次的风洞实验和材料配比调整,那种对完美近乎偏执的追求,是现在“快速迭代”的工业逻辑里很难看到的精神。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现在享受的便利,背后凝结了多少代工程师的智慧和汗水,这不仅仅是一部技术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与自然环境进行“友好协商”的哲学论著。读完后,我对“设计”这个词的理解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评分

有了纸质书,省得一天到晚的看电子书,恼火。

评分

本书作为汽车设计人员的工具用书很实用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打折后半价购买的

评分

这是本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

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专业人士有一定的帮助,适合深入了解空调系统的人

评分

书好速度也行,不错不错

评分

感觉这本书内容还算全,还可以。

评分

书不错,比较容易理解,适合初学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