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汽车强国路》集中展现了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教授在主持凤凰汽车《赵福全研究院》高端访谈栏目时,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骏、中国汽车报原社长李庆文、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万里、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机械装备处处长吴卫、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处处长李昆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赵英,以及在“重塑汽车产业”巅峰对话活动中的访谈内容。书中还就汽车产业的国家战略、产业政策、市场前景、技术路线、融合发展等内容进行了深度剖析。
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前全国政协常委陈清泰、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奇瑞汽车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跃、凤凰卫视COO兼凤凰网CEO刘爽联合推荐阅读。
《探索汽车强国路》是赵福全研究院·汽车强国系列第二辑,书中集中展现了知名汽车专家赵福全教授在主持凤凰汽车《赵福全研究院》高端访谈栏目时,与中国王程院院士李骏、《中国汽车报》社长李庆文、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机械装备处处长吴卫、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万里、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处处长李昆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任赵英,以及在“重塑汽车产业”巅峰对话活动中的访谈内容。书中还就汽车产业的圜政策、市场前景、技术路线、融合发展等内容进行了深度剖析。
《探索汽车强国路》适合汽车行业、企业管理人员、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赵福全: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FISITA)主席(2018-2020)
苏瑞琦:凤凰汽车媒体中心副主编
刘宗巍: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技术管理分会秘书长
序一有一种对话:酒逢知己,不吐不快 付于武
序二媒体定位与内容价值刘 爽
前言
第一部分高端访谈
Ol 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骏
——无法忽视的低碳危机/002
02对话《中国汽车报》社长李庆文
一“老社长”的回眸与畅想/019
03对话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
徐长明——数字背后的精神刷新/037
04对话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机械
装备处处长吴卫
一“把门人”的思考与责任/056
05对话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工业
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原副巡视员李万
里——“热现象”与“冷思考”/(J74
06对话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处处长
李昆生一环保卫士的呐喊迷茫/092
07对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任
赵英一盛世危局下的产业抓手/109
08重塑汽车产业巅峰对话
——重构中的产业发展机遇/123
第二部分论道车界
附录嘉宾简介
后记和流入海,汪洋已现/252
有一种对话:酒逢知己,不吐不快
付于武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
作为凤凰汽车《赵福全研究院》被采访的嘉宾之一,同时也作为一位汽车行业的老兵,我在过去50年中一直参与汽车产业的发展,也见证了最近20年中国汽车工业的腾飞。今天我有很多感触想和大家分享。
实际上,中国汽车产业从来没有面临像今天这样的历史机遇。同时,也从来没有面临像今天这样的严峻挑战。机遇来自于我们连续七年坐拥汽车产销规模世界第一; 机遇来自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正在进行时,而汽车已明确作为重点领域之一进入“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机遇更来自于当前席卷全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整个世界汽车产业都在重塑中。作为后来者,中国确实迎来了千载难逢的赶超机会。
但是与此同时,挑战也是空前的。能源、环境、拥堵、安全等四大制约因素日益凸显,对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现实挑战,尤其对于“跑步”进入汽车社会的中国,更是如此。特别是,尽管中国汽车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上依然大而不强,集中体现在本土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弱势地位。
必须清楚:汽车对于中国,意味着国民经济的支柱与先导、制造强国的载体与抓手,汽车强,则制造业必强;意味着13亿人民的便利出行和社会资源的顺畅流通,是不可或缺的交通手段,也是新一轮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支点;意味着民生福祉的提升和稳定内需的基石,享受汽车生活是众多百姓心中的“中国梦”。因此,中国汽车人责无旁贷,必须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突破制约因素,做强本土企业,让汽车产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汽车行业内外的众多同仁都在思考应该如何加快建成汽车强国和健康汽车社会。总结历史,理清现状,展望未来,寻求突破,可谓正当其时,而且异常紧迫。
然而大家知道,汽车产业实在太过复杂,牵涉广泛,所以各方的观点往往莫衷一是,甚至大相径庭。整个行业可以说不乏各种交流与讨论,各类论坛、研讨会比比皆是,但是我觉得可能最需要的是,真正由专家提问、专家解答,在深层次碰撞思想、凝聚共识的一个平台,真正轻松自由、充分交流、畅所欲言,类似老友聚会的一种形式。
而凤凰汽车《赵福全研究院》就找到了这种形式,搭建起了这个平台,应该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独创,体现出了凤凰汽车追求高端的自我定位、前瞻思维的战略眼光。而我也有幸受邀参与其中,在交谈中,确实有深刻的问题和专业的互动,让我把自己心中所想有条理地和盘托出,也让我真正感受到了酒逢知己、不吐不快的畅快。我觉得这种机会太难得了,这个平台太重要了!
《赵福全研究院》栏目上线后,我得到了很多领导、专家从不同层面的反馈。与我的感受一样,大家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更有很多人建议将这些讨论进一步系统整理成册,发挥指导行业发展的更大作用。令人欣喜的是,凤凰汽车顺应了大家的需求,在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开创了网络媒体反向借助书面媒体进行持久传播和记载历史的新纪元。经过作者认真的书面再整理和系统总结,推出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这本《洞见汽车强国梦》,确实难能可贵。
在此,利用这个机会我想对凤凰汽车策划和发起这件事情的所有领导、同事表示由衷的感谢和赞赏。感谢凤凰汽车《赵福全研究院》项目组的全体同志认真策划选题,积极邀约嘉宾,把各项工作进行得井井有条。欣赏具体操盘此事的苏瑞琦同志,工作细致入微、一丝不苟,让这个构思逐渐细化和完善起来。同时也为受邀担任主持嘉宾的福全院长点赞!福全是我的老朋友了,也是各位受访嘉宾的老朋友。他是有着特殊代表性的行业翘楚,无论海外还是国内,技术还是管理,产业还是学术,都有独特的经历和深厚的积淀,也是大家公认的汽车界金牌主持人。有他的担纲掌舵和亲力亲为,这一场场极具价值的巅峰对话才得以如此精彩纷呈、振聋发聩。还有福全长期栽培的小刘(刘宗巍)博士,他的专业整理和文字功底,让如此饕餮盛宴清晰顺畅地跃然纸上。
也对所有参与访谈的嘉宾、发行本书的机械工业出版社,以及关注支持凤凰汽车《赵福全研究院》栏目和《洞见汽车强国梦》书籍的全体同仁们表示感谢。大家辛苦了。
我相信,这本集聚十位汽车业界专家心声的汽车强国建言书,将为国家建言献策、给企业指点迷津,其战略价值将历久弥新、不断彰显。我也希望凤凰汽车的全体同仁以及福全院长能够百丈竿头更进一步,把《赵福全研究院》这个高端对话栏目持续办下去,并不断总结成书。它不仅应该成为汽车行业深刻思想碰撞的平台、系统战略指导的源泉,也应该成为中国汽车发展史的宝贵记录,记载中国汽车强国的艰辛历程和中国汽车人的拼搏与探索!
谢谢大家。
(本文系付于武先生在2016年2月24日《洞见汽车强国梦》新书发布仪式上的致辞)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沉浸在这本关于现代社会变革的书里,它的叙事手法实在高明。作者没有采取那种平铺直叙的编年史写法,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小人物大时代”的叙事策略。书中对几个关键历史节点上,普通工程师、设计师乃至一线工人的侧写,栩栩如生,充满了人性光辉。例如,书中对某一关键技术攻关团队内部的矛盾、压力与最终突破的描写,细致入微到能让人感受到那种焦灼的氛围,以及最终成功时那种如释重负的狂喜。这种微观视角的切入,极大地避免了宏大叙事可能带来的疏离感,让冰冷的技术进步拥有了温度和情感的重量。读者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旁观者,而是成了那些奋斗者身边的见证者和同呼吸的伙伴。这种叙事张力,使得即便是不太熟悉相关历史背景的读者,也能迅速被情节吸引,并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那些深层结构调整的艰辛与不易。可以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力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叙事艺术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对未来的期许。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作者在选题和呈现方式上的用心。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出色,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排版上下的功夫,大量精选的黑白历史照片与现代彩色插图穿插得恰到好处,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文字内容的有力佐证。比如,书中对早期汽车制造工艺的描绘,如果单靠文字来想象,总有些抽象,但当一张清晰的、甚至带着磨损痕迹的旧工厂照片摆在面前时,那种工业时代的脉搏仿佛都能透过纸面传递过来。这种视觉上的丰富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技术迭代和政策变迁,变得生动起来,仿佛读者正亲身参与了一场跨越世纪的工业画卷的展开。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出出版方和作者对“产品”本身质量的极致追求,让人在还没深入内容时,就已经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读完合上书本,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思维上的“激活”和“重塑”。这本书最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未来趋势的预判和反思,它把历史的经验和当下的挑战并置,强迫读者去思考“下一个十年”的变局。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更深刻的问题。比如,在高速发展的技术迭代面前,如何平衡创新速度与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书中对这种“创新悖论”的探讨,尤其引人深思。我甚至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拿起手机去查阅作者提到的某些新兴概念的最新动态,试图将书中的理论框架与现实世界的实时变化进行对接和印证。这种“引导式思考”的效果是极佳的,它让阅读不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变成了一个持续的、向外辐射的探索过程。这本书成功地将历史的沉思转化为对未来行动的深刻洞察,格局非常开阔。
评分整本书读下来,我感受到的最强烈情绪是一种对“工匠精神”的重新致敬。它细致描绘了在一个高度工业化、追求效率的时代背景下,那些默默坚守在岗位上,对产品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者们。书中对设计理念的变迁、对材料科学的探索,所用的笔墨虽不宏大,却极为精准和充满敬意。它让我们明白,所谓的“强大”绝非一蹴而就的政策红利,而是无数次失败、无数次打磨、无数次对标准的不妥协积累的结果。这种对过程的尊重,对精益求精的推崇,仿佛一股清流,涤荡了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浮躁与急功近利。这本书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姿态,记录和赞美了那种将“做好一件产品”视为最高使命的职业道德,这种精神力量,比任何数据和图表都更具有感召力,也更值得每一位身处任何行业的人去深思和学习。
评分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到令人称奇,它真正做到了对某一复杂现象进行“多维解构”。它没有满足于表面的成功学叙事,而是深入到技术专利壁垒、全球供应链重组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等多个相互关联的维度进行剖析。每一次论述的展开,都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毫不含糊。我特别欣赏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和跨国企业内部资料,这使得书中的每一个观点都有坚实的“证据链”支撑,而不是空泛的口号。特别是关于产业链转移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那几个章节,作者清晰地梳理了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采取的策略差异,并对比了这些策略带来的长期影响。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通俗读物,更具备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研究现代工业体系运作规律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它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我阅读同类书籍时的心理预期。
评分有道理,值得看,拓宽视野
评分很好的科普书
评分好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好好
评分有点意思还不错的,特别好
评分物流很快,质量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很好的书籍,很喜欢。
评分这本书不错,既有行业的基本情况介绍,又有业内公司的最新进展
评分真的超快啊,隔天就到了呢,是正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