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包郵】視界無界:寫給UI設計師的設計書+術與道:移動應用UI設計必修課 第2版 2本

【正版包郵】視界無界:寫給UI設計師的設計書+術與道:移動應用UI設計必修課 第2版 2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UI設計
  • 移動應用
  • 用戶體驗
  • 設計書
  • 設計技巧
  • 交互設計
  • 視覺設計
  • 界麵設計
  • 專業書籍
  • 第二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藍墨水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450968
商品編碼:10375168074
齣版時間:2016-06-01

具體描述

bm008567

視界無界:寫給UI設計師的設計書+術與道:移動應用UI設計必修課 第2版 2本

9787121288258定價:69.8元 9787115450968定價:69元

術與道:移動應用UI設計必修課

  • 術之篇 
    01基礎知識 
    1.1 什麼是UI設計 20 
    1.1.1 UI的相關概念 20 
    1.1.2 UI的學習方法 22 
    1.2 什麼是App 25 
    1.2.1 App的概念 25 
    1.2.2 App的開發流程 25 
    1.3 智能手機的屏幕 26 
    1.3.1 英寸(Inch) 27 
    1.3.2 像素(Pixel) 27 
    1.3.3 分辨率(Resolution) 28 
    1.4 網點密度與像素密度 28 
    1.4.1 網點密度(DPI) 28 
    1.4.2 像素密度(PPI) 29 
    1.4.3 DPI與PPI 29 
    1.4.4 邏輯分辨率與像素倍率 30 
    1.4.5 視網膜屏幕 30 
    1.5 常見手機屏幕規格 31 
    1.5.1 熱門手機規格 31 
    1.5.2 熱門手機分辨率 33 
    1.6 iPhone 6 Plus的屏幕 34 
    1.7 智能手機的傳感器 37 
    1.7.1 攝像頭 37 
    1.7.2 麥剋風 38 
    1.7.3 GPS 38 
    1.7.4 電子羅盤 39 
    1.7.5 重力感應器 39 
    1.7.6 加速度傳感器 40 
    1.7.7 光綫傳感器 41 
    1.7.8 距離傳感器 41 
    1.7.9 氣壓傳感器 42 
    1.7.10 三軸陀螺儀 43 
    02設計風格 
    2.1 風格 46 
    2.1.1 什麼是設計風格 46 
    2.1.2 如何確立設計風格 47 
    2.2 顔色 50 
    2. 2. 1 認識色彩 50 
    2. 2. 2 RGB與HSB 50 
    2. 2. 3 顔色搭配基礎 52 
    2.3 如何選擇顔色 53 
    2. 3. 1 常見App的顔色 53 
    2. 3. 2 顔色的性格 55 
    2.4 字體 61 
    2. 4. 1 襯綫體和無襯綫體 61 
    2. 4. 2 係統內置字體 62 
    2. 4. 3 什麼時候選擇內嵌字體 62 
    2. 4. 4 如何使用內嵌字體 63 
    03圖標與圖片 
    3.1 App圖標特點 66 
    3. 1. 1 獨特的圖形 66 
    3. 1. 2 錶意準確 67 
    3. 1. 3 謹慎用色 67 
    3. 1. 4 避免使用大量文字 68 
    3. 1. 5 避免使用照片 68 
    3. 1. 6 適應不同場景 69 
    3.2 App圖標設計流程 69 
    3. 2. 1 第一步:尋找隱喻 69 
    3. 2. 2 第二步:抽象圖形 70 
    3. 2. 3 第三步:競品分析 71 
    3. 2. 4 第四步:確定風格 71 
    3. 2. 5 第五步:調整細節 72 
    3. 2. 6 第六步:場景測試 73 
    3.3 App圖標設計方法 74 
    3. 3. 1 正負形組閤 74 
    3. 3. 2 摺疊圖形 75 
    3. 3. 3 局部提取 75 
    3. 3. 4 綫性圖標 75 
    3. 3. 5 透明漸變 76 
    3. 3. 6 色塊拼接 76 
    3. 3. 7 圖形復用 76 
    3. 3. 8 背景組閤 77 
    3.4 iOS圖標規範 77 
    3. 4. 1 iOS圖標適配 77 
    3. 4. 2 iOS圖標標準 78 
    3.5 Android圖標規範 79 
    3. 5. 1 Android圖標適配 79 
    3. 5. 2 圖標的視覺統一 80 
    3. 5. 3 Android圖標標準 81 
    3.6 設計綫性圖標 83 
    3. 6. 1 綫性圖標的風格 83 
    3. 6. 2 綫性圖標的繪製方法 84 
    3.7 像素對齊 87 
    3. 7. 1 像素為什麼要對齊 87 
    3. 7. 2 像素如何對齊 88 
    3. 7. 3 像素縮放的對齊 89 
    3. 7. 4 像素對齊的微調 89 
    3.8 圖片的使用 89 
    3. 8. 1 矢量圖與位圖 89 
    3. 8. 2 圖片的格式 90 
    3. 8. 3 圖片的使用 91 
    3. 8. 4 圖片的存儲 92 
    3. 8. 5 圖片的比例 92 
    04係統界麵 
    4.1 欄 94 
    4. 1. 1 狀態欄 94 
    4. 1. 2 導航欄 94 
    4. 1. 3 標簽欄 95 
    4. 1. 4 工具欄 96 
    4.2 內容視圖 97 
    4. 2. 1 錶格視圖 97 
    4. 2. 2 文本視圖 99 
    4. 2. 3 Web視圖 99 
    4.3 臨時視圖 100 
    4. 3. 1 對話框 100 
    4. 3. 2 操作列錶 100 
    05Android係統界麵 
    5.1 導航機製 102 
    5. 1. 1 硬件特性 102 
    5. 1. 2 iOS導航機製 102 
    5. 1. 3 Android導航機製 103 
    5.2 界麵布局 105 
    5. 2. 1 結構差異 105 
    5. 2. 2 操作欄 106 
    5. 2. 3 多任務 107 
    5.3 消息推送 108 
    5. 3. 1 推送方式 108 
    5. 3. 2 通知方式 109 
    5.4 操作方式 110 
    5. 4. 1 編輯 110 
    5. 4. 2 選擇 111 
    5. 4. 3 復製粘貼 112 
    5. 4. 4 刪除 113 
    5.5 Android係統的插件 114 
    5. 5. 1 桌麵插件 114 
    5. 5. 2 設計趨勢 114 

    道之篇 

    06建立規範 
    6.1 組建規範 116 
    6. 1. 1 設計規範的目的 116 
    6. 1. 2 規範的組成 116 
    6.2 顔色規範 119 
    6. 2. 1 為什麼選擇HSB 119 
    6. 2. 2 創建調色闆 120 
    6. 2. 3 調色闆應用 121 
    6.3 文字規範 123 
    6. 3. 1 iOS係統 123 
    6. 3. 2 Android係統 123 
    6. 3. 3 係統字號 123 
    6.4 布局 125 
    6. 4. 1 框架 125 
    6. 4. 2 頂部導航欄 126 
    6. 4. 3 頂部標簽欄 126 
    6. 4. 4 底部標簽欄 127 
    6.5 圖片規範 127 
    6. 5. 1 用戶頭像 127 
    6. 5. 2 商品圖片 129 
    6. 5. 3 無數據圖片 129 
    07設計組件 
    7.1 控製元素 132 
    7. 1. 1 活動指示器 132 
    7. 1. 2 進度指示器 132 
    7. 1. 3 頁碼控製器 134 
    7. 1. 4 刷新控件 134 
    7. 1. 5 滑動器 137 
    7. 1. 6 開關 137 
    7. 1. 7 步進器 137 
    7.2 篩選器 138 
    7. 2. 1 選擇器 138 
    7. 2. 2 日期時間選擇器 138 
    7. 2. 3 分段控件 139 
    7. 2. 4 選項卡 139 
    7. 2. 5 排序 140 
    7. 2. 6 地區選擇 140 
    7.3 錶單控件 141 
    7. 3. 1 單選框 141 
    7. 3. 2 復選框 142 
    7. 3. 3 文本框 142 
    7. 3. 4 下拉框 143 
    7. 3. 5 錶格 144 
    7.4 按鈕規範 144 
    7. 4. 1 背景+文字 144 
    7. 4. 2 背景+圖標 145 
    7. 4. 3 圖標+文字 146 
    7. 4. 4 文字 146 
    7.5 其他組件 147 
    7. 5. 1 加載更多 147 
    7. 5. 2 非模態浮層 147 
    7. 5. 3 模態浮層 148 
    08導航設計 
    8.1 扁平導航 150 
    8. 1. 1 標簽導航 150 
    8. 1. 2 舵式導航 151 
    8. 1. 3 宮格式導航 152 
    8.2 內容主導式導航 153 
    8. 2. 1 陳列式導航 153 
    8. 2. 2 鏇轉木馬式導航 154 
    8.3 列錶式導航 155 
    8. 3. 1 列錶式 155 
    8. 3. 2 抽屜式 156 
    8.4 其他導航 157 
    8. 4. 1 點聚式導航 157 
    8. 4. 2 瀑布式導航 158 
    09界麵設計 
    9.1 首頁 160 
    9. 1. 1 搜索欄 160 
    9. 1. 2 標簽欄 161 
    9. 1. 3 卡片式設計 161 
    9. 1. 4 樓層設計 162 
    9.2 列錶頁 163 
    9. 2. 1 消息列錶 163 
    9. 2. 2 橫嚮卡片 163 
    9. 2. 3 瀑布流 164 
    9.3 詳情頁 165 
    9. 3. 1 全局按鈕 165 
    9. 3. 2 快速通道 166 
    9.4 個人中心 167 
    9. 4. 1 頭像區域 167 
    9. 4. 2 個人信息 168 
    9. 4. 3 功能模塊 169 
    9.5 啓動頁 170 
    9. 5. 1 品牌宣傳類 170 
    9. 5. 2 首頁樣式類 171 
    9. 5. 3 情感故事類 172 
    9. 5. 4 節日氛圍類 173 
    9.6 引導頁 173 
    9. 6. 1 功能介紹類 173 
    9. 6. 2 使用說明類 176 
    9. 6. 3 情感故事類 177 
    10設計適配 
    10.1 iOS係統適配 180 
    10. 1. 1 設計基準 180 
    10. 1. 2 設計適配 181 
    10. 1. 3 適配規則 182 
    10.2 Android係統適配 183 
    10. 2. 1 密度獨立像素 183 
    10. 2. 2 設計基準 184 
    10. 2. 3 適配方法 185 
    10.3 iOS係統適配Android係統 185 
    10. 3. 1 設計目的 185 
    10. 3. 2 換算關係 185 
    10. 3. 3 適配方法 186 
    10.4 標注設計 186 
    10. 4. 1 標注基準 187 
    10. 4. 2 標注方法 187 
    10.5 點九圖 189 
    10. 5. 1 什麼是點九圖 189 
    10. 5. 2 如何製作點九圖 191 
    10.6 切圖 191 
    10. 6. 1 界麵切圖 191 
    10. 6. 2 圖標切圖 192 
    10. 6. 3 命名規則 192 
    11手勢應用 
    11.1 為什麼使用手勢 194 
    11.2 常用手勢操作 195 
    11. 2. 1 單擊 195 
    11. 2. 2 雙擊 195 
    11. 2. 3 上下滑動 196 
    11. 2. 4 左右滑動 196 
    11. 2. 5 拖曳 197 
    11. 2. 6 張開 閉閤 197 
    11. 2. 7 長按 198 


  • 視界·無界:寫給UI設計師的設計書


    9787121288258定價:69.8元01

    你好,UI

    Hello,UI

    002     什麼是UI

    004     什麼是UE/UX

    006     移動UI設計的崛起

    008     UI設計的價值

    012     UI設計的基本原則

    015     UI不是LOGO

    017     UI不是畫畫

    020     UI不是網頁

    02

    設計師不是的美工

    The designer is not a panacea

    024     各種各樣的設計師

    024     平麵設計師

    026     網頁設計師

    027     交互設計師

    029     用戶體驗設計師

    030     GUI設計師

    032     美工

    034     UI設計師

    零基礎的設計之路

    The road of zero based design

    040     步:把職業當成興趣愛好

    044     第二步:繪畫知識很重要

    050     第三步:掌握軟件是實現創意的基石

    065     第四步:“抄襲”彆人自己

    076     第五步:思考分析突破瓶頸期

    080     第六步:享受生活是靈感的源泉

    084     第七步:重新審視自己的作品

    085     第八步:把興趣愛好當成職業


書籍簡介:探索信息時代的視覺敘事與人機交互 一、 跨越媒介的視覺語言構建:從平麵到數字的思維躍遷 本書旨在為尋求突破傳統設計範疇的創意人士,提供一套係統化的視覺思維框架。我們聚焦於信息爆炸時代,如何通過精妙的視覺組織和布局,實現高效、準確、且富含情感的溝通。這不是一本關於特定軟件工具的教程,而是一本深入探討設計本質與底層邏輯的理論基石。 核心內容涵蓋: 1. 視覺傳達的底層邏輯與感知心理學基礎: 深入剖析格式塔原理、色彩心理學以及人類視覺係統的局限與偏好。理解信息是如何被大腦接收、處理和記憶的,從而指導我們進行更具影響力的設計決策。討論視覺層級(Hierarchy)的構建藝術,如何運用對比、重復、鄰近和對齊四大原則,引導用戶的注意力流嚮,確保關鍵信息一覽無餘。 2. 構圖的動態美學與空間敘事: 探討從古典藝術到現代極簡主義中的構圖法則,如黃金比例、三分法在數字界麵中的靈活應用。我們詳細解析“負空間”(Negative Space)的戰略價值,如何通過留白來呼吸,增強主體元素的錶現力,避免視覺擁堵。內容包括如何利用引導綫、動勢綫,在二維平麵上創造齣三維的深度感和空間流動性。 3. 字體排印學的深度解析與情感投射: 字體不僅僅是信息載體,更是情感的載體。本書係統梳理瞭襯綫體、無襯綫體、手寫體等各類字體的曆史淵源、結構特徵及其在不同語境下的適用性。重點講解字族選擇、字重(Weight)的平衡、行高(Leading)與字距(Kerning/Tracking)的微調藝術,如何通過細微的排印調整,實現專業、清晰或親密的品牌語調。 4. 材料感與紋理的虛擬重構: 在屏幕媒介日益扁平化的趨勢下,如何巧妙地引入“擬物化”的視覺暗示,為用戶提供熟悉的觸感預期?本書探討瞭光影、陰影、高光在現代設計中的迴歸與演變。分析材質(如玻璃、金屬、紙張)的視覺屬性,以及如何通過材質的模擬,增強界麵的真實感和操作的可靠性。 二、 交互體驗的哲學思辨與流程優化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視角從“看”轉嚮“用”,探討設計如何服務於高效能的交互目標。我們不再局限於美觀,而是將焦點投射到用戶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體驗流程。 核心議題包括: 1. 任務流的解構與簡化: 介紹如何運用認知負荷理論(Cognitive Load Theory),係統地拆解用戶完成一項核心任務所需的步驟。通過流程圖、狀態模型和決策樹分析,識彆並消除不必要的摩擦點。探討“漸進式展示”(Progressive Disclosure)策略,確保用戶在閤適的時間接收到閤適的信息量。 2. 信息架構(IA)的科學與藝術: 信息架構是數字産品的骨架。本書詳述瞭卡片分類(Card Sorting)、樹狀測試(Tree Testing)等用戶研究方法在IA構建中的應用。討論扁平架構與深層架構的優劣勢,以及如何設計清晰的導航係統(Navigation System),使用戶始終清楚“我在哪裏”、“我去過哪裏”和“我能去哪裏”。 3. 狀態反饋的有效設計: 交互設計中,反饋機製是建立信任的關鍵。本書深入研究瞭不同類型的反饋——即時反饋(Instant Feedback)、延遲反饋(Delayed Feedback)和係統狀態反饋(System Status)。如何設計引人入勝的加載動畫、明確的操作確認提示,以及優雅的錯誤處理界麵,將挫敗感轉化為理解和耐心。 4. 無障礙設計(Accessibility)的倫理與實踐: 優秀的設計必須是包容性的。詳細介紹WCAG標準的基本要求,重點探討色彩對比度、鍵盤可訪問性、屏幕閱讀器兼容性等實際操作層麵的設計考量。強調無障礙設計並非額外負擔,而是提升整體可用性的必然路徑。 三、 跨平颱思維與設計係統的構建 在碎片化設備和快速迭代的市場環境下,一緻性是品牌價值的體現。本書提供瞭一套構建和維護跨平颱設計語言的實戰方法論。 重點內容聚焦於: 1. 響應式與自適應設計的原理: 深入講解網格係統(Grid System)在不同斷點(Breakpoints)下的彈性處理,而非簡單的縮放。探討如何基於內容而非設備尺寸來定義布局策略。 2. 設計係統的組件化思維: 如何將設計元素(如按鈕、輸入框、卡片)轉化為可復用的組件庫(Component Library)。討論原子設計(Atomic Design)的哲學,從原子到分子、組織、模闆和頁麵的遞進關係,確保設計團隊乃至開發團隊之間的語言統一。 3. 設計的迭代與維護哲學: 設計並非一次性交付,而是持續進化的過程。探討版本控製在設計工作流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設計評審機製,確保新功能在融入現有係統時,能保持視覺和交互上的連貫性。 總結: 本書獻給所有緻力於創造有意義、易用且美觀數字體驗的設計師、産品經理和開發者。它要求讀者跳齣具體工具的限製,迴歸到人——信息接收者——的本質需求上進行深度思考,從而鍛造齣既遵循嚴謹邏輯又充滿創造力的設計作品。通過對視覺科學、交互哲學和係統化構建的全麵梳理,讀者將獲得駕馭復雜信息環境、構建卓越用戶體驗的全局視野與堅實基礎。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得說,這套書的價值遠超齣瞭我對一般設計書籍的預期。我之前買過不少聲稱是“乾貨滿滿”的書,結果要麼是過度聚焦於某個軟件的快捷鍵教學,要麼就是停留在“多看看優秀作品”這種空泛的建議上。但這兩本組閤起來,簡直是構建瞭一個完整的“設計師知識體係”。《術與道》那邊,聚焦於移動端設計中那些看似細微卻能決定成敗的“道”——比如交互的流暢性、設計的哲學層麵,讓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我要這麼做”而不是“我該怎麼做”。而另一本,則更像是一個精美的“工具箱”,提供瞭大量可供參考和學習的“術”——具體的布局模式、色彩搭配的心理學依據等等。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講解新技術趨勢時的那種審慎態度,他們沒有盲目追捧最新的潮流,而是始終強調設計迴歸用戶本身。對於我這種需要經常與産品經理和開發工程師溝通的設計師來說,這本書提供的這套溝通語言和邏輯框架,極大地提高瞭我的跨部門協作效率。感覺自己像是在跟一個經驗豐富且極其耐心的導師並肩作戰,每次閱讀都有新的啓發。

評分

這套書最讓我感到“受用”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拓寬瞭我的設計“邊界感”。我過去總是習慣性地將自己的設計局限在“完成任務”這個層麵上,很少去深挖設計背後的商業目標和用戶長期留存的邏輯。讀完後,我開始以一種更宏觀的視角看待設計工作。書中關於設計係統和可擴展性維護的討論,對我目前負責的一個迭代項目幫助極大。我們團隊之前在做組件復用時非常混亂,讀完這部分內容後,我們有瞭一個共同的參考標準,大大減少瞭重復勞動和設計衝突。它不再僅僅教你如何畫齣漂亮的界麵,而是教你如何構建一個能夠持續産齣高質量界麵的“生態係統”。說實話,在讀到關於“設計中的倫理考量”那一節時,我更是深有感觸。作為設計師,我們手中握有的影響力是巨大的,這本書提醒我要時刻保持清醒和責任感,不僅僅要關注用戶“想要什麼”,更要關注設計是否真正“有利於用戶”。這種深層次的反思,是市麵上很多工具書無法給予的寶貴財富。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們這種剛入行不久,對設計理論和實操都感到迷茫的設計師量身定製的!我之前總覺得自己的作品在“美感”上總差瞭那麼一點火候,直到我翻開這套書。它不像很多理論書籍那樣乾巴巴地堆砌名詞,而是非常係統地將設計思維和具體的操作步驟串聯起來。特彆是關於用戶體驗的那部分,講得非常透徹,讓我明白瞭“好看”和“好用”之間那個微妙的平衡點在哪裏。我記得有一章節專門講瞭如何進行信息層級的梳理,當時我就在為一個復雜的後颱管理界麵犯愁,書裏的方法論一齣來,我立刻就找到瞭突破口,那種茅塞頓開的感覺,簡直太棒瞭!而且,書中配的案例分析都非常貼近實際工作中的痛點,不是那種虛無縹緲的“大師作品”,而是能切實指導我們如何解決手頭問題的“實戰手冊”。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設計感”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維度,不再是憑感覺亂試,而是有瞭一套可以遵循的底層邏輯去支撐我的每一個設計決策。對於想在UI設計領域紮穩腳跟的新手來說,這絕對是能讓你少走彎路、快速成長的神助攻。

評分

坦白講,我是一個非常注重排版和視覺舒適度的讀者,如果一本書的版式設計讓人看瞭眼睛纍,內容再好我可能都堅持不下去。但這套書在這方麵的錶現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整體的閱讀體驗非常流暢,字體選擇和行間距的控製都拿捏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更不用說書中大量的插圖和對比圖示瞭,它們並不是簡單地美化頁麵,而是作為解釋復雜概念的有效工具。比如,書中對“負空間”的講解,通過幾個清晰的黑白對比圖,一下子就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瞭。對於我這種視覺驅動型的學習者來說,這種“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簡直是救星。我甚至會時不時地翻到某個對比章節,對照我正在進行的項目進行自我檢查,看看自己的設計在細節處理上是否存在疏漏。這套書讓我深刻體會到,一個優秀的設計作品,從外在的呈現到內在的邏輯,都必須做到精益求精,而這本書本身就是這個理念的最佳實踐者。

評分

對於已經有幾年經驗的設計師來說,我們麵臨的挑戰往往不是“學不會新的技能”,而是如何“優化已有的思維模式”。這套書恰恰在“破舊立新”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浪費篇幅去重復那些已經被大傢熟知的設計原則,而是直插那些在實際項目中經常被忽視的“灰色地帶”。比如,關於如何處理邊緣情況下的用戶反饋,以及如何設計齣既能滿足産品指標又不會讓用戶感到被“操控”的CTA(行為召喚)按鈕,這些都是我在工作中頭疼已久的問題。作者似乎非常懂得資深設計師的睏惑點,他們提供的解決方案既有紮實的理論支撐,又有實際可操作的測試方法論。我把書中關於A/B測試設計的部分內容摘錄齣來,和我的測試團隊進行瞭一次小型的內部研討會,效果立竿見影。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幫你把“經驗”升級為“方法論”,讓你的設計決策更加理性、更具可復現性。它不是簡單地教你如何“追趕”潮流,而是教你如何“引領”設計思考的方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