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地图集 (第2版)少数民族语言卷

中国语言地图集 (第2版)少数民族语言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等编 著
图书标签:
  • 语言学
  • 少数民族语言
  • 中国语言
  • 地图集
  • 语言地理学
  • 方言学
  • 第二版
  • 中国
  • 民族语言
  • 语言资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教育考试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70539
商品编码:10376773361
出版时间:2012-12-01

具体描述

作  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等 编 著作 定  价:1,490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01日 页  数:256 装  帧:精装 ISBN:9787100070539 集中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丰富多彩的语言画卷.《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是中国几代语言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全面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语言状况,是21世纪初中国语言学界*新、*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
2.凝聚了50余位专家心血的科研精品;
浓缩了100多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
展现了全中国丰富多彩的语言画卷。
前言
地图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图例
A 总图
A1 *国语言分布
A2 *国汉语方言
A3 *国少数民族
A4 *国少数民族语言
A5 广西壮族自治区语言分布

C 少数民族语言图
C1-1 北方少数民族语言
C1-2 蒙古语族语言——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C1-3 蒙古谙——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C1-4 突厥语族语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黑龙江省
C1-5 维吾尔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1-6 满通古斯语族语言——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省
C1-7 朝鲜语——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
C1-8 南方少数民族语言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是在1987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基础上,根据*近20多年来中国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的*新成果编制而成的。1987年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是一部靠前外知名的学术精品。本书第2版利用中国语言方言数据库,用地图软件绘制地图,它继承了原版地图集的优良传统,但在很多方面有所创新。地图集包含79幅大型彩色语言地图,其中A类图是5幅中国语言总图,B类图是36幅汉语方言分区图和分省区汉语方言分布图,C类图是38幅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分类图和分省区少数民族语言分布图。每幅地图都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本地图集全面表现了中国的汉语方言和各少数民族语言、方言*新的地理分布和分区分类情况,完整地表现了我国极其丰富多彩的语言资源状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等 编 著作 本书是*国社会科学院2002-2008年A类重大课题研究成果,由*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合作编制,由我国有名语言学家、方言学家、*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前主任、汉语方言学界刊物《方言》杂志前主编张振兴研究员总负责,靠前50多位汉语方言学家和少数民族语言学家历经8年努力,鼎力合作而成。 
《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少数民族语言卷》内容概要 《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少数民族语言卷》是一部汇集了我国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成果的学术巨著。本书旨在全面、系统地呈现中国各少数民族语言的地理分布、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征,为语言学研究、民族文化传承以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权威性的参考依据。 一、 宏观分布与区域划分 本书的起点是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宏观地理分布进行梳理。通过详实的地图和数据,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集中区域、分散分布以及与其他语言的交织情况。书中对中国地域进行了科学的划分,例如,将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华南地区等作为重点研究区域,并分别对这些区域内少数民族语言的分布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西南地区: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西南地区孕育了极为丰富的语言多样性。本书详细介绍了藏、彝、壮、苗、瑶、侗、傣、白、哈尼、拉祜、佤、景颇、布朗、基诺、普米、怒、独龙、门巴、珞巴、土家、羌等民族的语言分布状况。例如,对于藏语,不仅标示出其在青藏高原的分布,还细致区分了不同方言区的地理界限;对于彝语,则描绘了其在滇、川、黔、桂等省份的复杂分布网络。书中还会特别关注那些语言分布零散、与主体民族语言区域犬牙交错的少数民族语言,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和地理原因。 西北地区: 该地区以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蒙古语、藏语(西部方言)、塔吉克语、乌兹别克语、塔塔尔语等为主。本书会详细展示这些语言在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的分布情况,并特别关注那些使用人口较少、地域相对独立的少数民族语言,如塔吉克语的帕米尔分布,或者乌兹别克语的散居情况。地图将清晰地勾勒出这些语言区域的边界,并附带详细的文字说明,解释其地理环境、历史迁移与语言分布之间的联系。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是满语、朝鲜语、蒙古语(东部方言)、锡伯语、赫哲语、鄂伦春语、鄂温克语、达斡尔语等语言的聚居地。本书会精确描绘这些语言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东北部等地的分布范围。尤其会关注满语后裔语言的现状,以及一些濒危语言的零散分布情况。对于人口较少、生活区域独特的民族,如赫哲族,本书会详细标注其在黑龙江沿岸的语言分布。 华南地区: 该地区包含了壮语、苗语、瑶语、侗语、黎语、布依语、仫佬语、毛南语、水语、京族语等。本书会展示这些语言在广西、广东、海南、贵州、湖南等地的复杂交织分布。例如,壮语作为使用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语言,其分布范围广阔,本书会细致区分其内部的方言区。对于黎语,则会重点展示其在海南岛的分布。 除了上述主要区域,本书还会涉及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如回族、维吾尔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的回族类语言,以及一些与其他语言区接壤的边缘性语言。 二、 语言特征的微观描绘 在宏观分布的基础上,本书深入到对具体少数民族语言的微观特征进行详细描绘。这部分内容是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它从语言学专业的角度,为读者呈现了各民族语言的精髓。 语音系统: 对于每一种主要的少数民族语言,本书都会提供其音系图,列出所有的辅音和元音。重点会放在那些具有本民族语言独特性的语音现象上,例如,某些藏缅语族语言的声调系统、侗台语族的鼻化元音、阿尔泰语族的喉音等。书中还会通过国际音标(IPA)精确记录各个音位,并辅以拼音方案的介绍。对于一些具有声调语言,会详细标注声调的数和类型。 词汇系统: 词汇是语言的灵魂。本书会精选代表性的词汇,展示各少数民族语言的词汇特征。这包括: 基本词汇: 如人称代词、常用动词、形容词、数词、亲属称谓等,通过对比不同语言的词汇,可以窥见其历史演变和文化联系。 特色词汇: 针对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专门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特色词汇进行介绍。例如,关于畜牧业的词汇在蒙古语、藏语中会特别丰富;关于农耕的词汇在壮语、苗语中会突出;关于宗教的词汇在藏语、蒙古语中会占有一定比例。 借词现象: 分析少数民族语言与其他语言(如汉语、周边民族语言)之间的词汇借用情况,揭示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的历史。 语法结构: 语法是语言的骨架。本书会从句法、形态等方面,对少数民族语言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 语序: 描述句子的基本语序(如主语-谓语-宾语 SVO,主语-宾语-谓语 SOV 等),并探讨是否存在变异。 词形变化(屈折): 分析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是否存在性、数、格、时、体、语气等方面的变化。例如,藏语的格标记,蒙古语的代词屈折等。 附加成分: 介绍词缀、助词、副词等附加成分在构成词语和句子中的作用。 特殊句式: 关注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中独特的句式结构,如利用量词或助词来表达特定意义。 三、 语言分卷与研究深度 《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少数民族语言卷》并非一部笼统的概述,而是根据语言的亲缘关系和地理分布,将少数民族语言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语言分支或语群,并为每一个分支或重要的独立语言设立单独的卷册或章节。 大的语言语族/语系划分: 例如,藏缅语族(包含藏语、彝语、白语等)、侗台语族(包含壮语、侗语、傣语等)、阿尔泰语系(包含蒙古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以及其他独立语系或孤立语言。 具体的语言研究: 在大的语族框架下,对其中的主要语言进行深入研究,例如,藏语会细分为安多、康巴、卫藏等方言;彝语会细分为滇东北、滇中、滇西、滇南等方言。对于使用人口较少、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语言,如赫哲语、鄂伦春语,也会给予专门的篇幅进行详细介绍。 图文并茂的呈现: 每一项语言研究都将配以精美的语言地图,清晰标注该语言(及其方言)的分布范围。同时,会提供大量的语音、词汇、语法例证,并尽量使用图表、符号等方式直观展示复杂的语言现象。 四、 研究价值与应用前景 《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少数民族语言卷》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学术价值: 语言学理论研究: 为语言的起源、演变、分类、传播等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有助于深化对语言普遍性和多样性的认识。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语言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历史、社会结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 历史学研究: 语言分布和演变可以反映历史上人口迁移、民族交往和文化融合的轨迹。 应用价值: 语言文字规范与推广: 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整理、规范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与出版: 为编写少数民族语言教材、出版民族文字图书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文化遗产保护: 记录和呈现濒危语言的现状,有助于引起社会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 信息技术与语言处理: 为开发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识别、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提供关键数据支持。 跨文化交流与国际理解: 增进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了解,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五、 编纂团队与方法 本书的编纂凝聚了国内外众多资深语言学家、民族学家和地图绘制专家的智慧和努力。编纂过程采用了严谨的学术方法,包括: 田野调查: 大量的实地调查是本书的基础,调查者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收集语音、词汇、语法资料。 文献整理: 广泛搜集和梳理了历代关于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文献,包括历史文献、学术论文、专著等。 标准化与规范化: 统一了语音记录、词汇标注、语法分析等方法,确保了全书的科学性和一致性。 地图绘制技术: 运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绘制出精准、直观的语言分布地图。 总而言之,《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少数民族语言卷》是一部集学术性、资料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权威性学术专著,它不仅是中国语言学界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世界语言学研究的宝贵财富。本书的出版,将极大地促进我们对中国多民族语言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并为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大气的感觉,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封面设计得很有艺术感,色彩搭配既不失学术的严谨,又带着一丝文化底蕴的韵味。尤其喜欢它在字体选择上的考究,那种传统的衬线字体和现代的无衬线字体完美结合,既保证了信息的可读性,又提升了整体的格调。内页的纸张质感也非常好,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图表和地图,细节也丝毫不含糊。触摸起来有一种温润的触感,让人爱不释手,很适合喜欢实体书,享受翻阅过程的读者。翻开书本的瞬间,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触感,立刻将我带入了一个研究语言世界的宁静空间。而且,它的开本尺寸掌握得恰到好处,既方便在书桌上展开阅读和比对,又不会因为过大而显得笨重,可以随时带到图书馆或者咖啡馆进行深入研读。总而言之,从外到内,这本工具书在设计美学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作品应有的尊重与用心。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也是友好得令人惊喜。我原本担心会遇到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但实际阅读下来,发现作者在导论和章节引言部分做了非常细致的背景介绍和方法论阐述。即便是那些复杂的音标系统和语言分类树,也配有详细的注释和图示解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曾尝试用它来辅助我理解一些历史文献中出现的生僻词汇,结果发现,通过追溯该词汇在地图上特定区域的语言源头,立刻豁然开朗。这种“追根溯源”的阅读体验非常令人满足。而且,每种语言的介绍都保持了一种相对一致的叙述节奏,不会让人在不同章节之间感到阅读体验的割裂,这种行文风格的统一性,体现了主编团队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协调能力。

评分

我对其中关于语言变异和区域划分的部分感到极其震撼,那种精细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完全超出了我对一般语言学资料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地名和对应的语言名称,而是深入到了语音、词汇甚至句法层面的细微差别。特别是那些对于特定方言或小语种的描述,作者似乎花费了无数心血去实地考察和记录,连一些转瞬即逝的发音特点都被捕捉了下来,这对于语言类型学的研究者来说,简直就是一座宝库。我特别花时间对比了不同族群在地理相邻的情况下,语言如何互相渗透又各自坚守阵地的过程,书中的图例和对比表格梳理得极为清晰,逻辑链条一环扣一环,让人能迅速抓住核心差异。这种深度和广度的结合,使得这本书的参考价值远远超过了普通的语言地图册,它更像是一部活态的语言社会变迁史。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最深层次的触动,并非来自那些冰冷的地图数据或复杂的分类体系,而是它所承载的文化敬畏感。每一个被收录的语言点,都代表着一个群体世代相传的声音和世界观。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那些正在或即将消逝的旋律,感受到那些独特的思维方式。它不仅仅是对语言现象的客观记录,更像是一种文化抢救和传承的庄严宣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某些“濒危”或“极小语种”时所流露出的那种深切关怀与尊重,语气中充满了对人类语言多样性的珍视。它促使我反思,语言远不止是交流的工具,它们是活着的历史,是民族精神的载体。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保护和研究这些宝贵文化遗产做出的巨大贡献。

评分

作为一本需要长期参考的工具书,其索引和检索系统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了它的实用价值,而这本《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典范。我尝试了多种检索方式:按地理坐标、按语系、按行政区划,甚至尝试用一些特定语言的特征词汇去反查,每一次都能迅速定位到所需信息。特别是附录中的多维度交叉索引,设计得极为巧妙,真正做到了“所需即所得”。这极大地提高了我在进行跨区域语言对比研究时的效率,过去需要耗费数小时去比对不同资料源才能确定的信息,现在只需几分钟就能在书中找到权威的佐证。对于需要高频次调阅数据的研究人员而言,这样的检索设计节省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宝贵的学术精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