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最细腻真挚的文字,最鲜明震撼的观念,让你深切体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文简体版权,北京、南京、上海翻译大家联手。作者特别指定、根据2002年新修订法文版全新翻译。本书中文简体字版权归上海译文出版社所有,由北京、南京、上海翻译大家联手、由作者特别指定、根据2002年新修订法文版全新翻译。这部小说的背景是捷克六十年代政治风云到来的前夕,但故事情节本身却追溯到五十年代;小说主要是围绕主人公卢德维克的复仇而展开。
内容简介
青年知识分子路德维克,因为与女友开了个玩笑,被朋友泽马内克陷害,送入苦役营。归来后他为了报复泽马内克,设计勾引其妻海伦娜。计划成功后,他才发现:泽马内克早就想抛弃妻子,他的报复成了一个毫无作用的“玩笑”……最细腻真挚的文字,最鲜明震撼的观念,作者让你深切体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作者简介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父亲为钢琴家、音乐学院校长,昆德拉在童年时就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
一九六七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从此奠定在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一九七五年,昆德拉离开捷克,定居法国,他的长篇小说《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的原作以捷克文写成;长篇小说《慢》、《身份》和《无知》,还有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和《相遇》的原作以法文写成。另著有戏剧代表作
《雅克和他的主人》。
昆德拉曾于一九七三年凭借
《生活在别处》获得美第奇外国文学奖,一九八五年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二〇〇一年获得法兰西学院文学大奖。
二零一四年,上海译文将推出昆德拉的最新小说以及全新包装的昆德拉作品集。
目录
第一部 路德维克 第二部 埃莱娜 第三部 路德维克 第四部 雅洛斯拉夫 第五部 路德维克 第六部 考茨卡 第七部 路德维克,埃莱娜,雅洛斯拉夫 关于毁灭的小说
精彩书摘
我扑在她身上,使出全身的力气才撩起她的裙子,扯破她的胸衣,抓住了裸露出来的胸部,但露茜抵抗着我,并越来越猛烈(也和我一样,受着某种盲目的强力的支配),她挣脱我,从床边跳开去,全身紧紧抱住柜子。
“你为什么不肯?”我狂叫着。她无力作答,嗫嚅着要我别生气,别怪她,可含糊其辞的,而且语无伦次。“你为什么不肯?你通道不知道我有多么爱你吗?你真疯了!该捆起来!”我恨恨地骂她。“那你,你就把我赶走吧。”她说,身子还是贴着柜子。“是的,我要把你赶走,因为你不爱我,因为你拿我开心!”我吼叫着,向她发出最后通牒,要么她把身子给我,要么我就不想再见她,永远!
我又朝她走去,拥抱她。这一回她没有抵抗,偎依在我怀里,一点没有气力,像死了一般。“你干吗非要守着身子呢?你要为谁守着呢?”她不说话。“你干吗不说话呀?”“你不爱我。”她答道。“我,我会不爱你?”“你不爱!我原以为你爱我的……”她哭得泪人似的。
我跪在她面前,吻着她的双脚,求她别哭。她呜咽着翻来覆去说我不爱她。
蓦然间,我的怒气升了起来。似乎总有一股超乎自然的力理非要堵我的路不可,一次又一次把我要的,我追求的,本该属于我的东西从我的手里夺走;就是那一股力量从我这里抢走了党,坏抢走了我的同志,我的学校;就是那股力量每一回都把我剥夺殆尽,而且总是要夺就夺,不知为个什么。我明白了,那股超自然力又拿露茜跟我作对,于是我恼恨露茜竟充当它的工具。我一记耳光打在她的脸上—心里想着打的不是露茜,而是那一股敌意的力量。我大声吼着我恨她,我不想再看见她,永远不见她,一辈子!
我把她那件栗色大衣(脱在椅子上的)朝她扔过去,喊叫着要她走。
她穿上大衣,出去了。
我后来扑在床上,心里空落落的,很想把她叫回来,因为刚才就在我要打发她走的时候我就已经有了怅然若失的感觉;因为我还知道,有一个穿着衣服、不听话的露茜要比没有露茜强千百倍。
凡此种种我都清楚,然而我还是没有动弹去叫她回来。
我光着身子躺在这间借来的屋子里很久很久,现在这个光景,我怎么回去见人,怎么回到那家紧挨着营地的人家,怎么去和矿工再开玩笑,回答他们那些粗鄙的盘问。
最后(夜已很深),我还是穿上衣服走了。从对面的人行道上,路灯还是照在我离开的这屋子里。我绕过营地,敲了敲那所独屋的窗户(现在是黑着的),等了三分钟,当着那个呵欠连连的推车工的面,把身上的那套旧衣服脱下来,他还问我好事怎么样了,我支吾过去,(重新穿着睡衣和衬裤)走向军营。我在灰心丧气之中,对什么都无所谓了。那巡逻兵带着他的狼狗走到哪儿了,我也没去注意,也没有去想探照灯不探照灯的。我钻进铁丝网,从容不迫地朝我的营房走去。当我正沿着医务所的墙走的时候,突然听到:“站住!”我停下来。一支手电照在我身上:“你在这儿搞什么名堂?”
“我正在呕吐,中士同志。”我一面解释,一面用一只手支在墙上。
“你吐你的,你吐你的!”这名士官回答道,带着他的狗重又巡逻去了。
……
前言/序言
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玩笑 引言 米兰·昆德拉,这位以其深刻的哲学洞察、辛辣的讽刺以及对存在本质的探索而闻名于世的捷克裔法国作家,其作品如同精密运转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恰到好处,共同奏响一曲关于爱、性、自由、历史与遗忘的宏大交响乐。他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将小说、哲学思考、个人回忆乃至历史事件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建出复杂而引人入胜的文学世界。 昆德拉的创作生涯,横跨了二十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一世纪初,他的作品不仅是那个时代欧洲知识分子思想的缩影,更是对人类普遍困境的永恒追问。他笔下的角色,常常身处历史的洪流之中,在巨大的政治和社会变迁下挣扎,但他们更深层的痛苦,源自于个体存在本身的迷惘与荒诞。对于“玩笑”的理解,在昆德拉的作品中,绝非仅仅是轻松的幽默,它是一种深刻的哲学姿态,一种挑战既定秩序、解构现实幻象的武器,更是一种关于人类存在根基的试探。 在这个精选的“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中,我们汇聚了这位大师的多部代表作,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二十世纪中东欧乃至整个西方世界文化与政治景观的独特画卷。通过这些作品,读者将有机会深入昆德拉那充满智慧与洞察的内心世界,体验他对于语言、记忆、身份认同以及权力与个体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剖析。 作品精选与主题探索 《生命不可承受之轻》(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生命不可承受之轻》无疑是昆德拉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它以布拉格之春为背景,讲述了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四位主人公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小说深刻探讨了“轻”与“重”的哲学二元对立。生命中的“轻”,意味着缺乏意义,不受宿命的束缚,每一次选择都可能无关紧要,仿佛一次轻松的舞蹈。而“重”,则象征着责任、宿命、历史的重量,以及每一次选择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后果。 托马斯,一位才华横溢的外科医生,在政治动荡中试图在“轻”与“重”之间寻找平衡,他的个人自由与对特蕾莎的责任,他的性爱关系与他对爱情的理解,构成了小说最核心的张力。特蕾莎,他深爱的妻子,则代表着“重”的含义,她渴望稳定、忠诚和意义,她的痛苦源于托马斯的“轻”以及对她情感的忽视。萨比娜,托马斯的红颜知己,以她对“背叛”的独特理解,在艺术和情感生活中追求自由,但最终也逃离不了“背叛”本身带来的空虚。弗兰茨,一位瑞士的知识分子,则代表了对“重”的浪漫化想象,以及对历史和政治的肤浅理解。 昆德拉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的细致描摹,不仅揭示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感,更提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在一个不存在永恒的重复,每一次选择都只发生一次的世界里,我们如何承受生命的“轻”?又如何理解和承担生命的“重”?小说的叙事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线索,将哲学思考、历史片段、梦境和回忆融为一体,展现了昆德拉驾驭宏大叙事与细腻情感的非凡能力。 《不朽》(Immortality) 《不朽》是昆德拉的一部充满挑战性的作品,它进一步深化了他对“遗忘”与“记忆”、“存在”与“虚无”的哲学思考。小说围绕着三个主要人物展开:一位极具魅力的中年女子艾格妮丝,她的人生被视为“不朽”的典范;一位与她有着复杂情感纠葛的男人,她的情人;以及一位被现实世界遗忘的“滑稽”的艺术家。 昆德拉在小说中提出了“不朽”的概念,但这并非是对生命恒久的赞美,反而是一种对其丧失个性和人性尊严的警告。他认为,现代社会对“形象”和“记忆”的过度追求,导致了对真实个体的漠视,人们在追求“不朽”的过程中,反而成为了被符号化的牺牲品。小说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的交织,探讨了身份认同的危机,以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保持个体的真实性,不被“不朽”的幻象所吞噬。 《不朽》的叙事结构更加实验性,它将虚构的人物与真实的公众人物(例如希特勒、尼采)的传说和逸事并置,模糊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引发读者对历史叙事、公众记忆以及个体与宏大历史事件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昆德拉以其一贯的冷静和犀利,揭示了人类在追求永恒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虚无和荒诞。 《慢板》(Slowness) 《慢板》是一部风格独特,充满寓言意味的作品。在故事的开头,昆德拉便直截了当地表达了他对当代社会“速度”的批判。他认为,现代社会对速度的无限追求,正在扼杀人类的思考能力、情感深度以及对生命细微之处的感知。 小说围绕着一个与“速度”相关的故事展开:一位年长的情场老手,因自己的“速度”太快而失去了女性的青睐,于是他试图放慢节奏,学习“慢板”的节奏;与此同时,一位年轻的作家则试图在故乡的庄园中寻找创作灵感,却意外卷入了一场与“速度”相关的神秘事件。 昆德拉在《慢板》中,将对现代生活节奏的批判,与对历史、政治以及爱情的思考巧妙地融合。他认为,速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权力工具,一种压制个体思考和反抗的手段。通过对“慢板”这一音乐术语的隐喻,昆德拉呼唤人们回归生命的本真节奏,重新发现那些被速度所遮蔽的意义与价值。小说同样保持了昆德拉一贯的哲学思辨,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呈现,引发读者对现代社会发展方向的深层反思。 《告别圆舞曲》(Farewell Waltz) 《告别圆舞曲》是昆德拉中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它深刻地揭示了“音乐”在人类生存状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遗忘”与“记忆”之间永恒的斗争。小说以一位年轻的医生和一位年长的女性发明家为中心,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死亡、记忆与遗忘的复杂故事。 在小说中,音乐不仅仅是背景,更是情感的载体,是情感的升华,也是一种隐喻。医生对患者的“听诊”,实际上是对他们生命旋律的解读,而女发明家发明的“遗忘器”,则试图通过技术手段来抹去痛苦的记忆。然而,昆德拉却通过这些情节,揭示了遗忘并非真正的解脱,反而可能导致更深的迷失。 《告别圆舞曲》探讨了“圆舞曲”所象征的生命进程——一次次循环,一次次重复,而每一次的结束,都伴随着“告别”,一种对过去的告别,也可能是一种对未来的期许。小说中充满了对政治、历史以及人际关系的辛辣讽刺,再次展现了昆德拉对人类行为模式和情感的深刻洞察。他笔下的角色,在看似平静的生活之下,隐藏着对意义的追寻,对失落的追悔,以及对未来的迷惘。 《无知》(Ignorance) 《无知》是昆德拉后期的一部重要作品,它延续了他对“归属感”、“身份认同”以及“故乡”的深刻探讨。小说讲述了一位旅居海外多年的捷克女性伊雷娜,在她母亲去世后,决定返回祖国。然而,她发现自己对故乡的记忆已经模糊,对那片土地的感情也变得疏远。 昆德拉在《无知》中,深刻地描绘了“归属”的复杂性。对于移民而言,故乡既是温暖的港湾,也是难以触及的梦境。当伊雷娜试图找回她曾经的身份和情感时,她却发现,她所熟悉的故乡已经变得陌生,而她自己也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那个她。 小说中,“无知”并非简单的无知,而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一种对过去的麻木,以及一种对未来的迷茫。昆德拉以其冷静的笔触,揭示了身份认同的漂泊感,以及在政治变迁和历史动荡中,个体如何重新定位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他提出的问题,不仅关乎个体,更关乎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 结语 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人性的复杂,历史的沉重,以及存在的荒诞。他以其独特的语言,将哲学思辨、文学创作与社会批判融为一体,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又一次深入自我、审视世界的契机。 在这个“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中,读者将不仅仅是阅读故事,更是参与一场深刻的哲学对话,一次关于生命本质的探索。这些作品,它们独立成章,又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一部关于二十世纪人类精神困境的史诗。它们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停下脚步,去感受“慢板”的韵律;去思考“生命不可承受之轻”的重量;去面对“遗忘”与“记忆”的永恒斗争;去追寻那早已模糊的“归属感”。 昆德拉的作品,从来不是为了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为了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它们是文学的盛宴,也是思想的启迪,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细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