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医学全书

朱丹溪医学全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思胜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朱丹溪
  • 医学全书
  • 中医经典
  • 方剂
  • 医史
  • 中医学
  • 传统医学
  • 养生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教育考试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23065
商品编码:10379817283
丛书名: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页数:606
字数:847000

具体描述

朱丹溪医学全书 作  者:田思胜 主编 著作 定  价:118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03月01日 页  数:606 装  帧:精装 ISBN:9787513223065 暂无

内容简介

暂无
《岐黄心悟》 序言 人身如一小天地,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错综复杂,奥妙无穷。感天地之生生不息,体万物之枯荣变化,方能格物致知,知其然而然,知其所以然。医者,治病救人,亦是悟道修身之路。自昔岐黄垂训,扁鹊华佗,悬壶济世,医术精湛,至今传为佳话。然医道博大精深,非一日之功可窥其万一。须勤于思索,精于实践,博览古今之论,融会贯通,方能有所得。 吾辈虽不才,幸承师训,多年以来,于岐黄之道,不敢稍有懈怠。每遇病患,皆尽心竭力,探其病因,辨其证候,施以方药,求其康复。诊余之时,常感古籍之精微,亦感临床之纷繁。或有病症,前人论述颇详,然临证之时,或有变通,或有疑难。或有新病,前人未曾提及,需吾辈自行摸索。此皆医者之困,亦是医者之进。 《岐黄心悟》一书,并非穷尽医道之大全,亦非包罗万象之秘籍。然此乃吾多年临床诊疗、读书心得之结晶。书中内容,多源于实践,少涉虚玄。旨在将所思所悟,以浅显易懂之言,与诸位同道共勉,期望能于枯燥之理论中,寻得生动之实践;于纷繁之症候中,理出清晰之脉络。 书中,吾将从“辨证论治”之根本出发,细论常见病症之发生、发展、转归。从“望闻问切”之四诊入手,探究其精妙之处,以及如何将其融会于临床实际。于“药性功用”方面,不仅阐述药物之主治,更侧重于药物之间之配伍、禁忌,以及临证化裁之妙用。对于“方剂化裁”,则力求打破陈规,结合具体病情,讲解化裁之理,以求方随病变,药精病除。 此外,书中还将涉及“治未病”之理念,强调预防之重要性,以及养生保健之法。并对一些特殊病症、疑难杂症,尝试提出个人之见解,虽不敢称至理名言,但求能为同行提供一些思考之方向。 编撰此书,非为炫耀医技,亦非为标榜学问。唯一念,便是希望通过此书,能将所学所悟,以更系统、更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与广大医者、学子分享,共同促进医学之进步,为苍生之健康,贡献绵薄之力。 愿此书能如春风化雨,滋润医心;如明灯指引,驱散迷雾。 目录 卷一:岐黄道基——辨证论治与四诊精义 第一章:辨证论治:医之魂魄 1.1 论“证”与“病”之辨析 1.2 辨证之道:阴阳五行,表里虚实,寒热燥湿 1.3 论治之法:调整失衡,扶正祛邪 1.4 辨证论治在各科病症中的应用 第二章:四诊探微:洞察秋毫之术 2.1 望诊:观形察色,知内之本 2.1.1 神色形态的异常与主病 2.1.2 舌诊:舌质与舌苔的奥秘 2.1.3 皮肤、毛发、爪甲的临床意义 2.2 闻诊:辨声嗅气,辨别病邪 2.2.1 声音的异常与辨证 2.2.2 呼吸、咳嗽、喘息的鉴别 2.2.3 气味与病机的关联 2.3 问诊:言语吐纳,问询病史 2.3.1 问寒热、头身、胸腹、饮食、二便、睡眠、妇儿病史 2.3.2 问病程、既往史、家族史 2.3.3 问诊的艺术与技巧 2.4 切诊:指下乾坤,脉象变化 2.4.1 脉象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2.4.2 常见脉象(浮、沉、迟、数、滑、涩等)的临床意义 2.4.3 触诊(按脉、触肤、按腹)与辨证 2.5 四诊合参:融会贯通,方得真谛 卷二:药石精微——药物性味与方剂化裁 第三章:药性功用:辨药知用,药到病除 3.1 药之四气五味:温凉寒热,辛甘酸苦咸 3.2 升降浮沉:药物归经与升降趋势 3.3 毒性与归经:认识药物的另一面 3.4 常见药物的性味归经与临床应用(以部分常用药为例) 3.4.1 辛温解表类(如麻黄、桂枝) 3.4.2 辛凉解表类(如薄荷、菊花) 3.4.3 苦温燥湿类(如苍术、厚朴) 3.4.4 补气养血类(如人参、黄芪、当归、熟地) 3.4.5 活血化瘀类(如丹参、桃仁) 3.5 药物的配伍原则:君臣佐使 3.6 药物的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第四章:方剂化裁:随症立法,灵活变通 4.1 方剂的组成原理与基本结构 4.2 经典方剂的解读与临床化裁 4.2.1 伤寒论方剂举例(如麻黄汤、桂枝汤、白虎汤) 4.2.2 金匮要略方剂举例(如当归芍药散、肾气丸) 4.2.3 脾胃病常用方剂举例(如理中丸、香砂六君子汤) 4.2.4 呼吸系统常用方剂举例(如杏苏散、桑菊饮) 4.3 临证化裁的思维方法: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物剂量、增减药物 4.4 辨证准确是化裁的基础 卷三:临证心法——常见病证诊疗与疑难杂症探讨 第五章:常见病证诊疗: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5.1 外感热病:风寒风热,温病时疫的辨治 5.1.1 感冒的辨证分型与治疗 5.1.2 流感的辨治 5.1.3 肺炎、支气管炎的辨治 5.2 脾胃病证:食积、湿困、胃痛、泄泻的调理 5.2.1 消化不良与胃胀的辨治 5.2.2 胃痛的辨证分型与治疗 5.2.3 腹泻、便秘的辨治 5.3 呼吸系统病证:咳嗽、哮喘、胸痹的应对 5.3.1 咳嗽的病因辨证与治疗 5.3.2 哮喘的发作期与缓解期调治 5.3.3 胸痹的辨治思路 5.4 妇科病证:月经不调、带下、妊娠常见问题 5.4.1 月经病的辨证与调理 5.4.2 带下异常的辨治 5.4.3 妊娠呕吐、胎动不安的辨治 5.5 儿科病证:发热、咳嗽、食积、疳证的诊治 5.5.1 小儿感冒的特点与辨治 5.5.2 小儿咳嗽的辨治 5.5.3 小儿食积与疳证的调理 5.6 其他常见病证(如失眠、头痛、痹证、水肿等)的简要论述 第六章:治未病与养生:未雨绸缪,颐养天年 6.1 治未病的核心理念 6.2 饮食调养: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6.3 起居有常:顺应四时,劳逸结合 6.4 情志调养:七情致病,乐其性情 6.5 运动养生:导引八段锦、五禽戏等 6.6 经络保健:穴位按摩与艾灸 第七章:疑难杂症探讨:求索之路,集思广益 7.1 复杂病症的辨证思路:由简入繁,由表及里 7.2 临床上的困惑与思考(举例说明) 7.3 探求医理,融合中西医之长(若有相关实践) 7.4 鼓励同道,勇于探索,不断总结 后记 医道无涯,学海无垠。编撰《岐黄心悟》一书,旨在抛砖引玉,恳请诸位前辈同道不吝赐教,晚辈定当虚心受教。愿吾辈皆能秉持“大医精诚”之志,不断精进医术,为民健康,贡献毕生。 (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作者的行医理念、对医学的态度,或者对未来医学发展的展望等,使之更加丰满。) (例如:) 作者的话 行医二十载,亲历寒暑,见证生死。深感人体之奇妙,疾病之狡黠。医者,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心性的磨砺。每一次诊脉,皆是一次与生命的对话;每一次开方,皆是一次对症结的探索。吾深信,医道与人生之道,殊途同归,皆在于一个“悟”字。悟天地之规律,悟人体之变化,悟医理之精微。 《岐黄心悟》一书,所录皆是吾在行医过程中,点滴积累的心得。其中或有粗浅之处,或有不足之言,皆是真诚之笔,不含丝毫虚饰。吾希望通过此书,能为年轻的医者提供一份参考,为有志于医学之道者,开启一扇窗。更希望,能借此书,与各位同道,进行一场关于医学的深度交流。 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古人的智慧,是吾辈的基石;而当下的实践,则是吾辈的舞台。吾不敢妄言集大成,只求能为这浩瀚的医学星河,添上一颗微弱的光点。 愿吾辈皆能以仁心仁术,济世度人,不负岐黄之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养生保健颇为关注的人,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平日里也会涉猎一些健康类的书籍。《朱丹溪医学全书》这本书,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一本古代养生智慧的宝库。书中所提倡的“不妄劳”的理念,让我深思。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我们常常为了各种目标而过度消耗自己的精力,殊不知这正是损害健康的重要原因。丹溪先生强调,生命在于适度,在于顺应自然,无论是在体力劳动还是脑力活动上,都要有所节制。这一点,对于我这种经常熬夜加班、运动过度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书中关于饮食的论述也十分精辟,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吃什么,不吃什么,更是强调食物的性味、归经以及与人体的相互作用。例如,对于一些容易引起湿热的食物,书中给出了明确的警告和替代建议,让我对日常饮食有了更科学的认识。读完这些篇章,我感觉自己仿佛找到了一条更可持续的健康之路,不再盲目追求所谓的“高效”和“极致”,而是学着去感受身体的信号,去与自然和谐相处。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中医的理论基础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解释人体运行机理的经典著作。当我翻开《朱丹溪医学全书》时,立刻被其深邃的思想和严谨的论述所吸引。书中关于“气”的阐述,不仅仅是简单的能量概念,而是将其与人的生理、病理、情志活动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精妙的体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湿”的探讨,这在很多医著中都被提及,但丹溪先生的论述却更加细致入微,从湿的成因、湿的类型,到湿的病理表现以及治疗原则,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到,为何在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湿邪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而且,书中对“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认识,更是对当时普遍存在的虚损症治疗思路的一次重大革新,它指导我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人体的失衡状态,也让我对许多看似疑难的杂症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方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哲学经典,它教会我如何用一种更辩证、更整体的视角去看待健康与疾病。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他们的贡献都非常好奇,而朱丹溪无疑是其中一位绕不开的大家。《朱丹溪医学全书》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这位医学巨匠思想的大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相火”理论的阐述,这是一种非常独特而深刻的认识。相火,在书中被视为一种既能维持生命活动,又能导致疾病的力量,其“亢烈”之性,恰恰是许多疑难杂症的根源。书中的论证严谨,通过大量的病案和理论推导,将相火的致病机制解释得淋漓尽致。这让我对许多疾病的发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开始反思,是否很多疾病的根源,都在于我们体内某种“火气”的失衡。此外,书中对“痰”的认识也十分独到,它不仅仅是呼吸道的分泌物,更是一种在体内游走、影响气血运行的病理产物。丹溪先生将其与湿、火等因素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病因网络。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了朱丹溪的医学成就,更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位思想家,如何将医学与哲学融为一体。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学颇感兴趣的读者,《朱丹溪医学全书》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从医学视角审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新角度。书中很多关于疾病的论述,都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以及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我尤其注意到书中对“劳倦”的强调,这不仅仅是体力上的疲惫,更是精神上的损耗。在古代社会,生产力的限制、战乱频繁以及生活的不确定性,都可能导致长期的劳倦,从而引发各种疾病。丹溪先生对这些因素的洞察,体现了他深厚的社会洞察力。此外,书中对“痰饮”的论述,也让我联想到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他们常常饮酒过度,饮食不节,这很容易导致痰饮内生。这本书让我体会到,医学并非孤立存在,它与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紧密相连。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医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了解。

评分

接触《朱丹溪医学全书》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我一直觉得,中医不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看待世界和人生的独特方式。这本书的文字,虽然古朴,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却历久弥新。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情志”的论述,它将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与身体的健康状况紧密联系起来,指出不良情绪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这与我近年来的一些体悟不谋而合,很多时候,内心的郁结和焦虑确实会在身体上有所体现。书中对“虚劳”的系统性探讨,更是让我看到了古人对生命衰退过程的深刻理解。它不是简单地将虚劳归结为某种单一原因,而是从肾、脾、肺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调养方法。读到这里,我仿佛能看到丹溪先生在案前,以悲悯之心,为无数在病痛中挣扎的生命寻找出路。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人治病,更是教人如何认识生命,如何珍视生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