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诗作在晚唐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很大。郁贤皓、朱易安编写的《李商隐(精)》从李商隐的童年写起,直到凄凉的暮年,结合其诗作,对其坎坷曲折的一生做了*好的解读。本书初版于上世纪80年代,此次重版,增加了大量与内容相关的图片,*适合大众阅读。
郁贤皓,1933年生于上海,产业工人出身,后从事新闻工作多年。1957年考入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前身)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古文献研究所名誉所长。并任中国李白研究会名誉会长、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唐代文史研究专家,出版有《李白丛考》《唐刺史考全编》《元和姓纂》等学术专著、古籍整理著作三十馀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馀篇。同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大学生以及数十位海内外古代文史领域的研究人才。 朱易安,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古代文学及古典文献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兼女子文化学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唐诗书录》((李白的价值重估》《唐诗与音乐》《女娲的眼睛》《唐诗学史论稿》《中国诗学史·明代卷》等。
一、家世和童年
二、在令狐楚与崔戎的栽培下
三、爱情诗及其事迹
四、“甘露之变”的悲歌
五、《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六、在泾原:
七、两入秘书省
八、一年守丧
九、从长安到桂州
十、《漫成五章》和《韩碑》
十一、与刘蒉、杜牧的友谊
十二、在徐州幕中
十三、凄凉的梓州生活
十四、咪史诗与暮年
十五、诗歌艺术的杰出成就
十六、李商隐诗歌的影响
这本《李商鉴(精)/大家说古典》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向我展示了李商隐诗歌中那层层叠叠的意象世界。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景语”与“情语”之间关系的精妙阐释。他并没有将诗中的景物描写孤立开来,而是细致地分析了这些景物是如何巧妙地承载、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比如,作者在解读“何当共剪西窗烛”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思念故友”的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西窗”这个意象所蕴含的孤寂、思绪万千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这种对意象的解构与重构,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动态的画面,听到了诗人低语的叹息。更难得的是,作者在阐述中,常常会跳出纯粹的文学分析,将诗歌与哲学、美学、甚至是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等观念联系起来,使得解读更加丰富和立体。这本书让我在阅读李商隐的诗歌时,不再是“望文生义”,而是能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多重意蕴。它让我体会到,好的诗歌,就像一个深邃的宇宙,永远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对这本《李商隐(精)/大家说古典》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总觉得“大家说古典”这样的系列,很容易落入俗套,或者流于泛泛而谈。但当我拿到书,并随意翻了几页后,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转变。作者在引言部分就展现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他并没有试图用宏大的历史叙事去框定李商隐,而是从更具象、更生活化的角度切入,比如从他少年时期的经历,从他与当时的文人墨客之间的交往,甚至是从他日常的服饰、饮食习惯等方面,来勾勒出一个更为鲜活、立体的李商隐形象。这让我感觉,作者并不是在“高高在上”地解读诗歌,而是试图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无题诗”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它们归结为某一段情缘,而是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更复杂的政治环境,以及诗人自身性格的多面性出发,去解读那些朦胧的意象。这种 nuanced 的解读方式,让我对李商隐的诗歌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这位诗人的人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不是一本速成的“读物”,而是一场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盛宴”。
评分这本《李商隐(精)/大家说古典》的书封设计十分考究,整体色调沉静内敛,与李商隐诗歌的朦胧婉约气质不谋而合。我第一眼就被封面右下角那朵若隐若现的残荷吸引,似乎预示着书中所探讨的那些易逝的情感与绚烂的生命。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极佳,触摸时有一种温润的触感,让人心生喜爱。在内容的呈现上,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细读,但单从目录和章节标题来看,就能感受到编者在梳理李商隐生平与诗歌时所下的功夫。比如,“洛阳旧事与离恨天涯”这样的标题,就充满了故事感,让人期待能从中一窥李商隐少年时代的风采,以及他如何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中,将个人的际遇融入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而“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样的核心诗句,在书中被单独拎出来加以剖析,无疑是对李商隐最具代表性作品的深度挖掘,我很期待作者如何解读其中缠绵悱恻的意象,以及那些扑朔迷离的情感线索。总体来说,这是一本从外在到内在都散发出古典韵味的读物,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伟大诗人精神世界的亲密接触。
评分这本《李商隐(精)/大家说古典》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非常注重一种“氛围感”的营造。从开篇对李商隐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的描摹,到对当时政治格局的细致梳理,再到对文人阶层生活方式的生动刻画,都仿佛将读者带入到了那个风云变幻、诗意盎然的晚唐。作者在论述中,大量引用了当时的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使得文本充满了史料的厚重感,但又不像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被作者巧妙地融入到叙事之中,读起来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解读李商隐的诗歌时,常常会引用一些他人的诗句,通过这种诗歌之间的对话,来烘托出李商隐诗歌的独特性和艺术价值。例如,在讨论李商隐的悲伤情调时,作者可能会将他与杜甫、李白等人的诗歌进行对比,从而凸显出李商隐诗歌中那种更为内敛、更为婉约的哀愁。这种“以诗证诗”、“以史证诗”的手法,让整本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评分老实说,我以前对李商隐的了解仅限于一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感觉他是一个充满悲情色彩的诗人。然而,阅读了这本《李商隐(精)/大家说古典》之后,我才发现,李商隐的形象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作者在书中,不仅仅关注了诗歌的艺术成就,更深入地挖掘了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他创作的影响。我被书中对李商隐在牛李党争中左右为难的境遇的描述深深吸引,也为他一生坎坷仕途的无奈而唏嘘。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或赞美,而是用一种客观而富有同情心的笔调,展现了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同时又坚持诗歌理想的文人形象。其中,对李商隐政治抱负与文学才能之间的张力的探讨,让我对这位诗人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并非仅仅是沉溺于情爱或悲伤的诗人,更是一位有着家国情怀,却又被现实羁绊的灵魂。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李商隐多维度的魅力,也让我对“悲情诗人”这个标签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