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凡是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陈伯达的“大名”。虽然他一再谦称自己是“小小老百姓”,当年却是仅次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的第四号人物,是中央文革小组的组长,号称“理论家”“中共一支笔”“中国舆论总管”。
本书是海内外关于陈伯达的唯一长篇传记,以70余万字的篇幅,记述了陈伯达85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身为国民党少校的他如何加入中共,他留苏与托派的关系,他的被捕和出狱,他怎样进入延安成为毛泽东的秘书,他如何跃为中共“理论家”、《红旗》总编, 他与毛泽东、江青、康生、林彪之间复杂的关系,他在“文革”中怎样由江青的同伙变为林彪的盟友……
本书作者多次直接采访了陈伯达本人,并访问了众多的知情人,查阅了大量的档案和历史资料,以准确、全面的史料和新颖独特的专访,公正、客观、生动地展现了陈伯达不寻常的一生。
【作者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19岁写出本书,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
主要著作为150万字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诞生的红色历程;200万字的长卷《“四人帮”兴亡》(增订版)以及《陈伯达传》,是中国十年“文革”的真实写照。《邓小平
改变中国》是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景式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是关于美国“9·11”事件这一改变世界历史进程重大事件的采访记录。此外,还有《用事实说话》《出没风波里》《历史在这里沉思》《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中共中央一支笔—— 胡乔木》《钱学森》等。新著为长篇小说《东方华尔街》。
【目录】
序
卷首语
章 陈伯达的晚年
1989 年9 月20 日中午,85 岁的陈伯达正在吃饭,突发心肌梗塞,头一歪,碰到墙上,从此撒手西去。作者作为陈伯达晚年唯一采访者,为您揭开陈伯达神秘的晚年生活内幕……
陈伯达之死
服刑18 年终于期满
从“第四把交椅”上摔下来
在秦城监狱过着“特殊囚犯”的生活
押上法庭被告席
王力呼吁假释陈伯达
陈晓农照料保外就医的父亲
我来到鲜为人知的陈伯达之家
从他的晚年之作看他的心态
迟暮的周扬关心着迟暮的陈伯达
香港记者在五年后才获知的“幕后新闻”
胡耀邦读了陈伯达晚年文稿
陈伯达评论“四人帮”
第二章 的人生之路
“伯达”是笔名。陈伯达的本名叫“陈声训”。上私塾的时候,老师给他改名,叫“陈建相,字尚友”。他喜欢写诗,甚至写小说,是一个文艺青年……
第三章 初入中共
陈伯达作为一个进步青年,23 岁时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之后,派往天津工作。人地生疏的他,刚到天津就被捕了。在狱中,他坚持说,自己名叫“王通”……
第四章 走出人生的低谷
陈伯达好不容易走出监狱,他成为中共北方局宣传部部长,发动新启蒙运动,成为颇有建树的理论家。他的名字,开始为知识界所熟悉。他还成为中共北平市委“三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
第五章 跃为延安“理论家”
陈伯达进入延安,引起毛泽东的注意,进而成为毛泽东的秘书。从此,他成为延安理论界的人士。就在这个时候,他露出“左”的面目,嗅出作家王实味的“异味”,率先进行批判……
第六章 五十年代的荣耀
作为毛泽东的秘书,陈伯达深受毛泽东的器重。他跟随毛泽东访问苏联。他负责编辑《毛泽东选集》,负责起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参与起草中共“八大”政治报告,起草诸多重要的中共中央文件,成为中共中央一支笔……
第七章 “文革”前奏
陈伯达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他负责起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纲领性文件“二十三条”,负责起草“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五一六通知”,还帮助江青起草《林彪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第八章 中央文革小组组长
“文革”开始了,陈伯达进入政治生涯的巅峰时期,他担任中央文革小组组长,而且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成为“第四号人物”。他以“中央首长”的身份,发表各种各样讲话与指示,为“文革”推波助澜……
第九章 发疯的时刻
陈伯达曾自称,“在‘文化大革命’中,我愚蠢至极,负罪很多。‘文化大革命’是一个疯狂的年代,那时候我是一个发疯的人。”确实如此,陈伯达在那“疯狂的年代”犯下许多罪行。与此同时,由于他与江青的矛盾日深,他在鼎盛中屡陷危机……
第十章 日渐失势
陈伯达日现颓势。尤其是1967 年8 月1 日出版的《红旗》杂志第12 期发表所谓“揪军内一小撮”社论,受到毛泽东尖锐批评,作为中央文革小组组长的陈伯达不得“端出”组员王力、关锋。此后不久戚本禹倒台,陈伯达也摇摇欲坠了……
第十一章 与林彪结盟
陈伯达受到毛泽东的多次批评,受到江青的排挤,他倒向了林彪,而林彪手下有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四员大将,却没有“相”。在历史上,陈伯达与林彪并无多少联系,这时由于特殊的政治需要,彼此很快结盟……
第十二章 兵败庐山
在1970 年8 月的庐山会议上,陈伯达积极为林彪出谋划策,毛泽东把反击的目标指向陈伯达,写了批陈檄文《我的一点意见》,宣告了陈伯达政治生涯的终结。随后全国掀起“批陈整风”运动,直至1971 年9 月13 日林彪摔死于蒙古温都尔汗,于是“批陈整风”改为“批林批陈”,陈伯达被戴上“国民党反共分子、托派、叛徒、特务、修正主义分子”五顶大帽子……
尾 声 形形色色的评价
历史如同油画,近看看不清,站远了才能看清楚。陈伯达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作者罗列了形形色色关于陈伯达的评价,供您参考……
附 录
后 记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打破了我们对于某些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陈伯达这个名字,总是与“理论家”、“政治家”、“御用文人”等标签紧密相连,但我们很少有机会听到他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而叶永烈老师的采访,以及陈伯达晚年的自述,恰恰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去听他“说”。这种“说”,不一定是为了辩白,也可能是为了记录,为了梳理,甚至是某种形式的自我和解。我非常期待书中对陈伯达个人思想演变过程的呈现。他早期是如何形成自己的政治观点的?在不同时期,他的思想是如何受到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化的?在晚年,他是否会对过去的某些观点进行修正?这种思想上的转变,往往比单纯的事件记录更能揭示一个人的复杂性。而且,叶老师的采访,我想也必然会涉及到一些敏感的、甚至是禁忌的话题。他是否能够触及到陈伯达的痛苦、遗憾,或者是不为人知的荣耀?这些真实的、带有情感色彩的记录,远比干巴巴的史实更有力量,它能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那个时代每一个个体所经历的真实生活。
评分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漫长的、却又引人入胜的“历史侦探”工作。叶永烈老师提供的材料,不仅仅是陈伯达个人的经历,更是那个时代无数侧面的折射。我注意到书中提及的那些“珍贵史料”,不仅仅是官方文件,更可能是一些私人信件、内部记录、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口述历史。这些细节,往往才是揭示历史真相的关键线索。例如,如果书中提到了某个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内部讨论,或者某个关键人物在幕后的一些不为人知的举动,那将是非常震撼的。我特别想知道,陈伯达在那些重要的时刻,他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他是如何做出那些选择的?那些选择又对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叶老师作为一位极其擅长挖掘史料的作家,他一定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提供新视角、新信息的机会。我想象着,他在整理这些材料时,一定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去考证,去比对,去核实,力求还原一个最接近事实的图景。这本书不仅仅是对陈伯达本人的解读,更是一次对那个时代政治生态、权力运作、以及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深入剖析。它可能会让我们看到,历史人物并非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有着自己的情感、欲望、以及在特定环境下不得不做出的妥协与挣扎。
评分拿到这本《陈伯达传》后,最让我惊喜的,莫过于叶永烈老师的访谈记录。他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陈伯达的回答,而是以一个极其敏锐的观察者和引导者的身份,步步为营,层层深入。我们能感受到叶老师在访谈过程中,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对人物心理的精准捕捉,以及对陈伯达言语中细微之处的辨析。他提出的问题,常常能触及陈伯达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也正是这些问题,逼迫着陈伯达不得不面对自己的人生,面对那些曾经的决定,那些曾经的荣耀与失落。叶老师并没有刻意去美化或丑化陈伯达,而是以一种近乎考古的方式,将陈伯达的人生片段一点点地剥离出来,呈现给我们。而陈伯达的自述,更是一种难得的“第一手材料”。在生命的暮年,很多曾经的顾虑或许已经淡化,记忆也变得更加清晰,或者说,他终于有勇气去回顾和审视自己的一生。我尤其期待的是,他对自己曾经扮演的角色,对自己所参与的那些重大历史事件,会有怎样的解读和反思。会不会有我们从未听闻过的细节?会不会有出乎意料的辩解,甚至是忏悔?这种坦诚的自我剖析,才是真正能触动人心的部分,它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个体,是如何在历史洪流中被塑造,又如何去理解自己被塑造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古朴的字体,泛黄的纸张质感,让人一看就觉得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承载着一段沉重的岁月。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得知这本书的,当时被“叶永烈独家采访”和“晚年陈伯达自述”这两个关键词深深吸引。要知道,陈伯达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带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他的视角,他的经历,究竟是怎样的?而叶永烈老师,作为一位极其严谨且深入历史的传记作家,他的笔触,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真相的窗户。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叶老师的追问下,在陈伯达晚年的回忆中,会展现出怎样一个与教科书上不同的、更加立体甚至矛盾的人物形象。那些“大量珍贵史料”更是让人充满期待,不知道会挖出多少尘封的往事,填补多少历史的空白,甚至颠覆我们曾经的认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个人的传记,更像是打开了一本那个特定时代的活页,我们可以透过陈伯达的眼睛,去审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挣扎与无奈,去思考历史的走向与个人的命运之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光是想象一下,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感觉自己将要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了解历史人物最真实的一面,是理解历史的关键。而《陈伯达传》无疑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窗口。叶永烈老师的严谨治学态度,加上陈伯达晚年难得的坦诚,让这本书具备了非同寻常的文献价值。我尤其关注书中提到的“大量珍贵史料”,这些史料的披露,很可能将改写我们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认知,或者至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例如,如果书中能够披露当时一些重要决策背后的不为人知的细节,或者陈伯达在其中扮演的更具争议性的角色,那将会非常有启发性。我想要了解的,不仅仅是陈伯达作为政治人物的一面,更想了解他作为一个有着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在那个复杂的时代中游走,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轨迹,以及他对那个时代的观察和体悟。这本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填补了关于陈伯达个人生平的空白,更在于它以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那个时代社会变迁、政治斗争以及思想碰撞的独特视角。这就像是在拼凑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时,找到了其中一块至关重要的、却又被长期忽视的碎片,它的出现,让整幅画卷的意义更加完整和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