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 三联 茨威格人物传记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 (奥)茨威格 著

预售 三联 茨威格人物传记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 (奥)茨威格 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奥] 斯蒂芬·茨威格 著,舒昌善 译
图书标签:
  • 茨威格
  • 传记
  • 文学
  • 历史
  • 回忆录
  • 欧洲
  • 昨日的世界
  • 新译本
  • 三联
  • 预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33437
商品编码:1043381586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茨威格人物传记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3
字数:36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

茨威格以隽永,流畅的文字,叙述自己生平所经历的欧洲重大历史事件。不是自传,胜似自传,不是回忆录,胜似回忆录,它在广大读者中永远具有魅力。编辑推荐

  茨威格以隽永,流畅的文字,叙述自己生平所经历的欧洲重大历史事件。他以诗人的感情,小说家的技巧来再现历史,熔哲理于抒情,使历史事件变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他描写了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心态。披露了在那时期,他所交往的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正因为此,《昨日的世界》不是自传,胜似自传,不是回忆录,胜似回忆录,它在广大读者中永远具有魅力、

内容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1881年出生在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家庭。早年求学柏林和维也纳,初时作为诗人和翻译家,继而作为传记作家而为人所知。茨威格交游广泛,两次大战期间生活在萨尔茨堡,享有文学盛名。1934年纳粹崛起后流亡英国,之后曾在美国短时滞留,最终定居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尽。本书写于1939—1940年间,于1944年出版。 
  舒昌善先生所译《昨日的世界》,1991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并于1992和1996年重印。2004年,该版本被广西师大出版社纳入“影响过一代人的书”系列。此新译本是以德国费舍尔出版社版为底本,在原译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校订和修改工作,并对书中涉及的人名、地名及历史事件补充了大量注释。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1881年出生在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家庭。早年求学柏林和维也纳,初时作为诗人和翻译家,继而作为传记作家而为人所知。茨威格交游广泛,两次大战期间生活在萨尔茨堡,享有文学盛名。1934年纳粹崛起后流亡英国,之后曾在美国短时滞留,最终定居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尽。本书写于1939-1940年间,于1944年出版。 
  舒昌善,浙江上虞人,德国哲学博士。舒昌善先生所译《昨日的世界》,1991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并于1992和1996年重印。2004年,该版本被广西师大出版社纳入“影响过一代人的书”系列。此新译本是以德国费舍尔出版社版为底本,在原译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校订和修改工作,并对书中涉及的人名、地名及历史事件补充了大量注释。
精彩书评  我似乎觉得,为我们所经历过的那种紧张而富有戏剧性地令人惊诧的生活做见证,是我应尽的一种义务,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些巨大转变的见证人,都是迫不得已成了见证人。对我们这一代人而言,不存在任何的逃避,不可能像我们的先辈那样置身事外……没有一片可以逃遁的土地,没有一种用钱可以买到的安宁。命运之手随时随地会把我们攫住,把我们拽到它的永不知足的戏弄之中。 
  ——斯蒂芬·茨威格 
  “出于绝望,我正在写我一生的历史” 
  ——茨威格致友人书
目录序言 
太平世界 
上个世纪的学校 
情窦初开 
大学生活 
巴黎,永远焕发青春的城市 
我的曲折道路 
走出欧洲 
欧洲的光辉和阴霾 
1914年战争爆发的最初时刻 
为思想上的团结而奋斗 
在欧洲的心脏 
重返祖国奥地利 
又回到世界上 
日落西山 
希特勒的崛起 
和平气息奄奄 
译者后记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 茨威格笔下的世纪肖像 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 译者: [此处应填写新译本的译者姓名,若无具体信息,可留空或使用“新译者”] 原著出版年份: [此处应填写原著首次出版年份] 引言:在历史的洪流中回望 斯蒂芬·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并非仅仅是一部个人回忆录,它是一份对“昨日”欧洲——那个“黄金时代”的、欧洲文明的巅峰时刻——的深情挽歌,也是一份对两次世界大战前那个逝去世界的详尽而感性的记录。茨威格以其特有的敏锐洞察力和抒情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而又细腻的历史画卷。他不是一个冷漠的史学家,而是一个浸润其中、深刻感受时代脉搏的“欧洲人”。 本书涵盖了茨威格从童年到流亡的生命轨迹,但其核心价值在于对一战前欧洲精神氛围的捕捉与重现。这是一个在理性、艺术、自由与和平的幻象下繁荣发展的时代,是茨威格称之为“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式的幻觉。他以回忆者的身份,引领读者穿梭于布鲁塞尔的国际和平会议、维也纳的咖啡馆文化、柏林的学术圈,以及与二十世纪最伟大头脑们的交往之中。 第一部分:童年与黄金时代的回声 茨威格的叙事始于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奥匈帝国维也纳。他笔下的维也纳,是一个充满文化张力与艺术气息的熔炉。 维也纳的氛围塑造: 茨威格描绘了德奥帝国末期特有的那种表面上的稳定与内在的过度繁荣。他细致地刻画了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对秩序、道德的恪守,以及对艺术近乎宗教般的热忱。这种环境,塑造了他早年对人道主义和泛欧洲主义的信仰。他回忆了自己如何沉浸于诗歌和文学的浸润之中,体验着那种对“进步”的坚定不移的信念。 对“欧洲人”身份的认同: 茨威格着力强调,在那个时代,国界的重要性远低于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他将自己定义为“真正的欧洲人”,一个超越了民族狭隘性的知识分子。他热衷于介绍和翻译各国文学,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融合。这种国际主义的视野,是日后纳粹崛起时,对他精神打击最大的部分。 咖啡馆中的思想激荡: 维也纳的咖啡馆,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精神巢穴。茨威格生动地再现了这些场所的景象:烟雾缭绕中,思想的火花不断迸发,政治、哲学、艺术的争论此起彼伏。在这里,他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文学巨匠和思想家,他们共同构建了那个时代知识界的精神共同体。 第二部分:群星闪耀的时代——与巨匠的交汇 回忆录的精髓部分,在于茨威格对同时代杰出人物的私人记述。他以近距离观察者的身份,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文学领域的人物群像: 茨威格与欧洲几乎所有重量级的文学家都有过交往或深厚的友谊。他笔下的罗曼·罗兰,是一位坚持道德高地,拒绝屈从于民族主义狂热的巨人;他与莱纳·玛利亚·里尔克(Rilke)的交往,展现了诗人那份敏感而又近乎玄学的内心世界;他对雨果·冯·霍夫曼斯塔尔(Hofmannsthal)的描述,则流露出对奥地利文学最后一位伟大诗人的惋惜之情。这些交往不仅仅是社交记录,更是对特定时代精神气质的捕捉。 艺术与科学的交融: 除了文坛人物,茨威格也涉及了音乐、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先驱。他描述了对那些致力于推动人类精神进步的同道者的敬意,这种对“天才”的推崇,构成了他“黄金时代”信念的基石。他相信,艺术与人道的力量终将战胜狭隘的政治权力。 对弗洛伊德的独特见解: 茨威格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交往是他回忆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他将弗洛伊德视为继哥白尼、达尔文之后,又一位颠覆了人类自我认知的伟大思想家。茨威格对精神分析的兴趣,体现了他对人类内心深处隐秘力量的探求,这也是他后期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第三部分:幻觉的破灭——从和平到战争 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并非永恒,它的崩塌是突如其来且令人心碎的。回忆录的后半部分,笔调急转直下,充满了对历史悲剧的控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 1914年的夏天,是茨威格笔下欧洲梦境终结的时刻。他详细记录了知识分子群体在战争爆发初期所经历的集体幻觉和随后的巨大幻灭。他描述了昔日倡导和平的同仁们如何被民族主义的狂热席卷,转而支持战争机器。这种背叛,对习惯于普世价值的茨威格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转向和平主义的立场: 亲历了战争的残酷后,茨威格坚定了自己作为和平主义者的立场。他记录了自己在战争期间的内心挣扎,以及如何拒绝为战争机器服务。他将战争视为欧洲文明理性的彻底破产,是对启蒙精神的背叛。 对“中间地带”的怀念: 战后,茨威格试图重建“欧洲精神”,他在国际会议上奔走,努力倡导文化上的联合,试图挽留住那个逝去的、跨国界的文化共同体。然而,民族主义的幽灵并未消散,反而随着经济危机和政治极化的加剧而愈发强大。 结论:流亡者的挽歌与预言 《昨日的世界》在茨威格流亡期间完成,带着强烈的末世感。他记录了纳粹主义的崛起如何摧毁了他所珍视的一切:言论自由、文化多元性以及人道主义的基石。 对极权主义的审判: 茨威格以一位亲历者的身份,揭示了极权主义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滋生于旧时代内部的某些弱点之上——例如对盲目权威的崇拜和对复杂性的逃避。他以沉痛的笔触描绘了书籍被焚毁、知识分子被迫逃亡的景象,这是他个人命运与欧洲命运的交织。 文学的持久价值: 这部回忆录不仅是对一个逝去时代的缅怀,更是一份对“精神贵族”的宣言。茨威格通过回忆那些伟大的人物和他们的成就,试图证明人类精神中那股超越政治纷争的、创造性的力量是永恒的。他希望,在黑暗的现实面前,对“昨日的美好”的回忆能够成为未来重建的灯塔。 本书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理解二十世纪欧洲思想史和文化变迁的必读之作。它邀请读者思考:在一个日益分裂的世界里,我们如何找回那份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跨越国界的共同人性与文化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关注的另一个点是“三联”的出品。三联书店的书,在我印象中,一直代表着一种相对严肃和高品质的出版标准,无论是选书的眼光还是装帧设计,都比较克制而有格调。对于茨威格这种级别的经典,选择他们家出版,多少让人感到安心。我希望这次的实体书在纸张的选择和印刷质量上也能让人满意,毕竟,这种需要反复品读的经典著作,好的物理载体能大大提升阅读体验。想象一下,在安静的午后,手捧着这本带着墨香的书,去品味那个逝去的维也纳或布达佩斯,那种沉浸感是电子阅读无法比拟的。好的书籍,不仅是内容的载体,它本身也应该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物品”。我希望这次的“新译本”能成为我书架上,那本能够让我随时翻开,重温历史温柔与残酷的佳作。

评分

这套书刚到手,沉甸甸的,光是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封面设计得很有品位,那种老派的字体和简约的排版,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逝去的时代。我平时就挺喜欢读回忆录类的书籍,总觉得真实的历史往往藏在这些个体的叙述里,比那些宏大的叙事更让人动容。茨威格这个名字早就听说过,他的作品总带着一股子挥之不去的忧郁和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挽歌,光是想到他描绘的“昨日的世界”,我就已经能想象出那该是怎样一个精致而又脆弱的欧洲图景。我特别期待作者是如何梳理他的人生轨迹,那些与时代巨匠的交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冲刷殆尽的优雅与风度。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再现那个“昨天”,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回忆录,更像是一把打开时间胶囊的钥匙,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早已逝去的黄金时代的心跳与呼吸。我甚至还没开始读,就已经在脑海里构思着,读完之后,大概会花上好几天时间,沉浸在那份跨越世纪的怀旧情绪里,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

拿到新译本真是个惊喜,之前听说老译本在一些地方的表达略显生涩,这次据说做了大量的修订和润色,这对于我这种对语言美感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茨威格的文字本身就如同水晶雕刻般精妙,需要一个同样细腻的译者去捕捉那份潜藏在字里行间的哀愁与洞察力。我更在意的是,新的译者是如何处理那些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的文化符号和典故,是采取直译保持原味,还是进行必要的解释性处理,这直接影响到我们这一代读者理解的深度。一个好的译本,应该是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能让现代读者“无障碍”地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茨威格对细节的捕捉,那种对“昨日”的迷恋,如果译文处理得当,那种温暖而又悲凉的底色才能真正被我们所体会。我希望这次的翻译能让那些优美的长句读起来依旧流畅,避免了那种为翻译而翻译的僵硬感,让文字真正活起来。

评分

说实话,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茨威格”这个作者的名号去的,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带着一种宿命般的悲剧色彩,无论是《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还是他的中篇小说,总有一种盛大落幕的美感。而“人物传记”和“回忆录”的结合,意味着我们不仅能读到他本人的经历,还能从他的视角去审视那些他所接触到的历史人物。我想知道,在他眼中,那些被后世神化的伟人们,私下里是如何言谈举止的?他如何评价那些塑造了现代欧洲面貌的知识分子、艺术家和政治家?这种第一手的观察,比任何二手资料都来得珍贵。这本书的价值,恐怕就在于提供了一个观察欧洲从“美好年代”走向战争深渊的独特窗口,一个身处剧变中的敏感情魂,是如何记录下自己所珍视的一切的崩塌过程。我期待着那种深沉的、带着历史重量的叙事,能给我带来新的思考。

评分

这个“预售”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期待的累积。我喜欢这种在正式阅读前,先在脑海中构建起对这本书的想象。特别是“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这个标题,它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无可挽回的失落感。它暗示着,这本书记录的不仅仅是生活,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会结构、一种精神气质的终结。对于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节奏极快的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去回望那个需要沉淀、需要仪式感的“昨日世界”,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休憩。我很好奇,茨威格在回忆时,是否会带有一种美化滤镜?他会如何处理那些战争带来的痛苦与幻灭?一个如此热爱精致文化的人,是如何面对他亲手见证的文明的自我毁灭的?这些宏大的主题,如果能被巧妙地融入到个人的琐碎回忆中,那这本书的艺术成就可就非同一般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