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历史学著作,讲述了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的寺院经济制度,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佛教史、敦煌学的重要参考。作者在史料发掘与梳理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引用了大量敦煌文书,对其进行细致的考证与解读。书中不仅描绘了寺院的土地占有、生产经营、人员组织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还深入分析了寺院在当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比如,对于寺院如何参与农耕、手工业生产,如何组织僧侣、雇工进行劳动,以及寺院产品的流通与分配等问题,都有详尽的论述。同时,作者还探讨了唐五代时期中央政府对寺院经济的政策,以及地方势力对寺院的影响,揭示了寺院经济制度演变的复杂性。书中对敦煌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与寺院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进行了阐释,为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现象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对于关注中国古代经济史、特别是佛教经济史的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研究资料。
评分这是一部厚重而严谨的学术专著,对唐五代时期敦煌寺院经济制度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作者基于对海量敦煌文书的精深理解,抽丝剥茧,将原本散落在各处的零散信息汇集起来,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寺院经济运作体系。书中对寺院的“账簿”、“契约”、“田亩登记”等史料的解读尤为精彩,通过对这些微观材料的分析,得以窥见寺院经济活动的宏观脉络。例如,关于寺院如何管理其庞大的财产,如何处理与佃农、雇工之间的经济纠纷,如何缴纳赋税、承担徭役等,作者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书中对于“寺户”这一概念的界定与分析,更是抓住了研究的核心。作者并非简单地将寺户等同于寺院的奴仆或雇工,而是通过对不同史料的比对,揭示了寺户的复杂构成及其在寺院经济中的多重身份与功能。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扎实的史料基础、严谨的逻辑推理以及对历史问题的深刻洞察。
评分读完此书,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繁华而又动荡的时代,亲眼目睹了敦煌寺院经济的勃勃生机。书中对于寺院如何通过土地捐赠、购买、租赁等方式聚敛财富,如何组织僧侣与民户进行生产,以及寺院在商品流通中的角色,都描绘得绘声绘色。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庄园经济”的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寺院如何像世俗地主一样经营土地,种植粮食、蔬菜,养殖牲畜,甚至经营手工业,生产的商品不仅满足自身需求,还进入市场进行交换,为寺院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此外,书中关于寺院与当地政府、士族、商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做了深入的探讨,揭示了寺院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虽然有些专业术语和史料解读需要细细揣摩,但整体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立体、生动的敦煌寺院经济图景,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经济运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是一次对历史深度的挖掘,它以敦煌为窗口,展现了唐五代时期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经济现象——寺院经济。作者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寺院经济的肌理之中,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的细致解读,揭示了寺院如何从一个宗教机构,逐渐演变为一个庞大的经济综合体。书中对寺院的土地制度、劳动组织、财富分配、以及与外界的经济联系等方面的阐述,既有宏观的理论框架,又不乏微观的案例分析。例如,作者通过对不同寺院经济活动案例的比较,展现了寺院经济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可能存在的差异,以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对学术化,但其严谨的论证和丰富的史料足以吸引对中国古代史、经济史、以及佛教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当时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逻辑的全新视角。
评分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这本书初读可能会感到有些晦涩,但一旦沉浸其中,便会被其深刻的内涵所吸引。它所描绘的唐五代敦煌寺院经济,不仅仅是关于佛教寺庙的财务报告,更是一幅展现当时社会经济生活全貌的画卷。书中描写的寺院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更是重要的经济实体,它们参与生产、流通、甚至金融活动,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寺院如何利用其宗教影响力来吸引捐赠、招募劳动力,以及如何与地方政治势力相互勾结、获取特权的部分感到震撼。这种经济与宗教、政治的紧密结合,在现代社会看来或许难以想象,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却是寺院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这本书让我对“寺户”这一群体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并非简单的信徒,而是参与到寺院经济运转中的重要一环,他们的生活与寺院的兴衰息息相关。
评分个人感觉不错,希望有用
评分挺好的
评分满药 满符满药 满符满药 满符满药 满符满药 满符
评分正品正品正平
评分正品正品正平
评分看到不买的话,就有点想不通了。
评分姜伯勤,男,1938年12月28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现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敦煌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8年至今先后任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997年至今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副召集人。主要从事隋唐史、敦煌学、丝绸之路史研究,也涉猎艺术史研究。从1961年起研究敦煌学。1972~1982年间完成的专著《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于1987年出版。该书“不仅使敦煌寺院经济研究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将会对敦煌学其他分支领域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1984~1985年,在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访问研究两年,完成4万字论文《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并于1986年在日本发表,获得好评。1987年在香港国际敦煌吐鲁番学术会议上发表的《列宁格勒藏本乘恩帖考证》,引起日本学术界的重视。1992年起承担国家科研项目“敦煌学术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7人。重要论文又有《隋末奴军起义试探》(《历史研究》1963年第4期)、《中国田客制、部曲制与英国维兰制的比较研究》(《历史研究》1984年第4期)、《从判文看唐代市籍制的终结》(《历史研究》1990年第3期)、《从学术源流论饶宗颐先生的治学特色》(原载《学术研究》1992年第4期,后收入《选堂文史论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介休祆神楼与宋元明时期山西祆教》(《东洋学报》80卷4号,1999年3月,日本东京)、《岑仲勉学记》(岑仲勉《岑仲勉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论敦煌“守庄农作”型外庄与“合种”制经营》(《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新世纪著作的先声——读选堂先生<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见香港《明报月刊》2007年第1期),2007年在兰州、敦煌作《线的艺术:中华文化之光——论段文杰先生对敦煌文化史中线的艺术的继承和创新》学术报告,现为中山大学艺术史研究中心主办《艺术史研究》的常年撰稿人。
评分姜伯勤先生的代表作,值得购买
评分姜先生的研究做得很好,視野又廣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