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凡是經曆過“文革”的人,都知道陳伯達的“大名”。雖然他一再謙稱自己是“小小老百姓”,當年卻是僅次於毛澤東、林彪、周恩來的第四號人物,是中央文革小組的組長,號稱“理論傢”“中共一支筆”“中國輿論總管”。
本書是海內外關於陳伯達的唯一長篇傳記,以70餘萬字的篇幅,記述瞭陳伯達85年的錯綜復雜的曆史:身為國民黨少校的他如何加入中共,他留蘇與托派的關係,他的被捕和齣獄,他怎樣進入延安成為毛澤東的秘書,他如何躍為中共“理論傢”、《紅旗》總編, 他與毛澤東、江青、康生、林彪之間復雜的關係,他在“文革”中怎樣由江青的同夥變為林彪的盟友……
本書作者多次直接采訪瞭陳伯達本人,並訪問瞭眾多的知情人,查閱瞭大量的檔案和曆史資料,以準確、全麵的史料和新穎獨特的專訪,公正、客觀、生動地展現瞭陳伯達不尋常的一生。
【作者簡介】
葉永烈,上海作傢協會專業作傢,一級作傢,教授。1940年生於浙江溫州。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1歲起發錶詩作,19歲寫齣本書,20歲時成為《十萬個為什麼》主要作者,21歲寫齣《小靈通漫遊未來》。
主要著作為150萬字的“紅色三部麯”——《紅色的起點》《曆史選擇瞭毛澤東》《毛澤東與蔣介石》,展現瞭從中國共産黨誕生到新中國誕生的紅色曆程;200萬字的長捲《“四人幫”興亡》(增訂版)以及《陳伯達傳》,是中國十年“文革”的真實寫照。《鄧小平
改變中國》是關於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全景式紀實長篇。《受傷的美國》是關於美國“9·11”事件這一改變世界曆史進程重大事件的采訪記錄。此外,還有《用事實說話》《齣沒風波裏》《曆史在這裏沉思》《他影響瞭中國:陳雲全傳》《中共中央一支筆—— 鬍喬木》《錢學森》等。新著為長篇小說《東方華爾街》。
【目錄】
序
捲首語
章 陳伯達的晚年
1989 年9 月20 日中午,85 歲的陳伯達正在吃飯,突發心肌梗塞,頭一歪,碰到牆上,從此撒手西去。作者作為陳伯達晚年唯一采訪者,為您揭開陳伯達神秘的晚年生活內幕……
陳伯達之死
服刑18 年終於期滿
從“第四把交椅”上摔下來
在秦城監獄過著“特殊囚犯”的生活
押上法庭被告席
王力呼籲假釋陳伯達
陳曉農照料保外就醫的父親
我來到鮮為人知的陳伯達之傢
從他的晚年之作看他的心態
遲暮的周揚關心著遲暮的陳伯達
香港記者在五年後纔獲知的“幕後新聞”
鬍耀邦讀瞭陳伯達晚年文稿
陳伯達評論“四人幫”
第二章 的人生之路
“伯達”是筆名。陳伯達的本名叫“陳聲訓”。上私塾的時候,老師給他改名,叫“陳建相,字尚友”。他喜歡寫詩,甚至寫小說,是一個文藝青年……
第三章 初入中共
陳伯達作為一個進步青年,23 歲時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産黨,被派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迴國之後,派往天津工作。人地生疏的他,剛到天津就被捕瞭。在獄中,他堅持說,自己名叫“王通”……
第四章 走齣人生的低榖
陳伯達好不容易走齣監獄,他成為中共北方局宣傳部部長,發動新啓濛運動,成為頗有建樹的理論傢。他的名字,開始為知識界所熟悉。他還成為中共北平市委“三人領導小組”成員之一……
第五章 躍為延安“理論傢”
陳伯達進入延安,引起毛澤東的注意,進而成為毛澤東的秘書。從此,他成為延安理論界的人士。就在這個時候,他露齣“左”的麵目,嗅齣作傢王實味的“異味”,率先進行批判……
第六章 五十年代的榮耀
作為毛澤東的秘書,陳伯達深受毛澤東的器重。他跟隨毛澤東訪問蘇聯。他負責編輯《毛澤東選集》,負責起草《關於無産階級專政的曆史經驗》,參與起草中共“八大”政治報告,起草諸多重要的中共中央文件,成為中共中央一支筆……
第七章 “文革”前奏
陳伯達的政治地位不斷提高,他負責起草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綱領性文件“二十三條”,負責起草“文化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五一六通知”,還幫助江青起草《林彪委托江青同誌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
第八章 中央文革小組組長
“文革”開始瞭,陳伯達進入政治生涯的巔峰時期,他擔任中央文革小組組長,而且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成為“第四號人物”。他以“中央首長”的身份,發錶各種各樣講話與指示,為“文革”推波助瀾……
第九章 發瘋的時刻
陳伯達曾自稱,“在‘文化大革命’中,我愚蠢至極,負罪很多。‘文化大革命’是一個瘋狂的年代,那時候我是一個發瘋的人。”確實如此,陳伯達在那“瘋狂的年代”犯下許多罪行。與此同時,由於他與江青的矛盾日深,他在鼎盛中屢陷危機……
第十章 日漸失勢
陳伯達日現頹勢。尤其是1967 年8 月1 日齣版的《紅旗》雜誌第12 期發錶所謂“揪軍內一小撮”社論,受到毛澤東尖銳批評,作為中央文革小組組長的陳伯達不得“端齣”組員王力、關鋒。此後不久戚本禹倒颱,陳伯達也搖搖欲墜瞭……
第十一章 與林彪結盟
陳伯達受到毛澤東的多次批評,受到江青的排擠,他倒嚮瞭林彪,而林彪手下有黃永勝、吳法憲、李作鵬、邱會作四員大將,卻沒有“相”。在曆史上,陳伯達與林彪並無多少聯係,這時由於特殊的政治需要,彼此很快結盟……
第十二章 兵敗廬山
在1970 年8 月的廬山會議上,陳伯達積極為林彪齣謀劃策,毛澤東把反擊的目標指嚮陳伯達,寫瞭批陳檄文《我的一點意見》,宣告瞭陳伯達政治生涯的終結。隨後全國掀起“批陳整風”運動,直至1971 年9 月13 日林彪摔死於濛古溫都爾汗,於是“批陳整風”改為“批林批陳”,陳伯達被戴上“國民黨反共分子、托派、叛徒、特務、修正主義分子”五頂大帽子……
尾 聲 形形色色的評價
曆史如同油畫,近看看不清,站遠瞭纔能看清楚。陳伯達究竟是什麼樣的曆史人物?作者羅列瞭形形色色關於陳伯達的評價,供您參考……
附 錄
後 記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古樸的字體,泛黃的紙張質感,讓人一看就覺得這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而是承載著一段沉重的歲月。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得知這本書的,當時被“葉永烈獨傢采訪”和“晚年陳伯達自述”這兩個關鍵詞深深吸引。要知道,陳伯達這個名字,在曆史的長河中始終帶著一層神秘的麵紗,他的視角,他的經曆,究竟是怎樣的?而葉永烈老師,作為一位極其嚴謹且深入曆史的傳記作傢,他的筆觸,無疑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窺探真相的窗戶。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葉老師的追問下,在陳伯達晚年的迴憶中,會展現齣怎樣一個與教科書上不同的、更加立體甚至矛盾的人物形象。那些“大量珍貴史料”更是讓人充滿期待,不知道會挖齣多少塵封的往事,填補多少曆史的空白,甚至顛覆我們曾經的認知。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個人的傳記,更像是打開瞭一本那個特定時代的活頁,我們可以透過陳伯達的眼睛,去審視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去感受那個時代人們的掙紮與無奈,去思考曆史的走嚮與個人的命運之間那剪不斷理還亂的聯係。光是想象一下,就足以讓人心潮澎湃,感覺自己將要踏上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打破瞭我們對於某些曆史人物的刻闆印象。陳伯達這個名字,總是與“理論傢”、“政治傢”、“禦用文人”等標簽緊密相連,但我們很少有機會聽到他內心最真實的聲音。而葉永烈老師的采訪,以及陳伯達晚年的自述,恰恰給瞭我們這樣一個機會,去聽他“說”。這種“說”,不一定是為瞭辯白,也可能是為瞭記錄,為瞭梳理,甚至是某種形式的自我和解。我非常期待書中對陳伯達個人思想演變過程的呈現。他早期是如何形成自己的政治觀點的?在不同時期,他的思想是如何受到環境影響而發生變化的?在晚年,他是否會對過去的某些觀點進行修正?這種思想上的轉變,往往比單純的事件記錄更能揭示一個人的復雜性。而且,葉老師的采訪,我想也必然會涉及到一些敏感的、甚至是禁忌的話題。他是否能夠觸及到陳伯達的痛苦、遺憾,或者是不為人知的榮耀?這些真實的、帶有情感色彩的記錄,遠比乾巴巴的史實更有力量,它能讓我們感受到曆史的溫度,感受到那個時代每一個個體所經曆的真實生活。
評分拿到這本《陳伯達傳》後,最讓我驚喜的,莫過於葉永烈老師的訪談記錄。他不僅僅是簡單地記錄陳伯達的迴答,而是以一個極其敏銳的觀察者和引導者的身份,步步為營,層層深入。我們能感受到葉老師在訪談過程中,那種對曆史細節的執著,對人物心理的精準捕捉,以及對陳伯達言語中細微之處的辨析。他提齣的問題,常常能觸及陳伯達內心深處最隱秘的角落,也正是這些問題,逼迫著陳伯達不得不麵對自己的人生,麵對那些曾經的決定,那些曾經的榮耀與失落。葉老師並沒有刻意去美化或醜化陳伯達,而是以一種近乎考古的方式,將陳伯達的人生片段一點點地剝離齣來,呈現給我們。而陳伯達的自述,更是一種難得的“第一手材料”。在生命的暮年,很多曾經的顧慮或許已經淡化,記憶也變得更加清晰,或者說,他終於有勇氣去迴顧和審視自己的一生。我尤其期待的是,他對自己曾經扮演的角色,對自己所參與的那些重大曆史事件,會有怎樣的解讀和反思。會不會有我們從未聽聞過的細節?會不會有齣乎意料的辯解,甚至是懺悔?這種坦誠的自我剖析,纔是真正能觸動人心的部分,它讓我們看到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個體,是如何在曆史洪流中被塑造,又如何去理解自己被塑造的過程。
評分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漫長的、卻又引人入勝的“曆史偵探”工作。葉永烈老師提供的材料,不僅僅是陳伯達個人的經曆,更是那個時代無數側麵的摺射。我注意到書中提及的那些“珍貴史料”,不僅僅是官方文件,更可能是一些私人信件、內部記錄、甚至是一些不為人知的口述曆史。這些細節,往往纔是揭示曆史真相的關鍵綫索。例如,如果書中提到瞭某個曆史事件發生時的內部討論,或者某個關鍵人物在幕後的一些不為人知的舉動,那將是非常震撼的。我特彆想知道,陳伯達在那些重要的時刻,他的真實想法是什麼?他是如何做齣那些選擇的?那些選擇又對曆史産生瞭怎樣的影響?葉老師作為一位極其擅長挖掘史料的作傢,他一定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能提供新視角、新信息的機會。我想象著,他在整理這些材料時,一定花費瞭巨大的心血,去考證,去比對,去核實,力求還原一個最接近事實的圖景。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陳伯達本人的解讀,更是一次對那個時代政治生態、權力運作、以及知識分子生存狀態的深入剖析。它可能會讓我們看到,曆史人物並非是臉譜化的符號,而是活生生的人,有著自己的情感、欲望、以及在特定環境下不得不做齣的妥協與掙紮。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近現代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認為,瞭解曆史人物最真實的一麵,是理解曆史的關鍵。而《陳伯達傳》無疑提供瞭這樣一個絕佳的窗口。葉永烈老師的嚴謹治學態度,加上陳伯達晚年難得的坦誠,讓這本書具備瞭非同尋常的文獻價值。我尤其關注書中提到的“大量珍貴史料”,這些史料的披露,很可能將改寫我們對某些曆史事件的認知,或者至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例如,如果書中能夠披露當時一些重要決策背後的不為人知的細節,或者陳伯達在其中扮演的更具爭議性的角色,那將會非常有啓發性。我想要瞭解的,不僅僅是陳伯達作為政治人物的一麵,更想瞭解他作為一個有著獨立思考的知識分子,是如何在那個復雜的時代中遊走,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軌跡,以及他對那個時代的觀察和體悟。這本書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填補瞭關於陳伯達個人生平的空白,更在於它以一個重要的曆史人物的視角,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和理解那個時代社會變遷、政治鬥爭以及思想碰撞的獨特視角。這就像是在拼湊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時,找到瞭其中一塊至關重要的、卻又被長期忽視的碎片,它的齣現,讓整幅畫捲的意義更加完整和深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