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4684-2011 建设用砂 国家标准

GB/T 14684-2011 建设用砂 国家标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GB/T 14684-2011
  • 建设用砂
  • 国家标准
  • 建筑材料
  • 标准
  • 质量
  • 检测
  • 规范
  • 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艺建联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155066006825
商品编码:1041377553
开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用砂的术语和定义、分类与规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储存和运输等。 
本 标准适用于建设工程中混凝土及其制品和普通砂浆用砂。


英文名称: Sand for construction 

替代情况: 替代GB/T 14684-2001 

中标分类: 建材>>建材产品>>Q13混凝土、集料、灰浆、砂浆  

ICS分类:  建筑材料和建筑物>>建筑材料>>91.100.10水泥、石膏、石灰、砂浆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guoi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guoi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 2011-06-16

实施日期: 2012-02-01

首发日期: 1993-09-18

提出单位: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归口单位: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主管部门: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起草单位: 中国砂石协会、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材料工业技术监督研究中心等

 起草人: 陈家珑、杨斌、周文娟、商志坤、姚利君、韩瑞民、高潮、许琳等

  页数:  36页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02-01




目录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4684—2001《建筑用砂》,与GB/T14684—2001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的名称(2001版封面,本版封面); 
———修改了标准的范围(2001版第*1章,本版第*1章); 
———修改了天然砂和人工砂的定义(2001版的3.1、3.2,本版的3.1、3.2); 
———修改了亚甲蓝(MB)值的定义(2001版的3.10,本版的3.10); 
———修改了分类(2001版的4.1,本版的4.1); 
———删除了用途(2001版的4.4); 
———增加了建设用砂的一般要求(本版的5); 
———修改了颗粒级配的技术要求(2001版的5.1,本版的6.1); 
———修改了人工砂石粉含量的技术要求(2001版的5.2,本版的6.2); 
———修改了有害物质的技术要求(2001版的5.3,本版的6.3); 
———修改了人工砂坚固性的技术要求(2001版的5.4,本版的6.4); 
———修改了表观密度、松散堆积密度、空隙率的技术要求(2001版的5.5,本版的6.5); 
———增加了含水率和饱和面干吸水率的技术要求(本版的6.7); 
———修改了砂表观密度的试验方法(2001版的6.13,本版的7.13); 
———修改了出厂检验的规定(2001版的7.1.1,本版的8.1.1); 
———修改了型式检验的规定(2001版的7.1.2,本版的8.1.2); 
———修改了判定规则的规定(2001版的7.3,本版的8.3); 
———修改了饱和面干吸水率试验方法中饱和面干状态图(2001版的附录B,本版的7.19)。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砂石协会、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材料工业技术监督研究中心。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上海建设路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站、西安公路研究院、辽宁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所、北京市节能与建筑材料管理办公室、河南省辉县市天然资源有限公司、北京恒坤混凝土有限公司、郑州一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浙江华威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焦作建工集团、重庆市大爱建材有限公司、北京新奥混凝土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商丘中原砂浆和人工砂研究会、美卓矿机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浙江日昌升建材有限公司、宁波路 
通水泥制品有限公司、贵州成智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家珑、杨斌、周文娟、商志坤、姚利君、韩瑞民、高潮、许琳、张裕民、杨秦生、黄卫、何惠勇、段雄辉、袁海生、周堂贵、秦连平、吕剑、张长城、孙涛、张朝辉、王建忠、牛威、陈斌、刘劲松。 
本标准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4684—1993; 
———GB/T14684—2001。



目录
前言 Ⅲ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分类与规格 2 
5 一般要求 2 
6 技术要求 2 
7 试验方法 5 
8 检验规则 25 
9 标志、储存和运输 26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集料碱活性的试验方法(岩相法) 27




岁月流转,光影记忆 这本书并非关于建筑材料的国标,而是为你精心珍藏,承载着那些易逝却又无比珍贵的瞬间。它是一本相册,一本回忆录,更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 打开它,你将踏上一段时光之旅。 这里没有冰冷的数字和严苛的标准,只有温度与情感的脉络。书页间,定格的是生活的点滴,是情感的流淌。你或许会看到孩童纯真的笑脸,在阳光下闪耀着无忧无虑的光芒;你或许会捕捉到恋人初遇时那微妙的眼神交汇,空气中弥漫着青涩的甜蜜;你或许会重温与家人围坐一堂的温馨场景,饭菜的香气和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最动人的画面。 每一页,都是一个故事。 照片中的人物,无论是熟悉的亲人,还是曾经的挚友,都曾是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表情,他们的姿态,都在诉说着一段尘封的记忆。或许是某个假日里全家出游的合影,背景是陌生的风景,但人物间的亲密无间却诉说着家的温暖;或许是毕业典礼上,毕业帽抛向天空的瞬间,那是青春的告别,也是未来的启程;或许是某个平凡的午后,在书桌前专注的你,记录着知识海洋里探索的足迹。 细细品味,你会发现细节的魅力。 褪色的照片,记录着时间的痕迹,也增添了一种怀旧的韵味。斑驳的色彩,仿佛带你回到了那个年代,感受当时的氛围。衣着的风格,发型的变化,甚至背景中模糊的陈设,都如同历史的碎片,拼凑出那个时代的生活图景。翻阅这些照片,你不仅是观赏者,更是参与者,仿佛再次置身其中,亲历那些场景。 这不仅仅是一本相册,更是一份情感的寄托。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琐事牵绊,忽略了对过往的回顾和对情感的梳理。这本书为你提供了一个慢下来的契机,让你停下脚步,静心感受。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与自己的对话,与过往的重逢。你可以在这里找到慰藉,找到力量,找到继续前行的动力。 它可能包含: 童年嬉戏的剪影: 稚嫩的面庞,纯真的眼神,定格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青春年少的风采: 意气风发的少年,奔跑在操场,畅谈着梦想,那是成长的印记。 情侣间的点滴: 牵手漫步街头,依偎在沙发上,每一个甜蜜瞬间都被温柔珍藏。 家庭的温馨瞬间: 父母的慈爱,子女的孝顺,团圆的聚会,是血脉相连的永恒。 朋友的欢声笑语: 共同的冒险,真诚的倾诉,每一次聚会都是难忘的记忆。 个人的成长轨迹: 从懵懂少年到成熟大人,记录着每一次蜕变与进步。 生活中的小确幸: 一顿丰盛的晚餐,一次意外的惊喜,一次心旷神怡的旅行,这些平凡而闪光的时刻。 那些曾经的陪伴: 也许是宠物,也许是旧物件,它们也承载着深深的情感。 这不是一本需要理解的“标准”,而是一本需要去“感受”的书。 它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只有心灵最真实的触动。你可以随意翻阅,不必拘泥于顺序,让感觉引领你的目光。或许某一张照片会触动你内心深处的情感,让你久久凝视,思绪万千。 它是一份珍贵的礼物,赠予自己,也赠予你所爱之人。 当你将这本书送给亲人朋友,你赠予的不仅仅是一本相册,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情感,一份对过去时光的认可,一份对未来美好的祝愿。它将成为家庭成员之间珍贵的共同回忆,成为朋友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 这本书,是一场关于爱、关于记忆、关于生活的盛宴。 请允许自己沉浸其中,让泛黄的照片唤醒那些被遗忘的美好,让曾经的笑脸温暖你当下的心房。它将是你心灵的港湾,是你回首来时路的温柔注脚。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读完《GB/T 14684-2011 建设用砂 国家标准》这本书,我不得不说,这是一次深刻的学习体验。虽然初衷是想了解建筑用砂的具体规范,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严谨的逻辑和详尽的条文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标准,更像是一部关于“质量”的百科全书,只不过它聚焦于构成我们城市肌理最基础的材料——砂。书中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条款,都凝聚了无数专家的心血和行业多年的实践经验。我尤其关注了关于砂的物理性能指标部分,例如细度模数、粒径分布、含泥量等等。这些看似枯燥的术语,在标准中被赋予了明确的数值范围和测试方法,这让我意识到,看似普通的砂,其背后却有着如此精密的科学要求。这本书让我明白,建筑的稳固和安全,绝非偶然,而是建立在对每一份原材料一丝不苟的把控之上。它挑战了我过去对“砂”的简单认知,让我看到其在现代建筑工业中的关键作用和科学严谨的地位。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那些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不仅仅惊叹于其宏伟的设计,更开始敬佩支撑起这一切的基础材料所遵循的严格规范。

评分

评价九: 我一直认为,建筑用砂似乎是一个非常“朴实无华”的材料,但《GB/T 14684-2011 建设用砂 国家标准》这本书,却向我展示了它的“不平凡”之处。书中关于“砂的粒度组成”的详细描述,让我明白了砂并非越粗越好,也不是越细越好,而是需要一个符合特定工程需求的最佳粒径分布。标准中对不同工程类型(如混凝土、砂浆)的砂粒度要求的差异化规定,让我看到了设计的精妙。我特别关注了关于“砂的级配”的章节,这让我了解到,一个好的砂的级配,能够有效地减少空隙,提高材料的密实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砂的“形体”和“排列”同样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而标准正是为这些“形体”和“排列”设定了科学的“游戏规则”。

评分

评价三: 老实说,拿到《GB/T 14684-2011 建设用砂 国家标准》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大的期望,以为它只是一本冰冷的工具书。然而,随着我一点点地研读,我逐渐被书中渗透出的细致和周全所打动。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稠度模数”和“最大粒径”的章节。这些参数的设定,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验证。书中对这些指标的数值范围规定得极其具体,并且详细说明了测试的仪器和步骤。这让我意识到,在建筑工程中,任何一个微小的参数都可能对整体的结构性能产生连锁反应。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行业是如何通过制定严苛的标准来保障最基本的产品质量的。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砂这种看似平凡的材料背后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对安全的极致追求。即使我是一个普通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秩序感和专业感,让我对建筑行业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评价四: 《GB/T 14684-2011 建设用砂 国家标准》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意外的“知识洗礼”。我原本只是想大致了解一下建筑用砂的标准,但这本书的详尽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书中对于“砂的坚固性”和“可压碎程度”的规定,让我对材料的耐久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学习到,即便是砂,其本身的强度和抗压能力也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标准中详细描述的测试方法,包括如何进行抗冻性试验和吸水率测试,让我看到了背后严谨的科学支撑。这本书让我明白,建筑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成它的原材料的“内功”。它不仅仅是关于砂的物理特性,更是关于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评估和保证这些特性,从而确保建筑物的长期稳定和安全。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对科学严谨性的推崇,让我对这个行业的专业性肃然起敬。

评分

评价二: 《GB/T 14684-2011 建设用砂 国家标准》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确实是一次智识上的“跋涉”。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科技文献,但当我翻开它,却被其结构化的呈现方式所吸引。从适用范围到术语定义,再到各项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一切都井然有序,逻辑清晰。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理解“砂的分类”这一部分,各种天然砂、机制砂、海砂的界定,以及它们在不同工程中的适用性,让我对砂的“家族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关于“含泥量”的规定,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从未想过,一点点泥土的杂质,会对建筑的强度和耐久性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标准中详细列出的检测方法,也让我看到了背后隐藏的严谨科学。这本书并非简单的指令集合,而是在传达一种“负责任”的建造理念。它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我对建筑材料的尊重,让我明白,任何一个看似微小的环节,都可能关系到宏大的工程质量。即使我不能完全掌握书中所有的技术细节,但其所传递的质量意识,已在我心中种下了深刻的印记。

评分

评价八: 《GB/T 14684-2011 建设用砂 国家标准》这本书,就像是一张详细的“地图”,指引着建设用砂的质量边界。我一直以为砂的质量好坏,主要取决于其来源,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标准制定者们是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对砂进行全方位的“体检”。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去理解“砂的粘土含量”和“泥块含量”的检测方法。书中明确指出,过多的粘土或泥块,会严重影响砂与水泥的粘结力,从而削弱混凝土的强度。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对潜在质量风险的防范,让我深深体会到标准背后的责任感。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砂的质量并不仅仅是“好”或“坏”,而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精确的测量和评估来实现的,而这些评估,正是保证建筑安全和质量的基石。

评分

评价十: 《GB/T 14684-2011 建设用砂 国家标准》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信任”的重塑。在阅读之前,我对于建筑材料的质量,往往只能凭借直观的感受,或者工程队的口头保证。但这本书,通过其系统性的规定,建立了一个客观、可量化的评价体系。我认真学习了书中关于“砂的抗压强度”和“含泥量”的检测标准。这些明确的指标和测试方法,让我看到了一个行业是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来消除不确定性,建立起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信任链条”。它让我相信,当我看到符合国家标准的砂被用于建筑时,我所居住的空间,是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之上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文件,更是对建筑行业专业性和可靠性的有力证明。

评分

评价七: 当我翻开《GB/T 14684-2011 建设用砂 国家标准》这本书时,我并没有预设它会是一本多么“有趣”的书。然而,随着阅读的进行,我逐渐被其中对砂的“健康度”的关注所吸引。书中关于“砂的酸碱性”和“有害物质含量”的规定,让我意识到了砂作为建筑材料,其“内在品质”的重要性。我学习到,某些类型的砂,如果含有过多的活性氧化物或有害离子,可能会对混凝土的性能,甚至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标准中对这些指标的检测方法和限量值,都体现了对工程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考量。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制定砂的“使用说明”,更是在传递一种“绿色建筑”和“健康建造”的理念。它让我明白,建筑材料的选择,需要兼顾功能性、经济性和环保性,而这本书正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指导。

评分

评价六: 《GB/T 14684-2011 建设用砂 国家标准》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对“基础”的重新审视。我过去对建筑材料的理解非常粗浅,认为只要是能用的砂就行。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书中对“细度模数”的详细讲解,让我明白了砂的颗粒大小和分布是多么关键。标准中给出的计算公式和推荐范围,让我看到了砂的“形体”对建筑整体性能的影响。我特别关注了关于“砂的堆积密度”和“松散密度”的测量方法,这些参数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配比和施工效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本书让我明白,砂不仅仅是“填补物”,它更是一个具备复杂物理属性的工程材料,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建筑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和使用寿命。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评价五: 阅读《GB/T 14684-2011 建设用砂 国家标准》的过程,就像是在解构一个复杂的工程 puzzle。我原以为这本书会充斥着难以理解的术语和公式,但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层层递进地向读者展示了建设用砂的各项要求。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砂的有机杂质”和“氯化物含量”的限制。书中明确指出,这些看似微小的杂质,可能对混凝土的性能,甚至是钢筋的防腐蚀能力产生负面影响。标准中对这些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和限量值规定得非常精确,这让我看到了工程质量控制的细致入微。这本书不仅是一份技术规范,更是在传递一种“防微杜渐”的质量管理理念。它让我意识到,高质量的建筑,离不开对每一个组成部分的精细化管理,即使是最基础的砂,也必须经过层层考验,才能被允许进入施工现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