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系列共5册:思考中医+选择中医+走近中医+内证观察笔记(增订本)+思考文化医学广西师范本社

中医系列共5册:思考中医+选择中医+走近中医+内证观察笔记(增订本)+思考文化医学广西师范本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力红,董洪涛,唐云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传统医学
  • 文化医学
  • 医学史
  • 内证
  • 诊断学
  • 中医文化
  • 广西师范
  • 医学
  • 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339198
商品编码:10419886972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5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339198#

具体描述







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

  • 店铺: 
  • 出版社:
  • ISBN:9787563339198
  • 定价:30.00
  • 包装:平装
  • 开本:32
  • 出版时间:2010-01-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512
  • 字数:370000
  •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编辑推荐适读人群 :中医文化爱好者、研究者。

  中医治病开方实际上就是开时间。
  中医治病的真实境界其实就是利用“药物”的不同属性来模拟不同的方、不同的时间、空间。时间可以用药物来模拟,空间也可以用药物来模拟……
  老子也好,孔子也好,都非常强调“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那中医这个道是什么呢?就是阴阳,就是时方!
  经典是中医这门学问的基础学科,而这个基础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东西能够代替。因此,欲学好中医,欲在中医这门学问里达到较高的境界,就必须重视经典,就必须重视这个基础学科。 这本书除了学术性外,还颇具趣味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可读性很强的好书。这本书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要想真正读透一部经典,恐怕要穷毕生的精力才行。  在平常人眼里,中医是治疗慢性病的,或者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总觉得西医帮助渡过了急、危、重等诸道难关,然后让中医来收尾,让中医来调养。因此,说到底,中医只能用来治一些死不了的病。而在另一些人眼里,中医只是啼鸣的公鸡。你啼,天也亮;你不啼,天也亮。中医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呢?就让《思考中医》来回答这个问题。

内容简介

  《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作者以其对中医经典的执著和热爱,致力于《伤寒杂病论》的研究解读和疑难病症研究。为了避免深奥晦涩,作者竭力将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是个案特点和学术规律结合研究的典范。该书名为“思考中医”,是取思考时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所以它既是中医书,也是传统文化学术书,更是一本跨越了时空与领域的人文社科书。
  四气调理人论篇第二--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这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晩乎。

作者简介

  刘力红,男,1958年生。医学博士,教授。就读于广西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于院内师从陈亦人、陈治恒教授修习伤寒之学;于院外随李阳波、王庆余、曾邕生等师修习易、道、医学。现供职于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选择中医

  • 店铺: 
  • 出版社: 
  • ISBN:9787563398126
  • 定价:32.00
  • 包装:平装
  • 开本:16
  • 出版时间:2010-04-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376
  • 字数:280000
  • 正文语种:中文
编辑推荐适读人群 :中医文化爱好者、研究者。

  中医是一门自然之学,顺天而行,所以,中医充满了生命的活力。那么,当我们因为身体不适而感到困惑的时候,因为一点小病久治不愈而抱怨的时候,因为疑难杂症而无所适从的时候,中医也许是我们zui好的选择。本书于宏观处立论,于细节处分析,参以临床案例及实用方药,为读者讲解中医养生保健的秘密。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倡导中医的书,把中医的理法方药与日常生活以及常见病结合起来分析,让读者了解中医,相信中医,并从中医中得益。每位读者都会从本书体会到:中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医学,是一门能治病、能治大病重病的医学。本书以通俗的语言、结合临床案例讲述中医,,有浅显实用的中医理论,更有养生保健的方法,还有服药注意事项以及常见病的中医处方,等等,是读者用中医保健的zui佳读本。

作者简介

  董洪涛,网名医者佛,取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之训,十几年来潜心研究传统中医。早年就读于四所大学,师从国内外多位中医及针灸界jingji大师,皆得真传;心无旁骛,精求针灸仁术,博览古籍医方,潜心研究国学与传统医学,如是数载,对中医理论渐有感悟,临床医术日渐提高。重视中医经典,熟读《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擅长六经辨证,临床每用经方。在学术上肯定温补思想,重视阳气对生命的主导作用,尤其擅长针灸、中药相结合治疗各种顽固病症。数年来,师法仲景,重视扶阳,屡救大病,颇得医名。



走近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全新探索

  • 店铺: 
  • 出版社: 
  • ISBN:9787563346134
  • 定价:26.00
  • 包装:平装
  • 开本:32
  • 出版时间:2007-03-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328
  • 字数:250000
  • 正文语种:中文
编辑推荐适读人群 :中医文化爱好者、研究者。
  中医对于人们来说是神秘的,《走近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全新探索》中作者试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让人们了解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中医治病的科学依据、中医如何用药。一方面,向大众普及中医知识,纠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错误看法,另一方面,用大量的案例说话,对日常生活中医选用药具有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走近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全新探索》试图用明白的道理、生动的事例、形象的比喻让读者领略中医zui真实的一面,使读者从中能洞悉脏腑的奥秘、发现疾病的本质、探究治病的方法。中医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医学,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曾真正地认识它。作者简介  唐云,1997年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师从叶新苗教授等良师。现供职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主治中医师,兼任折江省中医学会医史分会委员、秘书。



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

  • 店铺: 
  • 出版社: 
  • ISBN:9787563390366
  • 定价:30.00
  • 包装:平装
  • 开本:32
  • 出版时间:2011-10-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488
  • 字数:138000
  •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编辑推荐

《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作者无名氏)是一本从中医视角谈解剖的书,它甚至不仅仅是一本谈人体奥秘的书,它所揭示的是人的生命与宇宙的交流的独特方式和通道,生命的运行与大自然的神秘关联,全书分为内证漫谈;神奇的太极器官与五藏;十二正经观察三篇内容。

内容简介

中医与西医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中医除了治疗人的肉体,还治疗人的精、气、神。其精气神部分,比如经络穴位、五运六气、五藏六腑,便是与西医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些,一是中医“内证”的领域。
《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是一本从中医视角谈解剖的书,它甚至不仅仅是一本谈人体奥秘的书,它所揭示的是人的生命与宇宙的交流的独特方式和通道,生命的运行与大自然的神秘关联。《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以道教文化和知识为背景,将中医的脏腑、经络等放在人体生命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中进行说解描画,既有外在观察,又有内在实证,必然会对专门的医家,道家和中医爱好者产生极大启发。


  • 出版社: 
  • ISBN:9787555108511
  • 包装:平装
  • 定价:28.00
  • 开本:32
  • 出版时间:2018-01-01
  • 用纸:轻型纸
  • 页数:134



  • 编辑推荐


    一位患有两个世界级不治之症(渐冻人、晚期胸腺癌)的外科医生,在科学医学宣布无能为力的时候,用生命的泉水,用三十多年的时间,酿出四个字:文化医学!文化医学救了他自己,在践行文化医学的过程中,救了很多人!

    这位外科医生,同时也是大学教师的患者,告诉我们:文化可以防病、治病,甚至,可以救命!


    内容简介

    骆降喜,中医世家,80年代初考上广西医学院学习西医(今广西医科大学),并成为外科大夫,后来成为桂林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的老师。20岁开始,与重症肌无力( “渐冻人”)和晚期胸腺癌反复搏斗,后来,科学医学宣布:无能为力。

    他转向中医,转向传统文化,用生命的泉水,酝酿出四个字:文化医学。

    在平凡的日子里,他用文化医学,谱写了很多不平凡的传奇:稳住了他自己,同时,治愈了很多疑难杂症。有些医案,堪称世界奇迹!

    正如“中医”对应“西医”,“文化医学”应该“科学医学”,各有所长,各怀绝技。文化医学,不是医学文化,不是医学人文,不是人文医学。

    作为患者、作为医生、作为老师,骆降喜先生告诉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以文化心、以心化病,文化的力量,不可思议!


    作者简介

    骆降喜,中医世家,80年代初考上广西医学院学习西医(今广西医科大学),并成为外科大夫,后来成为桂林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的老师。20岁开始,与重症肌无力( “渐冻人”)和晚期胸腺癌反复搏斗,后来,科学医学宣布:无能为力。

    他转向中医,转向传统文化,用生命的泉水,酝酿出四个字:文化医学。

    在平凡的日子里,他用文化医学,谱写了很多不平凡的传奇:稳住了他自己,同时,治愈了很多疑难杂症。有些医案,堪称世界奇迹!

    正如“中医”对应“西医”,“文化医学”应该对应“科学医学”,各有所长,各怀绝技。文化医学,不是医学文化,不是医学人文,不是人文医学。

    作为患者、作为医生、作为老师,骆降喜先生告诉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以文化心、以心化病,文化的力量,不可思议!

    骆降喜,1964年霜降生于广西临桂,广西医科大学毕业,现供职于桂林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人文解剖”课题组负责人;外科医生,桂林“相约星期六”癌友联谊总会会长,桂林素食文化研究会会长。骆降喜患重症肌无力、胸腺癌长达33年,历尽磨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多次死里逃生,人生跌宕起伏。已出版图书有《战胜癌症从“心”开始》《思考文化医学——一位大学老师带癌教书30年的传奇人生》。


    《沉浮中医:古法今解的智慧与实践》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中医经典,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立体、更具思辨性的中医知识体系。它并非《思考中医》那般直击思维内核,也非《选择中医》那样剖析流派纷争,更不是《走近中医》那般基础科普,也与《内证观察笔记》的个人体验和《思考文化医学》的宏观视野有所区别。本书的出发点,是立足于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背景,以一种更加包容和批判性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中医的精髓、发展脉络及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第一章:中医的“道”与“术”:超越形而上的哲学思辨 这一章节将深入探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道”——那些构成中医灵魂的哲学观、宇宙观和生命观。我们并非仅仅停留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字面理解,而是试图挖掘其背后深刻的哲学内涵。例如,“道”如何体现在人体的生理运作中?“阴阳”作为最基本的辩证关系,如何贯穿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五行”的相生相克,如何映射出自然界与人体相互依存的动态平衡? 同时,本章也会触及中医的“术”——即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技艺,如针灸、推拿、方药等。但我们将“术”置于“道”的指导之下,探讨“道”是如何为“术”提供理论支撑和哲学依据的。例如,同样是针灸,不同的理论指导下,其选穴、手法、治疗思路会呈现出怎样的差异?同样的药物,如何通过君臣佐使的配伍,发挥出“道”所追求的整体疗效?我们还将辨析“术”的局限性,以及如何避免“术”的僵化和形式化,使其真正服务于“道”的精义。 第二章:经络的隐秘地图:感知身体的内在韵律 经络是中医认识人体功能活动的独特视角,它不仅仅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更是脏腑、肢体、官窍相互联系的内在网络。本章将尝试以一种更加具象化的方式,去解读经络的奥秘。我们不会拘泥于图谱的记忆,而是着力于理解经络的“功能性”。 例如,十二经脉与脏腑之间为何存在如此紧密的联系?奇经八脉又如何在十二经脉的基础上,扮演着“蓄水”、“调节”的重要角色?我们将结合现代生理学的一些概念(但绝非强行嫁接),去探讨经络在维持人体稳态、传递信息、调控生理功能等方面可能扮演的角色。我们也会思考,当我们触摸、刺激特定的经络或穴位时,身体内部究竟发生了怎样的生理生化变化?本章将鼓励读者以一种“身心合一”的姿态,去体会和感知经络在人体内的“运行”与“韵律”。 第三章:方剂的智慧炼金术:药物组合的精妙艺术 中药方剂是中医实践的精髓之一,其药物的配伍讲究君臣佐使,协同作用,以达到最佳的疗效。本章将深入剖析方剂的构成逻辑,并非简单列举经典方剂及其主治,而是从“药物的性味归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剂的治病原理”等多个维度进行解读。 我们将探讨,为何某几种药物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治疗效果?“君”药如何确立主导地位,“臣”药如何辅佐君药,“佐”药如何增强疗效或消除毒性,“使”药如何引导药力到达病所,这些精巧的设计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用药智慧?我们还将分析一些经典方剂的“化繁为简”或“举一反三”的思路,探讨如何根据病情的细微变化,对方剂进行合理的加减化裁。本章的目标是让读者理解,方剂并非简单的药物堆砌,而是一门需要深厚理论功底和丰富临床经验的“炼金术”。 第四章:辨证论治的动态逻辑:从“症”到“证”的升华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核心方法论,它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本章将着重阐述辨证论治的“动态逻辑”,而非将其视为一套静态的诊断法则。 我们将分析,“证”是如何在“症”的基础上,通过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提炼出来的。“症”是表象,“证”是本质,我们如何通过望、闻、问、切收集到的“症”象,来把握疾病的本质?本章将聚焦于“辨证”的过程,探讨中医是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症状中,辨识出阴阳盛衰、寒热虚实、表里缓急等基本病机,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论治”。 我们还将深入探讨,“论治”的灵活性。为何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不同的时期,其“证”可能不同,从而需要不同的治法?如何理解“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辩证关系?本章将强调,辨证论治是一个不断变化、动态调整的过程,它要求医生具备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而非一成不变地套用条文。 第五章: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对话:求同存异,融合发展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看待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是当下中医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本章将尝试以一种更加客观、理性的态度,探讨两者之间的“对话”。 我们并非要将中医“科学化”到完全等同于现代医学的框架下,而是要探讨,现代医学的哪些研究方法、技术手段,能够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医的原理提供帮助?例如,通过现代药理学研究,我们能否更清晰地认识中药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通过影像学技术,能否更直观地观察针灸、推拿对人体的影响? 同时,本章也将强调中医的独特性和优势。中医的整体观、个体化治疗、注重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等理念,在许多现代医学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我们主张“求同存异,融合发展”,即在承认两者差异的基础上,寻找可能的结合点,取长补短,最终目的是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服务。本章将鼓励读者,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探索中医与现代医学之间广阔的对话空间。 第六章: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古老智慧的时代新生 任何一门古老的学问,都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任务。本章将聚焦于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 在传承方面,我们将探讨,如何才能真正地“学其精髓,领其神韵”,而不仅仅是“得其皮毛”。如何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更好地培养具备深厚理论功底和临床素养的中医人才?我们也将反思,在传承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或做法,需要我们去审慎地辨析和扬弃? 在创新方面,本章将探讨,中医的创新不应是脱离理论基础的“另起炉灶”,而是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适时而变”。例如,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去发掘古老方剂的现代应用价值?如何将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的理念,应用到现代疾病的防治中?本章将强调,真正的创新,是让古老的中医智慧,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为解决当代人类的健康问题贡献力量。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阅读和思考中医的独特视角,它不是一本入门的教科书,也不是一本经验的汇编,而是一次对中医深层价值的探索,一次对古老智慧的现代审视。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能激发读者对中医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持久的兴趣。

    用户评价

    评分

    《思考中医》这本书,简直是为所有对中医既好奇又略带迷茫的人量身定做的。作者没有上来就跟你讲什么经络穴位,而是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带你一点点剥开中医神秘的面纱。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为什么”的追问。为什么中医会有阴阳五行?为什么它关注的是整体而非局部?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你去思考这些看似玄妙的概念背后,是如何支撑起一个庞大的医学体系的。 它并没有回避中医的争议和挑战,反而坦诚地讨论了现代科学与中医的碰撞,以及中医在当下社会所面临的困境。这种开放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舒服,也更能让我以一种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中医。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中医的理论,而是开始主动地去理解它的逻辑,去感受它的智慧。特别是关于“证”的讨论,让我明白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并非简单的经验堆砌,而是有着深刻的哲学基础和临床实践的沉淀。对于那些想要深入了解中医,但又担心过于晦涩难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开启中医大门的绝佳选择,它让你看到中医的“魂”,而非仅仅是“形”。

    评分

    《内证观察笔记(增订本)》这本书,我只能用“惊为天人”来形容。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医学观察的认知。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极其珍贵、极其细致的“自我探索报告”。作者以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记录了自己通过内证的方式,观察身体内部细微变化的过程。 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医学研究的另一种可能性——不依赖于高科技仪器,而是回归到最原始、最直接的观察和体悟。作者对于身体内部各种信号的捕捉,无论是气机的运行,还是疼痛的细微之处,都描述得极其到位,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他身体内部的真实“景象”。这种“内证”的方法,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对生命体征的深刻洞察。它不仅是医学的观察,更是一种哲学和修行。读这本书,我仿佛也开始尝试去“内观”自己,去感受身体细微的信号。对于那些对中医的“内证”方法感到好奇,或者想要深入探索身体奥秘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

    评分

    《走近中医》这本书,更像是一场温文尔雅的“科普之旅”。它以一种非常亲切和包容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中医的起源、发展、基本理论和特色。我之前对中医的印象,可能比较模糊,总觉得它很神秘,甚至有些玄乎。但这本书却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中医概念,例如“气”、“血”、“津液”、“脏腑”等,讲解得清晰易懂。 作者并没有强制读者去接受中医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一个个生动的比喻,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医产生兴趣。它没有回避中医与西医的比较,但更多的是强调中医的独特价值和优势。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中医“整体观”的阐释,它让我明白,中医看待疾病,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个器官或症状,而是将人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这种视角,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对于那些对中医感到陌生,想要对中医有一个初步了解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读物。它让你感觉到,中医并不是遥不可及,而是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评分

    《思考文化医学》这本书,从一个更广阔的维度,审视了医学的本质和社会属性。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具体医学理论的探讨,而是将医学置于文化、历史、哲学和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我一直觉得,医学不仅仅是治病救人,它更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价值观。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医之所以能在中国传承数千年,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疗效,更因为它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土壤之中。作者对中西医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形态的医学。这种跨学科的思考方式,让医学的讨论不再局限于象牙塔内,而是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时代紧密相连。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生命观”的探讨,它让我意识到,医学的选择,其实也是一种生命态度的选择。对于那些不仅仅想了解某种医学技术,而是想从更宏观、更深刻的角度去理解医学,以及思考医学与文化、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读者,这本书会给你带来全新的启发。

    评分

    《选择中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诊断”。它不是从理论层面去“告诉”你中医是什么,而是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案例和作者的亲身经历,让你“感受”到中医的魅力和力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选择中医,不仅仅是选择一种疗法,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章节,作者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来辅助治疗,甚至预防疾病。这让我明白,中医并不仅仅是停留在病床上的治疗,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书中那些关于“治未病”的理念,更是让我醍醐灌顶。它教会我,与其等到身体发出警报才去补救,不如从现在开始,就用中医的智慧去呵护自己的健康。而且,作者在阐述时,语言通俗易懂,夹杂着真挚的情感,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仿佛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听他分享关于健康的人生哲学。这本书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从“听过”变成了“认同”,甚至开始想要“实践”。

    评分

    图书基本都是质量很差,尤其思考中医,图片是我原来单独买的书大家可以进行对比,本来想送人的!

    评分

    包装差劲,书本身内容还可以,书角皱巴巴的。。。

    评分

    帮人买的

    评分

    对中医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

    书还不错,值这个价。我也比较喜欢。就是发货太慢,备货太慢。

    评分

    思考中医 值 看完再买几本 值得信任

    评分

    还没看,应该是好东西

    评分

    书还不错,值这个价。我也比较喜欢。就是发货太慢,备货太慢。

    评分

    图书基本都是质量很差,尤其思考中医,图片是我原来单独买的书大家可以进行对比,本来想送人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