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 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 陈晋 中国人民大学

现货 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 陈晋 中国人民大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晋 著
图书标签:
  • 毛泽东
  • 陈晋
  • 历史
  • 人物传记
  • 政治
  • 传记
  • 中国近现代史
  • 思想史
  • 领导力
  • 传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社科教育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81967
商品编码:1042151580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

原价:39.00元

作者:陈晋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300181967

字数:253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京沪五位青年学者联袂创作 href='#' target='_blank'>《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上市一周三大网店全部售空,上市五个月热销十几万册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朱云汉新著 href='#' target='_blank'>《高思在云:中国兴起与全球秩序重组》:以大历史观解读全球大变局和中国道路

《南风窗》主笔李北方的思想评论和政治评论文集《 href='#' target='_blank'>北大南门朝西开》:以富有战斗性和思辨性的风格探讨当今中国社会*为迫切地需要回应的议题

href='#' target='_blank'>


内容提要


本书分24章,将公开发表的毛泽东全部诗词,以年代为序,以历史变革为线,以情感历程为论述场景,将毛泽东激扬文字的青春,婉丽悲欢的爱情,运筹帷幄的决断,抑郁困顿的沉浮,坐地巡天的浪漫,风流人物的慷慨,乱云飞渡的从容一一展现出来。文字优美飘逸,笔触酣畅淋漓。

目录


目录


章 心路风景
如果用这样的方式来理解毛泽东,他的心路或许是——慷慨激昂的时候,是青年时代激扬文字。艰难困顿的时候,是引兵井冈山和驰骋赣南。郁闷痛苦的时候,是在中央苏区受到排挤和打击。惊心动魄的感受,是万里长征。高兴的事情,是解放战争和农业合作化运动。亢奋探索的时候,是在20世纪50年代。悲患忧虑而又孤独的时候,是“文化大革命”后期。

第二章 “奇士”的青春
他常对人说: 丈夫要为天下奇,即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
他把此话当真,此话也果然成真。后来的实际情形,无论是人格气质,还是功业贡献,都是如此。

第三章 月亮吟
追念亡妻杨开慧、亡友柳直荀,已经没有了《贺新郎》的断肠凄清,更没有《虞美人》的孤愁缠绵。有的则是上天入地的大境界,感天动地的大精神。毛泽东的情感,被想象包裹起来,升华了。杨开慧和柳直荀,已融进了另一个概念—为革命献身的忠魂烈士。

第四章 问乾坤沉浮
“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如果说还是有几分书生意气的豪言壮语的话,那么,《沁园春长沙》,则以一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告别了过去,为过去的书生意气画上了一个句号。

第五章 用兵纪实
在刀光剑影中奔突的诗人毛泽东,不只是战场的亲历者,不只是一般的战场指挥者,作为一方的统帅,他常常还是整个战役的导演者、策划者。于是他有了和古代战争诗人不同的感受——“枯木朽株齐努力”,不同的视野——“七百里驱十五日”,不同的气魄——“横扫千军如卷席”,不同的诗趣——“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第六章 狂飙图
毛泽东一生拥有着奇情壮志,并在奇情壮志的策励下,一路前行。学生时代,他要“指点江山”!大革命时,他问“谁主沉浮”?创建苏区,他“征腐恶”、缚鲲鹏!漫漫长征,他缚苍龙、裁昆仑!解放战争,他“过大江”、“追穷寇”!胜利以后呢?他“送瘟神”、“换新天”、“驱虎豹”、“争朝夕”……

第七章 战场看人生
晨曦总是诱惑旭日,星星总是在诱惑黎明,山谷总是在诱惑春风。对坚韧忠诚、奋斗不息的毛泽东来说,中国革命事业对他的诱惑,是那样地强烈,那样地不可遏止。就像大海诱惑江河,就像蓝天诱惑雄鹰,就像原野诱惑骏马。于是,便有了战地黄花的人生观,有了雨后斜阳的审美观,有了一种革命家的新的战争哲学和战争美学。

第八章 悲壮的一跃
正是“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这种突破时间束缚的态度,才赢得了青春不老的人生风采——“踏遍青山人未老”。有了时间、催人奋进的人生观,世界才显得如此的多彩而美丽。在诗人的感觉中,才有眼前“独好”的风景,以及“更加郁郁葱葱”的未来。

第九章 青山作证
山,几乎成了红军官兵生活的一部分,成了红军官兵亲密的朋友和实在的敌人,成了中国革命事业的一部分,也成了诗人毛泽东的灵感源泉。

第十章 和大地谈心
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位大地之子。他心潮滚滚地拥抱山川,想象丰富地与大地交流,情意无限地赞美大地。“坐地日行八万里”,使毛泽东心驰神往。“遍地英雄下夕烟”,让毛泽东流连忘返。“洞庭波涌连天雪”,令他叹为观止。“桃花源里可耕田”,叫他浮想联翩。在高天滚滚寒流之际,他谛听着来自大地的消息—“大地微微暖气吹”。他甚至把自己紧迫和要紧、宏大也深远的心事托付给大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第十一章 天骄风流
我们的诗人从哪里获取了这般自信?因为诗人和他领导的队伍,固然是天之骄子,但他们同样是一群脚踏深厚的民族土壤,身披中国现代革命风云的大地之子。如果不是大地之子,他们的形象与感受不会这样厚实,同样也不会得到大地永远的厚爱。因为他立足于坚实的大地,所以他的目光才能够穿透浩茫的天宇和历史; 因为他的根扎得很深很深,所以他的心才飞得很高很高。

第十二章 边关韵
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欣喜之状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甚至畅快设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毛泽东在捷报传来时的感受,却是“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儿女之情陡然转向风云之气,回到了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本色。

第十三章 开国气象
或许是人间正道的厚重和深远,吸引了毛泽东,他对自己的诗作反倒不是特别在意。写完这首宣告国民党政权终结的七律,诗人竟然毫不经意地把它扔进了纸篓。倒是细心的秘书田家英,从纸篓里把它捡了出来。直到1963年编选《毛主席诗词》的时候,毛泽东才如旧友重逢一般见到这凝聚历史一瞬的文字。否则,还真没有人知道他当时的这段诗情了。

第十四章 大海边的坐标
在浪涌万叠之中,毛泽东几次被打倒,几次被冲上沙滩,但他仍然在浪峰下面钻来钻去,游了一个多小时。面对威猛耸立的浪潮,卫士们照例奋力地前挺后挡,但也照例地被浪涛打下抛起,甩回了沙滩,就是在毛泽东身边,也不想站起来了。毛泽东却说:“怎么站不起来了呢?这点水浪难道比刘戡的七个旅还凶吗?”

第十五章 击水新唱
渐露真容的“西江石壁”,你知道吗?半个世纪前,有一位诗人,为你的诞生,曾经热情讴歌,曾经魂牵梦萦,曾经中流击水……渐露真容的“西江石壁”,你知道吗?这个叫毛泽东的诗人,因为生前没有看到你的真容,曾遗憾地说:“将来我死了,三峡工程修成以后,不要忘了在祭文中提到我呀!”

第十六章 闲适情
一国领袖,确实难得有闲暇的时候。闲暇之中的毛泽东,依然是一派诗人本色。身处名胜佳景,逢迎昌明时代,毛泽东充分展露他轻松的性情和闲适的诗兴,还有愉悦的智慧。

第十七章 故乡感怀
如今,阔别32年的毛泽东也回来了。回乡的第二天早晨,韶山还没有醒来,他就踏着小路,来到了父母的坟前,献上一束苍翠的松枝,深深地鞠了三个躬,虔诚地说了一句: “前人辛苦,后人享福。”这番情景,太像台湾诗人余光中说的:人到老年,“乡愁是一方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第十八章 仙凡巡游曲
在浩瀚无垠的天宇之间,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毛泽东没有感到渺小,也没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孤独,他仿佛像一个横空出世的主人,在那里优哉游哉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何等崇高的驾驭意识,何等潇洒的情怀!一派掌上乾坤,俯视人间天国,打破仙凡界隔的巨人气派。

第十九章 新人赋
1961年2月,小李送一沓文件到菊香书屋给毛泽东时,毛泽东突然问她是不是参加了民兵,她说参加了。为了让毛泽东相信她还参加了训练,便拿出这张照片给毛泽东看。毛泽东端详一阵,说了句“好英雄的模样”,便在办公桌上拿起一本看过的地质常识书,翻到有半页空白的地方,提笔挥写——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第二十章 冬天的歌
陈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多年来从事毛泽东和中共党史文献研究以及电影、电视文献片撰稿,著述和影视作品多次获中国图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电视金鹰奖、电影华表奖。
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的现代主义》(1988)、《悲患与风流》(1988)、《文艺批评的世界》(1989)、《毛泽东的文化性格》(1991)、《毛泽东与文艺传统》(1992)、《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1996)、《毛泽东传(1893~1949)》(执笔者之一,1996)、《毛泽东之魂》(1997)、《文人毛泽东》(1997)、《为了理想——党史文物中的风云岁月》(2001)、《世纪小平——解读一个领袖的性格魅力》(2004)、《读毛泽东札记》(2009)、《大时代的记忆与脉络——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2009)等。
曾担纲《毛泽东》(1993)、《邓小平》(1997)、《周恩来》(1998)、《新中国》(1999)、《使命》(2001)、《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2003)、《世纪小平》(2004)、《大国崛起》(2006)、《的历程》(2008)等多部社会反响强烈的大型电视文献片以及《走近毛泽东》(2003)、《小平您好》(2004)等电影纪录片的总撰稿。

文摘


序言



《风云际会:二十世纪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变迁与思想脉动》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一个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动荡与深刻转型的历史时期。它并非聚焦于单一的政治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是致力于描摹宏大历史背景下,社会结构、文化思潮以及普通民众生活状态的复杂图景。全书以社会史和思想史的交叉视角,力求还原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各种力量如何相互碰撞、融合,最终塑造出今日中国的基本面貌。 第一部分:旧制度的瓦解与乡村的重塑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晚清至民国初年,传统宗法社会结构如何被现代化的冲击逐渐瓦解。我们深入探讨了土地制度的变迁,特别是佃农与地主关系在新的经济压力下的演化。不同于以往侧重于政治精英的叙事,本部分着重于对地方士绅阶层、新兴自耕农以及日益壮大的佃农群体的日常生活、经济决策和地方治理参与度的细致考察。 我们利用大量地方志、宗族文献以及私人信函的史料,重构了乡村的社会网络。揭示了在国家权力周期性衰弱与重构的过程中,地方上的非正式权力如何运作,以及宗族、行会等传统组织如何在适应新的税收和法律体系中寻求生存空间。一个核心的论点是:现代化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的自上而下的单向度渗透,而是在与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的复杂博弈中缓慢推进。 第二部分:城市化浪潮中的新群体与新空间 二十世纪上半叶,沿海和内陆重要城市的崛起,构成了与乡村社会截然不同的现代性景观。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笔触转向了这些新兴的都市空间,分析了城市化如何催生出全新的社会阶层和文化现象。 我们详细考察了以买办、民族资产阶级、手工业者、现代产业工人为代表的城市新兴阶层。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家庭结构以及对新式教育和娱乐的追求,构成了当时中国社会最为鲜活的侧面。例如,我们通过对上海、天津等地的商会记录和早期工会文献的研究,展现了民族资本家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与韧性,以及产业工人阶层在现代化工厂制度下,如何逐步形成集体意识的早期形态。 同时,本书也关注了文化空间的重塑。新式学堂、报馆、图书馆、咖啡馆、茶楼,这些空间的出现,成为了新思想、新观念得以传播和讨论的载体。我们探讨了“五四”前后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利用这些新的媒介,试图构建一种新的公共领域,以及这种构建在面对传统权威与外部列强压力时所遭遇的内在张力。 第三部分:思潮的激荡与现代性的多重路径 本书的第三部分深入剖析了在国家面临存亡危机的背景下,各种思想流派如何争夺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根本问题的解释权。这并非简单的意识形态对立史,而是对不同思想体系在具体历史语境下,如何回应社会现实的深度分析。 我们系统梳理了自由主义、温和改良主义、激进革命思潮以及带有强烈文化保守主义色彩的思潮的传播与接受过程。重点在于分析这些思想是如何“本土化”的。例如,民族主义如何在知识界和民间社会中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它既表现为对西方技术的渴求,也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再发现与重估。 我们对比了不同思想流派在应对帝国主义侵略、内部军阀混战、经济结构失衡等重大挑战时所提出的不同解决方案。通过对早期政治团体纲领、党派宣言以及重要知识分子私人通信的文本分析,我们试图揭示这些思想背后的社会基础和情感诉求,理解它们为何能在特定的历史节点获得广泛的共鸣。 第四部分:社会生活的微观历史:性别、家庭与教育 理解一个时代的转型,必须深入到微观层面。《风云际会》的第四部分将视角转向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并重点关注了性别角色的重塑与教育体制的变革。 我们探讨了“新女性”的出现及其面临的困境。她们挣脱了旧式包办婚姻的束缚,进入学校和职场,但同时也必须在传统社会期待与现代自我实现之间进行艰难的平衡。对早期女权运动、女师范生的抗争以及家庭冲突的案例研究,展现了社会规范与个体意志的冲突。 教育是现代化的核心环节,本书详细分析了从蒙学到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过程中的挑战。我们审视了新式教育在普及程度、内容设置以及阶级可及性方面存在的巨大鸿沟,以及教育如何成为社会流动和意识形态塑造的重要工具。 结语:未竟的转型与历史的回响 全书在结尾处总结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其不彻底性、其剧烈的断裂性以及其内部固有的矛盾性。我们强调,那个时代的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迁或思想突破,都深深植根于旧的结构之中,并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埋下了复杂的回响。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历史观察框架,帮助读者理解现代中国何以形成,以及它在转型过程中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与取得的艰难成就。全书坚持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致力于提供一种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历史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一位历史人物的解读,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集体命运,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奋斗与选择。陈晋先生在梳理毛泽东心路历程的同时,也巧妙地将中国革命的宏大叙事融入其中。通过毛泽东的视角,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人民是如何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这本书的文字,充满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关怀,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伟大的历史人物并非孤立存在,他们的思想和行动,都深深地根植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土壤之中。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国革命精神的窗户,让我对那些为新中国建立付出巨大牺牲的革命者们,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其开篇的叙事方式所吸引。它并没有直接切入毛泽东的生平大事记,而是选择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切入点,通过一系列历史事件的侧面描绘,巧妙地将读者引入毛泽东所处的那个复杂而又充满变革的时代背景。陈晋先生的文笔功力深厚,语言流畅而不失严谨,在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特有的氛围,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他对于历史细节的把握堪称精准,每一个事件的描述都显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关键人物关系的梳理,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了毛泽东的决策过程。这种写法,让我觉得他不是在讲述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在展现一个伟大灵魂在特定历史土壤中的生长与蜕变。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使得阅读过程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人物的鲜活性。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由陈晋撰写,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单看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那个风云激荡年代的无限遐想。毛泽东,一个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如何形成,他的内心世界又是如何波澜壮阔,这始终是无数人心中的谜团。我一直对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对时代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人物。陈晋先生的名字,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性和深度充满期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本身就代表着严谨和学者的深度。这本书,仿佛不是一本简单的传记,而是一场深入毛泽东精神世界的探险,去理解他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保持清醒,又如何引领时代的走向。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窥见那个伟大的灵魂深处的思考,以及那些最终塑造了中国命运的决策是如何在他心中孕育而生的。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渴望深入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厚礼。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毛泽东革命思想的罗列和介绍,而是试图去追溯这些思想的源头,探讨它们是如何在毛泽东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并最终枝繁叶茂的。陈晋先生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细致地梳理了毛泽东在不同时期所受到的各种思想影响,包括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他自己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独特体悟。这种分析,让我对毛泽东的理论创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理解了他为何能够在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体系。他笔下的毛泽东,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革命导师,他的心路历程,也反映了中国革命从探索走向胜利的艰辛历程。

评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陈晋先生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而产生新的思考。他对于毛泽东在关键时刻的心理活动的描绘,往往能够触及到历史的深层逻辑。例如,在某些重要的战略决策制定过程中,他不仅仅描述了决策的表象,更试图去探究毛泽东内心的挣扎、权衡和最终的抉择。这种深入骨髓的解读,让我对那些曾经被简单化或脸谱化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并没有回避毛泽东的复杂性,而是以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史实的视角,去呈现一个完整的毛泽东。这种解读方式,无疑是对历史研究的一种贡献,它鼓励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去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的真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