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 |
◆阳明心学读本! ◆逐字逐句校对尘封400余年的善刻本,纠正现存版本21处文字与体例错误! ◆被已故哲学家陈荣捷先生称为“完备而可靠”的《传习录》版本。 ◆首次附录并译注王阳明亲自编定的《朱子晚年定论》。 ◆注释中浓缩汇集陈荣捷先生、邓艾民先生等著名哲学家近几十年来的《传习录》研究成果。 ◆全译全注、简体横排,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原汁原味的阳明心学。 ◆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人的力量源泉。 ◆已故国学大师钱穆将《传习录》列为“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之一。 |
| 内容简介 | |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传习录》是后世《传习录》的母本,因未经后人妄改,拥有极高的专业性和珍藏价值,被已故哲学家陈荣捷先生称为“完备而可靠”的版本,是阳明心学的先选读本。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宗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经典的入门必读书。 ◆心即理:行为准则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遇到难题时与其劳神费心,不如去倾听内心原本的声音。 ◆致良知: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只不过被后天的习气和私欲所蒙蔽了;若能恢复并遵循本然的良知,就不难获得内心的安宁。 ◆知行合一:人的认知和实践是不可分的,只有做到两者统一,才能避免盲目行事或空谈不实之病,一切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正是因为阳明心学蕴含着“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至上智慧,晚清中兴首名臣曾国藩、终结中国两千年帝制的孙中山、戊戌变法及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梁启超、推动日本明治维新的功臣伊藤博文等人,均对《传习录》推崇备至。已故国学大师钱穆更是将该书列为“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之一。 |
| 作者简介 | |
|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有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之人,其学术思想更是由中国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对后世影响巨大。 |
| 目录 | |
| 前言 传习录序 传习录上 传习录中 答顾东桥书 启问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传习录下 附录《朱子晚年定论》 王阳明简明年谱 参考文献 |
| 精彩文摘 | |
【一】 [1] |
从一个国学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部《传习录》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哲学思辨,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独特窗口。它不仅仅是“经部”的理论输出,更是实践哲学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具体投射。书中所记录的师徒问答场景,极富画面感,能够清晰地勾勒出阳明先生在不同场合下如何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弟子的困惑,给出最精准的开解。这种教学的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心即理”的阐发,那种将个体内心提升到宇宙本体论高度的宏大气魄,让人心生敬畏。它打破了传统上“内省”与“外物”的二元对立,提供了一种更为圆融的视角来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对于希望深入理解明代思想脉络和儒家学说演变脉络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是绕不开的核心文本,其结构逻辑和论证的严密性,体现了那个时代学术思想的最高水准。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受是,它像是一部“行动指南”,而非仅仅是“理论手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许多日常行为的动机开始进行更深层次的审视。比如,当我们面对困境时,传统观念可能会教我们寻求外力或改变环境,但《传习录》则引导我们将注意力拉回自身,关注“未发之心”的纯净状态。这种由外向内的聚焦,极大地减轻了我的焦虑感。书中的语言风格,虽然是古文,但因为承载的是贴近生命本质的体悟,所以并不显得遥远。它有诗歌般的韵律,也有论辩般的锋芒,切换得非常自然。我特别喜欢那些看似随性而发的语录,它们往往是经过千锤百炼才凝结出的智慧结晶,简单几字,却能点亮迷茫中的心灯。这本书的重量,在于它教会你如何做一个人,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坚定与清明,这远超出了任何一门学科的范畴。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内容安排,显示了编纂者对读者的体贴。作为一部重要的古籍整理本,它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提供了恰到好处的注解,使得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顺畅地进入王阳明的思想世界。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关于“致良知”的探讨,它不是一种神秘主义的召唤,而是一种对个体天赋良善的确认和开发。通过阅读,我体会到阳明先生并非要求我们去创造什么,而是要求我们去“发现”和“彰显”那个本自具足的良知。这种自信和力量的源泉,让人在面对人生的各种“难关”时,多了一份从容和底气。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那种需要反复翻阅、时常对照自身状态的案头必备之作。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这正是经典永恒的魅力所在,它随着读者的心境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光彩,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远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本以为古籍会是那种高高在上、拒人千里的存在,但《传习录》却以一种近乎日常的、却又极富哲理的方式展开。其中对于事物本质的探究,那种不满足于表面现象、执着于追本溯源的治学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当代学习。它不是那种一味地灌输结论,而是展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如何从疑惑、思辨到最终形成体系的全过程。这种过程的展示,比单纯的结论更有说服力,因为它体现了思想的生命力。读到一些关于良知被蒙蔽的论述时,我忍不住联想到自己生活中那些因为贪图小利或畏惧外界眼光而放弃原则的时刻,书中犀利的批判如同当头棒喝,让人不得不正视自身的弱点。这种直击灵魂深处的反思,使得阅读不再是消遣,而成为一种自我重塑的历程。文字的凝练与力量,在明代的语境下展现得淋漓尽致,即便是翻译过来的注释,也保持了原文的那种气韵。
评分这本《王阳明传习录》的开篇,着实抓住了我的心。初读之下,便被那股扑面而来的学理力量所震撼。作者的叙述笔法,没有那种传统古籍的晦涩难懂,反而充满了辩证的张力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尤其是对于“知行合一”的论述,不是简单的概念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和与弟子的问答来层层递进地剖析,仿佛能看到王阳明先生亲临案前,循循善诱的场景。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心学的阐释,那种强调主体能动性和内在觉醒的观点,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人心浮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教人如何去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而是教人如何向内求索,找到那个安定的核心。读到此处,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无穷哲理的语句,思索自己平日里的言行是否真的与内心所信相符。这种引人深思、促人自省的阅读体验,是许多现代出版物难以企及的深度。整本书的排版和注释也做得非常考究,对于我们这些对明代哲学背景不太熟悉的人来说,提供了及时的帮助,使得理解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可以触摸和实践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