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稿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为研究对象,在介绍了简文的排序情况和释字情况的基础上,按照作者自己对简文的排序写出了释文,并做了详细的集释,写出了自己的考释,因而为学界提供了一个比较可靠的文本;对《容成氏》的内容、学派、古史观、帝王、九州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单育辰,博士,现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古文字研究室工作,专攻历史文献学古文字方向,所作课题有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出楚简《容成氏》研究”(11FZS006)、2011年度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楚地战国简帛与传世文献对读之研究”(113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五十批面上资助项目“郭店儒简整理与研究”(2011M500590)。
前言
凡例
第一章 《容成氏》研究概况
第一节 《容成氏》简文排序情况概述
第二节 《容成氏》释字情况概述
第三节 《容成氏》释文
第二章 《容成氏》集释
第一节 上古帝王事迹
第二节 尧舜事迹
第三节 大禹事迹
第四节 商汤事迹
第五节 周文武事迹
第三章 有关《容成氏》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 《容成氏》的内容及所谓的学派属性
第二节 《容成氏》中的古史体系与史观
第三节 《容成氏》中所见的上古帝王
第四节 《容成氏》中所见的九州岛
第五节 《容成氏》与其他文献的对读
参考论著(含相关论著)
中日法文化交流历史久远。古代日本律令制是在学习、借鉴隋唐律令制的基础上建立和逐步完善起来的。而近代中国法律的革新和改造,则深受“脱亚入欧”、继受欧陆法系的日本法的影响。两国如此密切的法文化关系,形成了日本学界在研究本国法制史的同时也很注重研究中国法制史的传统。
日本学者以现代法学观点和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法制史始于19世纪末叶。一个多世纪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探索,他们在法制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学术成果丰硕而富有创见,做出卓越贡献的学者代有人出,成为中国法制史研究的重镇。
中国自清末起百余年来,也有诸如沈家本等多位前辈学者热衷于用现代法学观点研究中国法制史,并创造了令人敬慕的学术业绩。然而,在中国未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之前,囿于当时的社会条件,这门学科一直缺乏充分发展的学术环境。中国法律史学的兴盛,应该说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开始的。相对于日本法史学界而言,在此之前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大陆的法史研究处于滞后状态。
在中国大陆法律史学振兴之初,我于1989年、1991年和1995年三次赴日学术访问,有机会查阅大量的日本学者研究中国法制史的论著目录,并与日本同仁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近四个月的东瀛之行,收获颇丰,其感受之深,片言难尽。尽快让国内同仁了解日本学者已有的学术成果和见解,扩大学术视野,是我当时最深切的感受之一。
1997年5月,我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法制史考证》(15册,分为甲、乙、丙编)立项不久,便致函寺田浩明教授,提议从日本学者已发表的考证中国法制史的成果中,精选若干篇代表性论文收入《考证》丙编出版。寺田浩明教授欣然允诺,他约请冈野诚、籾山明、川村康三位教授一起,历时半年之久,阅读比较,从2200余篇已发表的论文中精选出50篇。我们把这些论文分为“通代先秦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宋辽西夏元卷”、“明清卷”4册编辑,中国学者徐世虹、程维荣、姚荣涛、郑民钦四位教授热情地承担起各负责翻译1册的重任。2003年,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法制史考证》丙编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这50篇论文作为日本学者考证中国法制史的精华,其富有理据的扎实考证,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见解,不仅为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学者所重视,也引起了很多读者的阅读兴趣。因《中国法制史考证》甲、乙、丙三编合编为一套丛书出版,定价颇高,不少学者写信给我,建议以《考证》丙编为基础,再增收一些日本学者近期发表的考证类论文,单独成书出版。
得益于各论文作者、各册编者和译者的通力合作,也承蒙中华书局的大力支持,《日本学者考证中国法制史论著选》得以问世。收入本书的59篇论文,有50篇曾收入《考证》丙编,这次出版时对译文作了较大的修订。新收入的9篇,除1篇是已故的法史巨擘仁井田陞教授的旧作外,其他8篇均系日本学者近年新作。另外,根据各分册所收论文的内容,把全书4册的原卷名依次调整为“先秦秦汉卷”、“魏晋隋唐卷”、“宋辽金元卷”和“明清卷”。
在审校书稿过程中,我有幸反复拜读了收入本书的日本学者的论文。从论文的选题看,涉及中国法制史的诸多研究领域,包括律、令、格、式、例等形式表述的法律和法典编纂史、法律思想、律学、刑罚制度、审判制度、案例判牍、职官制度、土地及其他经济制度、婚姻家庭制度等;就史料的运用而言,日本学者不仅重视传统法律原典的精细解读,而且很重视金文、简牍、敦煌和吐鲁番法律文书、契约及实地调查资料的搜集和研究;就研究方法和学术风格而论,注重微观研究,注重基础史料,注重考证,论证缜密,善于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是日本学者论文的基本特色。这些论文都是作者在力图穷尽史料、反复钻研推敲的基础上写成的,其严谨求实的学风值得称道。
值《日本学者考证中国法制史论著选》付梓之际,谨向为本书付出艰辛劳动的各位同仁表示致谢。寺田浩明和冈野诚、籾山明、川村康教授,从精选论文到联系作者校对译稿,花费了大量精力。这次在增收日本学者新作时,得到辻正博、青木敦、铃木秀光三位教授和石冈浩先生(2014年逝世)的热情帮助。寺田浩明教授作为本书的主编,不仅承担了组织工作和编译的很多繁琐事务。徐世虹、程维荣、姚荣涛、郑民钦教授教学和科研工作繁忙,他们挤出时间翻译文稿,反复修改,这次又重新修订,力求做到译文忠实原著,准确无误。所有这些,都令我感念难忘。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及时了解各国学者的学术建树,并在此基础上克难攻关,是攀登新的科学高峰的必由之路。中国法律史学前进路径亦是如此。在中国大陆,法律史学经过三十多年持续繁荣发展,无论是学术成果的数量,还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较前有了巨大的进展。然而,随着出土法律资料的增多和大批法律古籍整理成果的出版,开拓新的研究领域,重新认识和阐述中国法律发展史,仍是当代中外法律史学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期盼本书的问世,能够为推动法律史学进一步走向科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杨一凡
二○一五年八月二日于北京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出楚简 容成氏 研究》这本书,从其严谨的命名体系来看,就足以证明其学术上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作为普通读者,虽然不具备专业解读楚简的能力,但通过这本书,我希望能窥见“容成氏”这一概念背后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作者显然在对新出土的楚简进行极其细致和深入的研究,这种研究的严谨性体现在对每一片竹简的细微之处的关注,对每一个字词的精准把握。我期待书中能够将这些艰深的学术过程,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我们也能感受到在历史的尘埃中挖掘真相的艰辛与乐趣。例如,关于“容成氏”是否代表着某种特殊的知识体系,或者在古代社会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如果能够通过对楚简的解读,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那将是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的一次重要贡献。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的魅力,以及考古发现对历史认知的深远影响。
评分当我看到《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出楚简 容成氏 研究》这个书名时,立刻被其中“新出楚简”和“容成氏”这两个关键词所吸引。这预示着这本书将基于最新的考古发现,对一个曾经模糊不清的历史人物或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我非常好奇,这些新出土的楚简,究竟为我们揭示了关于“容成氏”怎样的信息?是关于其身份、生平的史实,还是关于其思想、学说的内容?抑或是其在古代社会中所扮演的某种特殊角色?本书如果能够提供详实的材料考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论,无疑将极大地填补我们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我尤其看重本书在解读简文时的创新性方法,以及其对“容成氏”与其他同时期文化现象之间关系的分析。这不仅是对一个具体研究对象的探索,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脉络的一次重要补充。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思想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出楚简 容成氏 研究》这本书的期待值是非常高的。本书的立意,将目光聚焦于“容成氏”这一相对冷门但又极具价值的研究对象,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勇气和学术的锐气。从书中描绘的学术图景来看,作者并非仅仅满足于对文献资料的表面呈现,而是深入到了楚简的微观层面,逐字逐句地考辨,力图还原“容成氏”在历史上的真实地位和影响。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容成氏”与古代方术、养生、甚至天文历法等领域可能存在的联系的探讨。这部分内容,如果能够得到详实的论证,将极大地拓展我们对先秦时期知识体系的理解。当然,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一些过于专业的术语和复杂的学术争鸣可能需要反复咀嚼,但书中整体的逻辑框架和清晰的行文,依然为我理解这些深奥内容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它让我看到,即使是尘封已久的竹简,也蕴含着足以点亮历史长河的智慧之光。
评分这是一本充满学术野心的著作,正如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标签所预示的,它必然承载着沉甸甸的研究使命。我之所以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出楚简 容成氏 研究》这本书抱有高度关注,在于它所切入的研究视角。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将“容成氏”简单地归类于某一特定学派或人物,而是试图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去审视其产生的土壤和演变轨迹。书中对新出楚简的分析,如果能揭示出“容成氏”在当时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真实影响,那么其学术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我想象中,这本书或许会对“容成氏”的谱系、传承,甚至是其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间的流传方式,进行细致的梳理。这种深入的田野式研究,对于复原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容成氏”图景,打破以往的刻板印象,展现其更具生命力的历史维度。
评分拿到这本《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出楚简 容成氏 研究》着实让我对先秦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新的认识。虽然我并非专业学者,但阅读过程中,那种拨开历史迷雾,与先贤对话的震撼感始终伴随左右。书中对新出土楚简的细致解读,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对“容成氏”这一神秘文化符号的全新理解。以往对“容成氏”的认知,多局限于零散的文献记载,其真实面貌模糊不清,甚至有被神化的嫌疑。而这本书,通过对最新考古发现的梳理和分析,将“容成氏”拉回到了更为具体、更为鲜活的历史语境中。它不仅仅是文献考据的堆砌,更包含了作者对材料的深刻洞察和逻辑推理。我特别欣赏书中在处理不同版本简文时的严谨态度,以及在解读疑难字句时展现出的扎实功底。每一个论断的提出,都力求有据可依,这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无疑增强了阅读的信服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不断发现和修正,而每一次新的考古发现,都可能改写我们对过去的认知。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很专业的书
评分支持京东,多次购买啦
评分好书
评分很专业的书
评分很专业的书
评分挺不错的,比较满意
评分读郭店简必备啊 ,方便很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