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鹽岩岩石學:顆粒.結構.孔隙及成岩作用

碳酸鹽岩岩石學:顆粒.結構.孔隙及成岩作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彼得.A.肖勒 著
圖書標籤:
  • 碳酸鹽岩
  • 岩石學
  • 沉積學
  • 成岩作用
  • 孔隙度
  • 顆粒特徵
  • 岩石結構
  • 碳酸鹽岩儲集
  • 地球科學
  • 地質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石油工業齣版社
ISBN:9787502174941
商品編碼:1042769326
齣版時間:2010-06-01

具體描述

作  者:[美]彼得.A.肖勒 著作 姚根順 譯者 定  價:180 齣 版 社:石油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年06月01日 頁  數:481 裝  幀:平裝 ISBN:9787502174941 篇 碳酸鹽岩基本組分
1 微生物和鈣質藻類
1.1 鈣質微生物/藍細菌(藍綠藻)
1.2 海洋綠藻
1.3 輪藻
1.4 紅藻
1.5 葉狀藻
2 有孔蟲
3 微體化石和超微化石
3.1 Calpionellid
3.2 顆石藻/鈣質超微浮遊生物
3.3 鈣球
3.4 被囊動物骨片
3.5 矽質微體化石——放射蟲
3.6 矽藻及其他矽質藻類
3.7 溝鞭藻及相關種屬
4 環節動物及相關種屬
4.1 環節動物
4.2 角環蟲/竹節石/光殼節石
5 海綿類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碳酸鹽岩岩石學:顆粒結構孔隙及成岩作用》係統介紹瞭碳酸鹽岩儲層的性質和岩酸鹽岩儲層的孔隙及其成岩作用和成岩環境,內容涵蓋瞭當前碳酸鹽儲層研究領域的主要問題,對靠前碳酸鹽岩儲層油氣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現代油氣勘探與開發中的儲層岩石學研究:從沉積到成岩的精細化描述 導言:油氣儲層岩石學在非常規油氣時代的重要性 隨著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續增長和傳統常規油氣藏的逐漸枯竭,非常規油氣(如頁岩油氣、緻密砂岩氣等)的開發已成為全球油氣工業關注的焦點。非常規油氣儲層的賦存狀態和滲流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岩石學特徵,特彆是岩石顆粒的組閤、堆積構造、孔隙係統的發育程度以及成岩演化曆史。 本書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探討油氣儲層岩石學的核心概念,重點關注如何通過精細化的岩石學分析,揭示儲層物性(孔隙度、滲透率)的形成機製,並指導實際的勘探和開發方案設計。內容將涵蓋沉積環境的重建、顆粒物質的成分分析、孔隙結構的定量描述以及成岩作用對儲層性能的控製。 --- 第一部分:儲層岩石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論 1.1 沉積岩石學的理論基礎迴顧 本部分將迴顧沉積岩石學的基本框架,但著重於從油氣儲層視角進行解讀。我們將探討沉積物形成、搬運和沉積的地球動力學背景,強調沉積相概念在油氣勘探中的應用價值——如何通過相帶分析來預測儲層的橫嚮連續性和非均質性。 1.2 岩石學分析技術概述 詳細介紹用於現代儲層研究的關鍵技術手段。這不僅包括傳統的光學顯微鏡薄片鑒定(偏光和常光),更側重於現代成像技術,如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及其能譜分析(EDS),用於觀察微觀孔隙結構和礦物成分的細微變化。此外,還將介紹X射綫衍射(XRD)在確定黏土礦物和自生礦物組成方麵的重要作用,以及這些礦物如何影響儲層的可壓裂性和流體流動性。 --- 第二部分:儲層顆粒的物質組成與結構特徵 2.1 碎屑岩儲層:顆粒成分與成熟度 對於碎屑岩(如砂岩和礫岩),顆粒的成分(石英、長石、岩屑)是控製其早期孔隙度和後期成岩潛力的關鍵因素。 岩石類型與成熟度評估: 闡述如何利用岩石成熟度指標(如石英含量、長石的含量與形態)來推斷沉積物的搬運距離和暴露時間。重點討論“岩屑”這一復雜組分的分解過程及其對孔隙的貢獻或堵塞作用。 自生礦物的識彆與成因: 詳細區分次生自生礦物(如石英膠結物、方解石、白雲石、矽酸鹽)和原生碎屑礦物。分析自生礦物的生長機製,例如矽質膠結物在早期階段如何捕獲或遷移孔隙水。 2.2 碳酸鹽岩儲層的顆粒組成與微觀結構(側重與碎屑岩的對比分析) 雖然本書不專注於碳酸鹽岩的成岩作用,但對碳酸鹽岩顆粒的形成機製和結構有必要進行概述,以構建全麵的儲層岩石學圖像。 生物成因與化學成因顆粒: 討論灰屑、鮞粒、岩屑、化石碎片等不同顆粒類型的形成環境和物理特性。強調顆粒的類型和堆積密度對孔隙連通性的初始控製。 晶粒支撐與泥晶支撐: 描述顆粒間的接觸關係(點接觸、綫接觸、縫閤綫),這是區分早期沉積結構與晚期壓實作用的重要依據。 --- 第三部分:孔隙係統的多尺度描述與物性控製 孔隙係統是油氣儲層的核心,其結構決定瞭流體的儲存和運移能力。本部分將從宏觀到納米尺度,係統描述孔隙的類型、幾何形態和空間分布。 3.1 剩餘孔隙的類型與來源 詳細分類孔隙,重點分析對油氣賦存影響最大的幾種類型: 原生孔隙(粒間孔): 描述在沉積階段由顆粒堆積形成的孔隙,其形狀通常受顆粒粒徑分選度和堆積方式影響。 次生孔隙(溶蝕孔和構造孔): 重點討論成岩流體活動(如酸性流體溶解)導緻的孔隙的形成機製。溶蝕作用如何改造原有骨架,創造齣高孔隙度的“甜點”區域。 非傳統孔隙: 針對非常規儲層,深入探討微裂縫和微孔隙(如頁岩基質中的納米級孔隙)的特徵。 3.2 孔隙喉道與滲透率的關聯 滲透率是控製油氣有效動用的關鍵參數,它與孔隙的大小關係不如與孔隙喉道的大小關係密切。 喉道幾何形態分析: 介紹如何利用物理模型和圖像分析技術(如圖像處理算法)來估算喉道的截麵麵積和連通性。 孔隙結構網絡模型: 闡述如何利用核磁共振測井(NMR)數據來反演孔隙尺寸分布,並將此信息與岩石學觀察結果進行耦閤,建立描述滲透率的岩石學參數。 --- 第四部分:成岩作用對儲層物性的改造——從破壞到改善 成岩作用是控製油氣儲層最終品質的決定性因素。本部分將側重於描述成岩過程如何改變原始的岩石骨架和孔隙係統。 4.1 壓實作用與重固結 物理壓實: 討論上覆載荷如何導緻顆粒間接觸重疊、變形(如石英的塑性變形形成“鮑姆庫恩”結構),以及顆粒定嚮排列對各嚮異性的影響。 化學壓實(溶解-沉澱): 探討在壓力和溫度控製下,高應力點(顆粒接觸處)的溶解和在低應力區域的膠結沉澱過程,這是孔隙空間喪失的主要機製之一。 4.2 膠結作用的類型與控製 膠結作用是孔隙空間最主要的破壞者。詳細分析主要膠結物的形成過程: 矽質膠結: 矽質膠結對滲透率的破壞性極強,介紹其來源(如早期石英溶解、火山灰或矽質泥的重結晶)和形態(環邊膠結、充填膠結)。 碳酸鹽膠結: 討論方解石和白雲石膠結物的沉澱條件,以及它們如何選擇性地充填粒間孔、溶蝕孔或裂縫。 4.3 構造應力與裂縫係統的形成 雖然裂縫研究常獨立成冊,但此處需將構造作用納入成岩序列。討論在構造應力場作用下,脆性岩石中裂縫的産生、展布特徵(如與層麵、褶皺軸部的關係),以及這些裂縫如何顯著提高低滲透率儲層的有效滲透率。 --- 第五部分:岩石學與地球物理、測井數據的集成應用 現代油氣勘探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領域。本書最後一部分強調岩石學信息如何“接地氣”地服務於油藏工程。 5.1 岩石學對測井響應的控製 聲波速度與密度: 解釋不同膠結物(如高密度和高剛性的石英膠結物)和不同孔隙類型如何影響聲波速度和密度測井麯綫的響應,幫助解釋異常的測井信號。 電阻率與孔隙水: 討論黏土礦物和自生碳酸鹽礦物的存在如何影響孔隙水導電性,從而校正地層因素($F$因子)的計算。 5.2 岩石學與地質力學的耦閤 儲層的岩石學特徵是預測地層脆性的基礎。本書將展示如何利用石英含量、膠結程度和裂縫密度等岩石學參數,建立脆性指數,為水力壓裂的設計提供岩石學約束,確保壓裂方案與地層條件相匹配,以實現最佳的流體導流通道。 --- 結論:岩石學在油氣儲層全生命周期中的價值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提供一個全麵的岩石學視角,指導地質學傢和工程師從認識儲層、評價儲層到改造儲層,都能夠基於堅實的岩石學證據進行決策。通過精細化的岩石學研究,纔能真正理解和利用復雜非常規儲層中隱藏的巨大能源潛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古老的沉積盆地中,曆經億萬年演變而成的、蘊藏著豐富信息的碳酸鹽岩。我非常期待它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顆粒”這個概念,不僅是瞭解各種生物來源的顆粒,比如珊瑚、腕足、有孔蟲等,也希望能看到一些無機成因的顆粒,比如黃鐵礦、白雲石等,並瞭解它們是如何在不同的沉積環境中形成的。而“結構”的討論,我猜想會涵蓋從微觀的紋理到宏觀的構造,比如層麵構造、斜層理、結核、鈣質砂岩的層狀特徵,甚至是如何通過這些結構來反推當時的沉積水動力、沉積環境以及古海洋學條件。至於“孔隙”,我則希望能看到對不同成因的孔隙,如原生孔隙、次生孔隙(溶蝕孔、構造孔、生物成孔等)的詳細分類和描述,以及它們對岩石物理性質(滲透率、孔隙度)的影響。總而言之,這本書在我眼中,不僅僅是一本岩石學專著,更是一把解鎖碳酸鹽岩地質曆史的鑰匙,我渴望通過閱讀,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碳酸鹽岩岩石學的奧秘。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相當吸引人,有一種厚重而嚴謹的感覺,正是我在尋找一本關於碳酸鹽岩的專業書籍時所期待的。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僅從目錄和章節標題來看,就已經預感到這本書的內容會非常紮實,尤其是在“顆粒”、“結構”、“孔隙”這些基礎但至關重要的方麵,作者似乎有著深入的剖析。我非常期待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不同類型碳酸鹽顆粒的詳細分類、它們的形成過程以及在沉積環境中的分布規律。同時,“結構”這個詞也暗示著書中會涵蓋碳酸鹽岩的微觀到宏觀結構特徵,包括層理、交錯層理、結核等,以及這些結構如何反映其沉積曆史。而“孔隙”則是碳酸鹽岩研究的核心之一,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看到關於孔隙類型(如粒間孔、粒內孔、溶蝕孔、構造孔等)的詳盡介紹,以及它們對儲層性質的影響。這本書的齣版,對我這個需要深入理解碳酸鹽岩地質特徵的研究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禮物。我迫不及待地想開始閱讀,去探索其中蘊藏的豐富知識。

評分

對於我這樣一位常年與碳酸鹽岩儲層打交道的工程師來說,這本書的名字《碳酸鹽岩岩石學:顆粒.結構.孔隙及成岩作用》就像一個精確的雷達圖,直接指嚮瞭我工作中最關鍵的幾個領域。我尤其關注的是其中關於“孔隙”和“成岩作用”的部分,因為這兩者直接決定瞭油氣藏的産量和開發潛力。我希望能從書中瞭解到,不同的顆粒類型和原始結構,是如何在經曆各種成岩作用後,形成不同類型和分布的孔隙的。例如,是否會討論到哪些顆粒類型更容易發生溶蝕,哪些成岩膠結作用會嚴重破壞原始孔隙,又或者哪些構造作用(如裂縫)會顯著改善低孔滲儲層的連通性。此外,書中對“成岩作用”的論述,是否會結閤實際的野外案例或模擬實驗數據?我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實用的指導,以便在進行儲層評價和開發方案設計時,能夠更準確地預測儲層的岩石學特徵和流體流動規律。這本書的實踐意義,對我來說是相當重要的。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是它非常適閤作為一名地質學專業學生的案頭讀物,甚至是作為入門級讀者的優秀科普讀物。雖然它標榜為“岩石學”,但標題中“顆粒”、“結構”、“孔隙”這些詞匯,聽起來就非常直觀和基礎。我設想書中會用大量的圖示來展示不同類型的碳酸鹽顆粒,比如各種生物骨骼碎屑、鮞粒、球粒、汙泥顆粒,以及它們在顯微鏡下的形態。同時,“結構”的描述,應該會涵蓋一些比較宏觀的構造,比如層理的厚度、連續性,交錯層理的發育程度,甚至是化石的定嚮排列等,這些都為我們判斷沉積環境提供瞭綫索。而“孔隙”方麵,我期待看到對不同孔隙類型(例如,粒間孔、粒內孔、溶蝕孔、裂縫等)的詳細解釋,以及如何通過岩石學手段(如顯微鏡觀察、鑄模薄片分析)來識彆和定量描述這些孔隙。這本書的結構邏輯應該會很清晰,能夠幫助我逐步建立起對碳酸鹽岩宏觀和微觀特徵的整體認知。

評分

我一直對碳酸鹽岩的成岩作用情有獨鍾,因為這其中蘊含著太多的復雜性和變化性,也直接決定瞭碳酸鹽岩儲層的最終品質。這本書的書名《碳酸鹽岩岩石學:顆粒.結構.孔隙及成岩作用》恰好點齣瞭我最關注的幾個核心要素。我尤其期待書中對成岩作用的論述,希望能詳細瞭解不同成岩階段(如早期、中期、晚期)發生的各種物理化學變化,例如壓實、膠結、溶解、重結晶、交代等。書中是否會區分不同類型碳酸鹽岩(如鮞粒岩、骨架石灰岩、介殼灰岩等)在成岩作用方麵的差異?這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地方。另外,作者是如何將“顆粒”、“結構”、“孔隙”這幾個概念與“成岩作用”緊密聯係起來的?例如,成岩作用如何改造原始的顆粒組成和岩石結構,進而影響孔隙的發育和連通性?我希望能從書中找到清晰的解答,從而更係統地理解碳酸鹽岩儲層的演化曆程。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應該能夠滿足我在這方麵深入研究的需求。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