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铜器收藏百问百答

最新古铜器收藏百问百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北京读图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编
图书标签:
  • 古铜器
  • 收藏
  • 鉴赏
  • 历史
  • 文物
  • 考古
  • 文化
  • 艺术
  • 中国古代史
  • 藏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5635303
版次:1
商品编码:1042806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页数:14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古铜器分为先秦青铜器和历代铜器两大部分,先秦青铜器是时代的标志性器物,多为礼器、兵器;历代铜器指秦代以后的铜镜、铜灯、铜炉等小器物。二者皆以独特的工艺和文化内涵成为著名的艺术收藏品类。

目录

第一章 青铜工艺
工艺流程
001 什么是青铜?其铜质有何特点?
002 中国古代铜原料主要产自哪里?
003 使用陶范法如何铸造铜器?
004 双色剑是如何铸造的?
005 陶范法铸造的青铜器有哪些工艺痕迹?
006 失蜡法如何铸造铜器?
007 如何从陶范法和失蜡法区分青铜器铸造年代?
装饰手段
008 什么是金银错工艺?
009 古铜器还有哪些制作工艺?
010 青铜器的铭文铸刻工艺有何特点?

第二章 青铜器的器形特征
划分标准
011 青铜器有哪些划分标准?
饪食器
012 青铜鼎的器形有何特征?
013 青铜鬲的器形有何特征?
014 青铜施的器形有何特征?
015 青铜簋的器形有何特征?
016 青铜笛的器形有何特征?
017 青铜盔的器形有何特征?
018 青铜敦的器形有何特征?
019 青铜豆的器形有何特征?
020 青铜铺的器形有何特征?
021 青铜盂的器形有何特征?
酒器
022 青铜尊的器形有何特征?
023 青铜乌兽尊的器形有何特征?
024 青铜方彝的器形有何特征?
025 青铜壶的器形有何特征?
026 青铜卣的器形有何特征?
027 青铜瓮、瓿的器形有何特征?
028 青铜罍的器形有何特征?
029 青铜觥的器形有何特征?
030 青铜盉的器形有何特征?
031 青铜尊缶的器形有何特征?
032 青铜爵的器形有何特征?
033 青铜角的器形有何特征?
034 青铜斝的器形有何特征?
035 青铜觚的器形有何特征?
036 青铜觯的器形有何特征?
037 青铜樽的器形有何特征?
038 青铜抖、勺的器形有何特征?
039 青铜饮壶的器形有何特征?
水器
040 青铜鉴的器形有何特征?
041 青铜盘的器形有何特征?
042 青铜匜的器形有何特征?
043 青铜浴缶的器形有何特征?
乐器
044 青铜铙的器形有何特征?
045 青铜钟的器形有何特征?
046 青铜钲的器形有何特征?
047 青铜錞于的器形有何特征7
048 青铜鼓的器形有何特征?
兵器
049 青铜兵器有哪些品类?
杂器
050 铜符、印有何特点?
05l 铜度量衡有哪些品类?
052 青铜禁、俎的器形有何特征?
053 铜带钩有何特征?
054 青铜灯的器形有何特征?
055 青铜熨斗的器形有何特征?

第三章 青铜器纹饰与铭文
纹饰
056 几何纹装饰有何特点?
057 兽面纹装饰有何特点?
058 兽体变形纹有几种?
059 龙纹装饰有何特点?
060 鸟纹装饰有何特点?
061 动物纹装饰有何特点?
062 人物纹装饰有何特点?
铭文
063 历代青铜器铭文有何特点?

第四章 青铜器断代与仿制
断代
064 青铜器断代和分期有何不同?
065 夏代晚期的青铜器有何特点?
066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有何特点?
067 商代中期的青铜器有何特点?
068 商代晚期的青铜器有何特点?
069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有何特点?
070 西周中期的青铜器有何特点?
071 西周晚期的青铜器有何特点?
072 春秋早期的青铜器有何特点?
073 春秋中期的青铜器有何特点?
074 春秋晚期的青铜器有何特点?
075 战国早期的青铜器有何特点?
076 战国中晚期的青铜器有何特点?
077 秦汉时期的青铜器有何特点?
仿制与作伪
078 唐、宋、元、明、清仿古铜器各有何特征?
079 历史上的铜器仿古作伪形成了哪些流派?
080 铜器的作伪手段都有哪些?

第五章 铜镜与铜炉
铜镜门
081 铜镜各部分有哪些名称?
082 早期的铜镜有何特点?
083 春秋战国的铜镜有何特点?
084 汉代的铜镜有何特点?
085 三国两晋的铜镜有何特点?
086 南北朝的铜镜有何特点?
087 隋唐的铜镜有何特点?
088 宋代的铜镜有何特点?
089 辽金的铜镜有何特点?
090 元代的铜镜有何特点?
091 明清的铜镜有何特点?
铜炉门
092 铜炉有哪些品类?
093 宣德炉为何会成为铜器收藏中的极品?
094 熏炉、博山炉有何艺术特色?

第六章 古铜器鉴赏与收藏门
古铜器鉴赏门
095 古铜器鉴定的术语有哪些?
096 怎识别假铜锈?
097 古铜器的传统鉴定强调哪些细节?
098 “青铜病”有何危害性?
099 青铜器鉴赏应具备哪些文化知识?
古铜器收藏门
100 古铜器的日常保护要注意什么?

精彩书摘

采用陶范法的模和范只能用一次,也是一次浇注完成,不仅器形、纹饰、铭文完全相同的器物很少见,还会在青铜器上留下一些明显的工艺痕迹。
范线
由于“外范”是分成多块的,在“合范”时各范块之间都会有一道小缝,浇铸时这道小缝会在铜器表面上留有铸痕,一般器物铸造后要经过打磨,但在花纹多的地方不易打磨,器底一般不打磨,易看到范线。
垫片
在“合范”时为了调整内、外范的位置,要在内、外范之间垫上铜垫片。铸造后这些铜垫片会留在青铜器的器壁上。由于垫片摆放时要避开有纹饰和铭文的部位,故垫片多见于青铜器的底部和下腹部。铸疣浇注孔和通气孔残存的铜液,冷却后就形成了铸疣。另外,有些封闭的部分,如足、耳的内范上常有角椎状的突起,这突起的高度正好是所浇铸的足、耳的厚度,所以浇铸后泥芯会封闭铸件的内部。
还有,用陶范法铸造的青铜器,因工艺的原因一定会有以下几种痕迹:器壁厚薄不均;器腹、底、足等部位有铸痕;范与范合拢处的花纹部位有错位现象;耳、足内残存有红色或灰色的范土,很结实,用指甲抠不掉:腹、底部会有排列较有规律的垫片。

前言/序言

  铜器是我国众多艺术收藏品中的一大项。其发展大致可分为青铜时代和历代铜器时期。青铜时代大致从公元前18世纪开始,至秦汉结束,历经两干余年。这一阶段早期,铜器多为青铜制作,用作祭祀的礼器,以及作为王权、国威的标志和象征。青铜时代的晚期,随着“礼崩乐坏”,青铜器开始演变为实用器。秦汉之后至清铜器逐渐以黄铜为主,器物也仅限于铜镜、铜灯、铜炉等小件器物,但其独特的做工和丰富的民俗内涵也是无可替代的。历史上的帝王贵胄、文人雅士皆以收藏、鉴赏古铜器为乐事,这无形中大大刺激了铜器作伪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自宋代开始各种奇奇怪怪的做旧技巧层出不穷。而如今,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做旧更增加了古铜器辨伪的难度。为了使初学者更方便地对纷繁复杂的古铜器收藏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本书以问答的形式,对中国古铜器的发展、工艺、材质、器形、纹饰、铭文、仿制、收藏等知识作了重点介绍,这些知识的集合正是对艺术品进行辨伪断代的基础。其中根据具体内容均配有相关的图片,给读者以直观的认识。
远古的回响:青铜时代的艺术与文明 图书名称:《远古的回响:青铜时代的艺术与文明》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时光,深入探索人类文明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期——青铜时代。我们聚焦于一个宏大而多维度的视角,而非特定类别的文物(如古铜器收藏),而是全面剖析青铜技术在不同地域的兴起、演变及其对早期社会结构、宗教信仰、战争形态乃至日常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 第一部分:熔炉的诞生——青铜冶炼技术的全球扩散与地域性差异 本书伊始,我们将追溯青铜这一合金的神秘起源。青铜,作为铜与锡(或铅、砷等)的结合物,其冶炼和铸造的难度,标志着人类早期冶金学的巨大飞跃。 第一章:技术的萌芽与传播路径。 我们将详细考察最早掌握该技术的文明中心,如近东的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流域,以及东亚的黄河与长江流域。分析早期矿源的地理分布、采矿技术的原始形态,以及坩埚技术和范铸法的初步应用。探讨技术扩散的模式——是和平的贸易往来,还是军事征服带来的技术转移? 第二章:不同地域的“青铜谱系”。 青铜器并非铁板一块,不同文化发展出了独特的合金配比和工艺侧重。例如,探讨中国商周时期高锡、高铅的礼器体系,其对声音、色彩和象征意义的极致追求;对比爱琴海地区和欧洲大陆早期青铜工具和武器的实用主义倾向;以及印度河流域青铜雕塑中那种独特的写实主义风格。我们将通过对这些区域性特征的深入比较,揭示技术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在地化”过程。 第二部分:神圣与权力——青铜器作为社会结构的核心载体 青铜器在许多早期文明中,远非简单的工具或装饰品,它们是权力的象征、宗教仪式的媒介和历史记忆的载体。 第三章:礼仪的语言:祭祀与朝觐。 重点分析青铜礼器(如鼎、簋、尊等)在政治体制中的功能。它们是如何被用来确立宗法制度、区分社会等级的?我们将解读复杂的纹饰(如饕餮纹、云雷纹)背后的神学意义,探讨这些器物如何成为人神沟通的桥梁,以及君王通过主持祭祀大典来巩固其“天子”地位的政治策略。本书将侧重于分析这些礼器的组合、数量限制及其在特定场合下的使用礼仪规范。 第四章:战争与统治:军事技术革命。 青铜时代的战争形态因武器的进步而发生质变。本书将细致研究青铜戈、矛、镞、斧以及早期的青铜剑在实战中的效能。分析重装步兵的出现如何影响城邦的防御工事和战略部署。更进一步,探讨青铜在战车制造中的应用,以及这种新兴的快速机动力量如何重塑古代的疆域划分和霸权争夺。 第三部分:日常的精巧——青铜技术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延伸 青铜的力量不仅体现在宏大的仪式和激烈的战场上,它也悄然渗透进了寻常百姓的衣食住行。 第五章:从农耕到手工业的效率提升。 我们将探讨青铜在农业工具制造中的应用,如早期的犁、镰刀(虽然相对较少,但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青铜铸造技术本身如何促进了专业手工业的发展,催生了复杂的工场制度和学徒传承体系。书中会涉及对早期青铜工具(如凿、钻)的微观分析,以评估其对建筑和木工精度的贡献。 第六章:艺术的边界与个体的表达。 青铜的应用并未止步于礼器。本书将考察青铜小件、饰品、镜子和乐器的制造。例如,分析早期青铜镜的制作工艺及其在古代社会中作为身份象征或占卜工具的多元角色。我们将关注那些不具有明确等级或宗教色彩的青铜器物,它们反映了特定时期审美情趣和个人技艺的最高水平。 第四部分:青铜时代的黄昏与转型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探讨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一个充满动荡与创新的时期。 第七章:资源危机与技术替代。 剖析青铜时代晚期,锡等关键合金元素的短缺如何成为促使文明寻求替代材料的驱动力。探讨铁矿的开采与冶炼技术的引进,以及这种“更硬的金属”如何颠覆原有的权力结构和经济模式。分析在过渡期,青铜器在特定功能上(如大型礼器)依然保持其地位的社会心理因素。 总结: 《远古的回响:青铜时代的艺术与文明》不是一本关于古董价值的指南,而是一部关于技术、权力、信仰与艺术交织的文明史读本。它试图通过对青铜这一关键材料的系统考察,重构一个由熔炉塑造的、充满复杂社会秩序与辉煌艺术成就的远古世界。本书适合对早期冶金史、古代工艺技术、社会人类学以及古代艺术史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通过深入的图文解析和跨地域的对比研究,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正是这“一捧合金”,铸就了人类文明的最初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对于“收藏中的常见误区”这一块的探讨,其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预期。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不要买假货”这类空洞的警示,而是深入到了市场心理学和鉴定哲学的层面。书中详细剖析了几种高明的“做旧”手法,并配以一些典型案例,教导读者如何通过观察器物的“老化痕迹”的内在逻辑来判断真伪,而不是仅仅依赖表面的锈色。更有价值的是,作者对“收藏心态”的讨论,他强调了“审美品位比资金更重要”的观点,并告诫年轻收藏家要警惕那些过于完美的“出土品”。这种基于多年沉浮经验的忠告,是任何鉴定手册都无法提供的宝贵财富,它将收藏的知识性提升到了心性修养的层面,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让人感觉非常沉稳的“老派文风”,用词讲究,句式结构也颇具章法,读起来韵味十足,不像现在很多快餐式的读物,追求速度而牺牲了美感。特别是那些描述纹饰和铸造工艺的部分,作者运用了大量精准而富有画面感的词汇。比如形容饕餮纹时,他用到了“狞厉之美”、“威仪内敛”等词,一下子就把那种神秘而强大的古代神话气息给烘托出来了。我甚至会特意放慢语速去品味那些描述性的段落,仿佛能透过文字的迷雾,直接看到工匠们在火光摇曳中的专注神情。这种对语言艺术的把握,使得即便是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铸造技术名词,也能被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包装起来,使得复杂的知识点变得悦耳且易于记忆。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对器物进行分类和介绍时,采取了一种非常实用的“功能导向”的逻辑,而非单纯的年代或形制堆砌。这种编排方式,对于那些希望将收藏与实际生活或文化研究结合起来的读者来说,无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比如,书中专门开辟了一章,详细对比了不同时期用于祭祀的礼器和用于宴饮的器皿在形制和纹饰上的差异,并解释了这种差异背后的礼制背景。这种关联性解读,使得每一件器物不再是孤立的“物件”,而是承载着特定社会功能的历史符号。例如,它会详细分析为什么到了春秋晚期,有些宴器会变得比鼎更加精美和复杂,这背后反映的社会风气变化被勾勒得淋漓尽致。这种深入到“为什么”的探讨,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趣味性,让人对古代青铜文明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可以说是极其接地气,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那种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峻感。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拉着你到他的作坊里,用最日常的语言,把那些看似高深的鉴藏门道娓娓道来。我最欣赏它那种“以小见大”的切入点,比如开篇从一枚小小的铜钱锈蚀的现象讲起,逐步引申到整个铜器锈蚀的成因和辨伪技巧。这种由浅入深的结构,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阅读门槛。而且,作者在阐述过程中,经常穿插一些他自己早年的“上当受骗”的经历,那些真诚的自嘲和教训,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宝贵的实战经验。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感,更像是在听一段充满人情味的口述历史,让人在会心一笑中,悄悄地积累了知识体系。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质感。封面那古朴的铜色调,搭配着烫金的字体,乍一看还以为是哪位大藏家的私藏秘笈。内页纸张的选择也极为考究,厚实且不易反光,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插图上的处理,那些器物的拓片和高清照片,纹理细节都纤毫毕现,即便是对青铜器研究颇深的行家,也能从中发现新的趣味点。比如书中对某些器型演变的图解,那种循序渐进的对比方式,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直观太多了。我记得有一张关于商周时期鼎足形态变化的对比图,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示,让人对器物造型的时代性特征有了非常清晰的认知。装帧上的用心,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极大的愉悦感,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那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敬畏之心。

评分

没啥说的,各种完美~XD

评分

挺好的。。几块钱学点东西

评分

还没开始看,希望能从中得到启发

评分

这本书对于初学者而言,是非常好的指导书,图文并茂,讲解清楚,现场看现场鉴别,马上就能学到东西,非常好!

评分

知识面很全,书本纸张不错,价格很实惠 一系列都很便宜 收藏也好

评分

图片精美,不错,值得看看

评分

还没开始看,希望能从中得到启发

评分

对于我收藏方面有很大的帮助的了。

评分

挺好的。。几块钱学点东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