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顯示原理與設計(全彩)

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顯示原理與設計(全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廖燕平 著
圖書標籤:
  • 液晶顯示器
  • TFT-LCD
  • 顯示技術
  • 顯示原理
  • 顯示設計
  • 薄膜晶體管
  • 全彩顯示
  • 電子工程
  • 光學工程
  • 材料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曠氏文豪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83406
商品編碼:10437027268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6-21
頁數:1
字數: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作 譯 者:

齣版時間:2016-06 韆 字 數:450
版    次:01-01 頁    數:400
開    本:16開
裝    幀:
I S B N :9787121283406  
換    版:
所屬分類: >>  >> 
紙質書定價:¥118.0   
內容簡介

本 書基於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的生産和設計實踐,首先介紹瞭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的基本概念和器件原理,然後以産品開發的角度從麵闆設計與驅動、液晶盒顔色 設計、液晶光學設計、電路設計和機構光學設計方麵的基礎內容進行瞭詳細介紹,接著介紹瞭顯示器的性能測試方法,後再介紹瞭陣列、彩膜、液晶盒和模組四大 工藝製程。

目    錄
第1章  液晶顯示的基本概念    1
1.1  液晶簡介    1
1.2  液晶的特性    2
1.2.1  電學各嚮異性    2
1.2.2  光學各嚮異性    3
1.2.3  力學特性    4
1.2.4  其他特性    4
1.3  偏光片    5
1.3.1  偏光片的基本原理    5
1.3.2 偏光片的基本構成    6
1.3.3 偏光片的參數    9
1.3.4  偏光片的錶麵處理    11
1.4  玻璃基闆    12
1.5  液晶顯示的基本原理    12
1.5.1  液晶顯示器的基本結構    12
1.5.2  液晶顯示原理    13
1.6  顯示器的光電特性    14
1.6.1  透過率    14
1.6.2  對比度    15
1.6.3  響應時間    15
1.6.4  視角    16
1.6.5  色域    16
1.6.6  色溫    17
1.7  畫質改善技術    17
1.7.1  量子點技術    17
1.7.2  高動態範圍圖像技術    18
1.7.3  局域調光技術    18
1.7.4  姆拉擦除技術    19
1.7.5  運動圖像補償技術    19
1.7.6  幀頻轉換技術    20
1.8  立體顯示技術原理    21
1.8.1  雙眼視差    21
1.8.2  立體顯示技術分類    23
1.8.3  眼鏡式3D顯示技術    24
1.8.4  裸眼3D顯示技術    28
1.8.5  3D顯示的主要問題    33
第2章  氫化非晶矽薄膜晶體管材料與器件特性    34
2.1  氫化非晶矽薄膜的特點    34
2.1.1 原子排列和電子的態密度    34
2.1.2  氫化非晶矽的導電機理    37
2.1.3  氫化非晶矽的亞穩定性    39
2.2  絕緣層材料的特點    40
2.2.1  氮化矽    41
2.2.2  氧化矽    41
2.2.3  絕緣層的導電機理    42
2.3  薄膜沉積    45
2.3.1  概述    46
2.3.2  a-Si:H薄膜的沉積    46
2.3.3  a-Si:H薄膜的影響因素    47
2.3.4  n a-Si:H薄膜的沉積    52
2.3.5  絕緣層薄膜的沉積    52
2.3.6  薄膜的界麵效應    55
2.4  薄膜刻蝕    57
2.4.1  導電薄膜的刻蝕    57
2.4.2  功能薄膜的刻蝕    58
2.5  TFT器件結構與特點    59
2.5.1  底柵結構    60
2.5.2  頂柵結構    62
2.5.3  器件基本特性    62
2.6  器件電學性能的不穩定性    65
2.7  薄膜評價方法    66
2.7.1  傅裏葉變換紅外光譜    66
2.7.2  紫外綫-可見光譜    67
2.7.3  恒定光電流方法    68
2.7.4  拉曼光譜    69
2.7.5  橢偏儀    69
第3章  液晶麵闆設計與驅動    70
3.1  顯示屏的構成    70
3.1.1  顯示區    70
3.1.2  密封區    76
3.1.3  襯墊區    77
3.1.4  特徵標記    78
3.2  玻璃基闆上薄膜的邊界條件    79
3.2.1  彩膜基闆上的邊界條件    79
3.2.2  陣列基闆上的邊界條件    80
3.3  液晶顯示模式與原理    80
3.3.1  液晶顯示模式    80
3.3.2  液晶顯示光閥原理    82
3.4 曝光工藝技術    85
3.4.1 掩模版    85
3.4.2 曝光機類型    86
3.4.3 光刻工藝    87
3.4.4  五次/四次光刻工藝過程    88
3.4.5 光透過率調製掩模版技術    89
3.5  像素設計原理    91
3.5.1  電容    91
3.5.2  像素中電阻計算    100
3.5.3  TFT性能要求    101
3.5.4  像素充電率模擬    105
3.6  麵闆的驅動    107
3.6.1  麵闆的電路驅動原理圖    107
3.6.2  極性反轉驅動    108
3.7  GOA驅動原理    113
3.7.1  GOA基本概念    113
3.7.2  GOA工作原理    114
3.7.3  GOA設計    120
3.7.4  GOA的模擬仿真    126
3.7.5  GOA設計的其他考慮    131
第4章  液晶顯示顔色基礎    132
4.1  色度基礎    132
4.1.1  可見光譜    132
4.1.2  輻射度與光度    133
4.1.3  顔色的辨認    135
4.1.4  顔色三要素    136
4.2  顔色的錶徵    138
4.2.1  格拉斯曼混閤定律    138
4.2.2  光譜三刺激值    139
4.2.3  色坐標計算    144
4.2.4  均勻色度係統及色差    146
4.3  液晶顯示的顔色參數及計算    148
4.3.1  顔色再現原理    148
4.3.2  色坐標和亮度計算    148
4.3.3  灰階與色深    150
4.3.4  色域計算    150
4.3.5  色溫計算    152
第5章  液晶光學設計基礎    154
5.1  概述    154
5.1.1  液晶盒的主要參數    154
5.1.2  常見的液晶顯示模式    155
5.2  透過率    156
5.2.1  液晶光學偏振原理    156
5.2.2  不同顯示模式的透過率    168
5.3  對比度和視角    176
5.3.1  對比度和視角的影響因素    176
5.3.2  不同模式下的對比度和視角    178
5.4  閾值電壓和響應時間    183
5.4.1  液晶電學和力學原理    183
5.4.2  不同顯示模式的閾值電壓和響應時間    186
5.5  工作溫度對液晶的影響    189
5.6  液晶參數對顯示影響概述    190
第6章  驅動電路係統設計基礎    191
6.1  模組驅動電路係統    191
6.1.1  OC的驅動電路    191
6.1.2  LED背光源的驅動電路    193
6.2  電源管理集成電路    196
6.2.1 Buck電路    197
6.2.2  Boost電路    198
6.2.3  Buck-Boost電路    200
6.2.4  LDO電路    201
6.2.5  電荷泵電路    202
6.2.6  VCOM電路    204
6.2.7  多階柵驅動電路    204
6.3  時序控製器    205
6.3.1  時序控製器概述    205
6.3.2  接口信號特點    207
6.3.3  LVDS接口    210
6.3.4  eDP接口    213
6.3.5  mini-LVDS接口    213
6.3.6  Point to Point接口    215
6.3.7  V-by-One接口    215
6.4  數據驅動集成電路    216
6.4.1  數據驅動集成電路概述    216
6.4.2  雙嚮移位寄存器    218
6.4.3  數據緩衝器    219
6.4.4  電平轉換器    220
6.4.5  數模轉換器    221
6.4.6  緩衝器和輸齣多路轉換器    222
6.4.7  預充電電路    223
6.4.8  電荷分享電路    224
6.5  掃描驅動集成電路    225
6.5.1  掃描驅動集成電路概述    225
6.5.2  掃描驅動集成電路時序    226
6.5.3  XAO電路    226
6.6  Gamma電路與調試    227
6.6.1  Gamma電路    228
6.6.2  Gamma數值計算    229
6.6.3  Gamma電壓調試    229
6.7  ACC調試    232
6.8 ODC調試    233
6.9  電視整機電路驅動係統概述    235
第7章  機構光學設計基礎    240
7.1  熒光燈光源    241
7.2  發光二極管光源    243
7.2.1  LED的基本特點    243
7.2.2  LED的分類與光譜    245
7.2.3  LED的I-V特性    247
7.2.4  LED的輻射參數    248
7.2.5  LED的光電特性    250
7.3  光學膜材    253
7.3.1  反射片    254
7.3.2 導光闆    254
7.3.3  擴散闆    257
7.3.4  擴散片    257
7.3.5  棱鏡片    258
7.3.6  反射型偏光增亮膜    260
7.4  背光模組結構    261
7.4.1  直下式背光結構    262
7.4.2  側光式背光結構    262
7.5  機構部品材料特點    264
7.5.1  金屬部品的特點    264
7.5.2  非金屬部品的特點    265
7.5.3  機構設計對散熱的影響    265
7.5.4  包裝材料的特點    265
7.6 能耗標準    266
第8章  液晶顯示器性能測試    268
8.1  TFT電學性能測試    268
8.1.1  TFT特性參數測試儀    268
8.1.2  被測樣品準備    269
8.1.3 參數定義    269
8.1.4  TFT轉移特性麯綫測試    270
8.1.5  TFT輸齣特性麯綫測試    273
8.1.6  TFT的光偏壓應力測試    274
8.1.7  TFT的熱偏壓應力測試    275
8.1.8 TFT的電偏壓應力測試    276
8.2  顯示器光學特性測試    278
8.2.1  亮度及亮度均勻性測試    279
8.2.2  對比度測試    279
8.2.3  視角測試    280
8.2.4  色度學測試    281
8.3  響應時間測試    284
8.3.1  灰階響應時間測試    284
8.3.2  動態響應時間測試    285
8.4  閃爍測試    285
8.4.1  JEITA測試法    285
8.4.2  FMA測試法    286
8.5  泛綠測試    286
8.6  串擾測試    287
8.7  殘像測試    288
8.8  VT麯綫測試    289
8.9  Gamma麯綫測試    290
第9章  陣列製造工程    292
9.1  陣列製造工程概述    292
9.2  濺射    294
9.3  磁控濺射    296
9.3.1  磁控濺射的特點    296
9.3.2  工藝條件對沉積薄膜的影響    297
9.4  等離子體增強化學氣相沉積    299
9.4.1  薄膜沉積基本過程    299
9.4.2  沉積SiNx薄膜    300
9.4.3  沉積a-Si:H薄膜    301
9.4.4  沉積n a-Si:H薄膜    303
9.5  光刻膠的塗布與顯影工藝    303
9.5.1  光刻膠材料特性    303
9.5.2  光刻膠塗布工藝    304
9.5.3  光刻膠顯影工藝    304
9.5.4  光刻膠剝離工藝    305
9.6  乾法刻蝕工藝    306
9.6.1  乾法刻蝕基本原理    306
9.6.2  乾法刻蝕種類    306
9.7  濕法刻蝕    310
9.8  陣列不良的檢測與修復    312
9.8.1  檢測與修復概述    312
9.8.2  自動光學檢查    313
9.8.3  斷路/短路檢查    316
9.8.4  陣列綜閤檢測    318
9.8.5  陣列不良修復    320
第10章  彩膜製造工程    322
10.1  彩膜製造工程概述    322
10.2  光刻膠的主要組分與作用    323
10.2.1  顔料    323
10.2.2  分散劑    325
10.2.3  堿可溶性樹脂    326
10.2.4  感光樹脂    327
10.2.5  光引發劑    328
10.2.6  有機溶劑    328
10.2.7  其他添加劑    328
10.3  彩膜製作工藝流程    328
10.4  彩膜中各層薄膜的特性    330
10.4.1  黑矩陣    330
10.4.2  色阻    331
10.4.3  平坦化層    332
10.4.4  透明導電薄膜    332
10.4.5  柱狀隔墊物    333
10.5  彩膜製程各工藝特點    335
10.5.1  清洗    335
10.5.2  塗布工藝    336
10.5.3  前烘工藝    338
10.5.4  曝光工藝    338
10.5.5  顯影工藝    339
10.5.6  後烘工藝    339
10.6  不良的檢測與修復    340
10.6.1  不良的檢測    340
10.6.2  不良的修復    341
10.7  再工工程    341
10.8  材料測試與評價    342
10.8.1  色度和光學密度    342
10.8.2  對比度    342
10.8.3  色阻的位相差    343
10.8.4  黏度    343
10.8.5  固含量    343
10.8.6  溶劑再溶解性    343
10.8.7  製版性    344
10.8.8  電學特性    345
10.8.9  錶麵特性測試    346
第11章  液晶盒製造工程    348
11.1  液晶盒製造工程概述    348
11.2  取嚮層塗布工藝    349
11.2.1  取嚮層材料特點    349
11.2.2  凸版印刷方式    352
11.2.3  噴墨印刷方式    354
11.2.4  熱固化    356
11.3  取嚮技術    357
11.3.1  取嚮機理    357
11.3.2  摩擦取嚮    358
11.3.3  光控取嚮    362
11.4  液晶滴注    364
11.5  邊框膠塗布    365
11.6  真空對盒    367
11.7  紫外固化和熱固化    367
11.8  切割和研磨    368
11.9  液晶盒檢測和修復    370
11.10  清洗    372
第12章  模組製造工程    374
12.1  模組製造工程概述    374
12.2  偏光片貼附工藝    375
12.2.1  偏光片貼附    375
12.2.2  加壓脫泡    376
12.3  OLB工藝    376
12.3.1  ACF材料特點    377
12.3.2  COF邦定    378
12.3.3  UV膠塗布    379
12.4  迴路調整    379
12.5  模組組立    380
附錄A  薄膜晶體管的SPICE模型與參數提取    381
A.1  概述    381
A.2  數據獲取    382
A.2.1  工藝參數的確定    383
A.2.2  閾值電壓的確定    383
A.2.3  場效應遷移率的確定    383
A.2.4  器件開關比的確定    384
A.2.5  亞閾值斜率的確定    384
A.3  模型參數的優化    384
A.3.1  薄膜晶體管等效電路    385
A.3.2  氫化非晶矽器件模型    385
A.3.3  低溫多晶矽器件模型    386
A.4  模型參數提取    389
A.4.1  提取工具簡介    389
A.4.2  模型參數提取實例    393
附錄B  麵闆設計流程與驗證工具    403
B.1  設計流程概述    403
B.1.1  設計數據管理工具    404
B.1.2  電路原理圖設計    404
B.1.3  電路仿真    406
B.1.4  版圖設計    409
B.2  版圖驗證    411
B.2.1  DRC驗證    412
B.2.2  ERC驗證    415
B.2.3  LVS驗證    417
B.2.4  LVL驗證    420
參考文獻    421


《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顯示原理與設計(全彩)》 引言: 在現代信息爆炸的時代,視覺體驗已成為人與信息交互的核心。從智能手機的掌上屏幕到巨型影院的震撼投影,再到車載導航的實時信息,液晶顯示技術以其卓越的性能和廣泛的應用,深刻地改變瞭我們的生活。而薄膜晶體管(TFT)液晶顯示器,作為液晶顯示技術中最為成熟和普及的代錶,更是占據瞭市場的主導地位。它以其高分辨率、高刷新率、優異的色彩錶現和低功耗等特點,不斷刷新著我們對視覺信息的認知。 本書《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顯示原理與設計(全彩)》旨在為讀者深入剖析TFT液晶顯示器這一復雜而迷人的技術領域。我們不僅將詳細闡述其背後的科學原理,更將聚焦於實際的設計與製造過程,力求為讀者構建一個全麵、係統、深入的知識體係。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其對全彩顯示的深入探討,將從色彩的本質齣發,揭示TFT液晶顯示器如何通過精密的結構和控製,呈現齣豐富而逼真的色彩世界。 第一篇:液晶顯示的基本原理與發展 在正式進入TFT領域之前,我們需要先迴溯液晶顯示技術的起源與發展脈絡。本篇將帶您走進液晶的奇妙世界,理解其基本光學特性,並瞭解不同類型的液晶顯示技術是如何一步步演進至今的。 第一章:光的本質與視覺感知 光的波粒二象性與電磁波譜: 深入理解光的物理本質,包括其傳播方式、頻率、波長等關鍵概念,這是理解後續光學現象的基礎。 可見光譜與色彩形成: 探索人眼如何感知不同波長的光,以及顔色是如何在大腦中形成的。我們將詳細介紹三原色理論(紅、綠、藍),這是所有顔色生成的基礎。 色彩模型:RGB、CMYK與色度學基礎: 學習主流的色彩模型,理解它們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意義。特彆是RGB模型,它直接關聯到顯示器如何産生顔色。我們將介紹色度圖、色域等概念,為後續理解TFT屏幕的色彩錶現打下基礎。 人眼視覺特性與顯示技術的關聯: 探討人眼的敏感度、動態範圍、色適應性等特點,以及這些特性如何影響我們對顯示效果的評價。我們將分析顯示技術需要滿足哪些人眼的需求。 第二章:液晶材料的物理特性 液晶的定義與分類: 介紹液晶(Liquid Crystal)的概念,理解它既具有液體流動性,又具有固體晶體各嚮異性(如光學各嚮異性)的獨特物理狀態。我們將梳理不同類型的液晶,如嚮列相、近晶相、膽甾相,並重點關注在顯示技術中最常用的嚮列相液晶。 液晶的光學各嚮異性: 深入分析液晶的雙摺射現象,即光在液晶中傳播時,其速度和偏振方嚮會發生變化。這將是理解液晶如何調製光綫,實現亮度控製的關鍵。 液晶的介電各嚮異性: 解釋液晶分子在電場作用下的取嚮行為。這是液晶顯示實現電控的關鍵機製,理解分子如何響應電場,從而改變其光學性質。 液晶的粘度、響應時間與溫度依賴性: 探討影響液晶顯示性能的關鍵參數,如粘度(影響響應速度)、響應時間(決定刷新率和動態畫麵流暢度)、以及液晶性能隨溫度的變化。這些因素是設計高性能顯示器的重要考量。 第三章:早期液晶顯示技術迴顧 場緻電效應顯示(FED)與發光二極管顯示(LED)簡介: 簡要介紹與液晶顯示並行或在液晶顯示發展過程中具有參考意義的其他顯示技術,理解它們的優缺點,以及為何液晶顯示最終占據主導地位。 扭麯嚮列(TN)型液晶顯示器: 詳細講解TN型LCD的工作原理,包括液晶的扭麯排列、偏振片的配閤以及電場如何控製像素的透光度。這是最基礎的液晶顯示原理,理解它為理解更復雜的TFT技術打下基礎。 超扭麯嚮列(STN)型液晶顯示器: 分析STN型LCD相比TN型LCD的改進之處,如更高的對比度和更低的功耗。理解STN如何在驅動方式和液晶扭麯角度上進行優化。 早期液晶顯示器的局限性: 總結TN和STN等早期技術在視角、響應速度、對比度等方麵的不足,這為TFT技術的齣現奠定瞭需求基礎。 第二篇:薄膜晶體管(TFT)液晶顯示器原理 本篇將是本書的核心,我們將深入剖析TFT液晶顯示器的工作原理,從最基本的像素結構到復雜的驅動電路,逐一揭示其運作機製。 第四章:TFT像素結構與工作原理 TFT像素單元的構成: 詳細介紹TFT液晶顯示器中最基本的工作單元——像素(Pixel)。一個像素通常由一個TFT開關管、像素電極、液晶層、彩色濾光片(CF)和背光源(BLU)等組成。 薄膜晶體管(TFT)的角色: 深入講解TFT作為像素開關的作用。理解TFT如何通過控製柵極電壓來控製源漏極之間的電流,從而精確控製像素電極上的電壓。我們將介紹不同類型的TFT,如非晶矽(a-Si)、多晶矽(p-Si)和低溫多晶矽(LTPS)TFT,並分析它們在性能上的差異。 液晶的電光效應與像素驅動: 結閤TFT的開關作用,詳細闡述液晶層如何響應像素電極上的電壓變化,從而改變光的偏振狀態。理解電場如何控製液晶分子的指嚮,進而控製通過像素的光綫強度。 電荷保持與漏電問題: 分析TFT像素的關鍵特性,即在TFT關閉時,像素電極上的電壓能否保持穩定。探討TFT的漏電電流對顯示效果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優化TFT結構和設計來解決這一問題。 第五章:TFT驅動技術與信號時序 主動矩陣(AM)與被動矩陣(PM)的區彆: 再次強調TFT技術的優勢在於其主動矩陣驅動方式,與STN等被動矩陣顯示器相比,主動矩陣能夠更精確、獨立地控製每個像素,從而實現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好的顯示質量。 行掃描與列選: 詳細講解TFT液晶顯示器如何通過行掃描和列選的順序來逐行、逐列地嚮像素寫入數據。理解掃描時序(Scan Timing)和數據時序(Data Timing)的重要性。 源極驅動器(Source Driver)與柵極驅動器(Gate Driver): 介紹驅動TFT液晶顯示器的關鍵集成電路——源極驅動器和柵極驅動器。源極驅動器負責將圖像數據轉換成對應像素電極的電壓信號,而柵極驅動器則負責輸齣行選信號,控製TFT的開關。 時序控製(Timing Controller, TCON): 講解TCON在整個驅動流程中的核心作用,它負責接收來自圖像源的顯示數據,並生成精確的同步信號和驅動信號,協調源極和柵極驅動器的運作,最終實現圖像的逐幀顯示。 刷新率與響應時間: 再次深入探討刷新率(Refresh Rate)和響應時間(Response Time)這兩個決定動態畫麵流暢度的重要參數,並分析TFT驅動技術如何支持高刷新率和低響應時間。 第六章:色彩顯示原理與TFT的結閤 彩色濾光片(CF)技術: 詳細介紹TFT液晶顯示器如何實現全彩顯示。重點講解彩色濾光片(CF)的作用,即在每個子像素(紅、綠、藍)上覆蓋對應的顔色濾光膜,通過控製每個子像素的亮度來閤成最終的顔色。 RGB子像素的排列與閤成: 分析常見的RGB子像素排列方式,如RGB條狀排列、RGBW排列等,以及不同排列方式對顯示效果的影響。 灰度等級的實現: 講解如何通過精確控製每個子像素的亮度來呈現不同的灰度等級。理解PWM(脈衝寬度調製)等技術在實現灰度控製中的應用。 色域與色彩還原: 探討TFT液晶顯示器所能顯示的顔色範圍,即色域(Color Gamut)。介紹常見的色域標準,如sRGB、Adobe RGB、DCI-P3等,以及如何通過優質的背光源和精密的色彩管理來提升色彩還原的準確性。 全彩顯示的挑戰與優化: 分析在實現高品質全彩顯示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如色彩串擾、視角相關的色彩偏移等,並介紹為解決這些問題而開發的各種優化技術。 第三篇:TFT液晶顯示器的設計與製造 在本篇中,我們將從工程設計的角度齣發,探討TFT液晶顯示器的設計考量、關鍵製造工藝以及實際應用中的各項性能指標。 第七章:TFT像素陣列設計 像素密度(PPI)與分辨率: 講解像素密度(Pixels Per Inch, PPI)與顯示分辨率(Resolution)的概念,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圖像的清晰度和細膩程度。 像素間距與設計優化: 分析像素間距(Pixel Pitch)的意義,以及在有限屏幕尺寸下如何通過優化像素設計來達到更高的分辨率。 TFT尺寸與性能權衡: 探討TFT的尺寸、通道長度、柵極長度等參數對開關速度、漏電電流、功耗的影響,以及在設計中如何進行權衡。 柵綫與數據綫的布局: 分析柵綫(Gate Line)和數據綫(Data Line)在像素陣列中的布局方式,以及它們對信號串擾(Crosstalk)和顯示均勻性的影響。 補償電路設計: 介紹為瞭剋服TFT漏電、電容充放電效應等帶來的顯示缺陷而設計的各種補償電路,如電容負載補償(CLC)、固定電壓補償(FVC)等。 第八章:關鍵製造工藝與材料選擇 基闆與薄膜沉積: 介紹TFT液晶顯示器所使用的基闆材料(如玻璃),以及通過濺射、化學氣相沉積(CVD)等工藝在基闆上形成導電層、半導體層、絕緣層等關鍵薄膜。 光刻與蝕刻: 詳細講解光刻(Photolithography)和蝕刻(Etching)工藝在TFT器件加工中的核心作用,它們決定瞭TFT的結構尺寸和精度。 有機配嚮膜(Alignment Layer)與液晶注入: 介紹有機配嚮膜的作用,它決定瞭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嚮,以及如何通過液晶注入(Cell Gap)和封邊(Sealing)工藝將液晶填充到兩片基闆之間。 偏振片(Polarizer)與彩色濾光片(CF)的製備: 講解偏振片的原理和製備方法,以及高精度彩色濾光片(CF)的製造工藝,包括RGB三色顔料的塗布和圖案化。 背光源(Backlight Unit, BLU)的設計與選擇: 介紹TFT液晶顯示器實現發光的基礎——背光源。我們將探討不同類型的背光源,如CCFL(冷陰極熒光燈)和LED(發光二極管),以及LED背光源的進步,如側入式(Edge-lit)和直下式(Direct-lit),以及量子點(Quantum Dot)等技術在提升色彩錶現方麵的應用。 第九章:TFT液晶顯示器的性能指標與測試 亮度、對比度與均勻性: 詳細介紹亮度(Luminance)、對比度(Contrast Ratio)和亮度均勻性(Brightness Uniformity)作為評價顯示器光度學性能的關鍵指標,以及它們對視覺體驗的影響。 視角(Viewing Angle)與色彩漂移: 探討視角對顯示圖像質量的重要性,以及不同TFT液晶模式(如IPS、VA)在視角錶現上的差異。分析視角變化時可能齣現的色彩漂移(Color Shift)現象。 響應時間與動態畫麵錶現: 再次強調響應時間對動態圖像(如視頻、遊戲)流暢度的影響,介紹不同液晶模式和驅動技術的響應時間錶現。 色域、色準與色彩管理: 深入討論色域覆蓋率、色準度(Color Accuracy)等色彩性能指標,以及如何通過精確的色彩管理實現高品質的色彩還原。 功耗、壽命與可靠性: 分析TFT液晶顯示器的功耗錶現,以及其使用壽命和長期可靠性方麵的考量。 第四篇:TFT液晶顯示器的應用與未來發展 在瞭解瞭TFT液晶顯示器的原理、設計與製造後,本篇將放眼其廣闊的應用領域,並展望其未來的發展趨勢。 第十章:TFT液晶顯示器的典型應用 消費電子産品: 智能手機、平闆電腦、筆記本電腦、液晶電視等。分析TFT技術在這些領域如何滿足用戶對便攜性、高分辨率、優異顯示效果的需求。 車載顯示: 汽車儀錶盤、中控顯示屏、後座娛樂係統等。探討車載顯示對耐候性、陽光可視性、安全性等方麵的特殊要求。 專業顯示領域: 醫療影像顯示器、工業控製麵闆、專業攝影顯示器等。分析這些領域對色彩精確度、高分辨率、高可靠性的極緻追求。 公共信息顯示(PID): 廣告牌、電子標牌、信息指示牌等。探討TFT技術在這些應用場景下如何實現大尺寸、高亮度和長壽命的顯示。 第十一章:TFT液晶顯示器的未來發展趨勢 更高分辨率與更高刷新率: 展望8K、16K甚至更高分辨率顯示器的發展,以及對更高刷新率(如240Hz、480Hz)的需求,特彆是在電競和VR/AR領域。 OLED與Micro-LED技術的融閤與挑戰: 探討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和Micro-LED(微發光二極管)等新興顯示技術對TFT液晶顯示器的潛在影響,以及TFT技術如何在與這些技術的結閤中繼續發展,例如作為驅動OLED和Micro-LED的基闆。 柔性與可摺疊顯示: 展望柔性TFT技術的進步,以及其在可摺疊手機、麯麵顯示器等創新産品中的應用前景。 更高的能效與環保: 關注TFT液晶顯示器在降低功耗、提高能效方麵的持續努力,以及對環保材料和綠色製造工藝的追求。 智能顯示與集成化: 探討TFT顯示器如何進一步集成更多功能,例如集成傳感器、AI芯片等,實現更智能化的交互體驗。 量子點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展望量子點技術在提升TFT液晶顯示器色彩純度、色域覆蓋和亮度方麵的潛力。 結語: 《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顯示原理與設計(全彩)》力求成為一本集科學性、實用性和前瞻性於一體的專業書籍。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讀者能夠不僅理解TFT液晶顯示器“是什麼”,更能明白“為什麼”以及“如何”實現。從微觀的液晶分子行為到宏觀的器件設計與應用,本書將帶領您一步步探索這個由光、電、材料和精密工藝共同構建的精彩世界。無論您是顯示技術的研究者、工程師、學生,還是對這項技術充滿好奇的愛好者,本書都將為您提供深入的見解和寶貴的知識。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先進顯示技術充滿好奇的愛好者,《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顯示原理與設計(全彩)》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全麵的視角。我被書中關於“功耗優化”和“耐用性設計”的章節深深吸引。在如今電子産品追求長續航的時代,理解如何降低顯示麵闆的功耗至關重要。這本書詳細闡述瞭TFT功耗的幾個主要來源,包括驅動電流、漏電流以及背光功耗,並且對每一種進行瞭深入的分析。它提齣瞭多種優化策略,比如采用低功耗的驅動電路設計、改善TFT的漏電特性、以及優化背光模組的光利用率等。這一點讓我意識到,我們日常使用的電子設備,其背後隱藏著如此精密的功耗控製技術。同時,關於“耐用性設計”,書中也涉及瞭材料的選擇、結構的穩定性以及抗乾擾性等方麵的考量,這些都是保證顯示器長期穩定工作不可或缺的因素。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到TFT液晶顯示器的“高性能”,也讓我看到瞭它在“長壽命”和“低功耗”等方麵的不斷進步,展現瞭技術的成熟與創新。

評分

這本《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顯示原理與設計(全彩)》我讀得真是如飢似渴,特彆是它對TFT液晶麵闆結構那一章,講得太透徹瞭!我之前一直對那些密密麻麻的像素點和背光模組感到好奇,但總覺得隔著一層紗。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一下子就打開瞭我的認知大門。它詳細地剖析瞭TFT陣列是如何控製每一個像素的開關,從源極驅動、柵極驅動到像素電極的電壓控製,每一步都描繪得清清楚楚。尤其是關於薄膜晶體管的形成過程,從半導體層的沉積、摻雜,到絕緣層的形成和金屬電極的製作,那些微觀世界的化學和物理過程,竟然被講得如此生動形象。書中還配有大量的全彩示意圖,我甚至能想象齣那些精密的工藝步驟在潔淨室裏進行時的樣子。理解瞭TFT的原理,再去看液晶材料的響應機製,就順理成章瞭。它解釋瞭液晶分子是如何在外加電場作用下發生扭轉,進而控製背光通過的強度,最終形成我們看到的圖像。對於像我這樣對顯示技術充滿好奇心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就是一部“顯示器製造的百科全書”,讓我對每天使用的屏幕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冷冰冰的技術,而是精巧設計的藝術品。

評分

我是一名對光學工程領域頗感興趣的在校學生,此次閱讀《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顯示原理與設計(全彩)》可謂受益匪淺。這本書在內容編排上,我認為其最大亮點在於邏輯嚴謹且循序漸進。它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復雜的理論,而是從基礎的液晶顯示原理入手,逐步深入到TFT技術的細節。我尤其欣賞它在講解像素電路設計時所采用的方法。書中詳細闡述瞭不同類型的像素電路,例如簡單矩陣(passive-matrix)和有源矩陣(active-matrix)的優缺點,以及為何TFT技術最終成為主流。對於有源矩陣中的TFT開關特性、漏電、延遲等問題,作者給齣瞭非常清晰的分析,並且提齣瞭相應的解決方案,如補償電路的設計。這一點對於想要深入理解顯示器性能極限的學生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此外,書中對驅動電路的設計也做瞭詳細的介紹,包括時序控製、信號生成等,這些都是實現高質量顯示的關鍵環節。閱讀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技術細節上的功底非常深厚,同時又能將復雜的技術概念用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全彩的插圖更是起到瞭畫龍點睛的作用,幫助我更直觀地理解各個部分的結構和工作流程。

評分

老實說,一開始拿到《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顯示原理與設計(全彩)》這本書,我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畢竟我對顯示技術隻是泛泛瞭解。但翻開第一頁,我徹底被吸引住瞭。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在於,它能把非常高深的技術,講得像講故事一樣引人入勝。我最喜歡的是關於“視角”和“響應時間”的章節。過去,我總覺得屏幕看角度一大就變色,響應慢瞭動作畫麵就拖影,但這本書解釋瞭其中的根本原因。它通過圖示清晰地展示瞭液晶分子在不同電場下的取嚮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光的齣射角度。書中還詳細分析瞭導緻響應時間變慢的各種因素,比如液晶粘度、電壓驅動方式等等,並提齣瞭改善的方法。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不同TFT材料(如a-Si、LTPS)在性能上的對比分析,這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些高端屏幕能有如此齣色的錶現。這本書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解開瞭許多睏擾我多年的顯示技術謎團,讓我對身邊的電子産品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賞。

評分

作為一名在顯示器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工程師,我手中看過不少關於液晶顯示技術的書籍,但《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顯示原理與設計(全彩)》這本書,確實給我帶來瞭一些新的啓發。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雖然看起來是按部就班的原理講解,但它在“設計”這個環節上,展現齣瞭超越理論的實用價值。它不僅僅是告訴你“為什麼”這樣設計,更重要的是探討瞭“如何”去實現。“色彩錶現”這一章節,我看得格外仔細。書中詳細分析瞭不同子像素的構成、濾光片的選擇以及色彩校正技術,這些都是影響最終圖像色彩準確性和豐富度的關鍵因素。例如,它對RGB三原色如何通過不同的光綫強度組閤形成豐富色彩的解釋,以及如何通過改善薄膜晶體管的均勻性來減小像素間的色彩差異,都讓我印象深刻。書中還提到瞭在實際生産中,如何通過優化電極形狀、改善液晶材料配方來提升對比度和響應速度。這本不僅僅是教科書,更像是一本“攻關手冊”,能夠為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瓶頸問題提供解決思路。

評分

知識點比較好懂,是一本好書,實用性較強

評分

很好

評分

很好

評分

評分

很好

評分

不錯哦

評分

書本封麵有傷痕,內容沒有問題。總體比較不錯。

評分

書本封麵有傷痕,內容沒有問題。總體比較不錯。

評分

不錯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