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显示原理与设计(全彩)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显示原理与设计(全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廖燕平 著
图书标签:
  • 液晶显示器
  • TFT-LCD
  • 显示技术
  • 显示原理
  • 显示设计
  • 薄膜晶体管
  • 全彩显示
  • 电子工程
  • 光学工程
  • 材料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旷氏文豪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83406
商品编码:10437027268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21
页数:1
字数: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 译 者:

出版时间:2016-06 千 字 数:450
版    次:01-01 页    数:400
开    本:16开
装    帧:
I S B N :9787121283406  
换    版:
所属分类: >>  >> 
纸质书定价:¥118.0   
内容简介

本 书基于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的生产和设计实践,首先介绍了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的基本概念和器件原理,然后以产品开发的角度从面板设计与驱动、液晶盒颜色 设计、液晶光学设计、电路设计和机构光学设计方面的基础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接着介绍了显示器的性能测试方法,后再介绍了阵列、彩膜、液晶盒和模组四大 工艺制程。

目    录
第1章  液晶显示的基本概念    1
1.1  液晶简介    1
1.2  液晶的特性    2
1.2.1  电学各向异性    2
1.2.2  光学各向异性    3
1.2.3  力学特性    4
1.2.4  其他特性    4
1.3  偏光片    5
1.3.1  偏光片的基本原理    5
1.3.2 偏光片的基本构成    6
1.3.3 偏光片的参数    9
1.3.4  偏光片的表面处理    11
1.4  玻璃基板    12
1.5  液晶显示的基本原理    12
1.5.1  液晶显示器的基本结构    12
1.5.2  液晶显示原理    13
1.6  显示器的光电特性    14
1.6.1  透过率    14
1.6.2  对比度    15
1.6.3  响应时间    15
1.6.4  视角    16
1.6.5  色域    16
1.6.6  色温    17
1.7  画质改善技术    17
1.7.1  量子点技术    17
1.7.2  高动态范围图像技术    18
1.7.3  局域调光技术    18
1.7.4  姆拉擦除技术    19
1.7.5  运动图像补偿技术    19
1.7.6  帧频转换技术    20
1.8  立体显示技术原理    21
1.8.1  双眼视差    21
1.8.2  立体显示技术分类    23
1.8.3  眼镜式3D显示技术    24
1.8.4  裸眼3D显示技术    28
1.8.5  3D显示的主要问题    33
第2章  氢化非晶硅薄膜晶体管材料与器件特性    34
2.1  氢化非晶硅薄膜的特点    34
2.1.1 原子排列和电子的态密度    34
2.1.2  氢化非晶硅的导电机理    37
2.1.3  氢化非晶硅的亚稳定性    39
2.2  绝缘层材料的特点    40
2.2.1  氮化硅    41
2.2.2  氧化硅    41
2.2.3  绝缘层的导电机理    42
2.3  薄膜沉积    45
2.3.1  概述    46
2.3.2  a-Si:H薄膜的沉积    46
2.3.3  a-Si:H薄膜的影响因素    47
2.3.4  n a-Si:H薄膜的沉积    52
2.3.5  绝缘层薄膜的沉积    52
2.3.6  薄膜的界面效应    55
2.4  薄膜刻蚀    57
2.4.1  导电薄膜的刻蚀    57
2.4.2  功能薄膜的刻蚀    58
2.5  TFT器件结构与特点    59
2.5.1  底栅结构    60
2.5.2  顶栅结构    62
2.5.3  器件基本特性    62
2.6  器件电学性能的不稳定性    65
2.7  薄膜评价方法    66
2.7.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66
2.7.2  紫外线-可见光谱    67
2.7.3  恒定光电流方法    68
2.7.4  拉曼光谱    69
2.7.5  椭偏仪    69
第3章  液晶面板设计与驱动    70
3.1  显示屏的构成    70
3.1.1  显示区    70
3.1.2  密封区    76
3.1.3  衬垫区    77
3.1.4  特征标记    78
3.2  玻璃基板上薄膜的边界条件    79
3.2.1  彩膜基板上的边界条件    79
3.2.2  阵列基板上的边界条件    80
3.3  液晶显示模式与原理    80
3.3.1  液晶显示模式    80
3.3.2  液晶显示光阀原理    82
3.4 曝光工艺技术    85
3.4.1 掩模版    85
3.4.2 曝光机类型    86
3.4.3 光刻工艺    87
3.4.4  五次/四次光刻工艺过程    88
3.4.5 光透过率调制掩模版技术    89
3.5  像素设计原理    91
3.5.1  电容    91
3.5.2  像素中电阻计算    100
3.5.3  TFT性能要求    101
3.5.4  像素充电率模拟    105
3.6  面板的驱动    107
3.6.1  面板的电路驱动原理图    107
3.6.2  极性反转驱动    108
3.7  GOA驱动原理    113
3.7.1  GOA基本概念    113
3.7.2  GOA工作原理    114
3.7.3  GOA设计    120
3.7.4  GOA的模拟仿真    126
3.7.5  GOA设计的其他考虑    131
第4章  液晶显示颜色基础    132
4.1  色度基础    132
4.1.1  可见光谱    132
4.1.2  辐射度与光度    133
4.1.3  颜色的辨认    135
4.1.4  颜色三要素    136
4.2  颜色的表征    138
4.2.1  格拉斯曼混合定律    138
4.2.2  光谱三刺激值    139
4.2.3  色坐标计算    144
4.2.4  均匀色度系统及色差    146
4.3  液晶显示的颜色参数及计算    148
4.3.1  颜色再现原理    148
4.3.2  色坐标和亮度计算    148
4.3.3  灰阶与色深    150
4.3.4  色域计算    150
4.3.5  色温计算    152
第5章  液晶光学设计基础    154
5.1  概述    154
5.1.1  液晶盒的主要参数    154
5.1.2  常见的液晶显示模式    155
5.2  透过率    156
5.2.1  液晶光学偏振原理    156
5.2.2  不同显示模式的透过率    168
5.3  对比度和视角    176
5.3.1  对比度和视角的影响因素    176
5.3.2  不同模式下的对比度和视角    178
5.4  阈值电压和响应时间    183
5.4.1  液晶电学和力学原理    183
5.4.2  不同显示模式的阈值电压和响应时间    186
5.5  工作温度对液晶的影响    189
5.6  液晶参数对显示影响概述    190
第6章  驱动电路系统设计基础    191
6.1  模组驱动电路系统    191
6.1.1  OC的驱动电路    191
6.1.2  LED背光源的驱动电路    193
6.2  电源管理集成电路    196
6.2.1 Buck电路    197
6.2.2  Boost电路    198
6.2.3  Buck-Boost电路    200
6.2.4  LDO电路    201
6.2.5  电荷泵电路    202
6.2.6  VCOM电路    204
6.2.7  多阶栅驱动电路    204
6.3  时序控制器    205
6.3.1  时序控制器概述    205
6.3.2  接口信号特点    207
6.3.3  LVDS接口    210
6.3.4  eDP接口    213
6.3.5  mini-LVDS接口    213
6.3.6  Point to Point接口    215
6.3.7  V-by-One接口    215
6.4  数据驱动集成电路    216
6.4.1  数据驱动集成电路概述    216
6.4.2  双向移位寄存器    218
6.4.3  数据缓冲器    219
6.4.4  电平转换器    220
6.4.5  数模转换器    221
6.4.6  缓冲器和输出多路转换器    222
6.4.7  预充电电路    223
6.4.8  电荷分享电路    224
6.5  扫描驱动集成电路    225
6.5.1  扫描驱动集成电路概述    225
6.5.2  扫描驱动集成电路时序    226
6.5.3  XAO电路    226
6.6  Gamma电路与调试    227
6.6.1  Gamma电路    228
6.6.2  Gamma数值计算    229
6.6.3  Gamma电压调试    229
6.7  ACC调试    232
6.8 ODC调试    233
6.9  电视整机电路驱动系统概述    235
第7章  机构光学设计基础    240
7.1  荧光灯光源    241
7.2  发光二极管光源    243
7.2.1  LED的基本特点    243
7.2.2  LED的分类与光谱    245
7.2.3  LED的I-V特性    247
7.2.4  LED的辐射参数    248
7.2.5  LED的光电特性    250
7.3  光学膜材    253
7.3.1  反射片    254
7.3.2 导光板    254
7.3.3  扩散板    257
7.3.4  扩散片    257
7.3.5  棱镜片    258
7.3.6  反射型偏光增亮膜    260
7.4  背光模组结构    261
7.4.1  直下式背光结构    262
7.4.2  侧光式背光结构    262
7.5  机构部品材料特点    264
7.5.1  金属部品的特点    264
7.5.2  非金属部品的特点    265
7.5.3  机构设计对散热的影响    265
7.5.4  包装材料的特点    265
7.6 能耗标准    266
第8章  液晶显示器性能测试    268
8.1  TFT电学性能测试    268
8.1.1  TFT特性参数测试仪    268
8.1.2  被测样品准备    269
8.1.3 参数定义    269
8.1.4  TFT转移特性曲线测试    270
8.1.5  TFT输出特性曲线测试    273
8.1.6  TFT的光偏压应力测试    274
8.1.7  TFT的热偏压应力测试    275
8.1.8 TFT的电偏压应力测试    276
8.2  显示器光学特性测试    278
8.2.1  亮度及亮度均匀性测试    279
8.2.2  对比度测试    279
8.2.3  视角测试    280
8.2.4  色度学测试    281
8.3  响应时间测试    284
8.3.1  灰阶响应时间测试    284
8.3.2  动态响应时间测试    285
8.4  闪烁测试    285
8.4.1  JEITA测试法    285
8.4.2  FMA测试法    286
8.5  泛绿测试    286
8.6  串扰测试    287
8.7  残像测试    288
8.8  VT曲线测试    289
8.9  Gamma曲线测试    290
第9章  阵列制造工程    292
9.1  阵列制造工程概述    292
9.2  溅射    294
9.3  磁控溅射    296
9.3.1  磁控溅射的特点    296
9.3.2  工艺条件对沉积薄膜的影响    297
9.4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299
9.4.1  薄膜沉积基本过程    299
9.4.2  沉积SiNx薄膜    300
9.4.3  沉积a-Si:H薄膜    301
9.4.4  沉积n a-Si:H薄膜    303
9.5  光刻胶的涂布与显影工艺    303
9.5.1  光刻胶材料特性    303
9.5.2  光刻胶涂布工艺    304
9.5.3  光刻胶显影工艺    304
9.5.4  光刻胶剥离工艺    305
9.6  干法刻蚀工艺    306
9.6.1  干法刻蚀基本原理    306
9.6.2  干法刻蚀种类    306
9.7  湿法刻蚀    310
9.8  阵列不良的检测与修复    312
9.8.1  检测与修复概述    312
9.8.2  自动光学检查    313
9.8.3  断路/短路检查    316
9.8.4  阵列综合检测    318
9.8.5  阵列不良修复    320
第10章  彩膜制造工程    322
10.1  彩膜制造工程概述    322
10.2  光刻胶的主要组分与作用    323
10.2.1  颜料    323
10.2.2  分散剂    325
10.2.3  碱可溶性树脂    326
10.2.4  感光树脂    327
10.2.5  光引发剂    328
10.2.6  有机溶剂    328
10.2.7  其他添加剂    328
10.3  彩膜制作工艺流程    328
10.4  彩膜中各层薄膜的特性    330
10.4.1  黑矩阵    330
10.4.2  色阻    331
10.4.3  平坦化层    332
10.4.4  透明导电薄膜    332
10.4.5  柱状隔垫物    333
10.5  彩膜制程各工艺特点    335
10.5.1  清洗    335
10.5.2  涂布工艺    336
10.5.3  前烘工艺    338
10.5.4  曝光工艺    338
10.5.5  显影工艺    339
10.5.6  后烘工艺    339
10.6  不良的检测与修复    340
10.6.1  不良的检测    340
10.6.2  不良的修复    341
10.7  再工工程    341
10.8  材料测试与评价    342
10.8.1  色度和光学密度    342
10.8.2  对比度    342
10.8.3  色阻的位相差    343
10.8.4  黏度    343
10.8.5  固含量    343
10.8.6  溶剂再溶解性    343
10.8.7  制版性    344
10.8.8  电学特性    345
10.8.9  表面特性测试    346
第11章  液晶盒制造工程    348
11.1  液晶盒制造工程概述    348
11.2  取向层涂布工艺    349
11.2.1  取向层材料特点    349
11.2.2  凸版印刷方式    352
11.2.3  喷墨印刷方式    354
11.2.4  热固化    356
11.3  取向技术    357
11.3.1  取向机理    357
11.3.2  摩擦取向    358
11.3.3  光控取向    362
11.4  液晶滴注    364
11.5  边框胶涂布    365
11.6  真空对盒    367
11.7  紫外固化和热固化    367
11.8  切割和研磨    368
11.9  液晶盒检测和修复    370
11.10  清洗    372
第12章  模组制造工程    374
12.1  模组制造工程概述    374
12.2  偏光片贴附工艺    375
12.2.1  偏光片贴附    375
12.2.2  加压脱泡    376
12.3  OLB工艺    376
12.3.1  ACF材料特点    377
12.3.2  COF邦定    378
12.3.3  UV胶涂布    379
12.4  回路调整    379
12.5  模组组立    380
附录A  薄膜晶体管的SPICE模型与参数提取    381
A.1  概述    381
A.2  数据获取    382
A.2.1  工艺参数的确定    383
A.2.2  阈值电压的确定    383
A.2.3  场效应迁移率的确定    383
A.2.4  器件开关比的确定    384
A.2.5  亚阈值斜率的确定    384
A.3  模型参数的优化    384
A.3.1  薄膜晶体管等效电路    385
A.3.2  氢化非晶硅器件模型    385
A.3.3  低温多晶硅器件模型    386
A.4  模型参数提取    389
A.4.1  提取工具简介    389
A.4.2  模型参数提取实例    393
附录B  面板设计流程与验证工具    403
B.1  设计流程概述    403
B.1.1  设计数据管理工具    404
B.1.2  电路原理图设计    404
B.1.3  电路仿真    406
B.1.4  版图设计    409
B.2  版图验证    411
B.2.1  DRC验证    412
B.2.2  ERC验证    415
B.2.3  LVS验证    417
B.2.4  LVL验证    420
参考文献    421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显示原理与设计(全彩)》 引言: 在现代信息爆炸的时代,视觉体验已成为人与信息交互的核心。从智能手机的掌上屏幕到巨型影院的震撼投影,再到车载导航的实时信息,液晶显示技术以其卓越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薄膜晶体管(TFT)液晶显示器,作为液晶显示技术中最为成熟和普及的代表,更是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它以其高分辨率、高刷新率、优异的色彩表现和低功耗等特点,不断刷新着我们对视觉信息的认知。 本书《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显示原理与设计(全彩)》旨在为读者深入剖析TFT液晶显示器这一复杂而迷人的技术领域。我们不仅将详细阐述其背后的科学原理,更将聚焦于实际的设计与制造过程,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知识体系。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对全彩显示的深入探讨,将从色彩的本质出发,揭示TFT液晶显示器如何通过精密的结构和控制,呈现出丰富而逼真的色彩世界。 第一篇:液晶显示的基本原理与发展 在正式进入TFT领域之前,我们需要先回溯液晶显示技术的起源与发展脉络。本篇将带您走进液晶的奇妙世界,理解其基本光学特性,并了解不同类型的液晶显示技术是如何一步步演进至今的。 第一章:光的本质与视觉感知 光的波粒二象性与电磁波谱: 深入理解光的物理本质,包括其传播方式、频率、波长等关键概念,这是理解后续光学现象的基础。 可见光谱与色彩形成: 探索人眼如何感知不同波长的光,以及颜色是如何在大脑中形成的。我们将详细介绍三原色理论(红、绿、蓝),这是所有颜色生成的基础。 色彩模型:RGB、CMYK与色度学基础: 学习主流的色彩模型,理解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意义。特别是RGB模型,它直接关联到显示器如何产生颜色。我们将介绍色度图、色域等概念,为后续理解TFT屏幕的色彩表现打下基础。 人眼视觉特性与显示技术的关联: 探讨人眼的敏感度、动态范围、色适应性等特点,以及这些特性如何影响我们对显示效果的评价。我们将分析显示技术需要满足哪些人眼的需求。 第二章:液晶材料的物理特性 液晶的定义与分类: 介绍液晶(Liquid Crystal)的概念,理解它既具有液体流动性,又具有固体晶体各向异性(如光学各向异性)的独特物理状态。我们将梳理不同类型的液晶,如向列相、近晶相、胆甾相,并重点关注在显示技术中最常用的向列相液晶。 液晶的光学各向异性: 深入分析液晶的双折射现象,即光在液晶中传播时,其速度和偏振方向会发生变化。这将是理解液晶如何调制光线,实现亮度控制的关键。 液晶的介电各向异性: 解释液晶分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取向行为。这是液晶显示实现电控的关键机制,理解分子如何响应电场,从而改变其光学性质。 液晶的粘度、响应时间与温度依赖性: 探讨影响液晶显示性能的关键参数,如粘度(影响响应速度)、响应时间(决定刷新率和动态画面流畅度)、以及液晶性能随温度的变化。这些因素是设计高性能显示器的重要考量。 第三章:早期液晶显示技术回顾 场致电效应显示(FED)与发光二极管显示(LED)简介: 简要介绍与液晶显示并行或在液晶显示发展过程中具有参考意义的其他显示技术,理解它们的优缺点,以及为何液晶显示最终占据主导地位。 扭曲向列(TN)型液晶显示器: 详细讲解TN型LCD的工作原理,包括液晶的扭曲排列、偏振片的配合以及电场如何控制像素的透光度。这是最基础的液晶显示原理,理解它为理解更复杂的TFT技术打下基础。 超扭曲向列(STN)型液晶显示器: 分析STN型LCD相比TN型LCD的改进之处,如更高的对比度和更低的功耗。理解STN如何在驱动方式和液晶扭曲角度上进行优化。 早期液晶显示器的局限性: 总结TN和STN等早期技术在视角、响应速度、对比度等方面的不足,这为TFT技术的出现奠定了需求基础。 第二篇:薄膜晶体管(TFT)液晶显示器原理 本篇将是本书的核心,我们将深入剖析TFT液晶显示器的工作原理,从最基本的像素结构到复杂的驱动电路,逐一揭示其运作机制。 第四章:TFT像素结构与工作原理 TFT像素单元的构成: 详细介绍TFT液晶显示器中最基本的工作单元——像素(Pixel)。一个像素通常由一个TFT开关管、像素电极、液晶层、彩色滤光片(CF)和背光源(BLU)等组成。 薄膜晶体管(TFT)的角色: 深入讲解TFT作为像素开关的作用。理解TFT如何通过控制栅极电压来控制源漏极之间的电流,从而精确控制像素电极上的电压。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TFT,如非晶硅(a-Si)、多晶硅(p-Si)和低温多晶硅(LTPS)TFT,并分析它们在性能上的差异。 液晶的电光效应与像素驱动: 结合TFT的开关作用,详细阐述液晶层如何响应像素电极上的电压变化,从而改变光的偏振状态。理解电场如何控制液晶分子的指向,进而控制通过像素的光线强度。 电荷保持与漏电问题: 分析TFT像素的关键特性,即在TFT关闭时,像素电极上的电压能否保持稳定。探讨TFT的漏电电流对显示效果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TFT结构和设计来解决这一问题。 第五章:TFT驱动技术与信号时序 主动矩阵(AM)与被动矩阵(PM)的区别: 再次强调TFT技术的优势在于其主动矩阵驱动方式,与STN等被动矩阵显示器相比,主动矩阵能够更精确、独立地控制每个像素,从而实现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好的显示质量。 行扫描与列选: 详细讲解TFT液晶显示器如何通过行扫描和列选的顺序来逐行、逐列地向像素写入数据。理解扫描时序(Scan Timing)和数据时序(Data Timing)的重要性。 源极驱动器(Source Driver)与栅极驱动器(Gate Driver): 介绍驱动TFT液晶显示器的关键集成电路——源极驱动器和栅极驱动器。源极驱动器负责将图像数据转换成对应像素电极的电压信号,而栅极驱动器则负责输出行选信号,控制TFT的开关。 时序控制(Timing Controller, TCON): 讲解TCON在整个驱动流程中的核心作用,它负责接收来自图像源的显示数据,并生成精确的同步信号和驱动信号,协调源极和栅极驱动器的运作,最终实现图像的逐帧显示。 刷新率与响应时间: 再次深入探讨刷新率(Refresh Rate)和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这两个决定动态画面流畅度的重要参数,并分析TFT驱动技术如何支持高刷新率和低响应时间。 第六章:色彩显示原理与TFT的结合 彩色滤光片(CF)技术: 详细介绍TFT液晶显示器如何实现全彩显示。重点讲解彩色滤光片(CF)的作用,即在每个子像素(红、绿、蓝)上覆盖对应的颜色滤光膜,通过控制每个子像素的亮度来合成最终的颜色。 RGB子像素的排列与合成: 分析常见的RGB子像素排列方式,如RGB条状排列、RGBW排列等,以及不同排列方式对显示效果的影响。 灰度等级的实现: 讲解如何通过精确控制每个子像素的亮度来呈现不同的灰度等级。理解PWM(脉冲宽度调制)等技术在实现灰度控制中的应用。 色域与色彩还原: 探讨TFT液晶显示器所能显示的颜色范围,即色域(Color Gamut)。介绍常见的色域标准,如sRGB、Adobe RGB、DCI-P3等,以及如何通过优质的背光源和精密的色彩管理来提升色彩还原的准确性。 全彩显示的挑战与优化: 分析在实现高品质全彩显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如色彩串扰、视角相关的色彩偏移等,并介绍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开发的各种优化技术。 第三篇:TFT液晶显示器的设计与制造 在本篇中,我们将从工程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TFT液晶显示器的设计考量、关键制造工艺以及实际应用中的各项性能指标。 第七章:TFT像素阵列设计 像素密度(PPI)与分辨率: 讲解像素密度(Pixels Per Inch, PPI)与显示分辨率(Resolution)的概念,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腻程度。 像素间距与设计优化: 分析像素间距(Pixel Pitch)的意义,以及在有限屏幕尺寸下如何通过优化像素设计来达到更高的分辨率。 TFT尺寸与性能权衡: 探讨TFT的尺寸、通道长度、栅极长度等参数对开关速度、漏电电流、功耗的影响,以及在设计中如何进行权衡。 栅线与数据线的布局: 分析栅线(Gate Line)和数据线(Data Line)在像素阵列中的布局方式,以及它们对信号串扰(Crosstalk)和显示均匀性的影响。 补偿电路设计: 介绍为了克服TFT漏电、电容充放电效应等带来的显示缺陷而设计的各种补偿电路,如电容负载补偿(CLC)、固定电压补偿(FVC)等。 第八章:关键制造工艺与材料选择 基板与薄膜沉积: 介绍TFT液晶显示器所使用的基板材料(如玻璃),以及通过溅射、化学气相沉积(CVD)等工艺在基板上形成导电层、半导体层、绝缘层等关键薄膜。 光刻与蚀刻: 详细讲解光刻(Photolithography)和蚀刻(Etching)工艺在TFT器件加工中的核心作用,它们决定了TFT的结构尺寸和精度。 有机配向膜(Alignment Layer)与液晶注入: 介绍有机配向膜的作用,它决定了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以及如何通过液晶注入(Cell Gap)和封边(Sealing)工艺将液晶填充到两片基板之间。 偏振片(Polarizer)与彩色滤光片(CF)的制备: 讲解偏振片的原理和制备方法,以及高精度彩色滤光片(CF)的制造工艺,包括RGB三色颜料的涂布和图案化。 背光源(Backlight Unit, BLU)的设计与选择: 介绍TFT液晶显示器实现发光的基础——背光源。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背光源,如CCFL(冷阴极荧光灯)和LED(发光二极管),以及LED背光源的进步,如侧入式(Edge-lit)和直下式(Direct-lit),以及量子点(Quantum Dot)等技术在提升色彩表现方面的应用。 第九章:TFT液晶显示器的性能指标与测试 亮度、对比度与均匀性: 详细介绍亮度(Luminance)、对比度(Contrast Ratio)和亮度均匀性(Brightness Uniformity)作为评价显示器光度学性能的关键指标,以及它们对视觉体验的影响。 视角(Viewing Angle)与色彩漂移: 探讨视角对显示图像质量的重要性,以及不同TFT液晶模式(如IPS、VA)在视角表现上的差异。分析视角变化时可能出现的色彩漂移(Color Shift)现象。 响应时间与动态画面表现: 再次强调响应时间对动态图像(如视频、游戏)流畅度的影响,介绍不同液晶模式和驱动技术的响应时间表现。 色域、色准与色彩管理: 深入讨论色域覆盖率、色准度(Color Accuracy)等色彩性能指标,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色彩管理实现高品质的色彩还原。 功耗、寿命与可靠性: 分析TFT液晶显示器的功耗表现,以及其使用寿命和长期可靠性方面的考量。 第四篇:TFT液晶显示器的应用与未来发展 在了解了TFT液晶显示器的原理、设计与制造后,本篇将放眼其广阔的应用领域,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十章:TFT液晶显示器的典型应用 消费电子产品: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等。分析TFT技术在这些领域如何满足用户对便携性、高分辨率、优异显示效果的需求。 车载显示: 汽车仪表盘、中控显示屏、后座娱乐系统等。探讨车载显示对耐候性、阳光可视性、安全性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专业显示领域: 医疗影像显示器、工业控制面板、专业摄影显示器等。分析这些领域对色彩精确度、高分辨率、高可靠性的极致追求。 公共信息显示(PID): 广告牌、电子标牌、信息指示牌等。探讨TFT技术在这些应用场景下如何实现大尺寸、高亮度和长寿命的显示。 第十一章:TFT液晶显示器的未来发展趋势 更高分辨率与更高刷新率: 展望8K、16K甚至更高分辨率显示器的发展,以及对更高刷新率(如240Hz、480Hz)的需求,特别是在电竞和VR/AR领域。 OLED与Micro-LED技术的融合与挑战: 探讨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和Micro-LED(微发光二极管)等新兴显示技术对TFT液晶显示器的潜在影响,以及TFT技术如何在与这些技术的结合中继续发展,例如作为驱动OLED和Micro-LED的基板。 柔性与可折叠显示: 展望柔性TFT技术的进步,以及其在可折叠手机、曲面显示器等创新产品中的应用前景。 更高的能效与环保: 关注TFT液晶显示器在降低功耗、提高能效方面的持续努力,以及对环保材料和绿色制造工艺的追求。 智能显示与集成化: 探讨TFT显示器如何进一步集成更多功能,例如集成传感器、AI芯片等,实现更智能化的交互体验。 量子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展望量子点技术在提升TFT液晶显示器色彩纯度、色域覆盖和亮度方面的潜力。 结语: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显示原理与设计(全彩)》力求成为一本集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专业书籍。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读者能够不仅理解TFT液晶显示器“是什么”,更能明白“为什么”以及“如何”实现。从微观的液晶分子行为到宏观的器件设计与应用,本书将带领您一步步探索这个由光、电、材料和精密工艺共同构建的精彩世界。无论您是显示技术的研究者、工程师、学生,还是对这项技术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本书都将为您提供深入的见解和宝贵的知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显示原理与设计(全彩)》我读得真是如饥似渴,特别是它对TFT液晶面板结构那一章,讲得太透彻了!我之前一直对那些密密麻麻的像素点和背光模组感到好奇,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一下子就打开了我的认知大门。它详细地剖析了TFT阵列是如何控制每一个像素的开关,从源极驱动、栅极驱动到像素电极的电压控制,每一步都描绘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关于薄膜晶体管的形成过程,从半导体层的沉积、掺杂,到绝缘层的形成和金属电极的制作,那些微观世界的化学和物理过程,竟然被讲得如此生动形象。书中还配有大量的全彩示意图,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些精密的工艺步骤在洁净室里进行时的样子。理解了TFT的原理,再去看液晶材料的响应机制,就顺理成章了。它解释了液晶分子是如何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发生扭转,进而控制背光通过的强度,最终形成我们看到的图像。对于像我这样对显示技术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部“显示器制造的百科全书”,让我对每天使用的屏幕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冷冰冰的技术,而是精巧设计的艺术品。

评分

作为一名对先进显示技术充满好奇的爱好者,《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显示原理与设计(全彩)》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视角。我被书中关于“功耗优化”和“耐用性设计”的章节深深吸引。在如今电子产品追求长续航的时代,理解如何降低显示面板的功耗至关重要。这本书详细阐述了TFT功耗的几个主要来源,包括驱动电流、漏电流以及背光功耗,并且对每一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它提出了多种优化策略,比如采用低功耗的驱动电路设计、改善TFT的漏电特性、以及优化背光模组的光利用率等。这一点让我意识到,我们日常使用的电子设备,其背后隐藏着如此精密的功耗控制技术。同时,关于“耐用性设计”,书中也涉及了材料的选择、结构的稳定性以及抗干扰性等方面的考量,这些都是保证显示器长期稳定工作不可或缺的因素。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到TFT液晶显示器的“高性能”,也让我看到了它在“长寿命”和“低功耗”等方面的不断进步,展现了技术的成熟与创新。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拿到《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显示原理与设计(全彩)》这本书,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我对显示技术只是泛泛了解。但翻开第一页,我彻底被吸引住了。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能把非常高深的技术,讲得像讲故事一样引人入胜。我最喜欢的是关于“视角”和“响应时间”的章节。过去,我总觉得屏幕看角度一大就变色,响应慢了动作画面就拖影,但这本书解释了其中的根本原因。它通过图示清晰地展示了液晶分子在不同电场下的取向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光的出射角度。书中还详细分析了导致响应时间变慢的各种因素,比如液晶粘度、电压驱动方式等等,并提出了改善的方法。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TFT材料(如a-Si、LTPS)在性能上的对比分析,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高端屏幕能有如此出色的表现。这本书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解开了许多困扰我多年的显示技术谜团,让我对身边的电子产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评分

作为一名在显示器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手中看过不少关于液晶显示技术的书籍,但《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显示原理与设计(全彩)》这本书,确实给我带来了一些新的启发。这本书的结构安排,虽然看起来是按部就班的原理讲解,但它在“设计”这个环节上,展现出了超越理论的实用价值。它不仅仅是告诉你“为什么”这样设计,更重要的是探讨了“如何”去实现。“色彩表现”这一章节,我看得格外仔细。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子像素的构成、滤光片的选择以及色彩校正技术,这些都是影响最终图像色彩准确性和丰富度的关键因素。例如,它对RGB三原色如何通过不同的光线强度组合形成丰富色彩的解释,以及如何通过改善薄膜晶体管的均匀性来减小像素间的色彩差异,都让我印象深刻。书中还提到了在实际生产中,如何通过优化电极形状、改善液晶材料配方来提升对比度和响应速度。这本不仅仅是教科书,更像是一本“攻关手册”,能够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评分

我是一名对光学工程领域颇感兴趣的在校学生,此次阅读《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显示原理与设计(全彩)》可谓受益匪浅。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我认为其最大亮点在于逻辑严谨且循序渐进。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从基础的液晶显示原理入手,逐步深入到TFT技术的细节。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像素电路设计时所采用的方法。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像素电路,例如简单矩阵(passive-matrix)和有源矩阵(active-matrix)的优缺点,以及为何TFT技术最终成为主流。对于有源矩阵中的TFT开关特性、漏电、延迟等问题,作者给出了非常清晰的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如补偿电路的设计。这一点对于想要深入理解显示器性能极限的学生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此外,书中对驱动电路的设计也做了详细的介绍,包括时序控制、信号生成等,这些都是实现高质量显示的关键环节。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技术细节上的功底非常深厚,同时又能将复杂的技术概念用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全彩的插图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各个部分的结构和工作流程。

评分

书本封面有伤痕,内容没有问题。总体比较不错。

评分

很好

评分

评分

知识点比较好懂,是一本好书,实用性较强

评分

东西很好,不错的书,质量好

评分

评分

知识点比较好懂,是一本好书,实用性较强

评分

评分

知识点比较好懂,是一本好书,实用性较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