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精)

现代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方 编
图书标签:
  • 离子交换
  • 吸附技术
  • 分离科学
  • 环境工程
  • 化学工程
  • 水处理
  • 精细化工
  • 材料科学
  • 工业催化
  • 绿色化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
ISBN:9787302404408
商品编码:10453346901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上海市教育卫生改革创新亲历记2002-2012

定价:70.00元

作者: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党史办公室

出版社: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81121347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套书稿编纂工作采取分阶段收集史料、分专题深入探访、分步骤开展编写的方式进行,分别汇集1978-1992年、1992-2002年、2002-2014年改革创新的史实,多角度、多方位地为广大读者呈现改革开放新时期上海教育卫生系统在体制机制创新、复校兴学、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内涵建设、健康促进、立德树人、社会服务、党的建设等方面*常宝贵的史料。

目录


前言

志存高远绘前景

马德秀:走出中国自己的一流大学之路

徐明稚:执着追求'东华梦想'

周哲玮:坚守大学办学理想

郑沈芳:为了共同的志向而执着追求

钱旭红:从药学院发展看中国现代大学发展之道

吴友富:对接国家战略推进学校发展

陆建非:现代化大学的坐标在世界地图上

夏强:我所经历的中国肝移植学科的发展

提升内涵织前锦

秦绍德:复旦文科的发展道路

陆靖:华东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培养

韩生:艺术教育的生命力来自'创新和实践'

杨万枫:教学改革旨在强化质量与内涵

尹后庆:评价改革是教育转型的突破口

唐海燕:探索夯实本科办学的根基

刘平:现代科技为中医药发展插上翅膀

黄素英:探索高层次中医师承教育

张展:以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水处理与膜分离技术:原理、应用与展望》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现代水处理领域中两个核心且相互关联的关键技术——膜分离技术与传统吸附技术的原理、最新进展、工程应用实例及其未来发展方向。本书旨在为环境工程、化学工程、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师、高校师生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本权威且实用的参考指南。 第一部分:膜分离技术的基础与前沿 本部分详细阐述了膜分离技术的基本概念、驱动力、膜的结构与性能表征方法,并系统梳理了当前主流膜技术(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的物理化学基础。 第一章:膜分离技术概述与基本原理 1.1 膜分离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从早期的渗析到现代高精度分离技术的演变历程。 1.2 膜分离过程的热力学与动力学: 深入分析跨膜驱动力(压力、浓度梯度、电势)在不同膜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探讨膜渗透过程中的质量、动量和能量传递方程,特别是浓差极化现象的定量描述及其控制策略。 1.3 膜的分类与制备技术: 详细介绍有机聚合物膜、无机陶瓷膜和金属膜的结构特点。重点论述相转化法(浸没沉淀法、拉伸法)、薄膜蒸发法等关键制膜工艺,及其对膜孔径分布和表面形貌的精确调控。 第二章:高性能膜材料的创新与结构设计 本章聚焦于新一代功能化膜材料的研发,以应对复杂水体中特有污染物(如微污染物、难降解有机物、新型无机污染物)的去除需求。 2.1 陶瓷膜与金属膜的改性: 讨论如何通过表面涂层、孔道结构优化,提高无机膜的抗污染性、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特别是在高盐、高温、强酸碱环境下的应用潜力。 2.2 智能与响应性聚合物膜: 介绍pH敏感、温度敏感、光响应性高分子材料在膜技术中的应用,实现膜污染的“自修复”或污染物选择性释放/截留的动态控制。 2.3 膜材料的先进表征技术: 阐述使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孔隙率分析仪等手段对膜微观结构、表面粗糙度和亲疏水性进行精确量化评估的方法。 第三章:膜过程的应用与耦合系统 本部分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探讨膜技术在不同水处理环节中的集成应用。 3.1 饮用水深度净化与抗生素去除: 重点分析超滤/纳滤组合工艺在去除浊度、微生物、内毒素及新型内分泌干扰物(EDCs)中的效能和经济性评估。 3.2 海水淡化与苦咸水处理: 详述反渗透(RO)系统的设计优化,包括膜元件的选择、预处理方案(如超滤预处理、膜阻垢剂的优化投加)以及能量回收技术(ERD)的应用。 3.3 膜生物反应器(MBR)的优化运行: 探讨MBR中膜污染的机理分析(生物污泥特性、胞外聚合物EPS的影响),以及通过曝气、跨膜压差(TMP)控制、化学清洗(CIP)延长膜使用寿命的工程策略。 3.4 膜接触氧化与膜蒸馏(MD): 介绍膜技术与其他过程(如催化氧化、膜接触反应器)的耦合,以及膜蒸馏在低品位热源利用和高盐废水零排放(ZLD)中的应用前景。 第二部分:吸附理论与工程应用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基于固体吸附剂对溶液中特定溶质进行选择性去除的理论基础、新型吸附材料的开发及工业化应用。 第四章:吸附过程的基本理论与动力学模型 4.1 吸附的物理化学基础: 阐述表面能、界面张力、溶质-吸附剂相互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静电引力等)在吸附现象中的决定性作用。 4.2 吸附等温线与吸附热力学: 详细解析朗缪尔(Langmuir)、弗罗因德里希(Freundlich)等经典等温线模型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计算吸附吉布斯自由能($Delta G^circ$)、焓变($Delta H^circ$)和熵变($Delta S^circ$),判断吸附过程是物理吸附还是化学吸附。 4.3 吸附动力学研究: 分析准一级、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及颗粒内扩散模型,以确定污染物在吸附剂颗粒内部的迁移速率控制步骤。 第五章:功能性吸附材料的创新与功能化 本章重点关注为特定目标污染物(如重金属离子、有机染料、药物残留)设计和合成的高选择性、高容量吸附剂。 5.1 活性炭及其改性技术: 探讨活性炭的孔隙结构与表面官能团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介绍通过酸碱氧化、氮化、负载金属氧化物等方法对活性炭进行表面化学修饰,以增强对特定污染物的亲和力。 5.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与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 介绍这类具有超高比表面积和可设计孔道结构的晶态材料,在气体分离、液体相污染物捕获中的独特优势及其水稳定性挑战。 5.3 纳米吸附剂的设计与应用: 讨论磁性纳米颗粒(如 $ ext{Fe}_3 ext{O}_4$ 复合材料)在污染物快速吸附与简便分离方面的优势,并关注其环境安全性问题。 第六章:吸附与资源化工程实践 本部分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侧重于吸附剂的再生、可持续性和在复杂体系中的应用。 6.1 吸附剂的解吸与再生技术: 比较溶剂洗脱、热处理、超临界流体解吸等再生方法的能耗与效率。重点讨论如何设计高效的循环吸附-解吸系统,降低运行成本。 6.2 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吸附应用: 案例分析吸附法在去除低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如微量农药、内分泌干扰物)中的效能,并探讨吸附与其他深度处理技术(如臭氧氧化、Fenton氧化)的串联优化方案。 6.3 工业废水中的有价物质回收: 阐述利用选择性吸附剂从稀溶液中富集和回收稀有金属离子(如锂、钴)或贵金属,实现资源化利用的工程流程设计。 第七章:技术集成与未来展望 本章总结了膜技术与吸附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协同效应,并展望了未来研究和工程化的重要方向。 7.1 膜吸附一体化技术: 探讨将吸附材料直接负载于膜表面或填充于膜孔隙中,以克服传统吸附分离效率低下的问题,实现高效吸附与截留的集成系统。 7.2 过程强化与智能化: 讨论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工具对膜过程的浓差极化、吸附剂的饱和度进行实时预测和控制,实现过程的自动化与优化运行。 7.3 能源效率与可持续性: 分析膜分离和吸附技术在降低能耗、减少化学药剂使用方面的潜力,以及推动其向低碳、循环经济模式转型的技术路径。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理论深度足够,结合了大量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成熟的工业案例,力求在理论深度和工程实用性之间取得最佳平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现代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精)》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对于那些身处水处理、环保工程领域,或者对材料科学有浓厚兴趣的朋友们来说,简直是一本宝藏。我得说,这本书的编排非常系统,它不像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而是将复杂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场景结合得恰到好处。 比如,书中对不同类型吸附剂的微观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的阐述,简直细致入微。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对特定重金属离子吸附效率的影响,那张图示清晰地展示了微孔、中孔和大孔在传质过程中的作用差异。这对于我们设计高效的吸附柱至关重要。我过去总是凭经验选择吸附剂,但读了这本书后,我才真正理解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道理。它不仅仅停留在告诉你“这个材料能吸附”,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能吸附,以及如何优化这种能力”。对于那些想从事离子交换树脂再生技术研发的工程师来说,书中关于动态吸附/脱附平衡的数学模型推导部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吸附动力学模型时,没有陷入纯粹的数学公式堆砌,而是配以大量的工程实例说明这些模型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指导工艺参数的确定,比如流速控制和再生剂浓度的选择,这些都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痛点。

评分

对于我们这些常年与“老旧设备”打交道的操作人员而言,这本书简直是及时雨。它不仅仅关注那些实验室里闪闪发光的新材料,更是花费了相当的篇幅来讨论传统离子交换系统的优化和维护。书中对树脂的“老化”机制,比如氧化降解、生物污染以及机械磨损的诊断和预防措施,描述得非常详尽。我过去总觉得树脂性能下降就是该换了,但读了“树脂寿命延长技术”那一章后,我学会了如何通过定期的化学清洗和温和的反冲洗来恢复部分吸附容量,这直接为我们部门节省了一大笔更换耗材的费用。此外,书中对废水预处理对离子交换效率影响的论述也十分到位。比如,高浊度或含有腐殖酸的进水如何预处理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昂贵的专用树脂,书中提供了具体的工艺流程图和操作参数范围,非常具有指导意义。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能让技术人员从“操作者”升级为“管理者”,真正理解设备背后的科学原理,从而实现更精细化的管理和更长的设备使用周期。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某一页,我立刻被那种严谨而又充满探索精神的学术氛围所吸引。这绝不是那种陈旧、过时的技术汇编,它紧跟的是前沿动态。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它对新型功能化吸附材料的介绍,特别是那些基于MOFs(金属有机框架)和共价有机框架(COFs)的吸附剂研究进展。这些材料的超高比表面积和可调控的孔径,在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和痕量药物残留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后修饰技术,将特定的官能团引入到这些框架结构中,以实现对目标污染物的“靶向捕获”。这种前瞻性的内容对我启发极大,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传统的磺化聚苯乙烯树脂了。此外,书中对于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分析也极为透彻,对于理解吸附是物理过程还是化学过程,以及在不同温度下的可行性判断,提供了清晰的判断标准。对于打算撰写高水平论文的研究生来说,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列表本身就是一份高质量的文献综述,引用了大量近期的顶级期刊文章,为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总而言之,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从基础理论到尖端应用的坚固桥梁。

评分

这本书的宏观视野和对行业未来趋势的把握,让我感到自己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审视整个领域。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行业发展史和未来展望录的结合体。书中讨论了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在资源回收,特别是稀有金属(如锂、钴)回收中的核心地位。它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具有极高选择性的螯合树脂,以从复杂的工业废液中高效分离出高价值金属,这完全符合当前全球对“循环经济”的战略要求。在讨论吸附材料的绿色化制备时,作者强调了溶剂用量、反应温度对环境影响的评估,这体现了现代化学工程的社会责任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集成技术”的探讨,即将离子交换、膜分离和电化学技术进行模块化组合,以解决传统单一技术难以应对的复杂污染问题。这种系统集成化的思维方式,是培养未来复合型工程师的关键。这本书的知识体系非常完备,它从基础的吸附等温线,一直延伸到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经济性评估和环境影响分析,真正做到了面面俱到,而且论证逻辑严密,说服力极强。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种享受,它的排版和插图质量非常高,这对于理解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至关重要。我是一个视觉学习者,很多概念如果没有配图,我真的很难快速掌握。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比如在解释离子交换膜的结构时,它用三维模型清晰地展示了聚合物基体、活性位点和水通道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比干巴巴的文字描述有效得多。更让我赞赏的是,作者在讲述吸附和离子交换的耦合机制时,非常注重工程实践的可行性。它没有脱离实际的工艺限制空谈理想化的性能。例如,在讨论废水处理的成本效益时,书中给出了详细的吸附剂寿命评估方法和再生能耗计算模型,这对于项目决策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参考数据。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个关于“选择性吸附”的案例分析,它对比了不同pH条件下,对镍和铜离子的分离效果,并从电荷密度和离子半径的角度给出了解释,逻辑链条非常完整。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能让你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将知识点与实际的生产环节挂钩,确保所学知识具有即时的应用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