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上海市教育卫生改革创新亲历记2002-2012
定价:70.00元
作者: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党史办公室
出版社: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81121347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套书稿编纂工作采取分阶段收集史料、分专题深入探访、分步骤开展编写的方式进行,分别汇集1978-1992年、1992-2002年、2002-2014年改革创新的史实,多角度、多方位地为广大读者呈现改革开放新时期上海教育卫生系统在体制机制创新、复校兴学、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内涵建设、健康促进、立德树人、社会服务、党的建设等方面*常宝贵的史料。
目录
前言
志存高远绘前景
马德秀:走出中国自己的一流大学之路
徐明稚:执着追求'东华梦想'
周哲玮:坚守大学办学理想
郑沈芳:为了共同的志向而执着追求
钱旭红:从药学院发展看中国现代大学发展之道
吴友富:对接国家战略推进学校发展
陆建非:现代化大学的坐标在世界地图上
夏强:我所经历的中国肝移植学科的发展
提升内涵织前锦
秦绍德:复旦文科的发展道路
陆靖:华东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培养
韩生:艺术教育的生命力来自'创新和实践'
杨万枫:教学改革旨在强化质量与内涵
尹后庆:评价改革是教育转型的突破口
唐海燕:探索夯实本科办学的根基
刘平:现代科技为中医药发展插上翅膀
黄素英:探索高层次中医师承教育
张展:以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现代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精)》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对于那些身处水处理、环保工程领域,或者对材料科学有浓厚兴趣的朋友们来说,简直是一本宝藏。我得说,这本书的编排非常系统,它不像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而是将复杂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场景结合得恰到好处。 比如,书中对不同类型吸附剂的微观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的阐述,简直细致入微。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对特定重金属离子吸附效率的影响,那张图示清晰地展示了微孔、中孔和大孔在传质过程中的作用差异。这对于我们设计高效的吸附柱至关重要。我过去总是凭经验选择吸附剂,但读了这本书后,我才真正理解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道理。它不仅仅停留在告诉你“这个材料能吸附”,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能吸附,以及如何优化这种能力”。对于那些想从事离子交换树脂再生技术研发的工程师来说,书中关于动态吸附/脱附平衡的数学模型推导部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吸附动力学模型时,没有陷入纯粹的数学公式堆砌,而是配以大量的工程实例说明这些模型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指导工艺参数的确定,比如流速控制和再生剂浓度的选择,这些都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痛点。
评分对于我们这些常年与“老旧设备”打交道的操作人员而言,这本书简直是及时雨。它不仅仅关注那些实验室里闪闪发光的新材料,更是花费了相当的篇幅来讨论传统离子交换系统的优化和维护。书中对树脂的“老化”机制,比如氧化降解、生物污染以及机械磨损的诊断和预防措施,描述得非常详尽。我过去总觉得树脂性能下降就是该换了,但读了“树脂寿命延长技术”那一章后,我学会了如何通过定期的化学清洗和温和的反冲洗来恢复部分吸附容量,这直接为我们部门节省了一大笔更换耗材的费用。此外,书中对废水预处理对离子交换效率影响的论述也十分到位。比如,高浊度或含有腐殖酸的进水如何预处理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昂贵的专用树脂,书中提供了具体的工艺流程图和操作参数范围,非常具有指导意义。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能让技术人员从“操作者”升级为“管理者”,真正理解设备背后的科学原理,从而实现更精细化的管理和更长的设备使用周期。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某一页,我立刻被那种严谨而又充满探索精神的学术氛围所吸引。这绝不是那种陈旧、过时的技术汇编,它紧跟的是前沿动态。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它对新型功能化吸附材料的介绍,特别是那些基于MOFs(金属有机框架)和共价有机框架(COFs)的吸附剂研究进展。这些材料的超高比表面积和可调控的孔径,在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和痕量药物残留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后修饰技术,将特定的官能团引入到这些框架结构中,以实现对目标污染物的“靶向捕获”。这种前瞻性的内容对我启发极大,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传统的磺化聚苯乙烯树脂了。此外,书中对于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分析也极为透彻,对于理解吸附是物理过程还是化学过程,以及在不同温度下的可行性判断,提供了清晰的判断标准。对于打算撰写高水平论文的研究生来说,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列表本身就是一份高质量的文献综述,引用了大量近期的顶级期刊文章,为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总而言之,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从基础理论到尖端应用的坚固桥梁。
评分这本书的宏观视野和对行业未来趋势的把握,让我感到自己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审视整个领域。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行业发展史和未来展望录的结合体。书中讨论了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在资源回收,特别是稀有金属(如锂、钴)回收中的核心地位。它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具有极高选择性的螯合树脂,以从复杂的工业废液中高效分离出高价值金属,这完全符合当前全球对“循环经济”的战略要求。在讨论吸附材料的绿色化制备时,作者强调了溶剂用量、反应温度对环境影响的评估,这体现了现代化学工程的社会责任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集成技术”的探讨,即将离子交换、膜分离和电化学技术进行模块化组合,以解决传统单一技术难以应对的复杂污染问题。这种系统集成化的思维方式,是培养未来复合型工程师的关键。这本书的知识体系非常完备,它从基础的吸附等温线,一直延伸到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经济性评估和环境影响分析,真正做到了面面俱到,而且论证逻辑严密,说服力极强。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种享受,它的排版和插图质量非常高,这对于理解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至关重要。我是一个视觉学习者,很多概念如果没有配图,我真的很难快速掌握。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比如在解释离子交换膜的结构时,它用三维模型清晰地展示了聚合物基体、活性位点和水通道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比干巴巴的文字描述有效得多。更让我赞赏的是,作者在讲述吸附和离子交换的耦合机制时,非常注重工程实践的可行性。它没有脱离实际的工艺限制空谈理想化的性能。例如,在讨论废水处理的成本效益时,书中给出了详细的吸附剂寿命评估方法和再生能耗计算模型,这对于项目决策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参考数据。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个关于“选择性吸附”的案例分析,它对比了不同pH条件下,对镍和铜离子的分离效果,并从电荷密度和离子半径的角度给出了解释,逻辑链条非常完整。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能让你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将知识点与实际的生产环节挂钩,确保所学知识具有即时的应用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