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

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伯重 著
图书标签:
  • 唐代
  • 江南
  • 农业
  • 经济史
  • 历史
  • 区域史
  • 社会史
  • 粮食生产
  • 水利
  • 农田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48945
版次:1
商品编码:1045365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
字数:2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以扎实的史料分析为基础,把唐代江南农业放在一个较大的时空范围中进行多重的比较考察,提出了唐代江南农业变革的观点,并修正了学界关于宋代农业革命的传统看法。在唐代以前,黄河中下游平原一直是我国最重要、最先进的经济区;而到了宋代,江南地区起而代之,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之所在,直至今天。这一伟大的历史变化,就始于唐代中后期。

作者简介

李伯重,1949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系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先后任职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校兼职教授,以及美国哈佛大学、国会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英国剑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法国国家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等国外研究机构的客座教授,并任日本东洋文库荣誉研究员。2007年当选为国际经济史学会执委会委员。主要著作有《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发展与制约:明清江南生产力研究》、《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理论、方法与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 《多视角看历史:南宋后期至清代中期的江南经济》、 《千里史学文存》等。

目录

再版自序
序一 韩国磐
序二 胡道静
第一章 导 论
第二章 发展的背景
第三章 生产技术的进步
第四章 集约化水稻农业的形成
第五章 农村副业的成长
第六章 农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七章 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水平
第八章 余论
附录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导论
在把本书奉献给读者时,我觉得,首先应当向读者简略地介绍一下本书的研究对象和所用研究方法的特点。其次,鉴于本书是一部经济史著作,不能不涉及诸如度量衡、亩积、匹端制、比价及其折算等许多技术性问题。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进行说明,无疑会更方便读者阅读本书以下各章。上述几个方面,便是本章的讨论内容。
第一节 本书题解
本书的主旨,是研究唐代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状况,以及发展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很明显,这项研究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时间——唐代;(二)地点——江南;(三)对象——农业;(四)着眼点——发展。
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换言之,这个研究的主题在中国农业经济史上具有何种意义?下面我们通过题解的方式予以简要说明。
(一)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史上,唐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中国经济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唐代以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导致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出现一系列有别于唐代以前的新特点。史家对发生在唐代的这些重要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肯定了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由前期阶段向后期阶段过渡的转折时期。由于唐代在中国社会封建经济史上的这种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因此对唐代经济史的研究便有着特别的意义。
……

前言/序言

  本书于1990年由农业出版社出版,近蒙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刊出。学界尚未忘记此书,说明它也还有一些可取之处。俗话说敝帚自珍,如果这把敝帚对他人还有一些用处,那么就更使人感到高兴了。在此我感谢北大出版社再版此书,并希望此书能够为更多的学人的唐代经济史研究起到垫脚石的作用。
  在本书出版后的十八年中,唐代经济史和江南农业史研究都有很大进展,同时我对本书中所使用的一些术语和概念(如“封建社会”、“封建经济”等)的看法也已发生了颇大改变。由于我多年未再做唐史,如今再作冯妇,兹亦难矣。因此此次重版,只做了个别文字上的改动,而未能根据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朝廷修改,同时由于当年使用的文献资料有许多不在手头,因此亦未能依照今天的方式详细注明史料出处的出版信息。
  本书脱胎于我的硕士论文《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民个体生产的发展》。该论文于1981年通过答辩,但到最后完稿交付出版社,前后历时十二年之久。当年攻读唐代经济史,由于是“文革”后第一届研究生,有幸得到诸多名师的指教。除了恩师韩国磐先生予我精心指导外,王仲荦、傅衣凌、史念海、吴枫、黄永年、柯有根先生作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仔细审查了我的论文并提出了宝贵意见,王毓瑚、胡道静两位前辈也对我学习农史以亲切关怀和帮助。此书完成后,国磐恩师和道静先生又惠赐序言。但是在此书完成之前,王仲荦、傅衣凌、王毓瑚三位老师就已仙逝,而在本书出版后。其余各位师长亦先后作古。将我带上治史之路、并对此书写作予以多方指教的家父李埏先生,也于今年5月12日驾鹤西去。这些前辈的谆谆教诲,至今犹在耳际;他们的音容笑貌,也依然历历在目。但如今已天人永隔,令人曷任恸!







《大航海时代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对全球贸易格局的重塑》 作者: [此处留空,以模拟真实书籍的出版信息] 出版社: [此处留空] 出版时间: [此处留空]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十五世纪末期至十七世纪中叶,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标志的地理大发现(即“大航海时代”)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彻底颠覆了人类既有的商业、金融乃至社会结构。这不是一部单纯描述航海探险的史诗,而是聚焦于隐藏在船帆和炮火背后的宏大经济叙事——即全球化商业体系的初步构建及其带来的深刻变革。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大航海时代的意义远超地理范围的扩大,它标志着世界性市场的形成,并孕育了现代资本主义商业运作的雏形。通过对史料的细致梳理与跨学科的分析视角,本书力图展示新航路的开辟如何重塑了全球商品的流向、价值的衡量标准,以及不同文明间经济力量的对比。 第一部分:旧世界贸易的限界与新航路的驱动力 在欧洲人踏出旧大陆之前,欧亚大陆的贸易体系主要依赖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其核心特征是中间商的垄断和高昂的成本。我们首先审视了地中海贸易的衰落背景,重点分析了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如何加剧了欧洲对东方稀缺资源(尤其是黄金、白银和香料)的迫切需求。 本书详细考察了葡萄牙和西班牙驱动早期探险的技术基础与财政支持。这不仅仅是船只技术的进步(如卡拉克帆船和卡拉维尔帆船的改进),更关键的是国家权力与商业资本的早期结合。我们探讨了“寻金热”如何成为驱动探险的首要经济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如何与宗教扩张的诉求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早期殖民主义的双重驱动力。 第二部分:白银的洪流与价格革命 美洲大陆的发现,特别是波托西(Potosí)银矿的巨大产量,构成了本书分析的基石。我们投入大量篇幅,探讨了“白银大爆炸”如何通过大西洋和太平洋两条主要航线,将美洲的贵金属引入到欧亚经济体系中。 价格革命是这一时期的核心经济现象。本书运用历史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论证了大规模贵金属涌入如何导致欧洲,特别是伊比利亚半岛的物价飞涨。更重要的是,我们分析了这种通胀如何向下传导至亚洲市场,尤其是明清时期的中国,造成了全球范围内对白银的需求激增,并间接推动了中国“一条鞭法”等财政改革的压力。我们详细描绘了西班牙“大帆船贸易”如何成为连接马尼拉、阿卡普尔科和塞维利亚的太平洋经济走廊,这是现代全球供应链的第一个成熟范例。 第三部分: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公司的兴起 大航海时代催生了适应远距离、高风险贸易的新型商业组织。本书认为,这是现代金融和公司制度的摇篮。 股份制公司的诞生是关键的转折点。我们对比研究了英国东印度公司(EIC)和荷兰东印度公司(VOC)的组织结构和运营模式。这些公司不仅是贸易实体,更是拥有准国家权力的经济巨兽,它们能够集结分散的民间资本,分摊远洋贸易带来的巨大风险,并有权发行股票、铸币乃至发动战争。书中细致比较了两家公司的治理结构差异,及其对各自国家殖民战略的影响。 此外,本书还分析了信用工具与金融市场的发展。为了支持庞大的远洋贸易,阿姆斯特丹取代了威尼斯和安特卫普,成为新的全球金融中心。阿姆斯特丹银行(Wisselbank)的建立、股票交易的规范化,以及早期期货和保险业务的萌芽,共同构建了一个更为复杂和高效的资本运作体系,远超中世纪的商业契约模式。 第四部分:全球物种交换与消费结构的重塑 地理大发现不仅仅是贵金属和纺织品的交换,它带来了“哥伦布大交换”(Columbian Exchange)——物种、疾病和人口的全球性再分配。 本书着重于商业影响。美洲的烟草、可可和马铃薯被引入旧大陆,极大地改变了农业生产和居民的膳食结构,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亚洲的茶叶、咖啡和精细瓷器开始成为欧洲精英阶层的新型奢侈品。这种新的消费需求反过来驱动了对特定产地的深度开发,并刺激了跨洋贸易的规模化。我们探讨了糖业种植园经济的兴起,分析了这种以单一作物为核心的种植园模式如何与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紧密结合,构成了早期资本积累中残酷而高效的一环。 结论:从区域贸易到世界市场 本书总结道,大航海时代的核心遗产是“世界市场”的形成。在此之前,不同文明的经济活动是相对独立的;在此之后,欧洲的商业活动开始将全球各地纳入一个统一的、以白银为媒介的价值交换网络中。 这种重塑是不可逆的,它奠定了欧洲在随后几个世纪攫取全球经济主导地位的物质基础。通过对贸易路线、金融工具和新型商业组织的深入考察,《大航海时代的商业革命》试图揭示,那段波澜壮阔的航海史背后,是人类商业逻辑的一次根本性跃迁,它标志着人类历史正式迈入了全球化商业时代的前夜。本书为研究早期资本主义的起源、全球经济史以及跨文化贸易模式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详尽而具有启发性的分析框架。 --- 关键词: 价格革命、股份制公司、波托西白银、大帆船贸易、哥伦布大交换、阿姆斯特丹金融、世界市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听起来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我不常读历史类书籍,但对唐代却一直抱有好感,总觉得那个时代充满了活力与开放。提到“江南”,更是会联想到富饶、诗意,但“农业发展”这四个字,却让我开始审视这种印象的根源。一个地方的富饶,绝非凭空而来,必然是经过了无数人的努力和智慧的积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讲述一些具体的故事,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和理论。比如,书中会不会提到当时人们使用的具体农具?是怎样的灌溉系统,让江南的水网发挥了最大的效益?在土地制度上,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变化?我想了解,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人们是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又是如何通过技术革新来提高产量的。如果书中能够引用一些当时的文献资料,或者通过考古发现来佐证,那就更好了。我期待着它能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看到绿油油的稻田,听到农夫的号子,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评分

我刚拿到这本《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还没来得及仔细阅读,但仅从封面和目录来看,就觉得它并非一本简单的史书。它似乎承载着一种更加宏大的叙事。我一直在思考,当我们谈论唐代,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政治、军事、文化,是长安城的繁华,是边塞的壮阔,是诗人的才情。但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其物质基础,而农业,无疑是这个基础中最核心的部分。唐代的江南,在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不仅是经济的腹地,更是文化和人口的汇聚地。这本书,或许能带我们走出对唐代“光辉”的刻板印象,深入到那个时代最朴素、最根本的生产活动中去。我很好奇,江南的农业发展,是如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政策相互作用的?是哪些具体的措施,促进了当地农业的飞速发展?是否存在一些地方性的创新和实践,对当时的全国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出乎意料的视角,让我看到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唐代,一个不仅仅有帝王将相,更有无数普通人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时代。

评分

拿到《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这本书,我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许多画面。不是宏大的宫廷史,也不是激烈的战场风云,而是更接地气的景象:水稻田里辛勤耕作的农人,弯弯曲曲的河流滋养着两岸的土地,还有那承载着劳动成果的繁忙集市。我想象着,这本书会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唐代江南的农业景象一一呈现。它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地区在农业上的差异?比如,太湖流域的精耕细作,与山区丘陵地区的耕作方式又会有何不同?书中会不会提及一些关键性的农业技术,如水稻育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进步?我期待它能解答我心中关于“鱼米之乡”的疑问,了解这种美誉背后的真正原因。这本书,对我来说,或许是认识唐代的一个全新切入点,它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在物质生产方面的坚实基础,也让我体会到普通劳动者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

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关于唐代江南农业的书,书名赫然是《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想。一直以来,我对那个诗酒风流、物质丰饶的时代就充满了好奇,而“江南”二字,更是自带了温婉、富庶的光环。想象着在那片水土滋养的土地上,勤劳的江南人民是如何辛勤耕耘,将一片片稻田化为金黄的麦浪,又是如何将荒芜的山林变成物产丰饶的宝地。这本书,仿佛就是一把钥匙,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那个古老而迷人的世界的大门。我期待着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出唐代江南农业的面貌,从耕作技术、农具改良,到水利灌溉、土地制度,甚至是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发展特色。我想了解,在这个强大的王朝的背景下,江南的农业是如何成为支撑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的。那些关于“鱼米之乡”的美誉,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这本书是否能让我窥见那些农夫的汗水,那些水车的转动,以及那些丰收的喜悦?我希望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能体会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评分

我偶然看到一本名为《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的书,第一眼就吸引了我。我一直觉得,历史的厚重感,往往体现在最基础的生产活动中。当提到唐朝,我们脑海中常常浮现的是盛世的繁华、诗人的浪漫,但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其稳固的农业基础。而“江南”这个词,更是自带了富庶、安逸的滤镜。这本书,让我有机会去探究这种富庶的根源。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史料,而是能够深入地剖析,在唐代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江南的农业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它是否会提及当时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农具?例如,水利设施的修建和管理,在江南水网密布的环境下,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我很好奇,在这本书中,我是否能找到关于当时农民的生活状态、他们的辛勤付出,以及这种发展对整个唐朝经济和社会的具体影响。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农业的书,更可能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智慧、关于时代的缩影。

评分

李伯重,1949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系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先后任职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校兼职教授,以及美国哈佛大学、国会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英国剑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法国国家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等国外研究机构的客座教授,并任日本东洋文库荣誉研究员。2007年当选为国际经济史学会执委会委员。主要著作有《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发展与制约:明清江南生产力研究》、《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理论、方法与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 《多视角看历史:南宋后期至清代中期的江南经济》、 《千里史学文存》等。

评分

书还不错,就是包装的不太好,不过幸好书没事

评分

李伯重作品再版,唐代农业研究力作

评分

内容不用多说,要好好地读,好好地学习。

评分

文革后,父亲成了“反动学术权威”,我的书也读不成了。所谓的“封”就是传统,“资”就是西方文明,“修”就是苏联创造的文明,这些东西都没有了,我们剩下的就只有虚无。我感到非常困惑,所以也就没有参加什么运动。

评分

序一  韩国磐

评分

李和张不仅在撰写中国近代史之前即已信仰从苏联输入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而且进一步将自己对中国近代史的一般看法,直接建立在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正统”表述的基础之上。这在他们对中国社会性质、1920年代的国民革命以及后来的共产党任务的理解上,表现尤为明显。23比如,李鼎声在描写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时,追随斯大林,并驳斥托洛茨基将中国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他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才日益走上殖民地化的途程,在国民经济上、阶级阵容上以及文化思想上都表现了巨大的转变。然而,我们却不要因此误会,以为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就渐次成了资本主义的国家。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只是开了国际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榨取与掠夺,只是加深了中国民族的奴隶状况,旧有的农业经济虽是为国家资本主义的铁爪逐次抓破了,而新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方法却没有支配着全国民经济,这就是说中国社会的旧的剥削制度并没有从此失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是局部地兴起来了,而它并没有占着绝对的优势,并且是受国际资本的桎梏和奴役。”(李鼎声1949:3-4)因此,1925年至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是1911年以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延续,其任务仍然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地主”(同上264-267)。张闻天也将1925年至1927年的革命描述成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引用斯大林的观点,解释决定中国社会性质的因素,如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和帝国主义的财政经济的统治”以及“因军阀和官僚的压迫而加重的封建残余的压迫”(张闻天1987:216)。毫不奇怪,在李鼎声对革命的解释中,也可发现同样的因素(李鼎声1949:264-267)。

评分

后来,我找到了正式工作,考上了昆明招考的中学教师。待遇很差,只有38块钱。当时大学生的工资是46块钱,还分有宿舍,但是这次招考的教师除了工资什么待遇都没有,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去。教书以后,生活跟以前比起来稳定了很多,毕竟自己可以养活自己,不像以前打零工,吃了今天明天就不知道吃什么。

评分

李伯重先生算是江南经济历史方面的权威了,篇幅不大,简单易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