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公司信用分析基础(引进版)》中提出的分析框架非常像我们前面所说的模块式分析方法,并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顺序逐一进行介绍。这些分析模块主要包含:分析运营实体所在国家的相关风险,分析运营实体所在行业的风险,分析实体的竞争环境,分析实体的财务状况和战略,分析实体的组织结构,分析实体的债务结构以及所采用的债务工具。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在这个金融环境日益复杂而决策时间却越来越短的世界里,本书为所有的信用分析专业人士深入浅出地阐述与剖析了信用分析的关键要素,是一本干金难买的实战指南。
——阿佩·科兰滕(Apea Koranteng) 荷兰银行结构化资本市场部全球总裁
★本书的作者将新的信用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与真实案例和实际应用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无论是对资深的信用分析专家还是对这一领域的初学者而言,本书都是一本必读著作……也是任何一个风险管理书库中必不可少的书籍。
——马克·丁.威廉姆斯(Mark·T.Williams) 波士顿大学金融和经济系
★在目前这个管理信用风险的手段与管理市场风险的方法日益趋同的时代里,《公司信用分析基础》一书不仅很好地满足了信用分析师的渴求,而且对各种金融从业人员、资产组合经理、担保债务凭证(CDO)发起人,以及需要监控其固定收益投资之信用水平的各类人士都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阿兰·卡纳克(Alain Canac) 法国CDCIXIS银行首席风险官
目录
译者序
序言
前言
绪论
第一篇 公司信用风险
第一章 主权和国家风险
政府力量:基本规则的设定
政治和法律风险
物质和人力基础设施
金融市场
宏观经济因素
外汇风险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行业风险
销售与收入前景
商业周期和季节性模型
进入壁垒
行业风险对信用质量设置了上限吗?
本章小结
案例研究:美国电信的信用质量——一个变迁的故事
第三章 公司特有的经营风险
竞争地位与竞争者分析
市场地位、销售增长与定价相互关联
经营持续性与稳定性
监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管理因素
管理评估
公司治理
财务政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财务风险分析
资产负债表
盈利能力
现金流充足性
流动性和财务弹性
管理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金流预测和建模
财务预测:构建模块
财务预测准备:可口可乐公司——案例分析
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篇 债务工具的信用风险
第七章 债务工具和债务文书
债务工具
信贷文书分析简介
债券契约或贷款协议实例分析
阅读债券契约或贷款协议中的释义部分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破产制度与债务结构
破产制度
优先等级排序简介
优先等级排序:次级债权人
……
第三篇 信用风险的度量
第四篇 附录A~G:信用分析案例
精彩书摘
显而易见,公司管理层对于公司经营业绩以及信用质量至关重要。本书太部分内容阐述并反复强调管理层、管理战略、战略执行以及管理决策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公司管理层的财务哲学以及财务政策也是信用分析的关键组成部分,因为它们确定了公司运营中所能接受的财务风险容忍度。读者应该注意到,本章是有意安排在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两章之间的。
国家性质、商业环境以及公司资产质量为公司的成败设立了框架以及道路后,下面就是公司管理团队承担起在给定的环境里保持公司在确定轨道上前进,并有效运用公司资产以实现公司最佳运营成效和财务业绩的任务。对于管理团队而言,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还要与其他面临着同样竞争挑战的公司管理团队展开竞争的时候。就信用决策而言,这就是为什么管理评估如此重要的原因所在。
管理评估
评估管理,不仅要评估公司运营以及财务的成败,还要评估公司为执行战略政策所承担的风险的大小。对管理轨迹的客观分析是有价值的。这可以反映公司承担了多大程度的风险,投资回报是多少,风险与回报是否匹配。
不可否认,决策的成败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在财务或者经营业绩中。然而,有些人会争辩说,很难辨别业绩的获取是否来自于良好的管理。很可能在没有任何管理影响的情况下,公司也可以获得良好的业绩。这是一个很好的观点,仅仅根据公司财务或者运营记录就做出管理评估的结论,显然是不充分的,因为这样的评价超越了时间并且带有很多的主观性。
分析师如果真想了解高层管理团队的话,他们其实有着诸多的机会。季度和定期的金融分析师会议和电话会议、年度股东大会、债券和股票发行前的路演,这都是一些公开了解公司管理层的机会。显而易见,参与这些活动对于分析师而言是必须履行的责任。在这些会议上,高层管理者可以尽可能地与分析师分享公司经营战略,而不至于泄密给竞争者。
除了这些公开会议外,分析师也可以利用额外的机会致电或者拜会公司主要领导人,以进一步了解公司的战略和远景规划,从而更好地评价管理本身。靠这种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师能够更好地确定管理对于公司业绩的影响程度、公司战略执行的有效性以及公司所愿意承担的风险水平。
例如,战略和运营计划应该具备现实可行性,如果目标对于行业动态或者商业环境而言不切实际,分析师就应该对于公司的成功机会持怀疑态度。分析师应把公司业绩与其先前制订的运营计划进行比对,因为这是分析公司管理可信度的基础。过去的战略执行偏差能对未来的业绩偏差有所提示。当公司处于困难时期时,管理层的可信赖度就是一项重要的考虑因素,因为在这个阶段,债权人要么相信管理层的信誉而给予支持,要么就是不再相信他们。
从这一点来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谁拥有这家公司,以及公司对高层管理者赋予了什么样的权力。公司并不为债权人所拥有,而是属于公众或者私人股东(尽管破产时,债权人可以最终成为股东),公司经营战略以及财务政策常常受到股东所渴求的利润增长和普通股股价增长目标的左右。而另一方面,债权人希望的是公司有持续的业绩表现,以得到资金偿付。股东与债权人的需求有着诸多重叠,当利润增长以及财务业绩持续改进时,两者的需求均可得以满足。
然而,债权人与股东在风险承受度上是有冲突的。股东们常常以股票价格上涨来认可公司成长的潜力;而当风险高时,债权人则要求更高的回报,这导致公司成本的增加。所以,了解高层管理者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将决定风险承受度。对于追求收入快速增长的公司管理层,相比那些寻求稳步发展的公司管理层,在评估时应该更为谨慎。激进型公司可能会迅速地进入新的行业或者新的市场(即使尚未制订完整的商业计划),但之后会出现频繁的退出或者重组失败,并在出售资产或资产减值时吞下亏损的苦果。这些亏损有可能被其他领域的辉煌成就所掩盖,但是信用分析师还是应该适当地考虑这种波动性,尤其在与其他企业进行比较的时候。
……
前言/序言
公司信用分析基础(引进版)[Fundamentals of Corporate Credit Analysis]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企业信用分析核心原理与实践的专业著作。它旨在为金融专业人士、企业财务管理者以及对公司信用风险评估感兴趣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结构化的知识框架。全书内容紧密围绕“信用”二字展开,从宏观经济环境到微观企业治理,层层递进,力求构建一个既理论扎实又具实操指导意义的分析体系。 本书的叙事逻辑清晰,首先确立了信用分析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在当前全球经济波动性加剧、市场不确定性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准确评估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和还款意愿,不仅是信贷发放的前提,更是资本保值增值的关键。作者强调,信用分析绝非简单的财务报表复核,而是一个融合了定性判断与定量测算的综合决策过程。 在基础理论层面,本书深入剖析了信用风险的构成要素。它详细阐述了信用风险的三个核心维度:违约概率(Probability of Default, PD)、违约损失率(Loss Given Default, LGD)以及风险暴露(Exposure at Default, EAD)。对于这三个关键指标,书中不仅提供了成熟的计量模型和行业标准,更着重于讲解如何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特点,对这些参数进行合理的估计和调整。例如,在分析初创企业和成熟跨国公司时,风险参数的设定逻辑有着显著差异,本书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对比论述。 本书的重点之一在于财务报表质量的深度解读。与市面上许多仅关注比率计算的书籍不同,此书强调“透过数字看本质”。它教授读者如何识别财务报表中的潜在操纵信号(Earnings Management),如何对非标准化的会计处理进行追溯调整,以获得更贴近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经济现实数”。书中详细讲解了“现金流为王”的分析哲学,引导读者将分析焦点从权责发生制的利润,转移到企业实际可动用的自由现金流上,特别是自由现金流与债务本息覆盖能力的匹配关系。此外,对于资产负债表中隐性负债(如经营租赁、表外融资)的识别与量化,也是本书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定性分析方面,本书的结构设计尤为出色。信用分析的定性部分,往往是区分优秀分析师和普通从业者的关键。书中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企业环境与治理评估框架”。这个框架涵盖了: 1. 宏观与行业分析:如何评估宏观经济周期对特定行业的影响,以及该行业内竞争格局(如波特五力模型应用)如何影响企业的定价权和盈利稳定性。 2. 管理层与治理结构:考察管理团队的过往记录、战略连贯性、薪酬激励机制与股东利益的一致性。特别是对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独立性、所有权结构集中度)的分析,被视为判断管理层还款意愿的重要非量化指标。 3. 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深入探讨企业的竞争优势(护城河)的深度与广度,包括技术壁垒、品牌价值、分销网络等无形资产对未来现金流稳定性的支撑作用。 本书对债务结构与契约分析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度。分析企业发行的债券或贷款,不能仅仅停留在利率和期限上。书中详尽阐述了有担保债务与无担保债务的优先级,以及契约条款(Covenants)的重要性。作者指导读者如何解读和评估财务契约(如最低利息保障倍数、最高负债比率)和非财务契约(如资产出售限制、信息披露要求),并阐明这些契约在风险事件发生时,对债权人保护起到的缓冲作用。 为增强实战性,本书引入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行业特有考量。它区分了对工业制造企业、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和基础设施项目(Project Finance)的信用评估差异。例如,在分析银行信用时,重点关注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不良贷款率)和流动性覆盖比;而在评估项目融资时,则侧重于项目的现金流封闭性、特许经营权及政府支持力度。 最后,本书也触及了信用评级体系的运作机制。虽然不直接教授评级模型,但它解释了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如标普、穆迪)的评级流程、评级方法论,以及如何将外部评级结果融入内部决策过程。对于如何处理“评级漂移”(Rating Drift)和“评级依赖陷阱”(Rating Dependence Trap)等实际问题,本书提供了审慎的见解。 总而言之,《公司信用分析基础(引进版)》是一本为构建严谨、全面的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思维体系而设计的权威教材。它完美平衡了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广度,是金融从业人员提升专业洞察力的必备工具书。阅读本书,将使读者能够以更专业的视角,穿透企业财务的迷雾,准确判断其未来的偿债能力与风险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