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文明:收藏马未都(伍) 中信出版社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伍)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未都 著
图书标签:
  • 马未都
  • 收藏
  • 文化
  • 艺术
  • 鉴赏
  • 民俗
  • 历史
  • 中国传统
  • 中信出版社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0280
商品编码:1045419494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寓教于乐的收藏文化读本
零起点收藏爱好者之必备
清代官窑瓷器特色和鉴别常识大起底——
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究竟有何不同
皇家文化和古人生活细节大曝光——
看古代文人雅士最爱什么陈设和物件

内容简介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5)》涉及的收藏知识和文化常识更加丰富和深入。皇帝大婚都用什么瓷器?慈禧太后的御用瓷叫什么?衣冠禽兽一词的来源,竟然是古代官员朝服上的补子?《醉文明:收藏马未都(5)》展现了清朝康乾盛世时期以及其他主要朝代官窑瓷器的特色,介绍了相关的鉴别知识、古人日常的生活乐趣和各种体育运动,同时对相关常见汉字词汇的来源做了通俗生动的阐释,读来妙趣横生,独具特色。正如马先生所说,五千年文明延续未断,文化物证随处可取,生在这样一块文化土壤,不知不觉中受到滋养,何其幸也。

作者简介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马未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先后出版了《马说陶瓷》、《明清笔筒》、《中国古代门窗》等著作。1997年,马未都在北京创办了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目前,观复博物馆在全国已开设三家地方馆,分别为杭州馆、厦门馆、哈尔滨馆。2008年,马未都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讲授文物收藏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并结集出版了《马未都说收藏》。2009年,为配合观复博物馆国庆六十周年特展,出版了《坐具的文明》、《百盒千合万和》两部著作。

目录

自 序  
1. 且看月涌大江流  
2. 隽秀尔雅雍正瓷  
3. 华丽繁缛乾隆瓷 
4. 盛世遗风嘉庆瓷 
5. 崇俭去奢道光瓷 
6. 中兴流彩同治瓷 
7. 昙花一现光绪瓷 
8. 扑朔迷离民国瓷 
9. 水中冰上话古嬉 
10. 刚毅霸气赞力量 
11. 动静相宜得养生 
12. 更快更远说田径 
13. 自娱自乐话民俗 
14. 愉悦身心说球艺 
15. 妙趣横生婴戏纹 
16. 仪态万方说仕女 
17. 闲情逸致雅士纹 
18. 料得梨园处处景 
19. 变化万千神仙纹 
20. 铁马金戈说战争 
21. 瑞由心起瑞兽纹 
22. 盛世太平说瑞兽 
23. 野阔林深访兽迹 
24. 农耕文化话家畜 
25. 禽戏鸟语纹色里 
26. 怡情逸性说鱼趣

前言

自序
借物说古,借古喻今,讲的都是道理。道理有大有小,大至哲学,小至俚俗;大至国家,小到个人,都对我们有一份滋养,至少平添一份乐趣。做电视节目,其实一开始就本着这个态度,放下架子,与观众平起平坐;再把节目汇集成册,算是搂草打兔子,额外有一份收获。书有一个好处,随时随处可翻。
也许节目中有的话说过,那也不妨再说一遍。知识就是这样,场合不同,时段不同,能量就不同。如同有的古诗,每十年一读,感受就会有所不同。原因也简单,就是你人生的阅历经历所致。我的人生已过大半,有资格说这带有总结意味的话。
孔子说过有教无类,电视的气场是个典型的“有教无类”的场所。站在电视摄像机前,你只能看见现场观众,看不见千家万户,不知观众态度。所以说话就要周全,想到每一个可能,照顾每一位观众。实际上,我知道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也要硬着头皮上。每一场节目后面都有绞尽脑汁的策划,都有众多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不过站在台前而已。
说这话真不是谦虚。在中国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大船小舟都是一片树叶,能浮是你尊重它,是它接纳你;能沉是你适应它,是它教育你,浮沉之间,知微知彰,知柔知刚,焉有不知足者?
《醉文明》一年两本,已出四册。五册理应作新序,为的是读者。读者是我坚持下去的理由,知恩图报,仁不轻绝。
是为序。
2013.9.14

精彩书摘

1 且看月涌大江流
瓷器是收藏中最庞杂博大的一支,瓷器一旦被冠以“官窑”的名头,就会身价倍增。那么到底什么是官窑?不同时期的官窑又呈现出怎样的风采呢?
官窑的历史很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唐玄宗时期,“百宝大盈库”中就有“盈”字款的邢窑作品,这可以视为最早的官窑。“官窑”之所以得名主要源自它是宫廷使用的瓷器,包括唐代晚期的秘色瓷,这是宫廷使用的特殊瓷器。到了晚唐五代以至宋代,定窑、越窑生产的瓷器往往都写有“官”字,代表了早期宫廷用瓷的水平,也可以视为一种官窑。到了元代后期,统辖全国贡瓷的官方管理机构——浮梁瓷局作为一种宫廷或者说国家标准,主要负责设置窑口,这可以说是明清官窑的前身。
进入明代以后,洪武二年就开始设立官窑,从此成为一个制度沿袭下来。我们今天所论的官窑一般情况下都以瓷器的底款为准,历史上第一次把官窑生产的年代题写在瓷器上,是在永乐年间。故宫博物院藏有永乐年制的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题款就写着“永乐年制”,这是官窑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到了宣德时期,这样的题款就十分常见了,题写的位置也比较随意,有写在口沿上的,有写在器底的,也有写在肩部的,各个部位都可以写,表明那时的官窑制度没有后来那么严格。
进入清代以后,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这10个时期,都有官窑存世。清代的官窑制度非常严格,而且传世作品非常多。今天老百姓津津乐道的“官窑”,主要就是指明清两朝的官窑。
顺治官窑存世不多,品种比较简单,我们就从康熙一朝说起。康熙时期是清代打下江山以后的一个初始阶段,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国势逐渐向上走,国力也越来越强。这时就有大量的官窑品种重新出现,复烧的品种很多。所以康熙瓷器主要以颜色釉的成就为最高,在青花、五彩等其他方面反而逊色很多。历史上,烧颜色釉比烧彩瓷要困难。
康熙时期的颜色釉有很多种,比较著名的有红釉、绿釉、青釉和蓝釉。红釉中又以郎窑红著称,这是以督陶官郎廷极的名字命名的。右面这件穿带瓶,颜色亮丽饱满,口是灯草口,有一圈白边儿。釉在高温下是流淌的,郎窑红的烧制水平极高,能控制釉流淌到足部就不再流,所以叫“脱口,垂足,郎不流”。
红釉的烧造在历朝历代都比较困难。真正意义上的红釉,也就是高温红釉,应该是指元代烧出来的釉里红,只是元代烧造的数量不太多。明初宣德时期,红釉也烧得炉火纯青,但是此后一直到明末,红釉都烧造得不太好。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派了督陶官郎廷极专门督理陶事,可见宫廷的重视。所有的窑工一起努力,成功创烧了“郎窑红”并风靡天下。在康熙官窑所有的颜色釉当中,红釉首屈一指。而红釉中,郎窑红最为有名。其次是豇豆红,它的颜色跟郎窑红比起来,不突出它的热烈,而是突出它的柔婉、柔嫩。和豇豆一样,豇豆红的瓷器身上也有斑点,这是很写实的。此外还有霁红,它是高温红釉,烧制时温度高达1 300摄氏度,颜色非常沉稳、匀净。霁红是很收敛的颜色,它去掉了郎窑红中常见的玻璃感。
这就是一个清康熙时期的郎窑红盘子。背面的苹果青显得有点儿偏黄,有灯草口,玻璃感很强。郎窑红的颜色一般不是匀的,匀的反而不好,这上面的斑点状像山楂糕。目前所见的郎窑红以大件器物居多,比如观音瓶、直颈瓶等,盘子相对来说比较少。20多年前,我在天津的地摊上就看到过郎窑红的盘子,当时跟人家砍价(其实也就几百块钱)没砍下来,就没买着。这是我后来事隔很多年,以地摊上100倍的价格在香港买的。
郎窑红最初的意图是仿永宣时期的红釉,当时的学者称这种永宣时期的红釉为“如初凝之牛血”,就是杀死牛以后,牛血接下来刚刚凝固时的颜色。生活中很难看到这样一种红颜色,这种东西斑点状很重,玻璃感很强。300年前的中国人能够在官方不计成本的支持下,烧造这么难烧的红釉瓷器,而且如此精美,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而今天我们的红釉反而是很匀的、没有余地的。
这是一件清康熙时期的官窑作品,其造型是中国瓷器中的第一造型——梅瓶。它的瓷质有极强的玻璃感,颜色非常漂亮,瓶底闪一点儿苹果青,这就是著名的郎窑绿。郎窑红当时烧造的数量比较多,相比而言郎窑绿的数量就特别少。有意思的是,郎窑红和郎窑绿使用的是同一种呈色剂——铜。瓷器的颜色取决于金属呈色剂,红和绿两种颜色都是用铜烧造出的,依靠窑工控制窑炉的气氛来形成。所谓气氛,就是烧造过程中的含氧量,这会决定成品的颜色,这种技术即便是在今天也是很难的。
郎窑绿的作品并不多,它比郎窑红更有价值。民国时期有很多藏家在搜寻绿釉,有个别的瓷器是用康熙年间的旧胎挂上绿釉重烧的。今天由于化学工业的发达,我们能比几百年前的人多看到更多种颜色,从某种角度来讲,我们是幸福的。但是反过来说,我们又是不幸的,因为这些颜色大部分是化工颜料染出来的,我们的感官被强烈地刺激过,现在再看古代作品上精湛的工艺就有些麻木。康熙一朝的人们,包括康熙皇帝,看到这么漂亮的瓶子时,其感受和我们今天的人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文明进程当中,有所得就有所失,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丢掉的东西尽可能捡拾起来,展现给大家。
2 隽秀尔雅雍正瓷
清代的皇帝多数都是幼年登基,但雍正皇帝登基时已经45岁了,他登基晚有一个好处,就是在登基之前有更多的时间培养自己的艺术爱好。所以就艺术修养而论,雍正是清朝“十帝”中修养最高的一位。他登基以后政务繁忙,不巡幸、不狩猎,也不出宫廷,就在北京待着。他处理政务的压力很重,业余生活主要就靠艺术品来调剂。他对艺术品的要求,不仅仅有眼力而且很有耐心,所以雍正时期的艺术品,尤其是官窑瓷器,理论上讲是清代艺术的最高峰。
这是一件清雍正时期的玉壶春瓶,尺寸非常大,比一般的玉壶春瓶要大一些。玉壶春瓶是一个经典造型,从宋代就开始有了,历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延续不断,造型也越来越优美。雍正年间的玉壶春造型应该是最优美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摹古,主要仿造明初永宣时期的器型,另一类就是雍正本朝最精美的器型。这件就是仿造明代的,也就是“官仿官”,所以底款写着“大明成化年制”。一般“官仿官”都是指清代康、雍、乾三朝仿明朝的官窑。
这件玉壶春瓶的画法是按照明代的传统画法来的,青花有点儿晕散,画得非常细致,每一笔都画到了。这种“洞石芭蕉”是官窑中的传统图案,从明代永宣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末。上面芭蕉的茎和叶子都是有翻转的,这一点在明代的画法中往往不够注意。清代人比明代人多开一分眼界,就是因为西方的绘画手法进入中国后,中国人看到了西方人画画的阴阳向背,从而学了过来。在此之前,中国人对此的感受是不强烈的,都愿意很平面地、平铺直叙地去表达。
雍正时期“官仿官”不仅仿永宣时期,也仿宋代的“五大名窑”,比如仿汝釉、仿哥釉、仿定釉,还有仿钧釉。一句话概括,雍正一朝制瓷的能力在清朝是第一的,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仿制。
这是一个雍正时期的斗彩仙鹤盘,上面画着12只仙鹤,盘子虽然很小,但画得非常精致。它先是用青花勾线,然后往里面填颜色,填色的时候既注意到了色彩的变化,又没有抢画面。雍正瓷通常做得很规矩。这是雍正早期的一件官窑,翻过来看,款是正的,上写“大清雍正年制”,图案也是正的。而康熙时期的很多瓷器,画面是正的,翻过来的时候有可能款写得不正,这是由于当时不注重这一点。雍正以后,官窑制度非常讲究写款的方向。古代的官窑制度是逐步完善的,品种也是慢慢增加的。雍正时期作为明清两代官窑中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它不仅增加了很多品种,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一个朝代的文化精神。
雍正时期还非常流行淡描青花。这就是一件清雍正时期淡描青花的长颈瓶,上面全部是用细线一笔一笔勾出来的,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它不像康熙时期的浓墨重彩,“墨分五色”,而是讲究疏淡的,以少胜多。这件东西远看效果很好,它修长,颜色是百花锦地;近看也很吸引人,每一朵花都禁得住细看,上面有莲花、向日葵、芙蓉等等,中间还有一个庭院的开光。从这块开光的处理可以看出,它多少受一点儿欧洲的影响。传统的开光不是圆的就是方的,要不就是倭角或菱形的,总之都是对称的,因为对称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西方人不讲究对称,而这上面的开光像云彩纹,比较随意。这件东西应该是当时中国人为西方人所做的,就是中国人利用中国的文化元素,又利用了西方人对曲线的喜好,画了这样一种开光,作为主打的外销品,为国家创造利益。这是我们过去凭技术赚钱的一个实例。
……

内页插图

 
醉文明:收藏的古今对话与人文沉思 一书导览:洞察收藏背后的文化脉络与时代精神 本书以“醉文明”为题,并非聚焦于某一种特定藏品或某一位收藏家的个人叙事,而是试图搭建一座宏大而精微的文化桥梁,连接古代的匠心独运与今日的审美取向,探讨收藏行为本身所蕴含的社会意义、精神追求以及历史哲学。全书涵盖了对不同门类艺术品的深层解读,从青铜器的肃穆古朴到宋瓷的温润如玉,再到明清家具的精妙结构,每一个章节都试图剥开物质表象,触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工艺伦理与生活哲学。 第一编:时间的纹理——器物中的历史回响 本篇专注于探讨那些历经千年的物质载体如何成为解读历史的密码。我们考察的是“物”与“人”的关系,是如何在一件又一件的器物上,凝固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信仰体系和审美范式。 第一章:青铜的重力与威仪:礼器之上的权力叙事 深入剖析商周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与铭文的史学价值。不同于仅仅罗列器型,本章着重分析“鼎”和“尊”等礼器,如何在宗法社会中扮演政治与宗教的媒介角色。重点讨论纹饰的演变——从饕餮的神秘威严到宴乐图案的人间烟火气,如何映射出权力中心的微妙转移与意识形态的松动。我们还将对比不同地域出土的青铜器,探讨其区域文化差异对中央集权的影响,以及现代人面对这些沉重器物时,如何重新理解“礼”的当代意义。 第二章:宋瓷的“简”与“真”:极简主义的东方源头 宋代瓷器被视为中国美学的巅峰,其魅力在于“不求满”的克制。本章细致入微地审视定窑的覆烧法、汝窑的“雨过天青”色泽以及哥窑的“金丝铁线”开片。分析这种审美取向的哲学根基——道家的自然无为与理学的格物致知。探讨宋瓷如何通过形制、釉色和胎质的精妙平衡,超越了实用功能,上升为一种纯粹的视觉冥想对象。对比同期欧洲的繁复装饰,宋瓷的极简主义无疑是世界艺术史上一次伟大的“减法革命”。 第三章:文房的方寸乾坤:士大夫的精神栖所 聚焦于笔、墨、纸、砚以及书案、屏风等文房用具。文房之物,是士大夫阶层“内修外省”的生活写照。本章将讨论黄花梨家具的“骨架美学”,其结构设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展现了中国传统木工对空间与材料的深刻理解。同时,将文房的收藏视为一种精神收藏,研究文人如何通过对这些物件的把玩、鉴赏和使用,来维持其独立于世俗功名之外的内心秩序。 第二编:审美的流变——从工匠到收藏家 本篇转向讨论艺术品的价值构成,以及收藏行为本身的历史演进,探讨“美”是如何被定义、被赋予价格,并最终被传承的。 第四章:工艺的秘密:失传的绝技与现代的迷思 探讨古代手工艺的复杂性与传承的脆弱性。例如,漆器的髹饰技艺(如螺钿、描金),金属錾刻的精细程度,以及珐琅彩的低温烧制难度。这些工艺往往依赖于师徒间的口传心授,一旦社会结构变动,便面临断代的危险。本章旨在唤起对“工匠精神”的尊重,并讨论现代工业体系下,我们如何用新的方式去保护和理解这些耗费心力的古代技艺。 第五章:收藏的动机:占有、传承与对话 分析收藏行为背后的多重动机。它不仅仅是资产的积累,更是文化身份的构建。从古代的皇家收藏到近代的文人收藏,再到当代的全球化收藏,每一次热潮都折射出社会对“文化资本”的渴求。本章将探讨收藏家如何通过“筛选”与“排序”来构建自己的历史叙事,以及这种叙事如何影响后世对艺术史的认知。 第六章:赝品与真伪的博弈:时间对信誉的考验 没有收藏史的梳理能回避“赝品”问题。本章以中立的视角,探讨鉴定学的核心原理与局限性。讨论如何通过科学手段(如断代技术)和人文观察(如笔意、胎土)来辨别真伪。更重要的是,探讨那些被误认为赝品,最终却被时间正名的“遗珠”,以及那些精心制作的仿品在艺术史中扮演的微妙角色——它们有时也是对原作风格的一种致敬或注解。 第三编:文明的温度——器物与当下的交融 收官之章,着眼于传统艺术如何与现代生活产生碰撞与共鸣,探讨“文明的温度”究竟在哪里。 第七章:生活的美学:器物如何回归日常 探讨传统器物如何被现代化地重新诠释和使用。例如,明式家具的极简线条如何影响现代室内设计,青铜纹饰如何被转化成当代品牌符号。强调“活的传统”,即收藏不应是将物品冰封于博物馆,而应是让其精神在当代生活中得以延续。讨论如何通过日常器皿(如茶具、餐具)来提升现代生活的仪式感。 第八章:东方审美的普世性:跨越疆域的共鸣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审视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艺术史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其自身美学原则的普世价值。探讨如“留白”概念在当代视觉艺术中的应用,以及中国哲学对“平衡”与“和合”的强调,如何为现代人处理信息过载与精神焦虑提供一种东方的解决方案。 结语:醉于历史,醒于当下 全书在历史的长河中穿梭,最终落脚于对当下生活的审视。收藏的终极意义,或许不在于拥有多少稀世之宝,而在于通过对这些凝固的时间片段的沉思,使我们对自身的文化根源保持一份清醒的迷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文明”是如何在无数次的“醉”与“醒”之间得以延续和发展的。 本书致力于提供一种多维度的、充满思辨性的文化阅读体验,引导读者超越简单的“物”的堆砌,进入到对“文明”本身进行深度品鉴的境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旧时光的窗户,每一页都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气息。作者的叙事功力着实了得,他不仅仅是在罗列物件,更像是在娓娓道来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故事。我特别欣赏他那种不急不躁的笔调,能让人在阅读中沉下心来,细细品味每一件藏品背后的文化意涵。读起来,仿佛能闻到古董的木香和岁月沉淀的尘埃,那种质感和厚重感是现代印刷品难以复制的。他对于不同材质的物件的观察入微,从釉色的变化到器型的微妙之处,都展现出一种近乎虔诚的敬畏。让人不得不感叹,真正的收藏,是与历史的对话,是对手艺人的致敬。每一次翻阅,都像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我对“物”与“人”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精良,都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体现了出版方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选图是相得益彰的典范。那些精心挑选的器物照片,清晰、准确地捕捉到了细节,与文字描述形成了完美的互文关系。有时候,一张照片胜过千言万语,尤其是那些关于纹饰和做工的特写,让人即便不了解专业知识,也能感受到匠人的鬼斧神工。从中可以看到,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使得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视觉享受。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美学的熏陶。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简单的收藏指南,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有尊严地生活,如何与时间相处”的哲学读本。它提醒着我们,在一个高速迭代的时代,慢下来,去珍视那些经得起考验的、有温度的物品,其实是对自己内心秩序的一种重建。

评分

读完这本集子,我最大的感受是“通透”。作者的文字里没有晦涩的术语和故作高深的理论,而是用一种极其生活化、极其亲近的语言,将复杂的文化现象掰开了揉碎了呈现给我们。他总能在看似寻常的物件上,挖掘出不寻常的价值和时代的侧影。比如,他谈论起那些被日常使用而留下痕迹的器物时,那种饱含情感的描摹,让人觉得那些物件仿佛拥有了生命。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进入收藏的世界,感受到那种寻觅之乐和拥有之喜。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史教材,而是贴近生活、充满烟火气的文化笔记。我已经开始留意我身边那些不起眼的旧物,试图从中找出一些被遗忘的“故事线索”。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影响,它激发了我对本土文化遗产更强烈的关注和保护欲。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相当妙。时而如山涧清泉般流畅轻快,着重描绘一件藏品的发现过程或其带来的惊喜;时而又像深秋的湖水,沉静而富有哲理,引申出关于审美、时间流逝和人生况味的思考。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使得长篇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似乎总能站在一个既是局内人又是旁观者的微妙位置,既有收藏家的执着,又有学者的客观。这使得他的论述既有温度又有力度。我尤其喜欢其中几处关于“缺憾美”的探讨,真正的高级审美,往往藏在那些不完美之处,这种观点非常发人深省。它教导我们,完美是静止的,而生动和真实,才是永恒的魅力所在。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能将“物”的价值,提升到“精神载体”的高度来阐释。

评分

坦白讲,我原本对文玩收藏这类话题抱持着一种疏离感,觉得那大概是少数人的“雅好”。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将收藏过程中的酸甜苦辣,那些为了一件心头好辗转反侧、费尽心思的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不再是冰冷的物品陈列,而是一场场充满人情味的“追逐战”。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也跟着作者一起,在旧货市场的小巷中穿梭,在灯光昏暗的鉴赏会上屏住呼吸。这种代入感极强,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次成功的收藏背后,都凝聚着对传统手工艺的敬意和对历史风貌的执着守护。这本书对于如何培养自己的“眼力”和“心力”,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它强调的不是财富的堆砌,而是审美视角的锤炼。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给老公买的,半价实惠

评分

醉文明,最文明,共创文明大家行!

评分

正品 送货及时 赞一个

评分

还没来得及开封,不知道情况,希望它是完整的

评分

马老师的书还是不错的,没钱搞收藏,买来学学中国的文化、历史

评分

价格好低 刚好赶上活动

评分

质量不错,送货及时。

评分

不错,给老公买的,半价实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